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汉语“心”隐喻义群网络的中国古典哲学疏解 被引量:5
1
作者 孙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83,共6页
"心"作为身体隐喻中至关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概念已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不同程度的关注与聚焦。通过审视"心"词汇共时语义范畴的发展历程及其内部认知机制,分析汉语中"心"隐喻义群网络的投射模式,深入研习催... "心"作为身体隐喻中至关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概念已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不同程度的关注与聚焦。通过审视"心"词汇共时语义范畴的发展历程及其内部认知机制,分析汉语中"心"隐喻义群网络的投射模式,深入研习催生义群网络的中国古典哲学缘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机制 义群网络 中国古典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哲学气结构论
2
作者 王世达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8-43,37,共7页
一、气结构原初基本规定 先秦时对气的结构已有基本规定,这种规定是以后各家气论的基础。 伯阳父气序结构 西周末伯阳父认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国语》)伯阳父在此对气结构作出了两... 一、气结构原初基本规定 先秦时对气的结构已有基本规定,这种规定是以后各家气论的基础。 伯阳父气序结构 西周末伯阳父认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于是有地震。”(《国语》)伯阳父在此对气结构作出了两条重要规定:(1)气的基本结构是阴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论 中国古典哲学 结构论 太虚 万物 气本论 气化论 吴筠 天地 阴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与精神的家园——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3
作者 路永泽 《电影评介》 2009年第5期77-78,共2页
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人们建造的可居可游可赏的"第二自然",又是造园主抒发思想情感和体现其人格精神的载体,是"潜精神创造的一种环境",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于西方... 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人们建造的可居可游可赏的"第二自然",又是造园主抒发思想情感和体现其人格精神的载体,是"潜精神创造的一种环境",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于西方园林美学观念,其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其自然观的态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 自然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唯物论传统——中国唯物论史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岱年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5期1-4,共4页
中国古典哲学导源于殷周之际,到春秋战国时期而达到高度的发展。其后经历汉唐、宋明以至于清代中期,前后延续发展了二千多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一些学派比较重视客观实际,肯定自然界即是最根本的。这些学派的学说,用现在的名词... 中国古典哲学导源于殷周之际,到春秋战国时期而达到高度的发展。其后经历汉唐、宋明以至于清代中期,前后延续发展了二千多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一些学派比较重视客观实际,肯定自然界即是最根本的。这些学派的学说,用现在的名词来讲,可以称为唯物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哲学 唯物论 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 清代中期 客观实际 自然界 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哲学视域下幸福观的多重面向
5
作者 郭春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6,共6页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大致呈现出四重不同面向:"箪食瓢饮"的幸福所反映的乃是一种德性幸福观,它既涉及人们正确对待欲与理、身与心关系的态度,同时也关涉到理想人格证成与理想社会的实现;"道法自然"的幸福提倡人应当过... 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大致呈现出四重不同面向:"箪食瓢饮"的幸福所反映的乃是一种德性幸福观,它既涉及人们正确对待欲与理、身与心关系的态度,同时也关涉到理想人格证成与理想社会的实现;"道法自然"的幸福提倡人应当过一种顺应自然本性的生活,只有摒弃人为,复归自然,人才能真正获得心灵上的自由;"长生久视"的幸福从"重生"的角度主张人可以通过修道的方式来达到精神与肉体上的快乐;"证成涅槃"的幸福所指向的乃是一种看破和超越现世苦乐从而达致身与心的无上自由的精神状态。这四重面向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人对于幸福的独特认知方式和生存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中国古典哲学 面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象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直觉论”之异同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培暄 《高校教育管理》 1997年第2期58-62,共5页
关键词 现象学方法 胡塞尔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古典哲学 直觉方法 直觉论 天人合 非理性 思维方式 儒家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主体观念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岱年 《理论月刊》 1988年第2期7-13,共7页
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人都喜谈这一题目。何谓主体性?主体性观念的渊源何在?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在这里作一点探索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主体观念的起源与演变的尝试。主体性也就是主观能动性,也可叫自觉能... 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人都喜谈这一题目。何谓主体性?主体性观念的渊源何在?这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在这里作一点探索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主体观念的起源与演变的尝试。主体性也就是主观能动性,也可叫自觉能动性。每一个人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对立。现在有人写文章说主体性观念是近代才有的,这不符合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思想 主体观念 中国古典哲学 主观能动性 性观念 自觉能动性 客体 天人合一 自我意识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景生 《外国语文》 1995年第3期13-18,共6页
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王景生列夫·托尔斯泰研究无疑是个既深且难的学科。说它深,是因为象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其思想和创作之博大和复杂,哪怕触及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枝节,也往往会牵... 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王景生列夫·托尔斯泰研究无疑是个既深且难的学科。说它深,是因为象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其思想和创作之博大和复杂,哪怕触及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枝节,也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说它难,是因为托尔斯泰在世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中国古典哲学 列·托尔斯泰 中国古代哲学 比较文学 文学作品 “期待视野” 接受屏幕 孔子学说 “托尔斯泰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气哲学的“西化”历程 被引量:2
9
作者 曾振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60-65,共6页
气是贯穿中国古典哲学始终的主干范畴之一。它没有精确稳定的内涵和外延,可将相互矛盾、相互反对的规定圆融地兼容于一体。气可以解释一切宇宙现象、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表现出鲜明的“泛心论”色彩。严格地讲,气不能算是一个哲学概... 气是贯穿中国古典哲学始终的主干范畴之一。它没有精确稳定的内涵和外延,可将相互矛盾、相互反对的规定圆融地兼容于一体。气可以解释一切宇宙现象、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表现出鲜明的“泛心论”色彩。严格地讲,气不能算是一个哲学概念,仅仅是一个“前概念”。建立在这种逻辑思维形式之上的本体论,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泛生命哲学本体论。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方以智、严复等人利用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成就,来重构中国哲学概念与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哲学 本体论 中国古典哲学 王夫之 亚里士多德 气范畴 “西化” 原子论者 哲学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种范型——读朱熹编纂的《伊洛渊源录》与《近思录》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文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64,共7页
明清时期的学术史研究,就其主流形式与主要成果而言,可说大都在理学史、心学史或调和理学与心学的学术史研究范围。这种历史现象表明,自朱熹编纂的《伊洛渊源录》与《近思录》传世以后,人们的学术史研究,不论方法、形式还是理论追求即... 明清时期的学术史研究,就其主流形式与主要成果而言,可说大都在理学史、心学史或调和理学与心学的学术史研究范围。这种历史现象表明,自朱熹编纂的《伊洛渊源录》与《近思录》传世以后,人们的学术史研究,不论方法、形式还是理论追求即深受其影响,朱熹的理学史研究实际上已经成为人们进行学术史研究的一种范型。从中国哲学史学科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朱熹的理学史实为一种古典的哲学史研究形态。因此,我们考察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历史发展,也可以将朱熹的理学史研究视为一种古典哲学史研究的范型。这一范型影响了明清时期多种古典哲学史研究成果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现代转型。因为,当理学史、心学史或其他形式的学术史研究,无法对中国的传统哲学予以新的解释,或有碍于客观公允地考察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时,人们借鉴西方的学术观念与学术方法,以哲学史的形式解释自己的文化传统,即是时代的要求与历史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理学 理学史 古典中国哲学 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类学智慧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靖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96,共13页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许多智慧,完全可以作人类学田野研究和理论思考。诸如“气”“太极图”“理一分殊”“月印万川”“莫若以明”“破我执”与“破法执”等概念,颇具中国经验研究的适切性。这些概念和理论大多包含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社...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许多智慧,完全可以作人类学田野研究和理论思考。诸如“气”“太极图”“理一分殊”“月印万川”“莫若以明”“破我执”与“破法执”等概念,颇具中国经验研究的适切性。这些概念和理论大多包含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社会观、人观等本体论思想,同时也浓缩了古人的认识论与知识论,几乎涵盖或囊括了人类学的所有议题与关怀,值得援引以作人类学的知识生产资源,减少或降低思想输入的成本与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哲学 人类学本体论 人类学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价值论思想
12
作者 张书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5-29,共5页
价值作为一个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与这一概念相近或相当的,在汉语中有“好”、“善”、“贵”。“好”是指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符合自己的需要;它是与价值这一概念最为切近的汉语词。孟子曰:“可欲之为善”(《... 价值作为一个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在中国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与这一概念相近或相当的,在汉语中有“好”、“善”、“贵”。“好”是指能满足自己的欲望,符合自己的需要;它是与价值这一概念最为切近的汉语词。孟子曰:“可欲之为善”(《孟子·尽心下》),即指可用来满足需要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东西。因此,“善”这一概念也与价值概念基本相当,只是这里所说的“善”同伦理学意义上的“善”含义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价值论 墨家 手段性价值 中国古典哲学 价值标准 “义”与“利” 孟子 德力 “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神”——中国艺术哲学研讨之一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牛顿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70-74,共5页
本篇所论的,不是宗教哲学中的“神”,而是艺术哲学中的“神”。试图研讨“神”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形神关系”怎样从历史走向现实。一、释“神”开篇先释“神”。哲学界人士认为,中国古典哲学关于“精神”的观念来源于医学。... 本篇所论的,不是宗教哲学中的“神”,而是艺术哲学中的“神”。试图研讨“神”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形神关系”怎样从历史走向现实。一、释“神”开篇先释“神”。哲学界人士认为,中国古典哲学关于“精神”的观念来源于医学。“神”乃“精气”活动的结果,精气展而精神生,“精”与“神”不知不觉地联结在一起。从文字发展的源流来看,正是这样。学者们普遍认为,神,古文字为“申”。甲骨文中的申字有学者解释为“电光闪烁之形”。可许慎《说文》曰,“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查《金石大字典》中的神字,除“示”旁外,申有两个系列的写法,一是(?),另一是(?),亦有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哲学 形神关系 艺术创作 中国古典哲学 文学艺术 核心地位 历史走向 民族精神 创作主体 宗教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象学视野中的中国哲学
14
作者 李广良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8-88,共1页
不仅张祥龙对儒学总体的论述中贯彻了现象学的原则,他对儒家天时观的研究、对"学而时习之"章的精妙解读,对"象"的含义的追究中,也都贯彻了现象学的原则。表面看来,中国当代哲学对现象学的青眼有加是缘于现象学在当代世界学术中的优... 不仅张祥龙对儒学总体的论述中贯彻了现象学的原则,他对儒家天时观的研究、对"学而时习之"章的精妙解读,对"象"的含义的追究中,也都贯彻了现象学的原则。表面看来,中国当代哲学对现象学的青眼有加是缘于现象学在当代世界学术中的优势地位,因而能够满足中国哲学家的国际自尊,但实际情况则是,中国哲学家之喜欢现象学尤其是海德格尔现象学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哲学的智慧深度,从而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哲学图景。张祥龙也选择了现象学,而且我认为他是目前为止用现象学方法研究中国思想(“中华古学”)较为成功的现象学哲学家之一。他认为,在西方哲学中,与中国古代思想的图景最有或比较有缘分的就是现象学的思想方式,而绝不会是概念形而上学的方式。“事实上,任何一种还依据现成的概念模式——不管它是唯理论的还是经验论的,唯心论的还是实在论的——哲学思想都极难与东方哲理思想,特别是中国古典哲学进行有效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方法 中国哲学 西方中心主义 中国古代思想 概念形而上学 中国古典哲学 当代哲学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管向群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和”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由来久远,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表现为“人与天(自然)”、“人与人”、“人与我”和谐相生、圆融无碍的境界。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传统和谐思想肇... “和”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由来久远,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表现为“人与天(自然)”、“人与人”、“人与我”和谐相生、圆融无碍的境界。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传统和谐思想肇始于远古的巫术礼仪之中,汲取“阴阳五行”和“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粹得以形成,经儒、道、释等不同哲学体系各有侧重的发挥,逐步深化和不断丰富,最终由宋明理学加以辩证综合,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对“和”的共同祈求与向往,构成了中国哲学史关于和谐思想的华彩乐章,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闪烁着东方哲学的智慧之光,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被引量:34
16
作者 张岂之 《中国大学教学》 1996年第2期6-9,共4页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一、教育功能问题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理论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对人的塑造。就是说,要将一般人塑造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再培养为"仁人"──圣贤。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以"... 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一、教育功能问题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理论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对人的塑造。就是说,要将一般人塑造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再培养为"仁人"──圣贤。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以"人"为中心。关于"人"的塑造、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市场经济初期 教育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孙子兵法 中国古典哲学 教育理论 传统美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中的成已成人成物──论哲学的实践功能与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兴国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道德实践 实践形态 实践功能 社会化 哲学 牟宗三 中国古典哲学 人的实践 意志自由 最高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期视点:过程哲学:一个有待发掘的思想宝库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治河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共2页
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这既表现在过程哲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青睐,也表现在过程哲学新一代思想家们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关注。在美国克莱蒙特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的推动下,过程研究... 过程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这既表现在过程哲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青睐,也表现在过程哲学新一代思想家们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关注。在美国克莱蒙特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的推动下,过程研究近年来在中国得以迅速开展,尤其是几所过程研究中心的成立大大促进了中国学者对过程哲学的深入研究,可以说过程哲学在中外学术交流上走在了前列。有鉴于此,我刊从本期起开设"过程思想研究"专栏,该专栏主要发表国内外过程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以期推进这一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关联的国际性学术流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哲学 过程思想 发掘 中国哲学 中国古典哲学 中国当代文化 中国学者 学术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岂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1-9,3,共10页
本期第一篇发了张岂之教授《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一文,请读者注意。孙中山是具有中国传统素养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和成长环境都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览他的整个论著,不难看出,中... 本期第一篇发了张岂之教授《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一文,请读者注意。孙中山是具有中国传统素养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和成长环境都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览他的整个论著,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理论和精神,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这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作者从四个方面深刻论述了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最后得出结论说:“从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反思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行为之门径’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能‘趋时’,即‘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于人群之需要’,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哲学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政治哲学 中体西用 民主革命 深刻反思 人格 中国传统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与中国美学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振保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6-44,共9页
一、《周易》——中国古典哲学的鼻祖,中国美学的思想渊源“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为先”。《易》乃是中国文化之发端。相传伏羲作八卦,已开《周易》之先绪。据《周礼·春官》记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 一、《周易》——中国古典哲学的鼻祖,中国美学的思想渊源“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为先”。《易》乃是中国文化之发端。相传伏羲作八卦,已开《周易》之先绪。据《周礼·春官》记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而《连山》为夏之易,《归藏》为殷之易。自夏易至殷易,再至《周易》,这说明《易》的思想源远流长,有一个丰富发展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易同为卜筮之书,有大致类同的构架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哲学、政治的内蕴。而《周易》作为后出的作品,它无疑又是借鉴,吸收了其它二易的内容和方法,是对其它二易的继承和发展。《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易经》,是殷末周初的作品,上面所说的《周易》就是指《易经》而言;二是《易传》,它是《易经》的最初注解。在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易传》与《易经》的关系,二是《易传》成书的时间。这两个问题都关系到对《周易》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的估价。《易传》的成书应早于老、庄,而有的美学史著作把《周易》的美学思想放在老,庄之后进行阐释;《易传》与《易经》本有内在的思想联系,但有的美学史著作却认为“《经》本来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只有个别地方包含有一些原始的哲学概念”。这样,无形中就贬低了《周易》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贬低了它的哲学、美学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两个问题 中国古典哲学 易传 阴阳二气 丰富发展 系辞 思想渊源 哲学概念 阴阳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