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度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绝对重力仪系统偏差与观测精度分析
1
作者 祝杰 韩宇飞 +4 位作者 王嘉沛 徐欣 张新林 白磊 康胜军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2-711,共10页
随着“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中绝对重力仪数量和类型的不断增加,绝对重力观测数据解算基准存在着由于不同仪器系统偏差造成的不统一,影响了时变重力数据解算的精度和准确性。为研究绝对重力仪间系统偏差,通过分析2024年度10... 随着“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中绝对重力仪数量和类型的不断增加,绝对重力观测数据解算基准存在着由于不同仪器系统偏差造成的不统一,影响了时变重力数据解算的精度和准确性。为研究绝对重力仪间系统偏差,通过分析2024年度10台绝对重力仪的同址集中比测数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平差方法对数据进行统一解算,获得了3个测点重力标准参考值和各仪器的系统偏差,最后综合对比分析陆态网络历期比测结果。结果表明:①10台绝对重力仪的系统偏差为-3.42~4.50μGal,观测精度为0.69~3.38μGal,仪器间系统偏差在数个μGal量级;②参加2023、2024两期比测的6台仪器系统偏差的变化值与重力基准变化值的偏差为-1.31~3.69μGal,表明陆态网络观测使用绝对重力仪性能稳定,适合用于探测地震相关的微小重力变化信号;③陆态网络9期比测的绝对重力仪系统偏差全部优于5μGal,FG5、FG5X型绝对重力仪的系统偏差标准差维持在2μGal左右,而A10型绝对重力仪的系统偏差标准差最大达4.56μGal,因此各仪器的系统偏差在高精度重力测量中应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比测 绝对重力仪 系统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第3次绝对重力仪比对观测顺利完成
2
作者 邢乐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5-665,共1页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第3次绝对重力仪比对观测工作于2015-06-01至06-10顺利举行。参加本次比对观测工作的有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总参测绘导航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以及中国计...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第3次绝对重力仪比对观测工作于2015-06-01至06-10顺利举行。参加本次比对观测工作的有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总参测绘导航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以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华大学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包括FG5、A10、DQS型共计12台仪器参与本次比对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重力仪比对 大陆构造 环境监测网络 观测工作 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理信息 大地测量 次比 地球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大地热流与构造变形关系的定量表述:塑性流动网络和稳定块体的影响
3
作者 王绳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3-263,共1页
关键词 塑性流动网络 中国大陆 大地热流 构造因素 变形关系 块体 量表 热流分布 动力学模型 非均匀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形变GNSS站网简述及数据产品应用现状
4
作者 王阅兵 师宏波 +4 位作者 李瑜 王坦 邹锐 张锐 谭凯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6-530,共15页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GNSS技术在高精度地壳运动观测与构造形变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研究和防震减灾等诸多领域的业务深化和应用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在回顾中国大陆地壳形变GNSS站网发展历程的...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GNSS技术在高精度地壳运动观测与构造形变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研究和防震减灾等诸多领域的业务深化和应用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在回顾中国大陆地壳形变GNSS站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该网络产出的中国大陆长期构造运动速度场、中国大陆应变率场、位移时间序列、基线时间序列和多边形应变时间序列等几类基础产品,分析这些产品在中国大陆构造运动动态趋势和地震预测分析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最后展望未来GNSS在高精度地壳运动监测应用中的发展方向。以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大力推进国内海量GNSS观测数据的共享,提升GNSS多系统融合定位精度,将产出更为精细的科学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和地震预测分析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地壳形变 GNSS数据产品 数据共享 融合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态网络”Ⅱ期西部绝对重力测定结果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何志堂 韩宇飞 +3 位作者 康胜军 王晓栋 赵丕 任敏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7-930,共4页
介绍了2013~2014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基本情况及西部地区绝对重力观测的情况,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果稳定性良好,89.5%的成果观测精度优于±5.00μGal,能够满足“陆态网络”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 绝对重力仪 绝对重力测量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态网络连续重力站近期潮汐观测精度讨论 被引量:5
6
作者 韦进 郝洪涛 +2 位作者 韩宇飞 江颖 刘子维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8-898,共11页
重力潮汐观测在全球潮汐模型的建立、重力扰动信号识别等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潮汐观测精度是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本文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10个重力站3年的重力固体潮数据计算了观测潮汐模型。在与历史已有结果进行比较后,... 重力潮汐观测在全球潮汐模型的建立、重力扰动信号识别等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潮汐观测精度是完成这些工作的基础。本文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10个重力站3年的重力固体潮数据计算了观测潮汐模型。在与历史已有结果进行比较后,分析了观测潮汐模型精度以及环境对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0个站观测潮汐模型的M2波潮汐因子中,误差最优为0.00014,主要潮波平均精度优于0.0010,高于20世纪80~90年代弹簧重力仪0.5~1个数量级,部分站点的精度可达早期超导重力仪水平,而与现代OSG型超导重力仪精度相差0.5~1.0个数量级。利用重力站中最优观测潮汐模型进行潮汐改正,潮汐改正精度指标(DRMS)可达±(0.2~0.3)×10^-8m/s^2,稍优于DDW/NHi理论潮汐模型结果(±(0.3~0.6)×10^-8m/s^2)。10个重力站均表现出了观测优于理论模型的特点。观测环境和场地的干扰会导致观测潮汐模型的精度下降,部分台站受环境变化和观测系统本身老化等不稳定因素干扰,其观测潮汐模型精度下降。DRMS自(0.1~0.2)×10^-8m/s^2增至(1.0~1.7)×10^-8m/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gPhone重力仪 观测潮汐模型 DDW/NHi全球潮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7
作者 唐均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2年第2期159-164,共6页
针对电离层延迟对导航定位带来的影响,而空间环境因素是影响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观测数据,计算西北地区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将VTEC值分别与太阳活动指... 针对电离层延迟对导航定位带来的影响,而空间环境因素是影响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观测数据,计算西北地区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将VTEC值分别与太阳活动指数与地磁活动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电离层VTEC的月均值与太阳射电通量F10.7的相关性均达到了强度相关;在地磁活跃时期,西北地区VTEC的月均值与地磁指数Dst的相关性达到了中度相关,证实了太阳活动、地磁活动是影响电离层活跃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西北地区经纬度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纬度电离层VTEC值变化趋势完全相同,在同一刻时间,随着纬度的增加,电离层VTEC值呈减小趋势,而经度无明显特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环境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电离层 太阳活动 地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陆态网络的远距离在航潮位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肖根如 程朋根 +2 位作者 王胜平 吴远昆 许敏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4期413-417,共5页
远距离在航潮位测量是采用后处理差分相对定位或精密单点定位方法获取流动站天线三维坐标,并通过一系列改正获得最终潮位结果的方法。远距离在航潮位测量方法克服了现有RTK验潮模式作用距离短(<20 km)的缺点。由于差分站间基线解算... 远距离在航潮位测量是采用后处理差分相对定位或精密单点定位方法获取流动站天线三维坐标,并通过一系列改正获得最终潮位结果的方法。远距离在航潮位测量方法克服了现有RTK验潮模式作用距离短(<20 km)的缺点。由于差分站间基线解算参数质量直接影响流动站的定位结果精度,流动站相对定位时采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基准站数据,避免差分观测时架设基准站时的人为误差,提高了测量效率和数据解算精度,进而提高潮位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TRACK 差分定位 低通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电离层建模及其精度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永贵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1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借助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基准站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始观测数据,基于球谐函数建立中国区域电离层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解算得出的32颗GPS卫星差分码偏差(DCB)的偏差在0.4 ns内,PRN-1号卫星的DCB与欧洲定轨中心(CODE)公... 借助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基准站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始观测数据,基于球谐函数建立中国区域电离层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解算得出的32颗GPS卫星差分码偏差(DCB)的偏差在0.4 ns内,PRN-1号卫星的DCB与欧洲定轨中心(CODE)公布的偏差在0.3 ns内,新建模型的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值与CODE公布的VTEC值残差在[-2 2]内,对比分析了COMONOC测站数量对建模结果的影响,提高测站的数量可以提高建立模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球谐函数 总电子含量 硬件延迟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SS的中国西南地区MODIS水汽校正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严萍 曾昭扬 王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9-392,共4页
以GNSS水汽为标准,对中国西南地区进行MODIS水汽精度评价和相关性分析,构建MODIS水汽的区域校正模型和单站点校正模型并开展可靠性检验。分区域进行MODIS水汽校正和图像叠加得到校正后的中国西南地区MODIS水汽分布。结果表明,区域模型... 以GNSS水汽为标准,对中国西南地区进行MODIS水汽精度评价和相关性分析,构建MODIS水汽的区域校正模型和单站点校正模型并开展可靠性检验。分区域进行MODIS水汽校正和图像叠加得到校正后的中国西南地区MODIS水汽分布。结果表明,区域模型可替代单站点模型,中国西南地区MODIS水汽季节校正模型效果显著,在春、夏、秋、冬季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优于8 mm、9 mm、11 mm和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MODIS 水汽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华东陆态网坐标时序噪声模型及环境负载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文强 李建章 +1 位作者 隋哲民 高志钰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47-152,共6页
针对目前华中、华东地区陆态网坐标时序噪声模型及速度场研究还不全面和深入,时间跨度未满足要求的问题,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研究环境负载对噪声模型和速度场的影响,提出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赫克托(Hector)软件解算陆态网华中和华东地区34个... 针对目前华中、华东地区陆态网坐标时序噪声模型及速度场研究还不全面和深入,时间跨度未满足要求的问题,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研究环境负载对噪声模型和速度场的影响,提出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赫克托(Hector)软件解算陆态网华中和华东地区34个连续站10 a的时间序列数据确定最优噪声模型,并经过环境负载改正,比较改正前后最优噪声模型的变化;然后获得基于有色噪声以及环境负载改正后的速度场,并分析噪声和环境负载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北(N)和东(E)方向的最优噪声模型均为“幂律噪声(PL)+白噪声(WN)”,在高(U)方向的最优噪声模型为“闪烁噪声(FN)+白噪声(WN)”;环境负载改正只是改变了其在整体噪声模型中的占比,但其仍占主要地位;考虑有色噪声及环境负载后,速度场精度明显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分析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 贝叶斯数值分析法 噪声模型 速度场 环境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T2w对流层延迟模型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永林 李磊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97-101,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卫星导航定位的精度,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中的重要误差源对流层延迟进行精确的估计和建模,提出对使用比较广泛的GPT2w模型进行精度评估: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提供的26个GNSS测站在2017年的对流层延迟产品评... 为了进一步提高卫星导航定位的精度,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中的重要误差源对流层延迟进行精确的估计和建模,提出对使用比较广泛的GPT2w模型进行精度评估: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提供的26个GNSS测站在2017年的对流层延迟产品评估GPT2w模型在中国区域的精度情况;给出不同测站的对流层延迟全年变化趋势,以及模型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RMS)值。结果表明,GPT2w模型计算的对流层延迟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在3和8 cm以内,并且均方根误差随测站高程的增加呈现出递减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延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陆态网络坐标时间序列噪声及速度场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隋哲民 李建章 +1 位作者 王思凡 高志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8-152,共5页
利用Hector软件解算山西地区10个陆态网络连续站2010-11~2021-01的观测数据,得到连续站坐标残差时间序列,并确定最优噪声模型及修正后的速度场。结果表明,山西地区坐标时间序列数据中主要存在白噪声(WN)、闪烁噪声(FN)和幂律噪声(PL);N... 利用Hector软件解算山西地区10个陆态网络连续站2010-11~2021-01的观测数据,得到连续站坐标残差时间序列,并确定最优噪声模型及修正后的速度场。结果表明,山西地区坐标时间序列数据中主要存在白噪声(WN)、闪烁噪声(FN)和幂律噪声(PL);N方向的最优噪声模型为WN+PL;E和U方向的最优噪声模型均为WN+FN。在顾及有色噪声的影响下,山西省陆态网络基于ITRF2014框架下的水平方向平均运动速率为33.542 mm/a,运动方向为SEE 26°22′12″;垂直方向的平均运动速率为2.214 mm/a,整体呈隆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分析 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贝叶斯数值分析法 噪声模型 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陆态网络坐标时间序列噪声模型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隋哲民 李建章 +1 位作者 佟雪佳 高志钰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1年第4期32-39,共8页
针对新疆地区陆态网络建立较晚,导致速度场研究中观测周期短且易忽视坐标时间序列有色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确定最优噪声模型的方法:选取新疆境内31个陆态网络连续站10 a的观测数据,确定3个方向分量的最优噪声模型类型及各自所占比重;然... 针对新疆地区陆态网络建立较晚,导致速度场研究中观测周期短且易忽视坐标时间序列有色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确定最优噪声模型的方法:选取新疆境内31个陆态网络连续站10 a的观测数据,确定3个方向分量的最优噪声模型类型及各自所占比重;然后得出最优噪声模型以及修正后的速度场。结果表明:新疆坐标时间序列数据中主要存在白噪声(WN)、闪烁噪声(FN)和高斯马尔可夫噪声(GGM);N方向的最优噪声模型主要为WN/GGM,E和U方向的最优噪声模型均为WN/FN;在新疆陆态网络时间序列研究中不可忽视有色噪声,考虑有色噪声最优模型修正后的速度场精度优于未修正的速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时间序列分析 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贝叶斯数值分析法 噪声模型 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态网VLBI站坐标解算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光明 唐颖哲 +1 位作者 秦显平 曾安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08期113-116,共4页
介绍"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VLBI站坐标解算的方法和过程。采用1994—2009年共50次观测数据解算台站及基线的年变化率,得到了台站的坐标及基线的年变化,并给出了VLBI站坐标解算的统计分析结果。
关键词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VLBI 坐标 基线 单次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及周边地区高精度水平速度场模型的建立及精度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政权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1年第2期114-117,共4页
针对云南及其周边地区地壳运动变化剧烈的问题,对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基于欧拉矢量构建云南及周边地区(坐标为21°N~33°N,98°E~112°E)高精度水平速度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精度评... 针对云南及其周边地区地壳运动变化剧烈的问题,对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基于欧拉矢量构建云南及周边地区(坐标为21°N~33°N,98°E~112°E)高精度水平速度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精度评估及结果可视化输出。实验结果表明:云南及周边地区整体具有西北向东南运动的趋势。整体测站平均速度为:东(E)方向为11.31mm/a、北(N)方向为-24.86mm/a。对该模型精度表明分析表明:E、N方向的内外符合速度残差绝对值为0.3~0.6 mm/a,中误差为0.5~0.9 mm/a,其最大值为2.802 mm/a,内外符合精度保持在同一精度水平,基于欧拉矢量法建立云南及其周边地区水平速度场模型的精度,在E、N方向的精度能达到1mm/a,对模型结果进行可视化输出(空间分辨率为1°×1°),可以更加直观、高效地看出速度场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速度场 欧拉矢量 板块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再分析资料ERA5的对流层延迟估计方法及精度评估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永林 蔡昌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5,共4页
提出基于再分析资料ERA5的天顶对流层延迟计算方法,使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提供的26个GNSS测站2017年全年数据,评估由该方法计算的天顶对流层延迟的精度,并与前一代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ERA5... 提出基于再分析资料ERA5的天顶对流层延迟计算方法,使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提供的26个GNSS测站2017年全年数据,评估由该方法计算的天顶对流层延迟的精度,并与前一代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ERA5计算的天顶对流层延迟均方根误差比ERA-Interim计算结果低,表明新一代产品的精度有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ERA5 ERA-INTERIM 天顶对流层延迟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星历产品反演CMONOC/PWV的精度评估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永贵 朱玉香 安春华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1年第1期88-93,共6页
针对最终精密星历发布延迟时间达14〜18 d,更新时间慢,无法满足气象学中实时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要求,提出利用不同星历产品反演大气可降水量并评估其精度:借助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最终精密星历、快速星... 针对最终精密星历发布延迟时间达14〜18 d,更新时间慢,无法满足气象学中实时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要求,提出利用不同星历产品反演大气可降水量并评估其精度:借助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最终精密星历、快速星历、超快星历产品对CMONOC解算精度、反演天顶对流层延迟(ZTD)精度及大气可降水量(PWV)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星历产品解算CMONOC的精度相当;最终精密星历产品反演ZTD的精度最高,快速星历产品次之,超快速星历产品精度最低,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8、12mm;最终精密星历产品反演PWV的精度最高,快速星历产品次之,超快速星历产品精度最低,分别优于1、2、4mm,精度都优于1cm,可以满足实时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要求,为进行短临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终精密星历 快速星历 超快星历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大气可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5绝对重力仪比对观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肖凡 张宏伟 +2 位作者 王应建 李建国 纪立东 《海洋测绘》 2011年第5期55-57,共3页
介绍了中国大陆首次进行的所有FG5型绝对重力仪同期、同址的高精度比对观测情况,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统一处理,对观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参加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4台FG5绝对重力仪能够为整个重力观测网进行基准测定,... 介绍了中国大陆首次进行的所有FG5型绝对重力仪同期、同址的高精度比对观测情况,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统一处理,对观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参加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4台FG5绝对重力仪能够为整个重力观测网进行基准测定,绝对重力网精度优于5.0×10-8m/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重力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FG5 比对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地应变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0
作者 吕志鹏 伍吉仓 +2 位作者 孟国杰 乔学军 徐克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3,共5页
采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1年GPS监测站点的速度场结果,利用三角形法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应变场,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三角形形状因子检验和应变显著性检验。根据块体应变变化特性将其分为块体内部、块体边缘和... 采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1年GPS监测站点的速度场结果,利用三角形法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应变场,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三角形形状因子检验和应变显著性检验。根据块体应变变化特性将其分为块体内部、块体边缘和块体边界三个典型区域。对各区域应变结果的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成为区域内应变的高值区,反映自汶川Ms8.0地震之后出现了地壳松弛与大区域形变的调整。鲜水河断裂仍然是区域内应变较大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青藏高原东缘 三角形法 地应变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