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对待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晓芒 郑立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40,共6页
在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持有三个理念:一是"温情与敬意"的态度;二是"时代意见"与"历史意见"的统一;三是"决定论"与"互动论"的融贯。通过严谨而认真的研究,增强对... 在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持有三个理念:一是"温情与敬意"的态度;二是"时代意见"与"历史意见"的统一;三是"决定论"与"互动论"的融贯。通过严谨而认真的研究,增强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理论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的了解,增强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不断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 比较研究 文化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何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3-99,共7页
20世纪初期,在西方逻辑学东渐的背景下,诸多学者开启了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胡适不仅从事了诸多中国古代逻辑史料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而且对于自身研究具有明确的价值期待和方法论意识。其研究不仅是为了在中国古... 20世纪初期,在西方逻辑学东渐的背景下,诸多学者开启了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胡适不仅从事了诸多中国古代逻辑史料的发掘和研究工作,而且对于自身研究具有明确的价值期待和方法论意识。其研究不仅是为了在中国古文献中寻找试验论理学的类似学说,以有效吸收试验论理学说,而且也是为中国再造新文明做准备。为达成该目的,胡适提出了一套包括述学、明变、求因和评判在内的研究程序,其述学中的贯通方法颇重西学的比较参证作用。胡适的这一工作为后来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典范,其广义的逻辑观念和研究程序对于今天的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方法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中国古代逻辑 逻辑 试验论理学 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与孙中原教授商榷 被引量:1
3
作者 马佩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21,共5页
要正确理解中、西古代逻辑(学)的同、异,必须首先弄清楚存在于人类逻辑思维中的逻辑和逻辑(学)的区别。中、西古代逻辑既有同一性,又有区别性。"孙文"中有关"悖"概念和反证法的论述是不当的,这些论述也不足以证明... 要正确理解中、西古代逻辑(学)的同、异,必须首先弄清楚存在于人类逻辑思维中的逻辑和逻辑(学)的区别。中、西古代逻辑既有同一性,又有区别性。"孙文"中有关"悖"概念和反证法的论述是不当的,这些论述也不足以证明中、西古代逻辑之间只有共同性,没有区别性。中国走向现代化,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决不能以弘扬西方逻辑为主轴,以传承中国古代逻辑为辅助,而是要以弘扬中国古代文化为主轴,从而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我国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逻辑 西方古代逻辑 “思维中的逻辑 逻辑 “悖” 反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冯契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晋荣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8-118,183,共11页
冯契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对中国古代逻辑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论证了中国古代有逻辑;援引逻辑思维的基本矛盾证成了逻辑多元论;认为中国古代较早发展了朴素的辩证逻辑而长期冷落形式逻辑;通过对"三物"论说... 冯契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对中国古代逻辑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论证了中国古代有逻辑;援引逻辑思维的基本矛盾证成了逻辑多元论;认为中国古代较早发展了朴素的辩证逻辑而长期冷落形式逻辑;通过对"三物"论说的创造性诠释提出了以"类"、"故"、"理"为骨架的逻辑范畴体系;对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系统反思。冯契的这些理论创获与方法论自觉对于深化中国古代逻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中国古代逻辑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确的句子观念与中国古代逻辑的有无 被引量:1
5
作者 晋荣东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5期3-20,196,共19页
王路把“必然地得出”视作逻辑的内在机制或逻辑的观念,认为对句法和语义的区别与对应的认识是亚里士多德建立逻辑学科的关键,但他没有进一步追问亚里士多德何以能够提出这种方法来研究三段论的形式以达到对“必然地得出”的刻画与说明... 王路把“必然地得出”视作逻辑的内在机制或逻辑的观念,认为对句法和语义的区别与对应的认识是亚里士多德建立逻辑学科的关键,但他没有进一步追问亚里士多德何以能够提出这种方法来研究三段论的形式以达到对“必然地得出”的刻画与说明。明确的句子观念是亚里士多德之所以能够提出上述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中国古代没有研究过句子的特点、构成与类型,没有形成明确的句子观念,因此不可能走上从句法和语义的区别与对应来研究推理形式的道路。就此而言,根据王路对逻辑观念的理解,中国古代无逻辑。在中国古代何以没有逻辑的问题上,相较于王路所说的古代汉语没有“是”作为系词,中国古代没有形成明确的句子观念可能是更为根本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三段论理论 明确的句子观念 中国古代逻辑 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逻辑的文化实践取向及当代价值——知识论视角的证明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学立 张存建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0,F0003,共9页
回应中国古代逻辑是否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知识论的角度关注逻辑的文化实践。西方逻辑自产生就具有知识论的属性,但是其文化实践取向主要在于自然知识的确证。在文化整体性的视角下,汉语的应用承载着注重求同思维的文化实践偏好,可以佐证... 回应中国古代逻辑是否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知识论的角度关注逻辑的文化实践。西方逻辑自产生就具有知识论的属性,但是其文化实践取向主要在于自然知识的确证。在文化整体性的视角下,汉语的应用承载着注重求同思维的文化实践偏好,可以佐证中国古代逻辑的存在。比之西方逻辑,中国古代逻辑具有回应“倒退论证”的优势,解析个体运用求同思维的内在过程可以对此做出进一步的辩护。中国古代逻辑的文化实践取向主要在于人文社会知识的确证,它预设世界由“我”与属人的“非我”构成,相对注重人才制度和儒家文化对“我”的规训,因此具有“后人类主义”的特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文化实践取向及价值,有可能为解决信息文化变迁带来的人文社会知识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逻辑 文化实践 知识论 求同思维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评胡适对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先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6期33-40,共8页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代一位有相当影响的资产阶级学者,曾从事过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也曾从事过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逻辑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是《先秦名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本文主要是试图对这两本书涉...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代一位有相当影响的资产阶级学者,曾从事过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也曾从事过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逻辑史的研究,其代表作是《先秦名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本文主要是试图对这两本书涉及中国逻辑史的力而作一简要分析与一般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逻辑意义 中国古代逻辑 墨家 别墨 孔子 先秦名学 公孙龙 墨翟 逻辑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述评 被引量:10
8
作者 程仲棠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12,共8页
本文基于“同情的了解”,对近百年来王国维、郭沫若、台港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和徐复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及“中国逻辑学”学派中的反叛者所持的“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进行述评,以期引起人们对“中国逻辑学”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 中国古代逻辑学论 中国逻辑 名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驳中国古代(先秦)无逻辑学论——对程仲棠教授“答马佩教授”的回复 被引量:1
9
作者 马佩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6-150,共5页
思维形式是各个具体的思想在抽掉思维具体内容之后所具有的一般内容,它是客观事物某些最一般的性质和关系的反映。凡有关如何运用思维形式以便于它们能够正确地反映它们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的理论,不管是单纯采用自然语言的论述... 思维形式是各个具体的思想在抽掉思维具体内容之后所具有的一般内容,它是客观事物某些最一般的性质和关系的反映。凡有关如何运用思维形式以便于它们能够正确地反映它们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的理论,不管是单纯采用自然语言的论述形式,还是也采用一定的公式(包括使用变项)的论述形式,都属于逻辑学的理论,以这些理论构成一定的系统,也就是逻辑学。"程文"认为只是"由变项和逻辑常项组成"的才是思维形式,是把思维形式和用来刻画思维形式的符号公式混淆了。"程文"所说凡未包含变项的逻辑理论都不能称为逻辑学,完全不符合古今中外逻辑学发展的实际。"程文"认为中国古代所有有关逻辑的论述都未使用变项,此说也未必准确。另外,"程文"认为,主张中国古代有逻辑学,就是把直接受到政治、伦理思想的制约,又与"语言属性"混合的名辩理论当做逻辑学,这与逻辑学的全人类性相矛盾。"程文"的这种观点是对逻辑学的全人类性的误解。"程文"以逻辑学的全人类性为据,为"据西释中"论辩护,是对"据西释中"论的曲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 思维形式 中国古代名辩逻辑 变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古代中国与希腊逻辑各具特色的历史原因
10
作者 张江 《江淮论坛》 1983年第3期94-99,共6页
大约在公元前五——三世纪,古代中国与希腊,几乎同时出现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形式逻辑体系。这两个体系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各自独到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古代逻辑从没有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从先秦哲学及自然科学当中... 大约在公元前五——三世纪,古代中国与希腊,几乎同时出现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形式逻辑体系。这两个体系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各自独到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古代逻辑从没有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从先秦哲学及自然科学当中分离出来,它常常被具有浓重务实色彩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所淹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逻辑 政治伦理思想 希腊 先秦哲学 逻辑体系 自然科学 独立性 民族特色 公元前 亚里士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逻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逻辑、创新与文化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
11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24年12月7日,湖北省逻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逻辑、创新与文化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湖北省逻辑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本次年会主内容如下。河南大学哲学系教授郭桥以“四方逻辑传播... 2024年12月7日,湖北省逻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逻辑、创新与文化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湖北省逻辑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本次年会主内容如下。河南大学哲学系教授郭桥以“四方逻辑传播与中国逻辑的发现”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尽管四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肇始于明末,但中国古代逻辑的发现却是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中科技大学 中外文化交流 河南大学 中国古代逻辑 文化素质教育 哲学系教授 学术年会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逻辑学家
12
作者 杨树森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90-90,共1页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逻辑学家杨树森中国逻辑史专家论证"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邓析"这一论点的一个重要论据是:"《汉书·艺文志》中把邓析列为名家之首,名家基本上即我们现在所称的逻辑学家".(见温公颐《先秦逻辑史》,上...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逻辑学家杨树森中国逻辑史专家论证"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邓析"这一论点的一个重要论据是:"《汉书·艺文志》中把邓析列为名家之首,名家基本上即我们现在所称的逻辑学家".(见温公颐《先秦逻辑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以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逻辑学家 《汉书·艺文志》 中国逻辑 孔子 邓析 中国古代逻辑 开创者 先秦逻辑 温公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中国古代归纳逻辑思想
13
作者 刘培育 《求是学刊》 1986年第2期16-20,共5页
关键词 归纳逻辑 中国古代逻辑 推类 参验 效验 因果联系 《墨经》 王充 理论原则 韩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名辩逻辑的特点与成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志华 李树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10-11,共2页
中国名辩逻辑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形式逻辑在进行逻辑分析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名辩逻辑侧重于从概念内涵角度把握概念、分析判断、进行逻辑推论,具有重内容分析、轻形式推演的特点。决定这一特点的因素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 中国名辩逻辑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形式逻辑在进行逻辑分析时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名辩逻辑侧重于从概念内涵角度把握概念、分析判断、进行逻辑推论,具有重内容分析、轻形式推演的特点。决定这一特点的因素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理论的影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源于政治需要的“禁辩”传统,古汉语特质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辩逻辑 中国古代逻辑 传统思维方式 形式逻辑 美学思想 名辩学 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美学 亚里士多德 政治需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逻辑不平衡发展原因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曾祥云 杜雄柏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5期46-51,共6页
源于古希腊的逻辑学为什么能成为主宰逻辑发展大势的一种世界逻辑?而被称之为世界三支逻辑传统之一的中国古代逻辑为什么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仅作为现今逻辑史研究的对象?从与逻辑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语言和文化传统诸方面进行对比... 源于古希腊的逻辑学为什么能成为主宰逻辑发展大势的一种世界逻辑?而被称之为世界三支逻辑传统之一的中国古代逻辑为什么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仅作为现今逻辑史研究的对象?从与逻辑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语言和文化传统诸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就不难看出,中西逻辑发展的两种不同命运.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西方逻辑之所以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于古希腊崇尚知识的文化精神为其提供了驱动力.数学方法为其提供了借鉴,语言学研究为其提供了启迪。与此相反,中国古代逻辑因没有数学方法的借鉴,没有理论科学的催育,没有语言学的滋养而无力迈入形式化——这一逻辑学发展的正常轨道,因而只能停留在幼稚初始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逻辑 中国古代逻辑 不平衡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严复的逻辑成就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中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80-85,共6页
严复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科学真理的启蒙思想家。他在逻辑上的主要成就有三个方面:1.译介西方逻辑著作《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2.把西方逻辑语义学同中国传统正名论联系贯通,促进中国科学用语的精确化。3.阐发归纳和演绎的认识方... 严复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科学真理的启蒙思想家。他在逻辑上的主要成就有三个方面:1.译介西方逻辑著作《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2.把西方逻辑语义学同中国传统正名论联系贯通,促进中国科学用语的精确化。3.阐发归纳和演绎的认识方法,批判传统思维方式,促进发展中国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西方逻辑 名学 中国古代逻辑 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知识界 精确化 促进发展 归纳逻辑 科学用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侔式推论中的语言逻辑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龙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20-24,共5页
语言逻辑是从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来研究思维、研究推理的。作为在中国古代逻辑中具有最完备体系的《墨辩》,其字里行间不乏这方面的因素。温公颐先生在《先秦逻辑史》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写一部以普通形式逻辑为主的先秦逻辑史... 语言逻辑是从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来研究思维、研究推理的。作为在中国古代逻辑中具有最完备体系的《墨辩》,其字里行间不乏这方面的因素。温公颐先生在《先秦逻辑史》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写一部以普通形式逻辑为主的先秦逻辑史,也可以写出一部先秦辩证逻辑思维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结构 先秦逻辑 逻辑因素 自然语言 中国古代逻辑 语言逻辑 逻辑角度 普通逻辑 形式逻辑 研究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杜国庠先秦逻辑思想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曼东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87-91,共5页
先秦逻辑史是中国逻辑史的初创阶段,也是中国古代逻辑史上辉煌灿烂的阶段,堪与古希腊逻辑媲美。它奠定了中国逻辑的民族风格。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古代逻辑也日趋衰微。相对西方逻辑的发展,中国逻辑的发展则成为空白。20世... 先秦逻辑史是中国逻辑史的初创阶段,也是中国古代逻辑史上辉煌灿烂的阶段,堪与古希腊逻辑媲美。它奠定了中国逻辑的民族风格。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古代逻辑也日趋衰微。相对西方逻辑的发展,中国逻辑的发展则成为空白。20世纪,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先秦逻辑 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逻辑 中国逻辑 《墨辩》 逻辑思想 墨家逻辑 中国传统文化 形式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后期思想家对古代名辩学的贡献
19
作者 刘培育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2-55,103,共5页
东汉后期的思想家虽然没有对古代名辩学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但是他们接受了先秦以来的名辩思潮的影响。自觉地运用名辩学的基本知识于具体的思维活动之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主要是:把正名原则导向人物品评的轨道,强调“贵名... 东汉后期的思想家虽然没有对古代名辩学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但是他们接受了先秦以来的名辩思潮的影响。自觉地运用名辩学的基本知识于具体的思维活动之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主要是:把正名原则导向人物品评的轨道,强调“贵名乃所以贵实也”;突出辩的“别类”性质,提出论辩的若干新原则;给譬喻下了新的定义,深化了对古代譬喻推理的认识。这些思想显示出名辩学在东汉后期的新发展,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名辩学 思想家 中国古代逻辑 中论 荀子 后期墨家 中国历史 论辩理论 墨经 统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总体概念
20
作者 刘培育 《浙江学刊》 1986年第6期81-83,共3页
释名。本文所说的总体概念,即传统逻辑里讲的集合概念。一般说来,名称未必涉及实质问题,是可以不必特别计较的。何况集合概念这个术语已为学术界所熟悉,为什么偏要把它改为总体概念呢?我有两点理由:首先,通常认为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 释名。本文所说的总体概念,即传统逻辑里讲的集合概念。一般说来,名称未必涉及实质问题,是可以不必特别计较的。何况集合概念这个术语已为学术界所熟悉,为什么偏要把它改为总体概念呢?我有两点理由:首先,通常认为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属性的概念,然而什么是“集合体”?众说纷纭。有人说,集合体是若干个体的有机组合;有人说,集合体是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也有人,说集合体是同类个体的总体、总汇。笔者赞成后一种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概念 传统逻辑 单独概念 外延 学术界 墨子 中国古代逻辑 为人民服务 创始人 普遍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