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史论战背景下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 被引量:6
1
作者 周书灿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86,124,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从理论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鉴别审查、逻辑结构到论据论点等多方面对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进行了学术史上罕见的质疑与批判。郭氏自觉接受着来自不同学派的种种质疑与批判,并不断地...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从理论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鉴别审查、逻辑结构到论据论点等多方面对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进行了学术史上罕见的质疑与批判。郭氏自觉接受着来自不同学派的种种质疑与批判,并不断地进行着深刻的系统的自我批评,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中国古代社会理论体系。从中国现代学术史的视角而论,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加速着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向着科学和深入的方向推进。社会史论战期间,由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起点还较低,论战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从概念到概念的倾向也极为明显。辩难中出现的种种论点,疑问颇多,从某种意义讲,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诸多质疑与批判,不足以彻底否定该书的全部学术价值。辩难中呈现的宗派情绪和非学术因素,并无学术价值,不利于方兴未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沛霖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共4页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最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诗经》研究的学术著作。它以全新的思想观点、解读和阐释的优势以及对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整合,把《诗经》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显示出唯物史观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思...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最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诗经》研究的学术著作。它以全新的思想观点、解读和阐释的优势以及对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整合,把《诗经》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显示出唯物史观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思想理论的巨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诗经》研究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与日本汉学界之学术关联考述——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舒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1-208,共8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旅日生涯对郭沫若融入国际汉学潮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在日本开启上古史研究,除依靠由经入史的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还利用在日之便利获取近代考古学的新材料和新方法,吸收日本汉学家林泰辅、小川琢治等人的研究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旅日生涯对郭沫若融入国际汉学潮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在日本开启上古史研究,除依靠由经入史的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还利用在日之便利获取近代考古学的新材料和新方法,吸收日本汉学家林泰辅、小川琢治等人的研究成果,撰写出颇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从郭沫若同日本汉学界的学派关联看,他倾向京都学派,并与两代京都学人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谊。是故,郭沫若与日本汉学界有着密切的学术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日本汉学 中外学术交流史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再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4
作者 张越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100,共8页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郭沫若在梁启超提出"新史学"之后探讨近代中国史学发展途径并批判了"整理国故"后的创新之作,具有"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的重要意义。该书通过甲骨文、金文及古典文献对中国古...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郭沫若在梁启超提出"新史学"之后探讨近代中国史学发展途径并批判了"整理国故"后的创新之作,具有"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的重要意义。该书通过甲骨文、金文及古典文献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的分析以及通过中国古代历史来"考验辩证唯物论的适应度"的尝试,确曾对古代历史的真相具有"摸着一些边际"的学术价值。回顾《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所引发的长时间的批评与争论固然非常必要,但是在学术语境有了很大变化的今天,这部著作带给我们的启示仍然值得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史学开创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宝才 梁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8-12,共5页
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一部具有史学开创意义的力作,是中国史学发展特定阶段的标志。此部论著中,侯外庐先生在承认人类社会具有普遍规律的前提下,着力揭橥集中国社会的特殊规律。他以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研究为基础... 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一部具有史学开创意义的力作,是中国史学发展特定阶段的标志。此部论著中,侯外庐先生在承认人类社会具有普遍规律的前提下,着力揭橥集中国社会的特殊规律。他以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城乡问题这一关键的历史现象切入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究。从中国古代“城市国家”的起源、建国原则、发展、性质、差别等角度,说明了氏族制度残余、氏族贵族专政、中国古代变法的艰巨性、中国古代政治和法权理论的特点、各诸候国的不同前途等问题,深入系统、别开生面。不仅坚持、宣传而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硕果与其深厚、扎实的理论修养及贵疑、求实的学风是密不可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 侯外庐 马克思主义史学 城市国家 氏族贵族 古典的古代 亚细亚的古代 历史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看郭沫若的治学精神
6
作者 杨培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53-59,共7页
郭沫若知识渊博,思想解放,著作宏丰,对中国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仅就史学著作的数量而论,据黄烈同志估算,现在收入《郭沫若全集》的历史编、考古编、文字编中,涉及历史内容和历史见解的篇章,“不少于七百万字”.中国古代史分期... 郭沫若知识渊博,思想解放,著作宏丰,对中国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仅就史学著作的数量而论,据黄烈同志估算,现在收入《郭沫若全集》的历史编、考古编、文字编中,涉及历史内容和历史见解的篇章,“不少于七百万字”.中国古代史分期,是国内外史学界都很关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郭沫若对这个问题,花了几十年的功夫,看法几经改变,最后才把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定在春秋、战国之交.这个结论目前虽然还未取得一致认识,但连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也承认,“郭沫若同志的分期说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并为多数人所接受”.本文拟对郭沫若关于中古史分期意见的演变及其治学精神作一探讨,不对之处,请予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中国古代 古史分期 分期问题 治学精神 奴隶制 中国奴隶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吕振羽批评郭沫若古史研究的原因及史料学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4,共7页
民国时期,吕振羽把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批评为实验主义。事实上,无论在治史理念,还是在史学实践方面,郭沫若史学确实具有实验主义特征。但是,郭沫若使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解读中国古史,终于跟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划界分... 民国时期,吕振羽把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批评为实验主义。事实上,无论在治史理念,还是在史学实践方面,郭沫若史学确实具有实验主义特征。但是,郭沫若使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解读中国古史,终于跟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划界分野。究其根源,吕振羽是因为要批判胡适的实验主义和从郭沫若那里受益的秋泽修二的法西斯主义史学而不得不涉及郭沫若。吕振羽的这一批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努力尝试破解史料匮乏之窘,在史料学上是对实验主义的又一次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吕振羽 史学批评 史料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郭沫若史学研究中的科学意识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国祥 张三夕 《江汉论坛》 1988年第4期61-66,共6页
现代中国的文化巨人郭沫若,是本世纪一位极其活跃的史学家.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史学论集》、《李白与杜甫》、《历史人物》这七部书中所体现的科学意识,分析郭沫若史学研究... 现代中国的文化巨人郭沫若,是本世纪一位极其活跃的史学家.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史学论集》、《李白与杜甫》、《历史人物》这七部书中所体现的科学意识,分析郭沫若史学研究的个性特征及其在史学发展史上的认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奴隶制 青铜时代 历史人物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 史学家 历史研究 考古学 奴隶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郭沫若的甲骨文和商史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宇信 《人文杂志》 1980年第3期21-29,共9页
甲骨文从1899年发现到现在,有了八十多年的历史。郭沫若同志从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直到他逝世前夕,经历了甲骨学史上的整整五十个年头。郭沫若同志有关甲骨文和商史的论著和其他方面的著作一样,才华横溢,屡创新说,成为甲骨学发展史上... 甲骨文从1899年发现到现在,有了八十多年的历史。郭沫若同志从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直到他逝世前夕,经历了甲骨学史上的整整五十个年头。郭沫若同志有关甲骨文和商史的论著和其他方面的著作一样,才华横溢,屡创新说,成为甲骨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甲骨文字 卜辞 甲骨学 甲骨文合集 殷代 殷契粹编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商代社会 奴隶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郭沫若历史研究的显著特点
10
作者 杨光彦 黎小龙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1期23-25,共3页
中国当代史坛,恐怕没有谁产生像郭沫若那么大的影响,获得像郭沫若那么多的赞誉.对他在中国历史学上的地位,有这么一些评论:在中国史学发展上,司马迁是古代史学的伟大奠基者,郭沫若是现代史学的奠基者;郭沫若在日本十年的古史研究工作,... 中国当代史坛,恐怕没有谁产生像郭沫若那么大的影响,获得像郭沫若那么多的赞誉.对他在中国历史学上的地位,有这么一些评论:在中国史学发展上,司马迁是古代史学的伟大奠基者,郭沫若是现代史学的奠基者;郭沫若在日本十年的古史研究工作,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诞生;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第一人;郭沫若是提出中国存在奴隶社会的第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研究 历史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 显著特点 科学观 中国历史学 古史研究 中国当代史 史学大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本土的“突变”:郭沫若与20世纪20年代社会科学思潮
11
作者 熊权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4-129,共6页
郭沫若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突变”,从提倡抒情诗学转向鼓吹革命的文学与思想,现实生活中则发生了文人从军、流亡日本等变化。“突变”种种看似前后不一甚至自相矛盾,却贯穿着从本土语境出发来接受外来理论的思路。这种立足本土的方法,... 郭沫若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突变”,从提倡抒情诗学转向鼓吹革命的文学与思想,现实生活中则发生了文人从军、流亡日本等变化。“突变”种种看似前后不一甚至自相矛盾,却贯穿着从本土语境出发来接受外来理论的思路。这种立足本土的方法,是20世纪20年代社会科学思潮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转折。对郭沫若个人而言则促其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先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国民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乃商族发祥之地——兼论北京“燕”称之始 被引量:2
12
作者 曹定云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1-115,共5页
北京乃商族发祥之地——兼论北京“燕”称之始曹定云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从57万8千年前的北京猿人①,到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②,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殷周时代,这里是蓟和... 北京乃商族发祥之地——兼论北京“燕”称之始曹定云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从57万8千年前的北京猿人①,到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②,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殷周时代,这里是蓟和燕亳。汉唐时代,这里是蓟县和幽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族 玄鸟 殷契 郭沫若 琉璃河镇 华北平原 北京市海淀区 氏族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考古发现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同志在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上的卓越贡献
13
作者 斯(至隹) 《思想战线》 1978年第4期68-73,共6页
郭老是无产阶级的文化战士、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我这里只就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与古文字学的研究略作介绍,以表示我们的哀思!也是为了使我们更好地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科... 郭老是无产阶级的文化战士、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我这里只就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与古文字学的研究略作介绍,以表示我们的哀思!也是为了使我们更好地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民主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学 卓越贡献 古史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甲骨金文 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 科学态度 无产阶级 两周金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郭沫若同志的早期古文字研究——从郭老致容庚先生的信谈起
14
作者 曾宪通 陈煒湛 《学术研究》 1978年第4期14-21,共8页
最近,我们有机会读到郭老于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在日本研究古文字期间写给容庚先生的一批书信(计五十八件,内十一件为明信片)。信的内容,大多是关于殷墟甲骨文字和殷周青铜器铭文的反复研讨。这批书信是郭老当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古... 最近,我们有机会读到郭老于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三年在日本研究古文字期间写给容庚先生的一批书信(计五十八件,内十一件为明信片)。信的内容,大多是关于殷墟甲骨文字和殷周青铜器铭文的反复研讨。这批书信是郭老当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古文字学的研究,在甲骨文和金文这一领域里不断开拓并作出重要贡献的真实记录。在郭老已经离开我们的今天,读到如此珍贵的亲笔信件,心情尤其不能平静。郭老当年的战斗业绩,又一次引起我们对他老人家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学 甲骨文字 青铜器铭文 古文字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两周金文 马克思主义 综合研究 考释 奴隶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悼子野同志
15
作者 邵益文 《出版科学》 1994年第2期8-8,共1页
1993年年底,子野同志病危,我去协和医院探视。当时,我心情沉重,一方面觉得不想发生的事情可能很快发生,另一方面又不能愁眉苦脸地看他,还不得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和往常一样。一进病房,发现他很瘦,不由一惊。向他问安以后,他拉着... 1993年年底,子野同志病危,我去协和医院探视。当时,我心情沉重,一方面觉得不想发生的事情可能很快发生,另一方面又不能愁眉苦脸地看他,还不得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和往常一样。一进病房,发现他很瘦,不由一惊。向他问安以后,他拉着我的手说:“我没事,挺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无其事” 出版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钱钟书 心情沉重 出版事业 协和医院 领导干部 《谈艺录》 社会主义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周易》中的歌诗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119-125,共7页
各种中国文学史著作都说《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我国再也没有比《诗经》更早的、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诗歌呢?不,不是的。我们认为,在《诗经》以前,我们的祖国已有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歌诗,它们是够得上“真正可... 各种中国文学史著作都说《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我国再也没有比《诗经》更早的、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诗歌呢?不,不是的。我们认为,在《诗经》以前,我们的祖国已有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歌诗,它们是够得上“真正可以作为文学作品看待的”。这就是《周易》中的歌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歌诗 诗经 诗歌 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表现手法 中国文学史著作 郭沫若 比兴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赵同源新证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剑鸣 《河北学刊》 1988年第3期38-42,共5页
秦、赵同源,本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得很清楚的,后世学者如吕思勉等,也曾有过论述。不过,由于秦、赵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和间隔的距离太大:秦建国于公元前770年春秋开始之时、位于中国西部;赵建国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之后。因... 秦、赵同源,本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得很清楚的,后世学者如吕思勉等,也曾有过论述。不过,由于秦、赵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和间隔的距离太大:秦建国于公元前770年春秋开始之时、位于中国西部;赵建国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之后。因此,多数的史学家其实并未将其视为信史,许多人仍以郭沫若提出的“五帝三王是一家,都是黄帝的子孙,那完全是人为,那是在中国统一前后(即赢秦前后)为消除各种氏族的畛域起见所生出的大一统的要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观点,来解释《史记》的记载,进而认为“秦赵同源”的说法也是后人附会的。然而,被公认为“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新证 司马迁 三家分晋 公元前 吕思勉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史学家 中国西部 郭沫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与《诗经》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义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86-96,共11页
郭沫若同志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家.他不仅曾戎马倥偬,啸傲沙场,而且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和鲁迅一样,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四射的无产阶级勇士.在社会科学领域,其中包括《诗经》研究领域,他也有许多前无古人的成果.他研究《... 郭沫若同志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家.他不仅曾戎马倥偬,啸傲沙场,而且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和鲁迅一样,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四射的无产阶级勇士.在社会科学领域,其中包括《诗经》研究领域,他也有许多前无古人的成果.他研究《诗经》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在这一方法下得出的结论,在我国和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可以说,我国现代在《诗经》研究方面有见地的著作,大抵都吸吮过郭老成果的营养.科学地总结郭老的成功经验,对《诗经》研究的后来人,是有益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奴隶制 封建制 马克思主义观点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封建主 奴隶主贵族 卷耳 研究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中所见之婚制与婚俗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培德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12-20,共9页
《诗经》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乐歌总集,而且是一座丰富的民俗宝库。特别是《国风》中的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与民俗事象,“即使没有别的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拉法格语)。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出婚姻习俗发展历... 《诗经》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乐歌总集,而且是一座丰富的民俗宝库。特别是《国风》中的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与民俗事象,“即使没有别的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拉法格语)。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出婚姻习俗发展历史的痕迹,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试就《诗经》中所见的婚制与婚俗作一综述,并略作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女主人公 婚俗 婚姻习俗 一夫一妻制 婚姻礼俗 群婚制 少数民族 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吴承仕及其它 被引量:1
20
作者 散木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79-80,11,共3页
关键词 《鲁迅全集》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新理性主义 国民党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北平文化 北方文化 《文学杂志》 侯外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