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史论战背景下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 被引量:6
1
作者 周书灿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6-86,124,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从理论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鉴别审查、逻辑结构到论据论点等多方面对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进行了学术史上罕见的质疑与批判。郭氏自觉接受着来自不同学派的种种质疑与批判,并不断地...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从理论方法的运用、材料的鉴别审查、逻辑结构到论据论点等多方面对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进行了学术史上罕见的质疑与批判。郭氏自觉接受着来自不同学派的种种质疑与批判,并不断地进行着深刻的系统的自我批评,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中国古代社会理论体系。从中国现代学术史的视角而论,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加速着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向着科学和深入的方向推进。社会史论战期间,由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起点还较低,论战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从概念到概念的倾向也极为明显。辩难中出现的种种论点,疑问颇多,从某种意义讲,社会史论战期间,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诸多质疑与批判,不足以彻底否定该书的全部学术价值。辩难中呈现的宗派情绪和非学术因素,并无学术价值,不利于方兴未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论战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新 齐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64,共8页
所谓社会史,就是研究特定时期或整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研究上述关系的演进及其所存续的外在环境的交换状态,进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轨迹。社会史既是专史,又是总体史。就... 所谓社会史,就是研究特定时期或整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研究上述关系的演进及其所存续的外在环境的交换状态,进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轨迹。社会史既是专史,又是总体史。就中国古代社会史而言,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以及人与群之间的关系是其研究的三个基点,而且三个基点的展开都是遵循着从下而上和自内而外两个视角进行的。古代社会史研究视野中的人与群体,首先是作为自然人而非政治人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而非制度与政权中的人,其次才是被追加了种种身份与地位。社会史的研究是由民间群体与民间自然人为起点,有着自己明晰的区界与内涵,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的认同与凝聚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发贵 《学海》 1999年第3期67-74,共8页
古代中国是一个严重不平等、彻底身份化的社会。它实行严格的政治与经济分化,崇尚特权,“治人者”与“治于人者”泾渭分明,政治权力被全面垄断,经济机会也被专制统治所牢牢控制,社会严重的利益分化与政治不平等,使古代中国阶级矛... 古代中国是一个严重不平等、彻底身份化的社会。它实行严格的政治与经济分化,崇尚特权,“治人者”与“治于人者”泾渭分明,政治权力被全面垄断,经济机会也被专制统治所牢牢控制,社会严重的利益分化与政治不平等,使古代中国阶级矛盾突出,社会时常笼罩着一种不满、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 儒家经典 社会认同 孔子 万世师表 儒学 人伦日用 夷夏大防 专制集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文山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9-55,共7页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法张文山中国古代社会是否存在民族法,这是民族法学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是中国法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澄清关于法律起源的种种争论,也有利于确定民族法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地位和... 论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法张文山中国古代社会是否存在民族法,这是民族法学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是中国法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澄清关于法律起源的种种争论,也有利于确定民族法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笔者不揣冒昧,力图从不同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中国古代社会 民族法体系 民族关系 多民族国家 中央政府 国家共同体 民族立法 古代民族 各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世社会”是怎样形成的——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读后 被引量:1
5
作者 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2-144,共3页
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兹全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一书。这是历史学界的一件大事。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编《中国古代社会》,曾作为专著于1991年出版,已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魏晋封建说”的“扛鼎... 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兹全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一书。这是历史学界的一件大事。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编《中国古代社会》,曾作为专著于1991年出版,已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魏晋封建说”的“扛鼎之作”,至今已再版三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何兹全 国中 商务印书馆 史学界 学术界 出版 专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诗经》学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沛霖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共4页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最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诗经》研究的学术著作。它以全新的思想观点、解读和阐释的优势以及对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整合,把《诗经》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显示出唯物史观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思...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最早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诗经》研究的学术著作。它以全新的思想观点、解读和阐释的优势以及对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方法的整合,把《诗经》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充分显示出唯物史观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思想理论的巨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诗经》研究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料与视角:2015年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扫描
7
作者 罗艳春 常建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66,共4页
2015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成绩显著,亮点纷呈,尤其是在史料运用和视角选择等方面显示出一些新特点。为了更好地展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史研究的具体情况,笔者拟按照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的时代顺序,对... 2015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成绩显著,亮点纷呈,尤其是在史料运用和视角选择等方面显示出一些新特点。为了更好地展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史研究的具体情况,笔者拟按照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的时代顺序,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的研究状况作一梳理,以期勾勒出2015年度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的主要进展和趋势。一、先秦秦汉在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先秦秦汉社会史研究在史料运用方面特色鲜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近代社会 中国当代社会 进展与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创新:2016年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扫描
8
作者 罗艳春 常建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45,共6页
自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逐渐复兴和发展以来,社会史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不断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据中国社会史学会《社会史研究通讯》第20期所载林旭鸣整理《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论文索引》显示,该年度发表的社会史相关学术论文约160... 自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逐渐复兴和发展以来,社会史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不断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据中国社会史学会《社会史研究通讯》第20期所载林旭鸣整理《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论文索引》显示,该年度发表的社会史相关学术论文约1600篇,涵盖主题涉及社会史通论、社会结构、国家权力与地域社会、环境·医疗与社会救济、日常生活·礼俗与信仰、口述史以及会议与研究综述·书评等七大类。如此之多的论文数量,体现出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兴盛与发展。为了展现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我们组织了一组专题讨论文章,就该年度的主要成绩与亮点所在发表看法,并希望能够以此引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未来走向。综合来看,2016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因应当今学术潮流的新成果有所涌现。如以"生命、生计与生态"的"三生"视野观察,关注生命与健康的医疗社会史、注重民生的生活史以及重视生态文明的学术研究都有重要著作面世。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社会史研究更加重视人群的跨国流动、经贸关系与社会变化、文化涵化与社会融合等。在整体社会认识追求下,面向宏观的具体研究层出不缺,在具体问题探讨中,尽量将事物置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联系中考察,已经成为共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现实,不断引发学者对于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的思考,有关的社会史研究持续不断。中国社会史研究尝试打开新视野,开拓新领域,探讨新问题。既有的"老问题"在"观念转化"下也显示出新貌,特别是在新资料不断出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的环境下得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近代社会 中国当代社会 深化与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2017年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扫描
9
作者 罗艳春 常建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58,67,共6页
据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生王嘉乐的整理,2017年度发表的社会史相关学术论文多达千余篇,涵盖主题涉及社会史通论、社会结构、国家权力与地域社会、环境·医疗与社会救济、日常生活·礼俗与信仰以及口述史等类别。如此... 据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生王嘉乐的整理,2017年度发表的社会史相关学术论文多达千余篇,涵盖主题涉及社会史通论、社会结构、国家权力与地域社会、环境·医疗与社会救济、日常生活·礼俗与信仰以及口述史等类别。如此之多的论文数量,体现出2017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兴盛与发展。为了展现2017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热点与走势,我们组织了一组专题讨论文章,旨在梳理和探讨2017年中国社会史研究到底关注了哪些热点问题,呈现何种研究走势,同时对现有研究展开追问,以给出未来研究开展方向的建议。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也同样是一个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年份。自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和发展以来,社会史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不断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并逐渐成为中国历史学领域的显学而备受推崇,无论是古代社会史研究抑或近代社会史研究都有大量的成果问世。与其相比,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则不过是近些年的事情,但是它已经萌发出勃然的生机,因为它适应了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社会转型空前剧烈、社会建设全面提速的客观需要,实践呼唤着我们从历史研究中汲取经验,从历史的视角对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作出规律性的解读。就2017年中国社会史研究来看,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当代,都不约而同地重申了"以人为本"的立场,并对"同质化"、"碎片化"的研究现象作了反思,这无疑对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需要说明的是,此前我们已与《河北学刊》携手策划了两组有关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年度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即《进展与趋势:2015年中国社会史研究扫描》(《河北学刊》2016年第5期)、《深化与拓展: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扫描》(《河北学刊》2017年第5期),均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本组专题讨论是此前讨论的继续,希望能够一如既往地对中国社会史研究同人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近代社会 中国当代社会 热点与走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兼析魏特夫“治水──专制主义”理论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伟钧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69-74,共6页
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兼析魏特夫“治水──专制主义”理论姚伟钧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在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水利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极为重大。水利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社会生产... 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兼析魏特夫“治水──专制主义”理论姚伟钧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在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水利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极为重大。水利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基本方面,而且也是农业和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灌溉工程 中国古代社会 专制主义 魏特夫 社会发展 农田灌溉 水利事业 都江堰 自流灌溉 龙骨水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与日本汉学界之学术关联考述——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舒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1-208,共8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旅日生涯对郭沫若融入国际汉学潮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在日本开启上古史研究,除依靠由经入史的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还利用在日之便利获取近代考古学的新材料和新方法,吸收日本汉学家林泰辅、小川琢治等人的研究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旅日生涯对郭沫若融入国际汉学潮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在日本开启上古史研究,除依靠由经入史的中国传统治学方法,还利用在日之便利获取近代考古学的新材料和新方法,吸收日本汉学家林泰辅、小川琢治等人的研究成果,撰写出颇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从郭沫若同日本汉学界的学派关联看,他倾向京都学派,并与两代京都学人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谊。是故,郭沫若与日本汉学界有着密切的学术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日本汉学 中外学术交流史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君政王政到贵族政治——《毛诗·魏风》所见中国古代社会 被引量:3
12
作者 日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36-48,共13页
前言:原始史(Protohistory)不是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它跨乎史前与有史、野蛮与文明、氏族社会与阶级社会之间,作为过渡时代,新旧并见,互为消长,“以血族团体为基础的旧社会”和“组成为国家的新社会”,交织一起,“在某一时间内,两者是... 前言:原始史(Protohistory)不是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它跨乎史前与有史、野蛮与文明、氏族社会与阶级社会之间,作为过渡时代,新旧并见,互为消长,“以血族团体为基础的旧社会”和“组成为国家的新社会”,交织一起,“在某一时间内,两者是并存的”(《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摘要》页182)。这种过渡时代的政治制度正是这样。试以希腊史为例,来自氏族社会后期的巴赛勒斯,从族长到邦君,一直是政治首领的名目。史学习惯把这种巴赛勒斯居首的政制号为君主制或君政(Monarchy),亦称王政(Kingship)。按科学的严格的定义,它当然不同于后世的君主政治或帝王国家。不论是族长还是邦君,巴赛勒斯都不过是血缘关系的代表人物。与血缘关系的政治首领并在的,还有另一类政治首领,例如在雅典,据修昔的底斯的记载(Thu.Ⅱ.15),早在提秀斯统一改革之前,阿提卡各小邦就已出现了一些政治官员,叫做雅康(archontes),或译为执政官;而据传统的说法,在提秀斯之前的好几代,当厄勒克秀斯担任巴赛勒斯时,由于同厄柳西斯作战,雅典已经有了担任军事统帅的官员,后来称为军事执政官或将军(Polemarchos),这就是爱奥尼亚人的始祖爱恩(Ion),在雅典政治史上是第一位改革者(《雅典政制》41.2;又,Fr.1.)。巴赛勒斯之名已见于迈锡尼文明时代的线文B泥板文书。当时在巴赛勒斯之上还有一种诸邦军事联盟的盟主,或又一种政治首领,泥板文书中称为瓦那克斯(Wanax),荷马史诗《伊利亚诗》(I.442)中远征特洛耶的联盟军统帅用过这个称号。瓦那克斯同联盟征服有关,但本质上也属于血缘关系的政治首领,和巴赛勒斯是一个系统。雅典没有产生瓦那克斯这种高于巴赛勒斯的首领,因为阿提卡的统一不是通过征服,而是通过联合。这样,当原始史时代,政治首领事实上有两个系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巴赛勒斯系统(巴赛勒斯,瓦那克斯),以及以阶级关系为基础的雅康系统(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前一个系统是王政、君政的范畴,后一个则是贵族政治的范畴。用古代中国史上的政治首领的相应名称来比照,可以把前者称为王君系统,后者称为公卿系统。在王君系统中,苏美尔各邦有卢伽尔(Lugal)和恩西(Ensi),迈锡尼文明各城有瓦那克斯和巴赛勒斯,中国商周文明有天子和诸侯或王与君,但所有这些都不是中央和地方的两级统治关系,只要城邦制没有衰亡,郡县制不曾出现,就不会有统一帝国,不会有中央地方的两级关系,它们的关系只不过是盟主同盟邦的关系,姻亲的血缘关系,伯叔甥舅兄弟的关系。在王君与公卿两系统的关系中,后者似乎是前者的下属,但实质上是新旧政治制度的斗争关系,是雅康终当胜过巴赛勒斯的斗争关系。贵族政治是城邦制度的本质,这是历史的命运。一切改革都以削弱血缘关系政治制度为结果,提秀斯是一个巴赛勒斯,但他的改革结果是加强了地域关系的阿提卡统一,从而削弱了旧的血缘关系。具体的事例,请从古代中国一个小邦,魏邦,来试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贵族政治 血缘关系 执政官 首领 君主政治 氏族社会 地域关系 公元前 王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邦与血缘氏族制──略论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社会的差异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5-9,共5页
公元前1000~500年期间,中国古代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首先是国家形成方式不同,基本的社会组织不同。希腊文明基本社会组织是城邦制;中国古代基本社会组织是宗法制下的血缘氏族制。第二是文化内涵不同。希腊... 公元前1000~500年期间,中国古代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首先是国家形成方式不同,基本的社会组织不同。希腊文明基本社会组织是城邦制;中国古代基本社会组织是宗法制下的血缘氏族制。第二是文化内涵不同。希腊公民是作为自主的个体的人参与城邦各种活动,人是第一位的,法律在人之下,是人活动的产物;中国血缘制下的氏族成员是以一定的宗法上的身份出现,持有特定的称谓和名分,在人之上有血亲关系和“礼”,人的行为是由“礼”规范的。第三是生存状态不同。希腊城邦公民的经济生活是以海外贸易和殖民为主,而中国宗法制下的血缘氏族的经济活动则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两个古代文明本质的差异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城邦制度 氏族制 中国古代社会 希腊文明 中国宗法制度 国家形成方式 社会组织 氏族组织 公元前 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非王卜辞》与中国古代社会之差异——三评“非王卜辞”说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瑾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6期57-68,135-136,共14页
(一) “非王卜辞”说,主要来自《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一文。该论者在其文中提出了四条“特征”作为立论之依据: (一)问疑者不是商王。 (二)没有王卜,辞中也不提到王。 (三)没有商先王名号,而另有一套先祖名号。
关键词 非王卜辞 中国古代社会 亲属称谓 王室卜辞 先王 名号 殷墟卜辞 先祖 第一人称代词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其功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锡仁 《云南社会科学》 1987年第1期67-72,92,共7页
本文从社会结构原理出发来讨论中国古代社会问题,是为了克服传统史学研究中那种单一因素决定论的简单化倾向。 这里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大的系统,它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意识结构的交互作用组成,从而获得整体性功能。 所谓经济结构... 本文从社会结构原理出发来讨论中国古代社会问题,是为了克服传统史学研究中那种单一因素决定论的简单化倾向。 这里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大的系统,它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意识结构的交互作用组成,从而获得整体性功能。 所谓经济结构,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一是人的自然的劳动方式(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的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三是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即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关系)。三层关系中,第三层是本质关系,第二层是本质关系的展开和具体化,第一层是基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封建国家 “礼” 政治结构 文化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 天人合 地主制经济 经济结构 中央集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史学开创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宝才 梁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8-12,共5页
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一部具有史学开创意义的力作,是中国史学发展特定阶段的标志。此部论著中,侯外庐先生在承认人类社会具有普遍规律的前提下,着力揭橥集中国社会的特殊规律。他以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研究为基础... 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一部具有史学开创意义的力作,是中国史学发展特定阶段的标志。此部论著中,侯外庐先生在承认人类社会具有普遍规律的前提下,着力揭橥集中国社会的特殊规律。他以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从城乡问题这一关键的历史现象切入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究。从中国古代“城市国家”的起源、建国原则、发展、性质、差别等角度,说明了氏族制度残余、氏族贵族专政、中国古代变法的艰巨性、中国古代政治和法权理论的特点、各诸候国的不同前途等问题,深入系统、别开生面。不仅坚持、宣传而且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硕果与其深厚、扎实的理论修养及贵疑、求实的学风是密不可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亚细亚生产方式 社会 侯外庐 马克思主义史学 城市国家 氏族贵族 古典的古代 亚细亚的古代 历史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开创之作——重读《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昌五 《文史哲》 1988年第2期35-44,共10页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侯外庐师的开山之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由此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并长期代表着一个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我在解放前曾读过此书,但由于理论上的浅陋,对书...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侯外庐师的开山之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由此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并长期代表着一个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我在解放前曾读过此书,但由于理论上的浅陋,对书中所言不甚了了。解放后有幸从吾师就读中国思想史,又多次读过此书,渐有领悟。特别是我专攻古史后,从此书获益良多。1986年,我决定把对此书的体会和心得写出来,祝他从事教学与科研60周年。谁料天夺其年,庆祝会未开而吾师已作古了。现在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以表纪念,并表明继承他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事业之志,以慰吾师在天之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奴隶制社会 氏族制度 中国奴隶社会 侯外庐 春秋时代 家内奴隶 宗族 氏族贵族 家族公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中国古代社会的隐士
18
作者 冯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78-82,共5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君王 纣王 《史记》 介子推 社会不满 重耳 王朝 统治者 矛盾和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成语和中国古代社会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
19
作者 卢卓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4-10,3,共8页
本文通过成语(包括语源及例证)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状况,从而体现了语言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又从社会的人文背景考察成语的来源,揭示出产生汉语成语的特殊的民族历史文化环境.
关键词 汉语成语 恋爱婚姻 家庭问题 中国古代社会 封建礼教 寡妇 女子 父母之命 丈夫 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两种生产”论看中国古代社会
20
作者 胡曲园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4期57-59,共3页
马克思晚年对古代社会作了很多研究,可是他没有来得及实现自己的志愿.这项工作后来山恩格斯完成,这就是恩格斯所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恩格斯在这本书中,充分参考马克思留下的笔记,利用了马克思的许多宝贵的意见,所以... 马克思晚年对古代社会作了很多研究,可是他没有来得及实现自己的志愿.这项工作后来山恩格斯完成,这就是恩格斯所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恩格斯在这本书中,充分参考马克思留下的笔记,利用了马克思的许多宝贵的意见,所以恩格斯在序言中说:"以下几章,在某种程度上乃是遗言的执行,不是别人,正是卡儿·马克思曾准备跟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的历史研究的结论,联系起来说明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且只有这样才能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列宁对该书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可是,三十年代苏联理论界对该书表示异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种生产 马克思 恩格斯 私有制 三十年代 中国社会 现代社会主义 历史研究 生产方式 中国古代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