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视域下的企业德治体系建构
1
作者 吕力 陆文瑜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51,共12页
从企业内部契约不完备性出发,企业管理不能单纯依靠“契约至上”的方式,“德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以“管理教化、中国式管理辩证法、管理道德智慧”为支点,可以建构中国企业德治体系,其框架包括:以儒家性德为基础的管理教化、以... 从企业内部契约不完备性出发,企业管理不能单纯依靠“契约至上”的方式,“德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以“管理教化、中国式管理辩证法、管理道德智慧”为支点,可以建构中国企业德治体系,其框架包括:以儒家性德为基础的管理教化、以周易卦德为基础的中国式管理辩证法和以道家道德为基础的管理智慧。从中国企业德治体系实践与理论中产生的工作儒学、财富儒学、创造儒学、责任儒学以及将上述理念加以整合的企业儒学也为中国哲学自身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方向性启示:工作儒学、财富儒学、创造儒学、责任儒学四者既保持了儒家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又锚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为构建新工商文明提供了兼具文化根基与实践效能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 企业治体系 、卦、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与价值:对德性认识论的初步回答 被引量:6
2
作者 江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8-92,共5页
对知识性质的追问导致了当代认识论中对知识定义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德性认识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试图用道德的规范性说明知识的规范性,甚至试图用认识的客观性说明道德的客观性。然而,... 对知识性质的追问导致了当代认识论中对知识定义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德性认识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试图用道德的规范性说明知识的规范性,甚至试图用认识的客观性说明道德的客观性。然而,这种方案的主要困难在于没有看到知识作为一种规范性概念如何与人类的价值发生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可以为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提供启发。"德性所知"、"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模式是从德性出发讨论认识问题。只有当我们把知识理解为由德性和心性所生发出来的对特殊事物的理解,我们才能理解知识所包含的真实内涵。只有在对人类灵魂的普遍理解中,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在价值。如果必须放弃把知识理解为得到证明的真信念这个定义,我们更需要论证知识定义中除了得到证明和真理之外还应当包含的更多的内容。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价值问题在知识构成中的作用,其次还要考虑认识活动中的价值客观性问题。我们不再否定知识构成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是更多地关注这些主观因素在多少程度上会最终进入客观的领域。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与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 中国哲学中的德性和知识 知觉 价值的客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 被引量:5
3
作者 蒙培元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4-58,共5页
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蒙培元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伦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是建立在规则、法则之上,还是建立在人的德性之上?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一对于什么是德性以及德性的来源是什么这类问题,... 中国的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性蒙培元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伦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是建立在规则、法则之上,还是建立在人的德性之上?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一对于什么是德性以及德性的来源是什么这类问题,可能有不同的使用和解释。按照西方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情感 中国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伦理道 自然界 普遍 人的目的 人的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性”:起源、演进、内容、特色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法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29,共9页
“性”是中国哲学的关键词,甲骨文、金文无“性”字。性的观念最初主要内蕴在“生”“命”“德”三字中,在远古时代,性的观念演进,与血缘之“姓”、地域之“氏”、军事之“族”紧密关联。在先秦理性化之后,性作为个体之性,第一,来源于... “性”是中国哲学的关键词,甲骨文、金文无“性”字。性的观念最初主要内蕴在“生”“命”“德”三字中,在远古时代,性的观念演进,与血缘之“姓”、地域之“氏”、军事之“族”紧密关联。在先秦理性化之后,性作为个体之性,第一,来源于天之性,天之性对个体之性具有主导作用;第二,性、心、情、欲是一个整体,决定了具体之性在与外界互动的关联中演进;第三,在个体之性的演进中,由性而生的情和感物而动所生之欲具有可变性,由天而来之性有决定的方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姓—氏—族 —心—情—欲 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价值论思想
5
作者 张书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5-29,共5页
价值作为一个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与这一概念相近或相当的,在汉语中有“好”、“善”、“贵”。“好”是指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符合自己的需要;它是与价值这一概念最为切近的汉语词。孟子曰:“可欲之为善”(《... 价值作为一个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与这一概念相近或相当的,在汉语中有“好”、“善”、“贵”。“好”是指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符合自己的需要;它是与价值这一概念最为切近的汉语词。孟子曰:“可欲之为善”(《孟子·尽心下》),即指可用来满足需要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善”这一概念也与价值概念基本相当,只是这里所说的“善”同伦理学意义上的“善”含义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价值论 墨家 手段价值 中国古典哲学 价值标准 “义”与“利” 孟子 “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思想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性格
6
作者 崔永东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1-36,共6页
中国知识分子以其鲜明的入世性格而著称于世。这种性格积淀和形成的过程可谓源远而流长。孔子思想的入世因素,对这种性格的培育起了关键性作用。孔子是一位积极入世的思想家,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一生予以热切关注的,... 中国知识分子以其鲜明的入世性格而著称于世。这种性格积淀和形成的过程可谓源远而流长。孔子思想的入世因素,对这种性格的培育起了关键性作用。孔子是一位积极入世的思想家,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一生予以热切关注的,不是虚无飘渺的来生和神秘莫测的天国,也不是在冥冥之中主宰人间的鬼神和上帝,而是民生的疾苦、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谓。“未知生,焉知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等等,都反映了这位哲人理性的睿智。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世 中国知识分子 孔子思想 经世史学 论语 孟子 积极入世 仕隐 人生哲学 统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论纲 被引量:9
7
作者 王立胜 周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77,共8页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丰富成果,要求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炼更具标识性的概念范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中国...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丰富成果,要求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炼更具标识性的概念范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表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加快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为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兼及与中国古代贤哲思想之比较
8
作者 郑晓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36-41,共6页
亚里士多德一生好学沉思,他从实在的个别事物出发,研究其存在、生成、动变,提出了一整套的实体论、四因说、形式质料说、潜能现实说。落实到人生哲学上,就是重视个体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 亚里士多 人生哲学 中国古代贤哲 伦理 人生理论 现实生活 形式质料 社会现实 思想家 社会习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思维:我国德育的基本任务 被引量:5
9
作者 启泓 《学术界》 2001年第5期17-27,共11页
德性思维作为一种主体直透客体本质 (直觉引导 )的理性思维 ,缘起于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其思维进路是把普遍接受的 (形上的或价值的 )原则作为思维的起点和终点 ,并通过认识、把握主体而认识、把握客体。现当代德性思维的主体目标是造就... 德性思维作为一种主体直透客体本质 (直觉引导 )的理性思维 ,缘起于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其思维进路是把普遍接受的 (形上的或价值的 )原则作为思维的起点和终点 ,并通过认识、把握主体而认识、把握客体。现当代德性思维的主体目标是造就实事求是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 ,德性思维概念在现当代所容纳的规定性则是德育的基本任务 ,德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阅读、修养和力行及其他有效途径加以培养。文章提出并界定了“德性思维”的概念 ,从新的角度探讨了道德认识的特殊性和道德判断的思维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 基本任务 认识 阅读 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 普遍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的“两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新建 池忠军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38,共7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以"学哲学、用哲学"为根本依托的。新时代"学哲学、用哲学"的过程,集中表现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即新时代的"两化"宏大实践叙事,并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以"学哲学、用哲学"为根本依托的。新时代"学哲学、用哲学"的过程,集中表现为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即新时代的"两化"宏大实践叙事,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改变世界"的实践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统筹-协调-辩证"的方法论总体图景和新时代党员干部德性培养的科学路径,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远境界和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理论为方法 化理论为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习近平 新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政治哲学阐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小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2-58,共7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世界新发展而给出的充满智慧的回应。当今世界由西方国家主义政治哲学所主宰,“以国家观世界”的视野消解了当代的“世界性”,“同一性”逻辑导致当代世界“多样性”的缺失,政治意义的消弭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世界新发展而给出的充满智慧的回应。当今世界由西方国家主义政治哲学所主宰,“以国家观世界”的视野消解了当代的“世界性”,“同一性”逻辑导致当代世界“多样性”的缺失,政治意义的消弭导致当代世界治理的无序性与无效性。中国政治哲学的核心是“天下”思维,它不但彰显了“世界”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一致性,还成为世界包容性治理的思想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中国政治哲学“天下”思维指引下的世界治理方案,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人类整体德性的传统理念,超越了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差序世界观”,是应对世界百年变局的最佳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主义政治哲学 天下思维 中国政治哲学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与知识观及其演变的教育意涵 被引量:5
12
作者 翟楠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0,62,共5页
知识与知识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二者总是被等同。对"知识是什么"最具代表性的回答从应然的"知识即德性"到实然的"知识即权力",充分表露了知识探究方式的转变以及知识观与知识关... 知识与知识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二者总是被等同。对"知识是什么"最具代表性的回答从应然的"知识即德性"到实然的"知识即权力",充分表露了知识探究方式的转变以及知识观与知识关系的扭曲。尤其是在后现代的解构浪潮中,多样化的知识观变成了知识本身,获得了各自的合法性。各种知识观合法性的泛滥不仅表明了知识本身的认识危机,也给教育变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后者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知识 知识 权力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殖民理论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忠 孟红梅 《东南学术》 2003年第1期124-138,共15页
本文认为 ,后殖民主义的本质是后殖民性 ,所谓后殖民性也就是一种“边缘意识”、“文化边缘意识” ;“边缘体验”的普遍性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基础。后殖民主义的价值原点上承启蒙精神 ,又具有超越性 ;以文化权力为核心的... 本文认为 ,后殖民主义的本质是后殖民性 ,所谓后殖民性也就是一种“边缘意识”、“文化边缘意识” ;“边缘体验”的普遍性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基础。后殖民主义的价值原点上承启蒙精神 ,又具有超越性 ;以文化权力为核心的平等、自由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论根源。后殖民主义的方法论视界是“边缘眼光”与“类眼光”的整合 ,对“边缘态类主体”的人文关怀是后殖民主义的相对统一主题。对“文化认同—认异”的反思是后殖民主义的深刻文化寓意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共生”是后殖民主义的主导人文追求。后殖民主义的未来命运取决于能否更新元方法 ,实现方法化与价值论的统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哲学反思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 文化认同-认异 多极思维 中国知识 文化批判理论 差异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身立命有新篇——评《仁山智水论人生——中国传统人生论述评》一书
14
作者 龚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14-15,13,共3页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是实践理性的,其突出了人生意义的价值理论,中国哲学中的任何一派学说之成立,总是要说明宇宙而最终又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宇宙以生命迁化不已,流衍无穷,乃是挟其善性以贯注人类。因此,宇宙是广大悉备...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正如有些学者所说是实践理性的,其突出了人生意义的价值理论,中国哲学中的任何一派学说之成立,总是要说明宇宙而最终又落实到人生的层面。宇宙以生命迁化不已,流衍无穷,乃是挟其善性以贯注人类。因此,宇宙是广大悉备的生命领域,浑浩周遍的价值园地,这一点与西方哲人眼中的宇宙机械系统观恰成一反照。中国哲学总是以人的生命道德为纲纪而统摄天地,不管是原始儒家、道家、抑或大乘佛学、新儒家,他们都要藉着哲学思想的积蓄,把人格的精神点化出来。如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门学脉,无论是早期儒学所追求的“孔颜之乐”,还是宋明新儒家所谓“变化气质”之学,千言万语,无非是教人作个”圣人”。所以,我们不妨说,中国哲学的根本旨趣在于凝炼内在生命的深度,由内圣开出外王,由“德性之知”开出“见闻之知”。道德的“圣人”也就是宇宙的知者,“明於庶物”必须“本於孝悌”,穷神知化,“由通於礼乐”(《近思录集注》,江永注)。德与业,学与修是辅成而不二的。这种基於人生而“一以贯之”的哲学进路,既是中国哲学的长处,同时也是它的弱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论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 中国哲学 安身立命 中国人生 述评 传统文化 新儒家 价值理论 之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冯契对“转识成智”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丁祯彦 晋荣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23-28,34,共7页
冯契一生都在追求智慧,探讨知识和智慧及其相互关系。青年时期的《智慧》一文将认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则是“以道观之”。晚年,他觉得单纯从“观”来区分认识的阶段,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因而在... 冯契一生都在追求智慧,探讨知识和智慧及其相互关系。青年时期的《智慧》一文将认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则是“以道观之”。晚年,他觉得单纯从“观”来区分认识的阶段,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因而在提法上有了改变。把认识过程理解为实践基础上的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展开为从无知到知、从知识到智慧的辩证运动,从而建立了“智慧学”的哲学体系。本文以“如何实现转识成智?”为切入点,在梳理和揭示其历史脉络与时代意义的基础上,试图对他在《智慧说三篇》中就这一问题所作的探讨给予简略的评述,以求教于时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转识成智 的直觉 金岳霖 知识和智慧 的自证 直觉 哲学 问题的探讨 与天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国杰伦理思想研讨会暨《罗国杰文集》出版发布会综述
16
作者 赵文博 钟锡进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4-136,共3页
为弘扬罗国杰教授丰富而深刻的学术思想,缅怀罗国杰教授高尚的精神风范,在罗国杰教授逝世一周年和《罗国杰文集》出版发布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办。
关键词 国杰 中国伦理学会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 伦理学家 主体 伦理思想 精神风范 社会主义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国杰伦理思想若干问题研究-罗国杰伦理思想研讨暨《罗国杰文集》发布会综述
17
作者 贾雪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52,共2页
2016年3月19日,在罗国杰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办,中国伦理学会、《道德与文明》杂志社协办的"罗国杰伦理思想研讨会暨《罗国杰文集》出版发布会"在中... 2016年3月19日,在罗国杰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办,中国伦理学会、《道德与文明》杂志社协办的"罗国杰伦理思想研讨会暨《罗国杰文集》出版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杰 伦理思想 中国伦理学会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 主体 伦理学理论 副部长 副主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