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瑜
孙立新
+2 位作者
孙君一
周丽云
王树志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最具前沿性和纲领性的学科领域。国际大地构造学假说和理论的出现,经历了20世纪初的槽台学说,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发展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在槽台学说的基础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提出了地质力...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最具前沿性和纲领性的学科领域。国际大地构造学假说和理论的出现,经历了20世纪初的槽台学说,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发展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在槽台学说的基础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地洼、波浪-镶嵌、多旋回、断块等学说思想。在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全盘接受了板块构造理论。从此开始,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学说思想,研究和探讨中国大地构造及演化。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中国构造演化系统性的认识。然而这些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具有全球格局的普遍性以及对于全球构造理论的提升是否具有足够的贡献,需要进行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全球大地构造格局形成的核心问题如超大陆的形成、板块构造的起源、大陆的稳定性等依然处于探索中。正因如此,在几十年来的研究和发展中,仍有一些关键问题存争议,如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大陆是如何演化的,以及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板块构造最早出现的时间及特征等全球关注的科学问题,以及中国大陆构造及演化的独特性是否具有全球普遍性,依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针对此,本研究在全球大地构造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全球格局为视角,分析和提出了解决关键问题的可行性,强调指出全球构造包括了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和陆内构造(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s),即跨大陆(贯穿大陆)构造(transcontinental tectonics)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板块
构造
陆内
构造
地幔动力学
跨大陆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之思考——中国地质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被引量:
20
2
作者
任纪舜
赵磊
+2 位作者
李崇
朱俊宾
肖黎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3,共11页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盛行的地槽-地台学说,起源于西方学者对大西洋半球的欧洲和北美东部地质的研究。20世纪中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起源于对现代海洋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但用板块学说解释大陆构造的尝试,也是从解剖北美和欧...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盛行的地槽-地台学说,起源于西方学者对大西洋半球的欧洲和北美东部地质的研究。20世纪中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起源于对现代海洋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但用板块学说解释大陆构造的尝试,也是从解剖北美和欧洲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造山带开始的。二者均缺少太平洋半球的亚洲,特别是中国及邻区的资料基础,因此,其立论基础是不全面的。这就给亚洲,特别是给中国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的编制和全球构造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处于亚洲核心地带的中国及邻区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显生宙地质结构和发展历史最复杂的地区。古亚洲洋构造域的乌拉尔—蒙古—兴安巨型造山带是全球规模最大、发育历史最长、地质结构最复杂的古生代造山带;中国西南部,特别是青藏高原是全球特提斯巨型造山带出露宽度最大、地质纪录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中国东部的太平洋构造域,既有亚洲东缘的巨型中生代造山带和新生代的沟弧盆体系,又有宽阔的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这就使中国及邻区成为研究全球显生宙构造不可缺少的重要地段。我们一定要抓住中国在全球构造研究中的区位优势,以地球系统多层圈构造观为指导,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多学科结合的方法,立足实际,抓住特色,构建中国大地构造的新理论、新模型,为国际地球科学,为发展、完善现代大地构造学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板块
构造
地球系统多层圈
构造
观
全球动力学
旋回演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
被引量:
12
3
作者
任纪舜
邓平
肖藜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共7页
论述了黄汲清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深远影响。它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奠基之作和经典著作 ,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论点已为实践所证实 ,并为国内外地质界所认同。这部著作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过去 ,而且对一些重大地质问题进...
论述了黄汲清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深远影响。它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奠基之作和经典著作 ,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论点已为实践所证实 ,并为国内外地质界所认同。这部著作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过去 ,而且对一些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科学预测 ,为后人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它是一部你什么时候读都有味道 ,都会受到新的启发的著作。黄汲清的学术思想是民主的、开放的 ,与时俱进的。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 ,他运用阿尔冈活动论的思想 ,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动力演化过程。之后 ,他又吸收了裴伟深断裂的思想 ,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深断裂。 2 0世纪 70年代 ,他指导他的学生将多旋回思想与板块构造结合 ,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首次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 ,从全球动力学角度 ,将他 1 94 5年提出的亚洲三种构造型式发展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黄汲清的研究始终是从东亚地质的实际情况出发 ,他曾多次指出 :中国是全球构造研究中的一块宝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构造
运动
多旋回
黄汲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4
作者
王德文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5年第C00期170-170,共1页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地质学界对大地构造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观点出发,从各个角度,总结了中国地壳构造发展规律。以立论根据和研究方面不同,大致可分为: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学
地壳
构造
发展规律
地台学
地质力学
板块
构造
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大地构造多旋回发展的新认识
5
作者
王德文
李桂群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5年第C00期171-171,共1页
中国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进程,是受它所处的世界大地构造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由于中国陆壳占据着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织迭置区域中,因此各构造域的构造活动,均将影响波及到中国幅员范围...
中国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进程,是受它所处的世界大地构造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由于中国陆壳占据着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织迭置区域中,因此各构造域的构造活动,均将影响波及到中国幅员范围的地壳。甚至彼此互相交织、迭置和改造,而酿成中国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性。反映出大地构造发展上的多旋回特征。同时古陆壳增积波浪式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多旋回发展
特提斯喜马拉雅
构造
域
地质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的全球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系统
被引量:
35
6
作者
任纪舜
赵磊
+1 位作者
徐芹芹
朱俊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00-2108,共9页
现今之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西太平洋活动带中段;在全球板块构造图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南为印度板块,东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地质历史上,以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小克拉通为标志的中国主体属于冈瓦纳和西伯利亚两个...
现今之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西太平洋活动带中段;在全球板块构造图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南为印度板块,东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地质历史上,以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小克拉通为标志的中国主体属于冈瓦纳和西伯利亚两个大陆之间的转换(互换)构造域:古生代时期,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结构复杂的大陆边缘;中生代阶段,位于特提斯之北,属劳亚大陆的一部分。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太平洋-印度洋三大动力体系之控制,形成古亚洲洋、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不论古亚洲洋,还是特提斯,都不是结构简单的大洋盆地,而是由一系列海底裂谷带(小洋盆带)和众多微陆块组合而成的结构复杂的洋盆体系。加之中、新生代的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在古生代的古亚洲洋构造域之上,使中国地质构造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呈现镶嵌构造,在三维空间上呈现立交桥式结构,使中国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构造最复杂的一个区域。不同阶段的地球动力体系在中国的叠加、复合,使多旋回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成为中国地质最突出的特征。因而中国的造山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造山带,成矿(区)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成矿(区)带,大型含油气盆地大多是多旋回叠合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地球动力系统
古亚洲洋
构造
域
特提斯
构造
域
太平洋
构造
域
多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地槽—地台说、板块构造说到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被引量:
9
7
作者
任纪舜
徐芹芹
+1 位作者
赵磊
朱俊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33-1140,共8页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地构造理论经历了从地槽—地台说到板块构造说的发展过程。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简称多圈层构造观)已在形成中。地槽—地台说,19世纪中叶提出,盛行于20世...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地构造理论经历了从地槽—地台说到板块构造说的发展过程。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简称多圈层构造观)已在形成中。地槽—地台说,19世纪中叶提出,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是地质学家从理论上研究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开始。地槽—地台说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地质学方法;研究领域是大陆地壳,褶皱带(造山带)和克拉通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地槽—地台说大大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并为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板块构造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使用的方法,除地质学外,加上了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研究领域是全球大陆和海洋的岩石圈。板块构造说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围从地球表层扩展到地球内部,从大陆扩展到海洋,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是不足和缺陷已日益显露出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目前正在发展中。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使用的方法更现代化,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一切探测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的方法、手段;研究领域,已不仅仅是地球表层的地壳或岩石圈,而是地球整体,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我们相信,21世纪必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时代。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全球研究多圈层构造的最理想的切入点之一。我们期待中国地学工作者在新一轮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槽-地台说
板块
构造
地球系统多圈层
构造
观
中一新生代
中国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书介绍
8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6-156,共1页
关键词
《
中国大地构造
学纲要》
《地球科学量和单位规范使用辨识》
书评
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
被引量:
1
1
作者
王瑜
孙立新
孙君一
周丽云
王树志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图书馆
华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学院
出处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42330810)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编号2023YFF0804302)联合资助的成果。
文摘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最具前沿性和纲领性的学科领域。国际大地构造学假说和理论的出现,经历了20世纪初的槽台学说,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发展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在槽台学说的基础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地洼、波浪-镶嵌、多旋回、断块等学说思想。在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全盘接受了板块构造理论。从此开始,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学说思想,研究和探讨中国大地构造及演化。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中国构造演化系统性的认识。然而这些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具有全球格局的普遍性以及对于全球构造理论的提升是否具有足够的贡献,需要进行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全球大地构造格局形成的核心问题如超大陆的形成、板块构造的起源、大陆的稳定性等依然处于探索中。正因如此,在几十年来的研究和发展中,仍有一些关键问题存争议,如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大陆是如何演化的,以及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板块构造最早出现的时间及特征等全球关注的科学问题,以及中国大陆构造及演化的独特性是否具有全球普遍性,依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针对此,本研究在全球大地构造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全球格局为视角,分析和提出了解决关键问题的可行性,强调指出全球构造包括了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和陆内构造(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s),即跨大陆(贯穿大陆)构造(transcontinental tectonics)的思想。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板块
构造
陆内
构造
地幔动力学
跨大陆
构造
Keywords
tectonics(geotectonics)
plate tectonics
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s
mantle dynamics
transcontinental tectonics
分类号
P5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之思考——中国地质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被引量:
20
2
作者
任纪舜
赵磊
李崇
朱俊宾
肖黎微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3,共11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343
1212011020000150009)资助~~
文摘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盛行的地槽-地台学说,起源于西方学者对大西洋半球的欧洲和北美东部地质的研究。20世纪中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起源于对现代海洋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但用板块学说解释大陆构造的尝试,也是从解剖北美和欧洲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造山带开始的。二者均缺少太平洋半球的亚洲,特别是中国及邻区的资料基础,因此,其立论基础是不全面的。这就给亚洲,特别是给中国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的编制和全球构造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处于亚洲核心地带的中国及邻区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显生宙地质结构和发展历史最复杂的地区。古亚洲洋构造域的乌拉尔—蒙古—兴安巨型造山带是全球规模最大、发育历史最长、地质结构最复杂的古生代造山带;中国西南部,特别是青藏高原是全球特提斯巨型造山带出露宽度最大、地质纪录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中国东部的太平洋构造域,既有亚洲东缘的巨型中生代造山带和新生代的沟弧盆体系,又有宽阔的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这就使中国及邻区成为研究全球显生宙构造不可缺少的重要地段。我们一定要抓住中国在全球构造研究中的区位优势,以地球系统多层圈构造观为指导,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多学科结合的方法,立足实际,抓住特色,构建中国大地构造的新理论、新模型,为国际地球科学,为发展、完善现代大地构造学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板块
构造
地球系统多层圈
构造
观
全球动力学
旋回演化论
Keywords
tectonics of China
plate tectonics
multisphere tectonic view of earth system
global geodynamics
cyclical evolution theory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
被引量:
12
3
作者
任纪舜
邓平
肖藜薇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共7页
文摘
论述了黄汲清经典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深远影响。它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奠基之作和经典著作 ,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论点已为实践所证实 ,并为国内外地质界所认同。这部著作不仅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过去 ,而且对一些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科学预测 ,为后人指出了研究的方向。它是一部你什么时候读都有味道 ,都会受到新的启发的著作。黄汲清的学术思想是民主的、开放的 ,与时俱进的。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 ,他运用阿尔冈活动论的思想 ,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动力演化过程。之后 ,他又吸收了裴伟深断裂的思想 ,深入研究了中国的深断裂。 2 0世纪 70年代 ,他指导他的学生将多旋回思想与板块构造结合 ,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首次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 ,从全球动力学角度 ,将他 1 94 5年提出的亚洲三种构造型式发展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黄汲清的研究始终是从东亚地质的实际情况出发 ,他曾多次指出 :中国是全球构造研究中的一块宝地 。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构造
运动
多旋回
黄汲清
Keywords
tectonics of China
tectonic movement
polycycle
T. K. Huang (HUANG Jiqing)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4
作者
王德文
出处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5年第C00期170-170,共1页
文摘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地质学界对大地构造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研究者各自从不同的观点出发,从各个角度,总结了中国地壳构造发展规律。以立论根据和研究方面不同,大致可分为: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学
地壳
构造
发展规律
地台学
地质力学
板块
构造
学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大地构造多旋回发展的新认识
5
作者
王德文
李桂群
出处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5年第C00期171-171,共1页
文摘
中国地壳构造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进程,是受它所处的世界大地构造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由于中国陆壳占据着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交织迭置区域中,因此各构造域的构造活动,均将影响波及到中国幅员范围的地壳。甚至彼此互相交织、迭置和改造,而酿成中国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性。反映出大地构造发展上的多旋回特征。同时古陆壳增积波浪式传递,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多旋回发展
特提斯喜马拉雅
构造
域
地质作用力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的全球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系统
被引量:
35
6
作者
任纪舜
赵磊
徐芹芹
朱俊宾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00-2108,共9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02000150009-01
121201102000150009-02
+2 种基金
12120115070301)的成果
2015年10月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上
"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专题"口头报告之一
文摘
现今之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西太平洋活动带中段;在全球板块构造图上,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南为印度板块,东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地质历史上,以中朝、扬子、塔里木等小克拉通为标志的中国主体属于冈瓦纳和西伯利亚两个大陆之间的转换(互换)构造域:古生代时期,位于古亚洲洋之南,属冈瓦纳结构复杂的大陆边缘;中生代阶段,位于特提斯之北,属劳亚大陆的一部分。显生宙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太平洋-印度洋三大动力体系之控制,形成古亚洲洋、特提斯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不论古亚洲洋,还是特提斯,都不是结构简单的大洋盆地,而是由一系列海底裂谷带(小洋盆带)和众多微陆块组合而成的结构复杂的洋盆体系。加之中、新生代的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在古生代的古亚洲洋构造域之上,使中国地质构造图像在二维平面上呈现镶嵌构造,在三维空间上呈现立交桥式结构,使中国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构造最复杂的一个区域。不同阶段的地球动力体系在中国的叠加、复合,使多旋回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成为中国地质最突出的特征。因而中国的造山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造山带,成矿(区)带大多是多旋回复合成矿(区)带,大型含油气盆地大多是多旋回叠合盆地。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地球动力系统
古亚洲洋
构造
域
特提斯
构造
域
太平洋
构造
域
多旋回
Keywords
tectonics of China geodynamic system Paleo Asian Ocean tectonic domain Tethys tectonic domain Pacific tectonic domain polycycle
分类号
P548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地槽—地台说、板块构造说到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被引量:
9
7
作者
任纪舜
徐芹芹
赵磊
朱俊宾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33-1140,共8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编号:DD20160343-01
DD20160343-02
12120115070301)的成果~~
文摘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地构造理论经历了从地槽—地台说到板块构造说的发展过程。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简称多圈层构造观)已在形成中。地槽—地台说,19世纪中叶提出,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是地质学家从理论上研究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开始。地槽—地台说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地质学方法;研究领域是大陆地壳,褶皱带(造山带)和克拉通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地槽—地台说大大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并为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板块构造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使用的方法,除地质学外,加上了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研究领域是全球大陆和海洋的岩石圈。板块构造说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围从地球表层扩展到地球内部,从大陆扩展到海洋,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是不足和缺陷已日益显露出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目前正在发展中。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使用的方法更现代化,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一切探测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的方法、手段;研究领域,已不仅仅是地球表层的地壳或岩石圈,而是地球整体,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我们相信,21世纪必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时代。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全球研究多圈层构造的最理想的切入点之一。我们期待中国地学工作者在新一轮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地槽-地台说
板块
构造
地球系统多圈层
构造
观
中一新生代
中国大地构造
Keywords
geosyncline-platform theory
plate tectonics
muhisphere tectonic view of the Earth system
Meso-Cenozoic
tectonics of China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书介绍
8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6-156,共1页
关键词
《
中国大地构造
学纲要》
《地球科学量和单位规范使用辨识》
书评
地质学
分类号
P5 [天文地球—地质学]
G236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
王瑜
孙立新
孙君一
周丽云
王树志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之思考——中国地质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任纪舜
赵磊
李崇
朱俊宾
肖黎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大地构造学
任纪舜
邓平
肖藜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大地构造学说简介
王德文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国大地构造多旋回发展的新认识
王德文
李桂群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中国的全球构造位置和地球动力系统
任纪舜
赵磊
徐芹芹
朱俊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从地槽—地台说、板块构造说到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任纪舜
徐芹芹
赵磊
朱俊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新书介绍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