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社会史论战背景下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 |
周书灿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2
|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
赵沛霖
|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3
|
郭沫若与日本汉学界之学术关联考述——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中心 |
王舒琳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4
|
“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再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张越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
|
5
|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史学开创意义 |
刘宝才
梁涛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1
|
|
6
|
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看郭沫若的治学精神 |
杨培星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5 |
0 |
|
7
|
民国时期吕振羽批评郭沫若古史研究的原因及史料学意义 |
李勇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8
|
论郭沫若史学研究中的科学意识 |
李国祥
张三夕
|
《江汉论坛》
|
1988 |
2
|
|
9
|
试论郭沫若的甲骨文和商史研究 |
王宇信
|
《人文杂志》
|
1980 |
2
|
|
10
|
略论郭沫若历史研究的显著特点 |
杨光彦
黎小龙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3 |
0 |
|
11
|
立足本土的“突变”:郭沫若与20世纪20年代社会科学思潮 |
熊权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2
|
北京乃商族发祥之地——兼论北京“燕”称之始 |
曹定云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
|
|
13
|
郭沫若同志在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上的卓越贡献 |
斯(至隹)
|
《思想战线》
|
1978 |
0 |
|
14
|
试论郭沫若同志的早期古文字研究——从郭老致容庚先生的信谈起 |
曾宪通
陈煒湛
|
《学术研究》
|
1978 |
0 |
|
15
|
敬悼子野同志 |
邵益文
|
《出版科学》
|
1994 |
0 |
|
16
|
试论《周易》中的歌诗 |
周光庆
|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2
|
|
17
|
秦赵同源新证 |
林剑鸣
|
《河北学刊》
|
1988 |
1
|
|
18
|
郭沫若与《诗经》 |
胡义成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1 |
1
|
|
19
|
《诗经》中所见之婚制与婚俗 |
吴培德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1
|
|
20
|
鲁迅与吴承仕及其它 |
散木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