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诗话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兼与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任竞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1-198,共18页
日本诗话中蕴含着丰富的文体史料和系统的文体学思想,并与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辨体"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中的基本范畴,关于"体制为先"的辨体尊体论,在日本诗话中多有论述,最具代表的就是长野丰山... 日本诗话中蕴含着丰富的文体史料和系统的文体学思想,并与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辨体"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中的基本范畴,关于"体制为先"的辨体尊体论,在日本诗话中多有论述,最具代表的就是长野丰山的"辨体之为急务"观点。辨体理论指导下的辨体批评实践也极为丰富,包括辨同异、真伪、工拙、清浊、是非、高下、雅俗、体用以及唐宋诗体之辨、四唐体格之辨等。关于破体变体论,包括正熟而奇出、常极而变生、变体中变体、定体与不定体、定法与不定法等观点。通过全面阅读辑录、分类评析日本诗话中浩繁的文体史料,与中国诗话文体学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整体勾勒和深入了解日本诗话中的文体学思想概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日中诗话及其文体学之间的影响关系与"和而不同"的自身特色,这无论对于日本诗学批评还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批评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诗话 体制为先 辨体破体 唐体宋体 中国古代文体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演变论”研究滞后的原因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澍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5-162,共8页
中国古代文体学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但是,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简称"发变论")的研究却"一枝独后"。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极其匮乏"文体发展... 中国古代文体学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但是,关于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简称"发变论")的研究却"一枝独后"。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极其匮乏"文体发展演变论"方面的话语资源;而且,传统文体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妨碍"发变论"研究的不利因素。当今学人继承多,创新少,学术惯性使现当代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因袭了这个缺陷。"发变论"研究本身难度大,不易出成果,学者多避行。于是,"发变论"研究就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了。欲振起此项研究,学者们务须加强自觉意识、全体意识、理论意识及理论创新意识,超越尊古意识、实证意识和保守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体学 发展演变论 滞后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五届思勉原创奖获奖作品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专家评审该著作的原创性在于:本书既有文体学的理论建构,又有文体学史的多元考察,深具研究视野的开拓性和理论方法的示范性。不仅是著者个人文体学研究的代表作,也代表着当今文体学研究最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是文体学研究领域的标... 专家评审该著作的原创性在于:本书既有文体学的理论建构,又有文体学史的多元考察,深具研究视野的开拓性和理论方法的示范性。不仅是著者个人文体学研究的代表作,也代表着当今文体学研究最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是文体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前沿性、典范性的优秀成果。此书对中国古代文体研究中的关键性、难点问题,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再现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发展轨迹,兼具理论创新及方法创新。这部学术著作既是创新之举,也有填补空白的开拓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补空白 文体学研究 典范性 专家评审 中国古代文体学 吴承学 前沿性 获奖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体融合的基本规律与具体方式
4
作者 王章才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4-147,共14页
所有的文体“本同末异”,故客观上本有可通融性;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文体辨析不期然而然地为文体浑融做好了准备;文体浑融具有自主性、契合性、不对等性及排异性等特点。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体融合的基本规律。文体融合也可称“文体互文”... 所有的文体“本同末异”,故客观上本有可通融性;中国古代长盛不衰的文体辨析不期然而然地为文体浑融做好了准备;文体浑融具有自主性、契合性、不对等性及排异性等特点。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体融合的基本规律。文体融合也可称“文体互文”。中国古代文体互文的具体方式约有六种:构思性互文;表现模式互文;讲说口吻互文;语言体式互文;风格互文;体裁、体类互文。这六种互文方式也不绝缘,相反,文体互文或文体融合常常是多种方式共存并行、综合性施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体学 文体融合 文体互文 基本规律 具体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前考证笔记的文体生成及其意义考论
5
作者 多洛肯 宋芬芬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143,共12页
考证笔记是古代学者记录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文体,宋以后尤为昌盛。宋前的考证笔记则经历了文体规范、文体观念逐渐确立的过程。这一过程上起东汉,下至唐末五代,其中以唐、五代最为关键。在这一时期内,考证笔记几种基本的体例相继出现,... 考证笔记是古代学者记录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文体,宋以后尤为昌盛。宋前的考证笔记则经历了文体规范、文体观念逐渐确立的过程。这一过程上起东汉,下至唐末五代,其中以唐、五代最为关键。在这一时期内,考证笔记几种基本的体例相继出现,题材范围极大拓展,考据辨证的文体特征得以确立,考证、纪实的文体功能得以明确,简洁明快的文体风格观念得以显现,文类观念也已经自觉。由此,考证笔记确立了基本的文体规范,并且在文体学领域标识了自己的领地。这一文体的确立,不仅为后世考证笔记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笔记文体地位的提升,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前考证笔记 中国古代文体学 文体规范 文体观念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