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多元聚合·代言体叙事本位·悬置──论中国古典戏剧形成于“踏摇娘” |
潘百齐
李相东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0 |
1
|
|
|
2
|
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 |
齐静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
3
|
谈谈《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 |
齐森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
|
4
|
所谓伊人——从塑造女性形象的意象看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典戏剧 |
刘昊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
5
|
日本能乐与中国古典戏剧 |
刘娜
李洋
杨华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
6
|
中国古典戏剧学的历史分期与理论框架 |
赵山林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2
|
|
|
7
|
戏剧要素的“出生次序”与中国古典戏剧 |
刘立久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
|
|
|
8
|
理论批评史的一种创新写法──读《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 |
李惠明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
9
|
古典戏剧英译中的“中国英语”——以汤显祖的《紫箫记》英译为例 |
张玲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
10
|
中国戏剧美学的规范思维 |
姚文放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5 |
0 |
|
|
11
|
从“讽刺”到“歌颂”——论中国古典喜剧发展的重要转变 |
庄慎之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4 |
1
|
|
|
12
|
中西古典戏剧理论探异 |
李复波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
13
|
中国古代戏剧专题研究(续) |
冯沅君
黄祖良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
14
|
中国古代戏剧专题研究 |
冯源君
黄祖良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
15
|
试论中国喜剧理论晚出的成因——兼谈中国传统喜剧观念及其影响 |
张健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
1992 |
0 |
|
|
16
|
李渔戏剧理论的自觉意识 |
汪超宏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0 |
|
|
17
|
明清杂剧创作“衰微”说质疑 |
宋子俊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
1997 |
3
|
|
|
18
|
李渔生平思想概观 |
杜书瀛
|
《文史哲》
|
1983 |
4
|
|
|
19
|
喜听广播剧《陈妙常》 |
曹禺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1987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