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诗学“兴会”论 被引量:2
1
作者 邓新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1-146,共6页
“兴会”是我国古代诗学中表示灵感现象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兴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的逐步深化。“兴会”理论蕴涵着极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心理学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把握... “兴会”是我国古代诗学中表示灵感现象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兴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的逐步深化。“兴会”理论蕴涵着极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心理学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中灵感现象的本质与特征 ,进而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的心理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会 灵感 创作心理 中国古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阐释与中国古代诗学 被引量:2
2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6,共5页
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是以儒家为主体的诗学理论,它主要建立在以《六经》为代表的经典解释传统基础上。不过,对于儒家经典阐释与中国古代诗学的关系来说,最值得重视的是《诗经》的阐释。这是因为,《诗经》不仅与文学诗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而... 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是以儒家为主体的诗学理论,它主要建立在以《六经》为代表的经典解释传统基础上。不过,对于儒家经典阐释与中国古代诗学的关系来说,最值得重视的是《诗经》的阐释。这是因为,《诗经》不仅与文学诗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且可以看成是儒家经典的一个总汇,最典型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所以成为儒家诗学阐释的内在根据,深刻影响中国诗学理论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阐释传统 《诗经》阐释 中国古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一) 被引量:2
3
作者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2-16,共5页
古代诗学“虚静”论发韧于老庄哲学,滋润于佛学.它以技艺创造心理为契合点.虚静就是在博大富实的心灵中虚化静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艺术创造需要心灵虚静,虚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自由,启发引爆主体心理潜能,... 古代诗学“虚静”论发韧于老庄哲学,滋润于佛学.它以技艺创造心理为契合点.虚静就是在博大富实的心灵中虚化静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艺术创造需要心灵虚静,虚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自由,启发引爆主体心理潜能,从而使主体更好地“以天合天”,物我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理论 心理学 哲学 中国古代诗学 艺术构思 虚静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学学史:中国古代诗学之新学科创建——评周兴陆著《中国分体文学学史·诗学卷》
4
作者 吴建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6-128,共3页
诗学作为支撑三千年古代文学批评史的主流理论在近百年来的古代各体文学理论研究中最受重视,研究成果也最为显赫。陈伯海主编的七册本诗论史、陆耀东主编的七册本历代诗论、袁行霈等著《中国诗学通论》及李壮鹰、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学 文学理论研究 学科创建 学史 文学批评史 研究成果 中国诗学 陈伯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学的“诗本体论”——中国古代诗学札记之四
5
作者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29-32,37,共5页
关于诗的本体问题,也就是诗歌作品到底表现什么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一个纲领性问题,一代代哲人为之倾注了智慧才力,几乎所有诗论都有涉及,形成了诗本体的探索体系。纵观之,有“言志”说和与之相对立的“缘情”说以及情志协调、生动... 关于诗的本体问题,也就是诗歌作品到底表现什么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一个纲领性问题,一代代哲人为之倾注了智慧才力,几乎所有诗论都有涉及,形成了诗本体的探索体系。纵观之,有“言志”说和与之相对立的“缘情”说以及情志协调、生动统一的“情志合一”说,而且几大体系构成一种自然的逻辑进程,显示了诗本体精神的自觉和人的认识的深化。“诗言志”主要是儒家政本主义文学理论纲领,其“志”的丰富内涵往往被人为地蒸干或抽象化掉,于是有“缘情”说的重要纠偏、矫枉过正,构成对立。而在经历了这双重否定之后,才趋于自觉和成熟,发现了它们本身的丰富性及其紧密的互通关系。由对峙走向融合统一,并发掘出新的内容,是古代诗学本体论的展开方式和成熟特征。因此,可以从总体把握,中国古代诗学并不把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模仿当作诗的本体,更不把模仿的技巧技艺当成本体,而是始终当成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与西方诗学迥然不同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学 诗本体论 “志” 诗之本体 审美意象 札记 “诗言志” “情” “缘情” “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说的神话——评“中国古代意境说” 被引量:35
6
作者 罗钢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1,共17页
长期以来,"意境"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中心范畴,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出现了多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意境范畴史"。实际上,这些"意境史"都是现代学者依据王国维等提供的理论范式,利用中国古代诗学的... 长期以来,"意境"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中心范畴,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出现了多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意境范畴史"。实际上,这些"意境史"都是现代学者依据王国维等提供的理论范式,利用中国古代诗学的思想素材所进行的一种人为的话语建构。这种建构过程同时就是对中国古代诗学歪曲和遮蔽的过程。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境"、"境界"、"意境"都是一些高度语境化的术语,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术语所从出的语境,才能对它获得一种历史性的理解。尽管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出现过各种以"境"论诗之说,却不存在一种今人所谓的"中国古代意境说"。这种"意境说"乃是一种"学说的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说 “学说的神话” 中国古代诗学 历史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之二)——现代诗学学科的三维结构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德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33,共3页
本期“中国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发表四篇论文,分别对现代汉语诗歌与现代汉语诗学、现代诗学的三维结构、现代诗学的内涵和古今诗学对话发表了作者的真知灼见。作者都是专门研究现代诗学或现当代文学的学者,不少思考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学 现代汉语诗学 中国古代诗学 学科结构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诗理论建设对古代诗学的承接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良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6-22,共7页
自“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现代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新诗诞生以来,其发展已历七十余年。七十余年中,新诗随着几次时代的剧变而不断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每个时代不同的政治取向都直接影响乃至干预新诗的存在和发展(其典型表现是十年“... 自“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现代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新诗诞生以来,其发展已历七十余年。七十余年中,新诗随着几次时代的剧变而不断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每个时代不同的政治取向都直接影响乃至干预新诗的存在和发展(其典型表现是十年“文革”时期新诗陷入了几乎沦亡的境地)。在文学、艺术、审美的种种观念变化不定的情况下,新诗领域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认真的理论建设,由此也影响了新诗创作有比较稳定的繁荣和向新诗艺术高峰的推进。近十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建设 中国古代诗学 直接影响 观念变化 新诗创作 纯诗 新文学运动 新诗理论 政治取向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落一隅话艰辛 荒原探宝苦耕耘——贺王佑夫老师《中国古代民族诗学初探》问世
9
作者 余波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书评 图书出版 王佑夫 中国古代民族诗学初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言到思维——略议中西诗学差异的根源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新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2-35,共4页
从语言形态着手去深入把握中西文化以及中西诗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有待于深入开展的课题。
关键词 西方诗学 中国古代诗学 中西诗学 语言形态 文学艺术 思维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 文艺理论 中西文化 《说文解字·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变系乎时”——论叶燮对汉儒“风雅正变”的原创性阐释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晖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5-81,共7页
汉儒提出的"风雅正变"是正变思想诗学转向的关键点,也是诗学中正变观念的源头。历代诗论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这一源头,但是,清初诗论家叶燮超越了这种延续。他不拘泥于传统,回到原典,重新审视汉儒学说,无论在思考范围,还... 汉儒提出的"风雅正变"是正变思想诗学转向的关键点,也是诗学中正变观念的源头。历代诗论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这一源头,但是,清初诗论家叶燮超越了这种延续。他不拘泥于传统,回到原典,重新审视汉儒学说,无论在思考范围,还是在思考方式上都突破了前人的桎梏,对"风雅正变"作出了原创性的阐释。文章在梳理历代诗论家对汉儒学说不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叶燮如何创造性地阐释汉儒思想,并进一步探究他的诗学立场以及对清初时政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风雅正变 正变 汉儒 正变系乎时 中国古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境说的建构性阐释——兼与蒋寅商榷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4-74,共11页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的、具有总体涵盖性的范畴,但其由多相的碎片化存在到总体性的核心范畴,经过一个漫长的生产、建构过程。其源头是"两经":《易经》和《道德经》,中间又参入佛禅谱系。意与境的双元性是与最初的天人、...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的、具有总体涵盖性的范畴,但其由多相的碎片化存在到总体性的核心范畴,经过一个漫长的生产、建构过程。其源头是"两经":《易经》和《道德经》,中间又参入佛禅谱系。意与境的双元性是与最初的天人、象意、道气、阴阳、虚实、乾坤、刚柔,和后来的言意、形神、情采、隐秀、情景等双元性结构谱系对接延承而来的,至王国维用"境界"代"意境",既体现中西、古今的融合,又是他特别把它"生命化"、"人生化",或特殊化、缩小化的产物。王氏的重要创新和问题主要在此,而不是蒋寅所说的其意境说是"对意境的曲解",是"与传统诗学无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意象 境界 王国维 建构性阐释 蒋寅 中国古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境界”说溯源新得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良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1期88-92,共5页
中国古代诗学的“境界”(又称“境”或“意境”)说,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它仅仅是受佛学思想的影响酿成的,或说“‘境界’一词本为佛家语”,举汉译佛经《俱舍论颂疏》等探其本;或说“境界”一词“最初见于《新序·杂事》‘守封疆,谨... 中国古代诗学的“境界”(又称“境”或“意境”)说,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它仅仅是受佛学思想的影响酿成的,或说“‘境界’一词本为佛家语”,举汉译佛经《俱舍论颂疏》等探其本;或说“境界”一词“最初见于《新序·杂事》‘守封疆,谨境界’,……境界这个词本指一定的疆土范围,是具体的客观存在”,后来翻译佛经的人借用这个词,“把一个原指实体的词用以表明抽象的思想意识和幻想,把现实的土地疆界搬到人的头脑中去。”我本人过去撰写的几篇谈论意境的文章,也都以长辈学者的成说为据,近读西汉刘安等著《淮南子》,发现一条似乎尚未引起长辈学者注意的材料,对这条材料仔细加以品味后,觉得对以往的成说有稍加修正的必要;又因受此材料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说 中国古代诗学 中国古代诗歌 淮南子 宇宙意识 汉译佛经 佛家 王昌龄 道家 审美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象复叠与符号隐喻:微电影《龙头》解读 被引量:2
14
作者 卫敬星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0期42-43,共2页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微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在意象符号的运用上与文学作品一脉相承。微电影《龙头》通过意象复叠,对作品生命之重主题命意的展开、整体结构的架构起到了融汇贯通、衬托映照的审美效应...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微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在意象符号的运用上与文学作品一脉相承。微电影《龙头》通过意象复叠,对作品生命之重主题命意的展开、整体结构的架构起到了融汇贯通、衬托映照的审美效应,进而使"拾荒者"等一系列"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拾荒者 意象叠加 隐喻 意象符号 复叠 新生命 举重者 龙头 都市人 中国古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学的革新和理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15
作者 刘烜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1期37-40,共4页
文艺学方法论的讨论,吸引了很多人:活跃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显露了生机。本来,科学研究虽然包含着整理已有的知识和探索新知识;但是,从本质上说,它是向未知世界的挑战.在这条崎岖不平、岔道纵横的进军路上,只有那种有探索精神,有胆略,有... 文艺学方法论的讨论,吸引了很多人:活跃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显露了生机。本来,科学研究虽然包含着整理已有的知识和探索新知识;但是,从本质上说,它是向未知世界的挑战.在这条崎岖不平、岔道纵横的进军路上,只有那种有探索精神,有胆略,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有机会登上那光辉的顶峰.没有一个攀登喜马拉雅山的登山队,不认真地选择路线;同样,没有一个在科学上勇敢的探索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 感受能力 中国古代诗学 人间词话 社会生活 知识结构 艺术感受力 思想 王国维 文艺学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