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部探测揭示中国地壳结构、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背景 被引量:49
1
作者 董树文 李廷栋 +8 位作者 陈宣华 高锐 吕庆田 石耀霖 黄大年 杨经绥 王学求 魏文博 陈群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1-225,共25页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以下简称'专项')是目前中国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科学研究计划之一,涉及从地表到深部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多学科多领域探测实验。专项自2008年实施以来,完成了全国4°×4&...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以下简称'专项')是目前中国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科学研究计划之一,涉及从地表到深部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多学科多领域探测实验。专项自2008年实施以来,完成了全国4°×4°、华北和青藏高原1°×1°的大地电磁阵列观测,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单元大小为160km×160km,含78种元素);完成了青藏高原、华南—中央造山带、华北和东北等多条超长深地震反射与折射剖面联合探测、宽频带地震与大地电磁剖面观测,其中深地震反射剖面约6 160km,成功研究、实验了地壳与地幔深部探测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极大地加快了中国深部探测的进度,使中国进入国际深部探测大国的行列。专项在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开展的矿集区立体探测卓有成效,矿集区三维'透明化'技术不断成熟与完善;揭示了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深部成矿的动力学背景。专项部署了罗布莎、金川、南岭、庐枞和铜陵矿集区和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等12口大陆科学钻探实验与异常验证钻孔,在西藏罗布莎等地发现一系列深部地幔物质,在南岭于都-赣县和安徽庐枞矿集区发现深部厚大矿体、矿化异常和重要矿化线索。专项开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华北地区的地应力监测网建设,有效提高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水平,深化了地震与地质灾害链成因研究;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专项开展的大陆地壳结构与演化综合研究,加深了对中国中生代以来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的认识。专项成功研制的中国首台'地壳一号'万米超深科学钻探钻机,在深部探测仪器装备自主研发方面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同时,成功研制了地面电磁探测(SEP)系统、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移动平台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系统等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软硬件系统。专项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适应中国地质地貌条件和岩石圈结构特征,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深部探测问题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一系列探测试验基地,为组织实施中国地壳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深部探测已经成为我国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深部探测 地壳结构 深部过程 地震反射 大地电磁 科学钻探 地应力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远震P波和瑞雷面波偏振评估ChinArray一期地震计方位偏差
2
作者 徐桂灵 王伟涛 +2 位作者 许卫卫 吉敏 袁松湧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4-864,共21页
利用远震P波和瑞雷面波偏振特征的两种独立分析方法,对2011—2013年间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布设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一期台站的方位偏差进行了评估。研究使用了震中距30°-90°范围内696次远震的P波数据和震中距10°-170... 利用远震P波和瑞雷面波偏振特征的两种独立分析方法,对2011—2013年间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布设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一期台站的方位偏差进行了评估。研究使用了震中距30°-90°范围内696次远震的P波数据和震中距10°-170°范围内1928次地震的瑞雷面波数据。结果显示:两种偏振分析方法所得台站的水平方位角偏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全部352个台站中,除4个台站由于可用数据较少而未进行评估外,281个台站的南北向分量与地理北向偏差小于10°,21个台站的方位偏差在10°-20°之间,其余台站则出现故障或偏差较大。所获结果与前人基于远震P波的结果类似,但存在7个台站的方位偏差与其结果差异超过5°,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些台站在不同时段水平方位角偏差发生过改变,需要分时段进行评估。同时,研究发现仪器不同分量的增益故障会影响仪器水平方位角的偏差估计,可与噪声功率谱结合开展协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 地震计方位 远震P波 瑞雷面波 偏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15
3
作者 董树文 李廷栋 +9 位作者 陈宣华 魏文博 高锐 吕庆田 杨经绥 王学求 陈群策 石耀霖 黄大年 周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84-3901,共18页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2008—2012)是我国历史上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专项开展了全国4°×4°、华北和青藏高原1°×1°的大地电磁阵列观测,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含78种元...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2008—2012)是我国历史上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专项开展了全国4°×4°、华北和青藏高原1°×1°的大地电磁阵列观测,建立了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含78种元素),完成了青藏高原、华南—中央造山带、华北和东北等四条超长深地震反射剖面,部署了罗布莎、金川、腾冲、南岭、庐枞和铜陵等大陆科学钻探实验,开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华北地区地应力监测;在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和南岭成矿带开展的矿集区立体探测卓有成效.同时,专项还开展了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大陆地壳结构与演化的综合研究.专项全面实施以来,已经完成约60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成功研究、实验了地壳与地幔深部探测的一系列技术方法,积累了丰富经验,极大地加快了我国深部探测的进度,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专项实现了技术组合创新、技术进步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适应我国地质地貌条件和地壳/岩石圈结构特征,初步形成了具有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探测空间组合的深部探测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若干各具地质特色的探测试验基地.专项实验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重要成果,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自主研发获得重大突破,为全面开展地壳探测工程的组织实施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深部探测 地壳结构 地震反射 大地电磁 科学钻探 地应力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与国际同步 被引量:22
4
作者 董树文 李廷栋 +9 位作者 高锐 吕庆田 魏文博 杨经绥 王学求 陈群策 石耀霖 黄大年 陈宣华 周琦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3,共17页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2008—2012)是我国历史上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专项成功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完成了6000km深地震反射剖面,使我国进入国际深部探测大国的行列。专项建立了全国大地...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2008—2012)是我国历史上实施的规模最大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专项成功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完成了6000km深地震反射剖面,使我国进入国际深部探测大国的行列。专项建立了全国大地电磁参数网和地球化学基准网,实施的6口科学钻探获得重要发现,实现矿集区立体探测,关键地区地应力监测、岩石圈动力学模拟、大陆地壳结构与演化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探测仪器装备研制取得重要突破。专项被认为是我国由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转变的标志性重大地学计划,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有经济社会意义巨大创新价值,在大科学计划组织实施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实施"地壳探测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奠定了坚实基础。专项被两院院士评为"201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与国际同步",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的特别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深部探测(SinoProbe) 地壳结构 地震反射 大地电磁 矿集区立体探测 科学钻探 地球化学基准网 地应力测量 地球动力学模拟 探测仪器装备研制 特别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地震台震网天然地震层析技术在狮子沟深层构造解析中应用》主要进展
5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1-381,共1页
在自然条件恶劣、人工地震勘探长期未能突破的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首次应用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探测油田深部构造试验获得成功。该课题建立了中等尺度微地震台阵网深部构造探测的技术方法体系;自主研发了数据处理软件... 在自然条件恶劣、人工地震勘探长期未能突破的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首次应用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探测油田深部构造试验获得成功。该课题建立了中等尺度微地震台阵网深部构造探测的技术方法体系;自主研发了数据处理软件,实现了高效的地震事件选取和震相高质量标注;首次提出利用波速标定层位的原则和方法,获得了深部速度结构三维展布图像和主要储层等波速构造图,填补了该区深部构造信息的空白。依据成果部署的狮36风险井喜见油气显示。该项目是财政部油气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王小凤研究员课题组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阵 层析技术 天然地震 构造解析 狮子 应用 中国地质科学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