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形成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7
1
作者 董云鹏 张国伟 +13 位作者 孙圣思 张菲菲 何登峰 孙娇鹏 柳小明 杨钊 程斌 惠博 岳远刚 周波 程超 杨子强 史小辉 龙晓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769-797,共29页
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 东亚大陆是由许多分别亲劳亚或亲冈瓦纳的中小陆块经过复杂拼合而成的最为复杂的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处东亚的核心位置,是研究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的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前者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印支期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构成了中国大陆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南北分野;后者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以“十字构造”为坐标系,中国大陆四个象限的地质、地球物理结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 中央造山系 南北构造 秦岭造山带 祁连造山带 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度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绝对重力仪系统偏差与观测精度分析
2
作者 祝杰 韩宇飞 +4 位作者 王嘉沛 徐欣 张新林 白磊 康胜军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2-711,共10页
随着“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中绝对重力仪数量和类型的不断增加,绝对重力观测数据解算基准存在着由于不同仪器系统偏差造成的不统一,影响了时变重力数据解算的精度和准确性。为研究绝对重力仪间系统偏差,通过分析2024年度10... 随着“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中绝对重力仪数量和类型的不断增加,绝对重力观测数据解算基准存在着由于不同仪器系统偏差造成的不统一,影响了时变重力数据解算的精度和准确性。为研究绝对重力仪间系统偏差,通过分析2024年度10台绝对重力仪的同址集中比测数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平差方法对数据进行统一解算,获得了3个测点重力标准参考值和各仪器的系统偏差,最后综合对比分析陆态网络历期比测结果。结果表明:①10台绝对重力仪的系统偏差为-3.42~4.50μGal,观测精度为0.69~3.38μGal,仪器间系统偏差在数个μGal量级;②参加2023、2024两期比测的6台仪器系统偏差的变化值与重力基准变化值的偏差为-1.31~3.69μGal,表明陆态网络观测使用绝对重力仪性能稳定,适合用于探测地震相关的微小重力变化信号;③陆态网络9期比测的绝对重力仪系统偏差全部优于5μGal,FG5、FG5X型绝对重力仪的系统偏差标准差维持在2μGal左右,而A10型绝对重力仪的系统偏差标准差最大达4.56μGal,因此各仪器的系统偏差在高精度重力测量中应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比测 绝对重力仪 系统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十字构造带”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董云鹏 赖绍聪 +14 位作者 第五春荣 杨钊 孙圣思 陈丹玲 龙晓平 朱韧之 李玮 何登峰 孙娇鹏 苟龙龙 程斌 史小辉 张菲菲 柳小明 惠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35-950,共16页
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带”,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构造带。中央造山系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早中生代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 控制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最主要构造格架是“十字构造带”,即东西向的中央造山系和南北向的贺兰—川滇构造带。中央造山系自东而西包括秦岭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昆仑造山带,是南方和北方陆块群历经古生代—早中生代拼合形成中国大陆主体的构造结合带,并遭受中新生代陆内造山改造;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不同区段继承了前寒武纪板块构造记录,逐步转化为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构造域大陆边缘,尤其是新特提斯构造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升扩展变形的东部边界,控制了晚中生代—新生代中国大陆东西反转演化。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对“十字构造带”的主要研究进展:①建立了“十字构造带”中央造山系东段秦岭造山带的精细演化过程;②确定了“十字构造带”中央造山系西段昆仑—祁连—阿尔金的构造关系;③厘定了“十字构造带”南北构造带北段贺兰山形成演化过程及其构造属性;④重建了扬子板块西缘汉南—龙门山—川滇构造带新元古代板块俯冲消减过程以及古生代—中生代深部动力学;⑤揭示了“十字构造带”交接区的深部结构-动力学-浅表构造地貌的联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造山系 南北构造 十字构造 东亚大陆 陆内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瑜 孙立新 +2 位作者 孙君一 周丽云 王树志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最具前沿性和纲领性的学科领域。国际大地构造学假说和理论的出现,经历了20世纪初的槽台学说,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发展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在槽台学说的基础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提出了地质力...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最具前沿性和纲领性的学科领域。国际大地构造学假说和理论的出现,经历了20世纪初的槽台学说,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发展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在槽台学说的基础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地洼、波浪-镶嵌、多旋回、断块等学说思想。在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全盘接受了板块构造理论。从此开始,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学说思想,研究和探讨中国大地构造及演化。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中国构造演化系统性的认识。然而这些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具有全球格局的普遍性以及对于全球构造理论的提升是否具有足够的贡献,需要进行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全球大地构造格局形成的核心问题如超大陆的形成、板块构造的起源、大陆的稳定性等依然处于探索中。正因如此,在几十年来的研究和发展中,仍有一些关键问题存争议,如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大陆是如何演化的,以及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板块构造最早出现的时间及特征等全球关注的科学问题,以及中国大陆构造及演化的独特性是否具有全球普遍性,依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针对此,本研究在全球大地构造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全球格局为视角,分析和提出了解决关键问题的可行性,强调指出全球构造包括了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和陆内构造(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s),即跨大陆(贯穿大陆)构造(transcontinental tectonics)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板块构造 陆内构造 地幔动力学 大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8
5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 被引量:257
6
作者 谢富仁 崔效锋 +2 位作者 赵建涛 陈群策 李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4-662,共9页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资料为基础 ,总结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划分构造应力分区的原则 ,将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划为四级应力区 .指出一级构造应力区主要受板块边界的几何特征和作用在边界上的力所控制 ,应力作用在大范围和长时间内保持均匀和稳定 ;二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较大区域范围内应力作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三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区域内部块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应力结构具有相似性 ;四级构造应力区受控于块体和断裂相互作用的影响 ,其应力性状 (方向、强度、结构等 )一致性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分区 动力学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 被引量:66
7
作者 葛肖虹 马文璞 +4 位作者 刘俊来 任收麦 刘永江 袁四化 王敏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49-965,共17页
大陆动力学的理论与研究开启了人们一个新的思路:在确认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划分构造单元时,除了前寒武纪基底、南华—印支期生物地层格架以外,不能不考虑中-新生代以来重大的陆内变形事件所产生的陆内变形(大型走滑断裂、推覆构造、挤... 大陆动力学的理论与研究开启了人们一个新的思路:在确认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划分构造单元时,除了前寒武纪基底、南华—印支期生物地层格架以外,不能不考虑中-新生代以来重大的陆内变形事件所产生的陆内变形(大型走滑断裂、推覆构造、挤出构造)对印支与前印支期所形成大陆构造格架大幅度的改造,因此对前印支期构造单元的性质需要通过构造复位来重新认识。通过构造复位认为:阿拉善、中祁连—柴达木、北羌塘等微陆块和塔里木板块是一个整体的克拉通——西域板块,不存在整体的昆(仑)—祁(连)—秦(岭)海洋板块,早古生代满加尔—北祁连坳拉槽-小洋盆和晚古生代东昆仑—阿尼玛卿—金沙江裂陷洋盆可能是由古特提斯洋脊楔入所引起的,类似于现今的红海—亚丁湾。本文拟从阿拉善、北羌塘地块的构造归属、西域板块的确认;中国境内北亚构造域的构造划分和晚侏罗—早白垩世陆内变形、中亚挤出构造;中朝与扬子—华南板块划分和南北黄海、朝鲜半岛的构造归属等方面,来讨论有关中国及邻区大陆构造格架的一些争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构造格架 陆内变形改造 构造复位 西域板块 中亚挤出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8
8
作者 徐杰 马宗晋 +3 位作者 陈国光 周本刚 李祥根 楚全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U08期193-198,共6页
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 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向断裂带 ;它们有鲜明的新生性 ;均为地壳构造带 ;与北东向断裂带呈共轭关系 ,是在先存构造基础上于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正在发育的一套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北西向断裂带 地壳构造 中国大陆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岩石圈地热特征 被引量:63
9
作者 汪洋 汪集 +1 位作者 熊亮萍 邓晋福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22,共6页
根据中国大陆的 80 0余个大地热流值数据 ,作者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地热特征。中国大陆热流的空间分布以及其他岩石圈热状态参数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变化 ;这些特征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 亚洲碰撞导致的新生代构造热... 根据中国大陆的 80 0余个大地热流值数据 ,作者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地热特征。中国大陆热流的空间分布以及其他岩石圈热状态参数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变化 ;这些特征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 亚洲碰撞导致的新生代构造热活动。中国大陆各构造单元的地壳生热率亦表现出横向非均匀性 ,这意味着各构造单元的地壳平均成分存在显著的横向变化。研究表明 ,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地壳力学强度和地震活动性均受其地热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地质构造单元 岩石圈 地热特征 大地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200米构造柱及变形构造初步解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许志琴 张泽明 +6 位作者 刘福来 杨经绥 唐哲民 陈世忠 柴耀楚 李天福 陈方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72,共20页
在利用成象测井资料准确地恢复岩心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建立了位于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心1200m精细构造柱。划分了由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组成的第一岩性-构造单元及由副片麻岩夹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透镜体组成的第... 在利用成象测井资料准确地恢复岩心空间位置的基础上,建立了位于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岩心1200m精细构造柱。划分了由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组成的第一岩性-构造单元及由副片麻岩夹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透镜体组成的第二岩性-构造单元,自上而下岩石的面理产状由向东陡倾变为向南东缓倾。第一岩性-构造单元的榴辉岩与超镁铁质岩是毛北榴辉岩杂岩体的组成部分,在榴辉岩中发现以南北向拉伸线理及由北往南的剪切指向为特征的超高压变质岩早期变形举止。位于第二岩性-构造单元下部(770-1130m深度)300多米厚的韧性剪切带是地表出露的毛北韧性剪切带在孔下的延伸,剪切应变及石英组构分析表明,在伴随的退变质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绿片岩相的转换过程中,剪切应变由自SE往NW的“逆冲”转为NW向SE的正向滑移。结合钻孔围区地质,重塑了上部由毛北榴辉岩杂岩体与副片麻岩围岩组成的轴面向SE倾斜的同斜倒转褶皱系,以及下部为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模型。钻孔验证了VSP地震反射剖面中850- 12000m深度的强反射层与韧性剪切带相吻合。结合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折返构造的研究,提出该构造模型的成因与折返阶 段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斜向上的挤出及后折返阶段的穹隆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构造剖面 韧性剪切带 变形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GPS观测结果推断中国大陆活动构造边界 被引量:19
11
作者 黄立人 符养 +2 位作者 段五杏 马青 马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9-615,共7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年和 2 0 0 0年两期观测数据 ,得到分布在全国各构造块体上的79个GPS观测站速度场 ,对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构造块体间的相对运动显著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 .分析结果表明 ,西部活动构造块体的边界有...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年和 2 0 0 0年两期观测数据 ,得到分布在全国各构造块体上的79个GPS观测站速度场 ,对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构造块体间的相对运动显著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 .分析结果表明 ,西部活动构造块体的边界有较明显的相对运动 ,而东部运动不明显 .根据分析得到的活动边界 ,将中国大陆归并为11个活动块体 ,逐一计算了这些块体边界的活动量大小 ,确定了它们最新活动的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观测 构造块体 形变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GPS观测数据与速度场 被引量:101
12
作者 王琪 张培震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15-429,共15页
利用 1991— 1999年间 36 2个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站的观测资料 ,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主要涵盖青藏高原 ,天山 ,塔里木、川滇 ,河西走廊 ,福建东南沿海等重要构造活动区 ,测定精度总... 利用 1991— 1999年间 36 2个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站的观测资料 ,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主要涵盖青藏高原 ,天山 ,塔里木、川滇 ,河西走廊 ,福建东南沿海等重要构造活动区 ,测定精度总体优于 2~ 3mm/a ,速度场站点的分布和测定精度基本上满足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和动力学研究的需求。现代大地测量第一次比较全面、定量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在周边板块作用下大幅度构造变形的图像 ,为模拟大陆岩石圈动力过程提供了基础性的运动学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地壳运动 大陆构造变形 中国大陆 GPS观测数据 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74
13
作者 葛肖虹 刘俊来 +1 位作者 任收麦 袁四化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38,共20页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威尔逊旋回”以关闭洋盆两侧板块的碰撞作为板块运动旋回的终结,然而板块构造学说“登陆”20多年来的实践说明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大陆弥散而宽广的陆内变形说明洋盆闭合两侧板块的碰撞并未终止板内构造作用.古亚...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威尔逊旋回”以关闭洋盆两侧板块的碰撞作为板块运动旋回的终结,然而板块构造学说“登陆”20多年来的实践说明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大陆弥散而宽广的陆内变形说明洋盆闭合两侧板块的碰撞并未终止板内构造作用.古亚洲大陆形成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广泛发育的板内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克拉通内盆地的形成都和古亚洲大陆南、北,印度洋和北冰洋洋脊的持续扩张、西太平洋和菲律宾洋壳的俯冲相关.本文拟厘清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的重大事件、构造性质、形成背景及其时空展布:(1)晚海西—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关闭陆块拼合碰撞古亚洲大陆雏形形成;(2)晚侏罗—早白垩世蒙古—鄂霍茨克海闭合,陆-陆碰撞古亚洲大陆形成,挤压逆冲推覆构造在陆内变形中形成高潮,西太平洋伊佐奈岐洋壳板块的斜俯冲叠加了自东而西的影响;(3)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加厚地壳-岩石圈减薄、转型,陆内伸展变形达到高潮,大陆克拉通泛盆地、准平原化;(4)始新世晚期—早中新世(40~ 23Ma)太平洋板块运动转向对东亚大陆NWW向的挤压和印度洋脊扩张印—澳板块对古亚洲南部陆-陆碰撞挤压的叠加,形成中国东部新生的构造地貌;(5)中-上新世—早更新世受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系和印度洋中脊扩张的叠加影响,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隆升、地壳减薄,陆缘、陆内伸展变形相继形成边缘海、岛弧、裂谷型盆地和剥蚀高原地貌;(6)早更新世晚期(0.9 ~ 0.8 Ma)一晚更新世末(0.01Ma)中国东部大陆构造地貌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 大陆构造形成与演化 重大构造事件性质 形成背景及时空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与现今中国地震活动 被引量:69
14
作者 嵇少丞 王茜 +2 位作者 孙圣思 许志琴 李海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44-1667,共24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中国地学界强烈感受到深入研究地震地质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性和肩负防震减灾巨大的社会责任。本文作者从构造地质学家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震分布、成因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做了一些讨论。按地震分布,中国大陆可以粗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中国地学界强烈感受到深入研究地震地质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性和肩负防震减灾巨大的社会责任。本文作者从构造地质学家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震分布、成因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做了一些讨论。按地震分布,中国大陆可以粗分为两个区域,其交界是一条过渡带。该过渡带的东界是郯庐断裂及其和海南岛的连线,西界是齐齐哈尔—北京—邯郸—郑州—宜昌—贵阳—(越南)河内连成的线,后者其实就是松辽盆地的西界(大兴安岭的东界、太行山的东界、大娄山的东界)。我们不妨将上述两线所夹过渡带称之为"地震区分界线"。分界线以西的广大地区,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都与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快速侧向扩展、亚洲大陆逃逸构造活动有关。流变性较好的造山带(如青藏高原和天山)和流变性较差的古老地块(如塔里木、准噶尔、阿拉善、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在其边界强烈对抗,形成强震。地震区分界线以东的中国沿海地区受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运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震,但其强度和频度与该线以西的青藏高原周边、天山、鄂尔多斯地块周缘以及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上地震低得多。由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向西深俯冲形成的地震在中国仅分布在吉林省珲春—汪清一带,这些深源地震对地面工程建筑破坏性不大。处于欧亚、菲律宾海和南海3个板块的交汇部位的我国台湾地震不断。受我国台湾地震的影响,闽粤沿海NW和NE向断裂往往被激活,形成地震。总之,虽然中国大陆的现代地震受太平洋、欧亚、印度和菲律宾海四大板块联合作用控制,但最主要、最直接、影响最大的还是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快速侧向扩展和大陆逃逸。因此,对中国的地震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某区域或某条断裂,而应把整个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作为整体的、统一的"一盘棋"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 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 青藏高原隆升和侧向扩展 大陆逃逸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构造形变对中国大陆GNSS基准站垂向周期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32
15
作者 梁洪宝 刘志广 +1 位作者 黄立人 占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9-593,共5页
解算陆态网络2011~2013年GNSS基准站,获取其坐标时间序列,并定量计算非潮汐海洋、大气、积雪和土壤湿度对测站产生的非构造形变,以修正GNSS垂向时间序列。修正后,GNSS垂向序列特性发生显著变化:周年运动振幅和初相均发生明显变化,振... 解算陆态网络2011~2013年GNSS基准站,获取其坐标时间序列,并定量计算非潮汐海洋、大气、积雪和土壤湿度对测站产生的非构造形变,以修正GNSS垂向时间序列。修正后,GNSS垂向序列特性发生显著变化:周年运动振幅和初相均发生明显变化,振幅明显缩小(个别站增大),缩小幅度因不同区域而存在差异;修正前相位与修正后存在一定的系统偏差,大约滞后2~3个月,这种系统偏差可能是GNSS测站对地球物理因素"迟钝反应"的综合表现;半周年运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振幅上,缩小幅度在1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形变 中国大陆 GNSS基准站 周年运动 半周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GPS速度场与活动地块 被引量:258
16
作者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30-441,共12页
GPS观测结果给出了在欧亚参考框架下周边板块的运动状态 ,印度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E2 0° ,速度是 40~ 42mm/a ;北美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W 2 80°~ 2 90° ,速度是 2 1~ 2 3mm/a ;菲律宾板块的运动方向是NW 2 90°~ 310... GPS观测结果给出了在欧亚参考框架下周边板块的运动状态 ,印度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E2 0° ,速度是 40~ 42mm/a ;北美板块的运动方向约NW 2 80°~ 2 90° ,速度是 2 1~ 2 3mm/a ;菲律宾板块的运动方向是NW 2 90°~ 310° ,速度是 37~ 45mm/a ;哈萨克—西伯利亚地盾的运动方向约NE130° ,速度是 3~ 5mm/a。GPS所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文中给出了各主要活动地块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部分活动地块内部结构完整 ,以整体性的运动为主 ;个别活动地块内部发生构造变形 ,地块的整体性不好。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 ,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 ,下地壳和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 ,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速度场 全球定位系统 中国大陆 构造运动 GPS速度场 活动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块体现今运动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赖锡安 徐菊生 +3 位作者 卓力格图 刘经南 施闯 姜卫平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3-222,共10页
为了研究中国大陆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 ,在 90年代初布设了由 2 2个站组成的全国GPS监测网 ,测站均匀布设在中国大陆不同块体上 ,1992、1994和 1996年对该网进行了3次观测。本文主要评述了 3次观测的资料处理和精度 ,分析了 3次复... 为了研究中国大陆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 ,在 90年代初布设了由 2 2个站组成的全国GPS监测网 ,测站均匀布设在中国大陆不同块体上 ,1992、1994和 1996年对该网进行了3次观测。本文主要评述了 3次观测的资料处理和精度 ,分析了 3次复测获得的中国大陆现今块体运动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GPS网 3次观测获得的资料精度均达到 10 - 8~ 10 - 9,能满足地壳运动监测的需要。利用 3次复测资料结果所建立的我国大陆块体运动模型 ,有效地检验了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结果。在全球框架中 ,我国大陆整体存在着明显的向东运动 ,相对于西伯利亚的区域性运动特征是 :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印度板块向北的俯冲和推挤的影响 ,青藏高原在南北向压缩的同时 ,存在着明显的向东的侧向滑移 ,这对大陆逃逸模型是较为有利的支持 ;东部地区的块体运动 ,同时受到印度板块以及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的联合作用 ,导致了东部地区的北东向及东向的运动 ,到达东南沿海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陆 构造板块 GPS监测网 地壳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加剧及其环境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人权 梁杏 +4 位作者 杨巍然 曹伯勋 李振华 朱海之 邱家骧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5期1-6,51,共7页
统计分析了中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构造沉降、构造隆升、火山活动及地震活动,得出第四纪初至今构造活动强度一直在加速度增强,总体上增强了1~3个数量级,构造活动强度时间谱呈“多序级节律性指数”增长曲线。构造活动的加强,将对环境... 统计分析了中国大陆第四纪以来构造沉降、构造隆升、火山活动及地震活动,得出第四纪初至今构造活动强度一直在加速度增强,总体上增强了1~3个数量级,构造活动强度时间谱呈“多序级节律性指数”增长曲线。构造活动的加强,将对环境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人类将面临更为严酷的生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构造活动 环境影响 大陆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及其两侧的现今地壳垂直运动 被引量:15
19
作者 马青 黄立人 +1 位作者 马宗晋 张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5-43,T002,共10页
利用中心年代分别为1964、1979及1993的3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研究中轴(构造)带及其两侧(东经90.5°至113.5°,北纬21.5°至42.0°)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结果表明中轴带及其两侧近30多年的运动趋势与最近十几年运动趋势... 利用中心年代分别为1964、1979及1993的3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研究中轴(构造)带及其两侧(东经90.5°至113.5°,北纬21.5°至42.0°)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结果表明中轴带及其两侧近30多年的运动趋势与最近十几年运动趋势十分一致。而且与该地区的地势地貌有良好的相关性,几个垂直形变的高梯度带均分布在本区两个大盆地(四川盆地与柴达木盆地)周边。整个形变态势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运动特征。但在70年代,该区的垂直运动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变化或反向。联系到同一时期中轴带南部的一系列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提示大区域的垂直形变的趋势变化可能是强震活跃的一种指示。文中还利用得到的地壳垂直形变图研究了区内南—北、东—西向穿切几个主要构造单元的9条剖面的地壳垂直运动特征和它们的时空演化,结果进一步证明1969~1979年间,我国中西部比较强烈的地壳垂直运动与我国地震活动高潮期一致。纬向剖面的运动特征清楚地显示出东经100~105度的经向带内,整个研究区可分为地壳垂直运动速率西高东低的东、西两区;而经向剖面又可将这东、西两区分出以某些纬向高变化窄带为界的纬向区块。文中还详细讨论了这些区块所对应的构造单元的现今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轴构造 地壳垂直运动 水准测量 地震带 地震活动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现今年变化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连旺 杨树新 +2 位作者 谢富仁 陆远忠 郭若眉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1-349,共9页
根据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全新世活动断裂、分辨率为1°×1°的中国大陆地壳波速结构等,建立了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利用GPS实测资料,导出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年平均变化的有限元模型位移速率边... 根据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全新世活动断裂、分辨率为1°×1°的中国大陆地壳波速结构等,建立了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应变场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利用GPS实测资料,导出现今中国大陆构造应力场年平均变化的有限元模型位移速率边界条件,进而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应变场的年变化图像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的总体特征受控于与周边板块的相互作用,其中印度板块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中国大陆西部具有向NNE方向的位移速率,其值在碰撞边界最大,由南至北、由西到东,向北的位移分量逐步减小而向东的位移分量逐步增大;东部地区存在着整体的向东运动,且具有一定的向南运动分量。(2)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应力场近年来处于增强的进程中,且呈现了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东辐射的基本形态。总体特征与中国大陆背景应力场相似,表明了中国大陆现今构造运动的继承性。(3)最大主应变具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西部构造活动强烈,而东部相对较弱。活动断裂带均为最大主应变的高值区,而它们所围限的活动地块内部的应变相对较小。(4)川滇地区的应力应变场具有特殊性,并非由单纯的板块边界碰撞所控制,周围活动地块的运动、下地壳或上地幔的物质流动以及特殊的边界构造形态(如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作用,均可能成为其区域构造应力应变场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构造应力应变场 GPS数据 数值模拟 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