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学研究所简介
1
作者 段锦珂 范静静 唐文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2-F0002,F0003,F0004,共3页
在山东大学悠远绵长的学术血脉中,历史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而在学科大本营历史学院之外,近年来又有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在悄然崛起,这就是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史学所”)。史学所以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为主攻方向,... 在山东大学悠远绵长的学术血脉中,历史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而在学科大本营历史学院之外,近年来又有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在悄然崛起,这就是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史学所”)。史学所以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为主攻方向,现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可谓是目前国内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的一方重镇。2023年,该所荣获山东大学先进集体,成为山东大学学科建设的又一标杆和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研究 主攻方向 山东大学 史学理论及史学 史学 儒学 教职工 大本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史学:何以成学? 被引量:4
2
作者 马敏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49,共6页
自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以来,经过120余年的发展,中国史学研究正面临全新的转型:在网络化、大数据时代,随着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数字史学(digital history)的兴起,长期以来无数历史学家所企盼的历史学科学化、精确化... 自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以来,经过120余年的发展,中国史学研究正面临全新的转型:在网络化、大数据时代,随着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数字史学(digital history)的兴起,长期以来无数历史学家所企盼的历史学科学化、精确化,正在逐步得以实现,史学研究的范式和手段也面临革命性变革,前景甚为壮观。但与此同时,数字史学的兴起尚处于方兴未艾的初级阶段,其内涵和外延还需进一步厘清,无论在理论建构或实际运用方面,都还面临许多“未解之谜”,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史学 数字人文 史学 中国史学研究 革命性变革 大数据时代 梁启超 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本位: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一种可能路径 被引量:5
3
作者 鲁西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0,共10页
王朝兴衰、社会形态演进、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分析模式与阐述框架,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揭示中国历史的本质与奥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都程度不同地忽略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主体——人。"中国历史"首先是"中国人&q... 王朝兴衰、社会形态演进、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分析模式与阐述框架,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揭示中国历史的本质与奥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都程度不同地忽略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主体——人。"中国历史"首先是"中国人"的历史,是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为了生存与发展、追求美好生活,不断"适应"并"改造"其所处的环境,摸索并建立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的社会组织与制度,创造并不断"改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的历史。"人为本位"的中国历史学,应当是叙述、分析、阐释这一历史过程的学问;其根本目标是揭示"中国人"的人性,包括具体个人的"个人性"、不同意义与层面的人群的"人群性",以及作为文化人群的"中国人"的人性;认识、叙述历史事实与历史过程,理解、认识关于历史的认识,都应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以"中国人"作为历史叙述与认识,以及认识历史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研究 历史叙述 历史认识 人为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国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时期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瑞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7-63,共7页
美国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随着中国当代问题重新被重视起来而发展的,期间由于中美之间对峙局面的出现,研究者大多数会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能做到公正地评价,后来越南战争等问题促使了美国开始反思现行的研究... 美国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随着中国当代问题重新被重视起来而发展的,期间由于中美之间对峙局面的出现,研究者大多数会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能做到公正地评价,后来越南战争等问题促使了美国开始反思现行的研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美之间开始对话,美国学者能够进入到中国内地进行考察,虽然有许多限制,但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工作带来了重要的讯息。改革开放的实行,美国的研究者可以在内地进行材料的收集和研究,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读陈其泰教授主编《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
5
作者 黎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99-200,共2页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史学 中国史学研究 历史考证学 陈其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编 教授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路径与研究趋向
6
作者 张越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5-306,共2页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路径与研究趋向》指出,从要籍解题式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到历史、时代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经历了艰辛的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才初步确立的中国史学史学科,承载的是中国史学自身两千余年...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路径与研究趋向》指出,从要籍解题式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到历史、时代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经历了艰辛的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才初步确立的中国史学史学科,承载的是中国史学自身两千余年历史的厚重内容,要籍解题式的研究特征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最初阶段有其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研究 学科建设 路径 20世纪20年代 历史 解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的中国史学史理论评介——兼谈目前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问题
7
作者 竺柏松 《江汉论坛》 1982年第9期73-77,共5页
本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的讲演中,首先提出并且系统阐述了研究和编写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理论(以下简称“梁论”)。其中包括中国史学史的对象、范围、基本内容和研究与编写的原则、方法等诸... 本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的讲演中,首先提出并且系统阐述了研究和编写中国史学史的基本理论(以下简称“梁论”)。其中包括中国史学史的对象、范围、基本内容和研究与编写的原则、方法等诸方面。梁启超虽然没有写出一部中国史学史著作来,但仍不愧是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研究 中国历史 开创者 章学诚 历史研究 梁启超 司马迁 史学 史通 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8
作者 阎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 史学研究 《白寿彝史学论集》 中国史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成果 民族史学 维吾尔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建丰碑》与史学史研究的深化
9
作者 王记录 朱华忠 《浙江学刊》 CSSCI 1996年第4期119-121,共3页
本文认为,当前史学研究仍存在新领域开拓不够,旧问题得不出新解,研究成果不能为大众所接受,以及重迭反复、炒冷饭等不良现象。要克服这些现象,必须在转换学术研究视角、开展深层次的比较研究、推陈出新、采取灵活多样的表述方式等... 本文认为,当前史学研究仍存在新领域开拓不够,旧问题得不出新解,研究成果不能为大众所接受,以及重迭反复、炒冷饭等不良现象。要克服这些现象,必须在转换学术研究视角、开展深层次的比较研究、推陈出新、采取灵活多样的表述方式等问题上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中国史学研究 《史记》 司马迁 学术研究 “断汉为史” 方法论 研究成果 视角转换 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中国史学史研究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5
10
作者 师宁 《文史哲》 1963年第6期46-52,共7页
在过去一个时期关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和編写問題的討論中,比較普遍地提到,“史学史还是一門新的学科”,“中国史学史还是一門有待建立的学科”,認为現在編写的中国史学史,“应該有不同于旧史学史的嶄新面貌”,有的同志并且認为,“馬克... 在过去一个时期关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和編写問題的討論中,比較普遍地提到,“史学史还是一門新的学科”,“中国史学史还是一門有待建立的学科”,認为現在編写的中国史学史,“应該有不同于旧史学史的嶄新面貌”,有的同志并且認为,“馬克思主义的史学史截然不同于資产阶級的史学史,需要建設一个新的史学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研究 研究成果 历史分期 克思主义 史学 历史研究 史学发展 专题研究 史学 中国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在近代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师宁 《学术研究》 1963年第3期103-106,共4页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对古代到唐初这个时期的史学(实际上主要只在史官、史书方面)源流演变作过某些扼要的評述;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中称之为中国“史学史之滥觴”。宋代郑樵的《通志·总序》和章学誠的《文史通义》一书中《論...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对古代到唐初这个时期的史学(实际上主要只在史官、史书方面)源流演变作过某些扼要的評述;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中称之为中国“史学史之滥觴”。宋代郑樵的《通志·总序》和章学誠的《文史通义》一书中《論修史籍考要略》、《史考释例》等文先后对过去的史学有过不少精辟的評述。这些都极有助于我們对古代史学发展的历史的认识,給后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留下了宝貴的遺产。但是中国在古代一直沒有形成史学史这个专門的学問。到近代,就现在所见到的材料看,有关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論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中国史学研究 史学发展 刘知几 中国古代 近代 史官 源流演变 郑樵 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簡論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学史 被引量:3
12
作者 师宁 《文史哲》 1964年第1期58-60,65,共4页
近些年来,中国史学史編写工作的开展,推动着史学界对中国史学生的研究。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先后举行过多次有关的討論会和报告会,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探討的文章,有些高等学校历史系已經或准备开設中国史学史的課程。这些情况說... 近些年来,中国史学史編写工作的开展,推动着史学界对中国史学生的研究。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先后举行过多次有关的討論会和报告会,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探討的文章,有些高等学校历史系已經或准备开設中国史学史的課程。这些情况說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开始得到了重視。但是从一些討論、报告和文章的內容也可以发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外国史学 中国史学研究 历史研究 历史系 克思主义 中国通史 中国历史科学 中国文化史 高等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根本目的何在?——对《简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学史》一文的商榷
13
作者 林迅 《文史哲》 1965年第1期42-48,共7页
《文史哲》1964年第一期上刊登了师宁同志的《简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学史》一文,读后觉得其中很多论点值得商榷,现本着百家爭鸣的精神,不揣浅陋,提出来就教于师宁同志和广大读者。 (一) 师宁同志在文章中说:“
关键词 中国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 阶级斗争 历史遗产 历史观 史学遗产 资产阶级 马克思列宁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编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抑或史学--论章太炎今古文经学观及其学术要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湉南 周慧杰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8-213,共6页
作为清学正统派之殿军,清末民初著名经史学家,章太炎著述颇丰且思想深邃。作为其学术奠基之今古文经学观可谓其治学志趣、援经论政之历史注脚。章太炎自始就是一位坚定的经古文学者,他坚守古文家法但不泥古之,批判今文经学而兼采之,认... 作为清学正统派之殿军,清末民初著名经史学家,章太炎著述颇丰且思想深邃。作为其学术奠基之今古文经学观可谓其治学志趣、援经论政之历史注脚。章太炎自始就是一位坚定的经古文学者,他坚守古文家法但不泥古之,批判今文经学而兼采之,认为公羊学牵强附会致使国史中斩,而研究《春秋》必以《左传》为本,对今文经学独尊《春秋公羊传》及孔子作六经的主张以及晚清今经文学的微言大义中之不遵史实、牵强附会等给予坚决批判,章太炎批驳今文经学,主要针对其学术基本立场和观念,这种学术态度已经走出了传统学术派别之争的藩篱。章太炎经学理念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而切其时要,主张"六经皆史传统"而光大之。章太炎主张经学即史学,发扬国学,即从史学出发,以史学保持国性,以史学培养国民道德操守,用国学塑造国魂,力求用经史之文化以求拒侵抗敌,复兴文化,重塑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研究 章太炎经学研究 今古文经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学道路 被引量:5
15
作者 龚书铎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2,共12页
白寿彝先生从1929年起踏上治学的道路,至今已经整整60年了。今年,又恰是寿彝先生在高校执教50周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职务40周年纪念和他的80华诞。我们是寿彝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培养的两代学生,深感对于老师的最好的庆贺之情... 白寿彝先生从1929年起踏上治学的道路,至今已经整整60年了。今年,又恰是寿彝先生在高校执教50周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职务40周年纪念和他的80华诞。我们是寿彝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培养的两代学生,深感对于老师的最好的庆贺之情,莫过于学习老师的治学精神,总结和发扬老师的学术思想。本文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一点认识,也是我们对老师的一点奉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通史 中国史学研究 中国史学史》 史学思想 史学遗产 历史教育 回族史研究 白寿彝 马克思主义史学 治学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对历史知识社会传播方式及其作用的考察
16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2-242,共1页
胡逢祥撰文《中国现代史学史研究三题》指出,史学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知识积累和自我反思的文化行为,其完整的过程本应包括历史记录或记忆、史实的考辨解析和研究成果的社会发布及其影响等环节。而目前的史学史研究,基本工作都集中在史... 胡逢祥撰文《中国现代史学史研究三题》指出,史学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知识积累和自我反思的文化行为,其完整的过程本应包括历史记录或记忆、史实的考辨解析和研究成果的社会发布及其影响等环节。而目前的史学史研究,基本工作都集中在史家对历史文献的收集、积累、研究、解释、传承和对学术界的影响等方面,对于历史知识如何在整个社会大众中传播并影响普通民众的行为意识,却甚少涉略。应当看到,中国的重史传统,不光表现为史家对历史知识的积累传承,也反映在整个社会和民族注重读史、习史和以史益智的习俗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逢祥 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三题》 书评 书介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刊中青年作者简介
17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张越1962年生,北京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张越1962年生,北京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出版《新旧中西之间——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五四时期中国史坛的学术论辩》《史学史通论与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等著作,主编《史学史读本》《中国史学史资料汇编》《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丛书——〈后汉书〉、〈三国志〉研究》等书,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有:《20世纪中国古代史领域重要理论问题研究述论》(2011年第3期)、《史学批评二题》(2013年第4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青年 作者简介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史学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导师 学术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