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情志关系探析
1
作者 李慧杰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06-111,共6页
“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为中国古典诗学发展历程中的两大诗学观念,自产生以后就引起学界对“情”“志”两者关系研讨的热情。从诗学发展历程来看,“诗言志”与“诗缘情”观念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语境,其中所指的“情”“志”有着... “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为中国古典诗学发展历程中的两大诗学观念,自产生以后就引起学界对“情”“志”两者关系研讨的热情。从诗学发展历程来看,“诗言志”与“诗缘情”观念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语境,其中所指的“情”“志”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细加分析会发现,“情”“志”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情”“志”两者关系的分析中可以启示我们发现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比如儒道互补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和生命精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情志 诗言志 诗缘情 中国文化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与中国古典诗学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婷 《中国韵文学刊》 2001年第1期74-80,共7页
在我国古代先民的艺术实践中,诗、乐、舞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先人论乐的内容实质上也是论诗的内容,关于乐、舞的理论批评,也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批评。本文通过论析先秦诸子的乐论思想,指出他们所提出的美学主张是我国文艺理论的... 在我国古代先民的艺术实践中,诗、乐、舞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先人论乐的内容实质上也是论诗的内容,关于乐、舞的理论批评,也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批评。本文通过论析先秦诸子的乐论思想,指出他们所提出的美学主张是我国文艺理论的思想源头,并构成了我国古典诗学的基本特征,即以感物为本的“物感说”,侧重言志的“表现论”,崇尚“中和”的审美思想和强调教化的“文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物感说 表现论 中和说 文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夫与中国古典诗学
3
作者 章继光 《中国韵文学刊》 2012年第4期102-106,共5页
洛夫是当代世界华语诗坛瞩目的大家。他从小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熏陶。洛夫身上的文化基因与他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深刻认识,使他在中年以后把对古典诗学的借鉴作为长期的功课。洛夫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古典题... 洛夫是当代世界华语诗坛瞩目的大家。他从小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熏陶。洛夫身上的文化基因与他对中国古典诗学的深刻认识,使他在中年以后把对古典诗学的借鉴作为长期的功课。洛夫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古典题材创作新诗或解构原作;借鉴唐人绝句语浅情浓的表现手法;诗作中融入古典诗歌的意象;联系中国古代诗学,探索与现代诗相同的创作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借鉴 中国古典诗学 题材 手法 意象 创作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学中公私范畴的内涵与特征——以章学诚“言公”论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颜庆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7-109,共13页
公与私的问题,在思想史研究中已经得到深入的讨论,而在文学史研究中还有待展开,清人章学诚'言公'论可以作为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开端。以章学诚'言公'论作为中心,中国古典诗学的公与私的问题,可从所有权、独创性和作者... 公与私的问题,在思想史研究中已经得到深入的讨论,而在文学史研究中还有待展开,清人章学诚'言公'论可以作为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开端。以章学诚'言公'论作为中心,中国古典诗学的公与私的问题,可从所有权、独创性和作者问题三方面展开论述。所有权观念的形成及其回应,独创性的追求与自得的诗学,以及作者的权威与诗歌的共同体,这三方面的讨论表明中国古典诗学的私有化的基本倾向,以及公与私之间寻求平衡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公与私 章学诚“言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与对话的诗学景观--由《中国新诗总论》谈起
5
作者 卢桢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共6页
中国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相伴而生,它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批评传统,同时受到西方现代诗学形态的多维浸染,呈现出不断变动与开放的特质。近年来,围绕百年新诗理论建设形成的成果颇丰,已有谢冕先生做总主编、吴思敬先生担任分卷主编完成... 中国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相伴而生,它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的批评传统,同时受到西方现代诗学形态的多维浸染,呈现出不断变动与开放的特质。近年来,围绕百年新诗理论建设形成的成果颇丰,已有谢冕先生做总主编、吴思敬先生担任分卷主编完成的《中国新诗总系·理论卷》,吴思敬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等著作涌现。这些著作的一个显要特质在于突破了既往诗学理论史断代式呈现的模态,立足于百年新诗发展的宏大史观,以全局视野观照诗学流脉中具有挈领意义的研究文章,建构起新诗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衍变更生的诗学形态。沿袭着这一思路,从2015年开始,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筹划与商讨,由谢冕先生担任主编的6卷本《中国新诗总论》(以下简称《总论》)终于问世,这是继2009年《中国新诗总系》出版以来新诗学术史上的又一盛事,是对百年新诗理论的集大成巨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中国古典诗学 吴思敬 百年新诗 批评传统 诗学形态 新诗理论 诗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文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齐凯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4期5-12,共8页
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研究者如果不能达到“考证”与"理论"兼备的理想程度,至少也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在擅长的方面加以深入。自我审视之外,也有必要了解他人的治学路径和经验,中日学者在"考证"和“理论”方面各... 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研究者如果不能达到“考证”与"理论"兼备的理想程度,至少也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在擅长的方面加以深入。自我审视之外,也有必要了解他人的治学路径和经验,中日学者在"考证"和“理论”方面各有所长,应该相互借鉴。问题意识很重要,无论是运用接受理论还是解构主义等理论,"理论"不应该先于“问题”。独特的视角来自对社会和自我的审视,来自对普遍现象和基本话题的留心与思考。唐、宋诗优劣的学术争论,与中国诗歌的历史已经在北宋到达极点、有关,而这一争论实际意义不大,应关注唐、宋诗两者间的差异。尽管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日本学者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学在日本今后的发展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宋代文学研究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 接受理论 解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感悟的哲学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景敏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5,共7页
一般认为,感悟是一种思路豁然贯通的思维状态,它在中国古典诗学里受到广泛重视。但本文认为,应该建构一种感悟哲学。感悟不仅是思维的特殊状态,而且是一种哲学认知方式,是一种生命哲学。其认知目的是自我生命的确证,观照方式是主体生命... 一般认为,感悟是一种思路豁然贯通的思维状态,它在中国古典诗学里受到广泛重视。但本文认为,应该建构一种感悟哲学。感悟不仅是思维的特殊状态,而且是一种哲学认知方式,是一种生命哲学。其认知目的是自我生命的确证,观照方式是主体生命的投入。另外,感悟哲学在人生、文学、学术等方面体现了极强的精神实践哲学的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化 感悟 思维状态 中国古典诗学 生命哲学 认知方式 主体生命 观照方式 实践哲学 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物之我”与伦理革命——《腊叶》笺释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哲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26,共14页
在《腊叶》中,鲁迅对“叶”有三种不同的指称:一为“木叶”(“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二是“病叶”(“这是病叶呵!”),三则是标题中所说的“腊叶”。不同的名称关联着不同的知识话语:“木叶”是中国古典诗学独特的语汇,林庚的《说“... 在《腊叶》中,鲁迅对“叶”有三种不同的指称:一为“木叶”(“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二是“病叶”(“这是病叶呵!”),三则是标题中所说的“腊叶”。不同的名称关联着不同的知识话语:“木叶”是中国古典诗学独特的语汇,林庚的《说“木叶”》一文对此有精到的论述:“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腊叶》 伦理革命 《说“木叶”》 笺释 中国古典诗学 鲁迅 林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与个性化创造诗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晶 《北方论丛》 CSSCI 1995年第1期63-68,共6页
本文是作者的《佛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系列研究之一,文章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探讨了古代诗学中个性化的审美理论。中国古典诗学中虽然没有体验这样一个范畴概念,却多有关于审美主客体融合体验的描述。严羽的“妙悟说”就属于一种个性化的... 本文是作者的《佛学与中国古典诗学》系列研究之一,文章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探讨了古代诗学中个性化的审美理论。中国古典诗学中虽然没有体验这样一个范畴概念,却多有关于审美主客体融合体验的描述。严羽的“妙悟说”就属于一种个性化的审美理论。禅宗所讲的“顿悟”,是指个体的直接体验.不是靠理性思维或因定传授模式所能达到的。禅宗主张求佛不应向外觅求,而是对自身佛性的体验与发现,实际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体验、以禅喻诗正是借禅悟的个体化特征来喻诗歌的个性化创造特征,以打破旧的诗学范式。诗的审美体验与禅宗的宗教体验有相通之处,一是随机性,二是超语言性。宋代的诗论家即往往受禅学的濡染启示,借用禅学的一些观念构建其诗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体验 个性化 以禅喻诗 宗教体验 中国古典诗学 语言文字 禅宗 《沧浪诗话》 语言性 个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的理趣 被引量:1
10
作者 雒晓春 《写作》 2009年第9期3-5,共3页
“诗言志”、“诗缘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内在根基,而言理,并不很为中国古典诗学所重视。东晋与宋代的士人,集中、大量地进行了以理人诗的创作,但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总论》),宋代的道学家以理语... “诗言志”、“诗缘情”一直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内在根基,而言理,并不很为中国古典诗学所重视。东晋与宋代的士人,集中、大量地进行了以理人诗的创作,但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总论》),宋代的道学家以理语入诗,“近世贵理学而贱诗,间有篇咏,率是语录之压韵者耳。”(刘克庄《跋恕斋戒诗存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 中国古典诗学 理趣 “诗言志” “诗缘情” 玄言诗 刘克庄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唐诗研究的新境界——丁放《唐玄宗与盛唐诗坛》学术研讨会述要
11
作者 汪祚民 卢娇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盛唐诗坛 唐玄宗 唐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安庆师范学院 中国古典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审美意象的“比德”说——兼论梁宗岱的诗美学思想
12
作者 张仁香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1年第4期24-27,共4页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孔子曾提出"山水比德"说,这是借自然山水将"士人君子"的人格品行形象化。后人却将其推向一种简单的比附,其结果使丰富多变的意象世界变得单调而乏味。梁宗岱在《象征主义》一文中,通过对源于西方...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孔子曾提出"山水比德"说,这是借自然山水将"士人君子"的人格品行形象化。后人却将其推向一种简单的比附,其结果使丰富多变的意象世界变得单调而乏味。梁宗岱在《象征主义》一文中,通过对源于西方的"象征"这一概念术语的中国化诠释,提出"象征"与"兴"的关联性。梁宗岱将"象征主义"置于现代诗学的前沿,具有一种世界视野与包容的襟怀,这对我们今天的诗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比德” 梁宗岱 美学思想 审美意象 自然山水 象征主义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与境的分合历程
13
作者 张宝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1年第8期36-37,共2页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和文艺美学的核心范畴。刘勰《文心雕龙》对意境的研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人论述多将意与境分开,而王昌龄诗论正式提出意境说。中国古人往往执其一端论者多,合者为少,是与审视意境的庞杂思想来源密切相关的。以后...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和文艺美学的核心范畴。刘勰《文心雕龙》对意境的研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人论述多将意与境分开,而王昌龄诗论正式提出意境说。中国古人往往执其一端论者多,合者为少,是与审视意境的庞杂思想来源密切相关的。以后经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等先生的现代阐释,意境才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最终固定下来,他们的阐释完好地照顾到两个层面的内涵,既具有宽广的包容性,又有精深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学 分合 《文心雕龙》 现代阐释 意境说 文艺美学 承上启下 王昌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接受者对作品意义和价值的再创造
14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9-69,共1页
关键词 审美接受 意义和价值 “自得”说 理解作品 深层意蕴 审美视野 审美期待视野 中国古典诗学 再创造性 读者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意境初探
15
作者 曹学延 《大连大学学报》 1997年第5期81-84,共4页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审美范畴之一。“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对...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审美范畴之一。“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所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对“意境”多有阐述;《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意境 出意境 “境” 情节淡化 何立伟 典型人物 风俗画 景物 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