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考古出土艺术品在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孙长初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71-74,共4页
在近代科学考古学引入中国以前,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中存在着研究对象仅限于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书画家,以及作品中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等种种缺陷。田野考古出土的古代艺术品资料的丰富性和科学性特征,不仅丰富了艺术史研究的内容,更为艺... 在近代科学考古学引入中国以前,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中存在着研究对象仅限于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书画家,以及作品中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等种种缺陷。田野考古出土的古代艺术品资料的丰富性和科学性特征,不仅丰富了艺术史研究的内容,更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保障,田野考古出土的古代艺术品在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中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古代艺术 中国古代艺术史 作用 艺术史研究 中国古代 考古学 出土 近代科学 书画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史揆要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子方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4,136,共6页
在先秦,真、善、美密不可分,艺术与诸子学说更是交织在一起,它们从美与艺术的外部规律入手,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母体,但实用艺术理论则因其远离哲理而首先独立。尽管儒家将其补入经典,《考工记》仍顽强地体现出实用艺术... 在先秦,真、善、美密不可分,艺术与诸子学说更是交织在一起,它们从美与艺术的外部规律入手,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母体,但实用艺术理论则因其远离哲理而首先独立。尽管儒家将其补入经典,《考工记》仍顽强地体现出实用艺术本体论的独有属性。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转型时期。人们的认识已不局限于诸子美学,也不满足于外部规律探讨,而拓展和深入到艺术各个门类。在唐代,门类艺术理论进一步发展,构成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核心范畴得以形成。宋代以后,各种艺术门类基本健全,理论上同样显示了前所未有全面和成熟,涌现出一些具有总结性的有关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创作问题的著作。晚清学者刘熙载的《艺概》一书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著者标举"观其全"和"兼通",用"艺"这个词将文、诗、词、曲、书法等艺术形式囊括其中,与后世谈论的艺术学基本概念暗合,在艺术理论史上,体现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独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史 艺术理论 先秦 中古 近世 刘熙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思想
3
作者 姜耕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0-124,共5页
老庄的"道"与儒家的"和",其对立统一的思想,都显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西古代哲学强调的"一",即是"同一"的特有整体的代码。中国艺术创构在对独特性的追求中,着眼于表现事物的... 老庄的"道"与儒家的"和",其对立统一的思想,都显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西古代哲学强调的"一",即是"同一"的特有整体的代码。中国艺术创构在对独特性的追求中,着眼于表现事物的复杂联系的整体生态背景。考察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形式范畴的基本构成,我们把相反相成的艺术生成系统的基本构成法则,概括为二:一是对立统一的基本关系与张力整体,二是整体和谐,均衡、对称与立体的结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史 相反相成 艺术辩证思想 反(返) 艺术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踏摇娘》早期文本所载本事地点之辨
4
作者 罗世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8-159,共2页
《踏摇娘》源自民间夫殴妻本事艺术,经加工与再造,至唐代,成为融舞蹈、歌唱、器乐伴奏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舞台演绎,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关于唐代《踏摇娘》早期文本所载本事地点,却有“河间”、“河内-河朔... 《踏摇娘》源自民间夫殴妻本事艺术,经加工与再造,至唐代,成为融舞蹈、歌唱、器乐伴奏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舞台演绎,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关于唐代《踏摇娘》早期文本所载本事地点,却有“河间”、“河内-河朔”两种说法:盛唐刘的《隋唐嘉话》中有“隋末有河间人”①一句,据此可将本事地点指向河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史 器乐伴奏 多种艺术形式 本事 河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