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珞珈中国哲学传统与《土家族哲学通史》的研究与写作
1
作者 田文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28-132,共5页
萧洪恩教授的《土家族哲学通史》自2009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书蓬勃大气地揭示了一个内陆腹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变迁的灵动历程,向世人生动地展现了土家族特有的世界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倾注了一个土家族学者对... 萧洪恩教授的《土家族哲学通史》自2009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书蓬勃大气地揭示了一个内陆腹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变迁的灵动历程,向世人生动地展现了土家族特有的世界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倾注了一个土家族学者对于自己民族与民族文化的挚爱之情。这部著作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研究方法的拓展与创新及其多层面的学术意义与理论价值均值得重视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哲学 土家族哲学通史 珞珈中国哲学传统 历史观 民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传统的主流
2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6-36,共1页
戢斗勇在《中国哲学传统的主流》(《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2期)一文中指出:近十年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内学术界对唯物主义哲学传统的研究虽有较大进展,但仍失之零星分散.张岱年主编的《中国唯物论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唯物论传统... 戢斗勇在《中国哲学传统的主流》(《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2期)一文中指出:近十年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内学术界对唯物主义哲学传统的研究虽有较大进展,但仍失之零星分散.张岱年主编的《中国唯物论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唯物论传统的巨著.该书75万言,列出了自先秦至近代唯物论哲学家80余人,不仅突出了经几十年研究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荀子、韩非、王充、王安石、张载、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孙中山等,而且吸收了近年发掘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宋应星、吴延翰等.该书还将视野扩展到哲学本体论之外的广阔领域,发掘了古代兵家、农家和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以及无神论中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传统 唯物主义哲学 无神论 哲学本体论 程朱理学 孙中山 古代兵家 王夫之 王安石 国内学术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契理想人格学说对中国哲学传统的继承
3
作者 成云雷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37-40,共4页
冯契先生理想人格学说所取得的成就跟他对中国哲学传统的继承有关。冯先生主要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通过教育、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的理论,关于自觉、自愿相统一的原则,关于把人的精神发展看作是一个过... 冯契先生理想人格学说所取得的成就跟他对中国哲学传统的继承有关。冯先生主要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关于通过教育、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的理论,关于自觉、自愿相统一的原则,关于把人的精神发展看作是一个过程的思想,对中国近代以来关于培养新人的学说也作了批判总结。冯先生在这一方面的批判会通始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全面性、辩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理想人格学说 中国哲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认识论构建与创新——基于“三道五治”研究框架
4
作者 胡海波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4,共10页
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塑造了中国管理实践独特的底层逻辑、过程模式与价值旨趣。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是对中国管理学“元”问题的再思考,本文基于“天道-地道一人道”的三道学说,从人与自然、... 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塑造了中国管理实践独特的底层逻辑、过程模式与价值旨趣。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是对中国管理学“元”问题的再思考,本文基于“天道-地道一人道”的三道学说,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三组关系入手,审视中文语境下管理的“治理”内涵及其合法性与科学性,根据“修齐治平”“事在人为”与“身企同治”的三大范畴,构建起治身、治缘、治众、治境、治事的应用框架,以推动管理学研究的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识论 三道 五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契的知行观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5
作者 詹梦皎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随着世界步入现代化及西学渐入中国,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面临着伦理主体如何转化为实践主体的任务。新儒家要么把心性的主体改造为意志的主体,要么陷入理性和“觉知”的二元结构,难以真正解决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在批判改良派和革命派... 随着世界步入现代化及西学渐入中国,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面临着伦理主体如何转化为实践主体的任务。新儒家要么把心性的主体改造为意志的主体,要么陷入理性和“觉知”的二元结构,难以真正解决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在批判改良派和革命派分离知与行的基础上,冯契把金岳霖的“得自”经验和“还治”经验革新为“得自”现实和“还治”现实,人的能在活动指向了感性之“所”,理论和现实得以统一,主体在掌控知识中获得自由感,达成乐生境界,知识和智慧融为一体。冯契对传统哲学的创新开启了知行观的新局面:把传统哲学的“能-所”结构与现代实证科学对接,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与杜威“探究认识论”对话的可能;事实和价值的深度融合也联结了“成物”和“成己”,推动了具体形而上学的构建。与新儒家相比,冯契转化心性主体为实践主体的创新在于,在“还治”维度上赋予实践以辨验的可能性,在历史维度上中介知识和智慧。验证和中介给予传统哲学的伦理主体以经验性,构建出兼具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特征与西方哲学知识论取向的哲学新局面,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一条历史主义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知行观 中国传统哲学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视域下的企业德治体系建构
6
作者 吕力 陆文瑜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51,共12页
从企业内部契约不完备性出发,企业管理不能单纯依靠“契约至上”的方式,“德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以“管理教化、中国式管理辩证法、管理道德智慧”为支点,可以建构中国企业德治体系,其框架包括:以儒家性德为基础的管理教化、以... 从企业内部契约不完备性出发,企业管理不能单纯依靠“契约至上”的方式,“德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以“管理教化、中国式管理辩证法、管理道德智慧”为支点,可以建构中国企业德治体系,其框架包括:以儒家性德为基础的管理教化、以周易卦德为基础的中国式管理辩证法和以道家道德为基础的管理智慧。从中国企业德治体系实践与理论中产生的工作儒学、财富儒学、创造儒学、责任儒学以及将上述理念加以整合的企业儒学也为中国哲学自身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方向性启示:工作儒学、财富儒学、创造儒学、责任儒学四者既保持了儒家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又锚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为构建新工商文明提供了兼具文化根基与实践效能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 企业德治体系 性德、卦德、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梳理原则
7
作者 任平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3,共7页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方位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可能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两个结合”,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为此,在方法论自觉的意义上,“第二个结合”关于“根脉”的理解和把握要以“大历史观”融贯历史性梳理原则,着力把握以下三点:其一,历史性梳理原则必须彻底摆脱“全盘西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立场,超越以外部反思性形塑的“抽象继承法”和“碎片抽取法”来任意剪裁中国传统哲学“遗产”而导致的困境,明确指认中国传统哲学是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历史地加以整体传承的文化根脉和思想资源。其二,中国传统哲学绝非已经死亡、完全被历史遗弃的“枯槁王国”,而是历经千年沧桑具有自我发展强大生命活力和内在规律性的思想体系,“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洗礼而“接着讲”和“自己讲”的结果形态。其三,历史性梳理原则在微观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思想的历史演化脉络和逻辑逐一加以梳理和继承,在宏观上要以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视域来深刻把握中国传统哲学走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总体历史演化规律。这一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历史的逻辑指向,正是以“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灵魂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梳理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 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然观念:通向中国传统哲学总纲之端
8
作者 王南湜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4,177,共8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乃是一种新的本体论或“世界视域”的开启或转变,是马克思本体论的奠基之作,这最为深刻地体现于马克思在其中所赋予“自然”一语的复杂含义之中。这一含义复杂的“自然”观念不仅是马克思哲学变革之“诞生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乃是一种新的本体论或“世界视域”的开启或转变,是马克思本体论的奠基之作,这最为深刻地体现于马克思在其中所赋予“自然”一语的复杂含义之中。这一含义复杂的“自然”观念不仅是马克思哲学变革之“诞生地”,而且如果将之放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世界历史过程中来看,它同时亦构成或开启了通向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总纲的“三才主义”之源头或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自然 世界视域 中国传统哲学总纲 三才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观念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亮 郭乃芙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59,共9页
作为五代南唐时期的杰出艺术作品,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不仅反映出彼时的社会语境,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观念。画中的布局意境、物象设置及礼乐文化等元素,无不传递出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儒家礼仪文化的社会... 作为五代南唐时期的杰出艺术作品,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不仅反映出彼时的社会语境,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观念。画中的布局意境、物象设置及礼乐文化等元素,无不传递出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儒家礼仪文化的社会秩序及隐逸思想。这件作品以长卷式构图、散点透视等手法,创造出超时空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不仅是一幅描绘宴会场景的精美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熙载夜宴图》 中国传统哲学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子哲学的元哲学标准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型的一种路径
10
作者 张伟特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如何评价一个哲学理论建构的质量是一个元哲学难题,也是所有哲学传统(不限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面临的考验。借鉴元数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元理论评价标准探索,可以给出一个针对哲学理论建构质量之评价的元哲学标准方案(包含2大... 如何评价一个哲学理论建构的质量是一个元哲学难题,也是所有哲学传统(不限于中国传统哲学)发展面临的考验。借鉴元数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元理论评价标准探索,可以给出一个针对哲学理论建构质量之评价的元哲学标准方案(包含2大类10个指标)。在此基础上,可以逻辑重构的方式重新表述荀子的哲学理论建构,并对它作元哲学评价分析。诊断和透视结果显示,荀子哲学理论的内部融贯性较差,而且形而上学和实践论两部分互为特设性假设导致统一性较差。在理论建构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中国传统哲学转型的一种“元现代化”思路:在具有普遍学理依据的元哲学评价标准引导下,安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独特的问题意识、方法风格、世界观选择、不可通约性的遗产,发展出具有普遍学理境界且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标准 荀子 中国传统哲学 现代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冯契的“智慧说”对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11
作者 代利刚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汇通不但面临着“中国传统哲学特殊论”的阻断,而且面临着“以儒代马”和“以马代儒”的两极化论断的阻碍。冯契的“智慧说”使用了“超胜式”汇通方法,避免了以上两极化... 中国传统哲学汇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汇通不但面临着“中国传统哲学特殊论”的阻断,而且面临着“以儒代马”和“以马代儒”的两极化论断的阻碍。冯契的“智慧说”使用了“超胜式”汇通方法,避免了以上两极化倾向,面对现实问题,以王船山的“境”对勘马克思的“实践”,融通知识和智慧。对分散的文本话语的深度分析表明,此种汇通契合和显现为一种对话诠释学方法:基于现实主体,敞开“我-你”关系的平等对话,以“穷通”方法达成视界融合。方法提升的目的在于观照现实,沿袭冯契的对话方法,用王船山的“太虚本动”“气善论”来“穷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社会定在”、人性观,或可给出解决现代性抽象虚无主义问题的方法。方法论的提升或许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汇通 马克思主义哲学 诠释学 王船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古代插花艺术的发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娜 郭风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9-162,共4页
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内涵,受其影响,插花艺术先后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造型:汉魏六朝的宗教花,隋唐的院体花,宋元的理念花和心象花,明清时期的新理念花、文人花、象形花和写景花。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插花类型 插花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合一”的五种思想路线 被引量:15
13
作者 康中乾 王有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52,共10页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天人合一。纵观中国古代哲学,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路线可厘析为五种,即"尽心—知性—知天"的内省察路线、"制天命而用之"的外行动路线、阴阳五行的宇宙系统论路线、"通...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天人合一。纵观中国古代哲学,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路线可厘析为五种,即"尽心—知性—知天"的内省察路线、"制天命而用之"的外行动路线、阴阳五行的宇宙系统论路线、"通天下一气"的宇宙生成论路线、"道通天地"的本体论路线。这五种思想路线在总体上都是关于天与人的结合、统一,但在具体论述时则有侧重,其中有些论述的哲学意味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天人合一 思想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解读与现代诠释——由讨论《儒家功夫哲学论》引发的思考
14
作者 丁为祥 王乐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183,共16页
一、引言关于倪培民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笔者2018年曾在《哲学分析》发表《从主体“功夫”到“如在”境界——倪培民中国哲学诠释进路简评》一文,以探讨倪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四年后,倪培民先生又出版了《儒家... 一、引言关于倪培民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笔者2018年曾在《哲学分析》发表《从主体“功夫”到“如在”境界——倪培民中国哲学诠释进路简评》一文,以探讨倪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四年后,倪培民先生又出版了《儒家功夫哲学论》一书,系统展现其对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诠释 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四年 哲学分析 功夫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 被引量:4
15
作者 侯菲菲 林柏成 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研究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要明确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并遵循其融合的价值原则,进而认识其融合的价值指向。二者具有开放性特质与内在契合性,并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研究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要明确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并遵循其融合的价值原则,进而认识其融合的价值指向。二者具有开放性特质与内在契合性,并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这是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二者融合应依据的价值原则是,一方面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看待中国传统哲学;另一方面,在大力推动中国传统哲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营养与力量源泉。目光注视未来,二者融合具有清晰的价值指向,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融合 价值基点 价值原则 价值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7
16
作者 丁祯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9,共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二者的结合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一方面,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传统哲学将得到科学的清理,克服其朴素性和某些神秘性,使之成为现代哲学的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题中应有之义。二者的结合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一方面,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传统哲学将得到科学的清理,克服其朴素性和某些神秘性,使之成为现代哲学的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大量地从传统哲学的优秀成分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这就是“古”与“今”的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对赛珍珠翻译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琇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104,共7页
赛珍珠翻译《水浒传》,保留了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本文致力于探讨影响其翻译的一重要方面——中国传统哲学,从中国传统哲学对赛珍珠翻译策略的影响、对赛珍珠翻译风格的塑造和对赛珍珠翻译过程的作用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赛珍珠 翻译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不同理路 被引量:6
18
作者 于述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20,共6页
近30年来,在激活传统教育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的感召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主要学术团队:其一,是以黄济教授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论而入于史"... 近30年来,在激活传统教育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的感召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主要学术团队:其一,是以黄济教授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论而入于史",即出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需要并从现代教育哲学问题出发,去回溯和总结传统教育哲学的丰富思想观点;其二,是以张瑞?教授为首的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史而进于论",即通过总结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在哲学层面上把握中国教育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此外,何光荣教授的传统教育哲学研究也别一格。他在同情与体贴中切近传统,呈现出传统学术贯天人、通物我,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达"内圣外王"之道的大教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学术理路 中国教育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主义认知范式的形成与检讨——以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研究方法为中心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承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4,共8页
唯物主义方法作为为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命题及观念的发掘、整理与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特殊的理论架构,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富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将唯物主义认知范... 唯物主义方法作为为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命题及观念的发掘、整理与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特殊的理论架构,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丰富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将唯物主义认知范式应用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必须妥善处理如下问题:不能以唯物主义为唯一的方法,以避免对中国传统哲学解释的简单化;不能以唯物主义为个别的方法,以避免对中国传统哲学解释的教条化;不能以唯物主义为至上的方法,以避免对中国传统哲学解释的模式化。质言之,若要使唯物主义范式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及这种特殊性对于唯物主义方法的可适性范围与程度是必须认真考虑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 认知范式 中国传统哲学 形成 检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术的内外兼修和它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 被引量:27
20
作者 温力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2-15,37+93,共6页
中国武术很注重内外兼修。中国传统哲学最根本的观念“天人合一”是其哲学基础。其表现为(1)演练既追求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2)既强调“外练”又强调“内练”;(3)武术的内外相合,其本质是协调,它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而... 中国武术很注重内外兼修。中国传统哲学最根本的观念“天人合一”是其哲学基础。其表现为(1)演练既追求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2)既强调“外练”又强调“内练”;(3)武术的内外相合,其本质是协调,它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而形成的独特理论;(4)中国古代贤哲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之道”体现到武术中是把武德和知识修养与经世安民相结合。武术融健身、防身和中国传统哲学为一体,外国爱好者在练武术时也必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有益的熏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武术动作 内外兼修 天人合一 内圣外王 传统哲学思想 相结合 中国武术 哲学基础 内外相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