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心和合,析古出今——论《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的学术特色
1
作者 陈欣雨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6-29,47,共5页
张立文教授新作《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一书以哲学思潮史的形式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在确定中国哲学"游戏规则"基础上勾勒整体演进路向,凸显出中国哲学的本体概念,并且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进行展望,从而探寻中国... 张立文教授新作《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一书以哲学思潮史的形式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在确定中国哲学"游戏规则"基础上勾勒整体演进路向,凸显出中国哲学的本体概念,并且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进行展望,从而探寻中国哲学的现代转生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思潮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 张立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与唯物辩证法:中国现代自由的一个面相——以任继愈所编著中国哲学史著作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蔡志栋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2期64-74,196-197,共11页
我们应该重视体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先秦诸子与认识自由之间关系的思想。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便是一个范本。该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要是唯物辩证法)为原则来解读先秦诸子,判断他们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还... 我们应该重视体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先秦诸子与认识自由之间关系的思想。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便是一个范本。该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要是唯物辩证法)为原则来解读先秦诸子,判断他们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还是为这个原则贡献了若干的环节,或者比较接近这些原则,只是在某些地方需要修补。《中国哲学发展史》认为,老子和易传的辩证法、墨子的思想是比较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的,但也有其不足;而庄子、名家贡献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的若干环节:这个观点与流俗的看法不同。可以看出《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写作受到了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互对勘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产生,默会知识就是一个发展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发展史 唯物辩证法 先秦诸子 认识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看待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时代性
3
作者 胡为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991年第5期9-9,共1页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当今时代的智慧和真理,真有不可超越的意义,这种不可超越的时代意义通过多视角的考察将会理解得更深刻。首先,从中国社会精神文化、中国哲学发展、演进的历程看,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最新阶段。与中国历...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当今时代的智慧和真理,真有不可超越的意义,这种不可超越的时代意义通过多视角的考察将会理解得更深刻。首先,从中国社会精神文化、中国哲学发展、演进的历程看,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最新阶段。与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三大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是以孔儒学说为主体的传统唯心主义哲学、孙中山进化论的唯物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哲学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为代表的现代哲学。这三大哲学形态依中国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而发展,依中国三大社会形态的更替而更替。不难看出,从近代形态中脱颖而出的、实现了向现代哲学迁跃了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是现今时代的精神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哲学思想 唯心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发展史 现今时代 现代哲学 社会精神文化 近代哲学 超越的 迁跃 畸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自然观三议 被引量:1
4
作者 曾小波 《理论与改革》 1986年第5期50-54,共5页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荀况以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用'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三个基本命题,完成了先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逻辑发展圆圈。本文循着荀子三个基本命题的内在逻辑纲网,试作一探索性思...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荀况以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用'天道自然'、'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三个基本命题,完成了先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逻辑发展圆圈。本文循着荀子三个基本命题的内在逻辑纲网,试作一探索性思想发微,就教于理论界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自然观 制天命而用之 中国哲学发展史 天人相分 天道自然 荀况 发微 明于天人之分 天行有常 人类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继愈馆长向北图赠书
5
《国家图书馆学刊》 1988年第3期16-,共1页
任继愈馆长于6月18日把他的部分著作赠送给北京图书馆。这些著作是:《中国哲学史论》;《中国哲学史》(第1~4册);《中国哲学史简编》;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 北京图书馆 中国哲学发展史 宗教词典 中国佛教史 佛教经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