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及其限度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树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28,共7页
任何成熟而稳定的政治形态都有一个相应的成熟而稳定的政治知识形态作为基础,传统政治知识形态构成了对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具有深刻影响的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基础与前提。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独特性应当从作为其基础的中国传统政治知识... 任何成熟而稳定的政治形态都有一个相应的成熟而稳定的政治知识形态作为基础,传统政治知识形态构成了对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具有深刻影响的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基础与前提。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独特性应当从作为其基础的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说明。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即一种以“理性政治知识”为其成熟形态的政治知识——是造成中国古代政治的若干“现代化”特质及其限度的关键因素。“理性政治知识”在支持郡县制、官僚制以及“礼法兼济”的治术的产生和突破的同时,亦设置了这些“现代化”因素发展的极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知识 中国古代政治 现代化 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政治家的素质和成长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淑珍 赵浦根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91-93,共3页
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孕育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繁若群星的政治家就是其中闪耀着光辉的一部分。他们以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他们之中,有如秦始皇、刘邦、杨坚、李世民、赵匡胤、成吉思汗、忽必烈、朱元... 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孕育出了无数杰出的人物,繁若群星的政治家就是其中闪耀着光辉的一部分。他们以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他们之中,有如秦始皇、刘邦、杨坚、李世民、赵匡胤、成吉思汗、忽必烈、朱元璋、皇太极等等叱咤风云的开国帝王;有如汉武帝、明成祖、康熙、雍正等等将祖宗基业发展广大的守成君主,有如诸葛亮、萧何、张良、魏征、房玄龄、赵普等等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中国古代政治 李世民 朱元璋 成吉思汗 刘邦 我国古代 秦始皇 王安石 皇太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制”标签:治中国古代政治史宜慎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成 辛美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1,共8页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中,谈到国家的政治体制时,带“专制”标签的词汇特别多。这一近代西学狂飙突进叠加清末亡国灭种背景下“达成”的“共识”影响深远,使得相关研究主动或被动地戴上了“专制”的有色眼镜。虽然古代中国语境中的“专...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中,谈到国家的政治体制时,带“专制”标签的词汇特别多。这一近代西学狂飙突进叠加清末亡国灭种背景下“达成”的“共识”影响深远,使得相关研究主动或被动地戴上了“专制”的有色眼镜。虽然古代中国语境中的“专制”并非就政体而言,但其所包含的对国家治权的专断独行却与近代作为政体的“专制”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以肇始于先秦对“专制”的警惕观之,中国后世政治家、思想家对“专制”的排斥态度是可以想见的。直到18世纪中期之前,中国一直是西方学习的模范。中国政治体制“专制”与否的判断转折发生在西方崛起和清王朝统治日趋没落的关键节点上。资本主义势力在全球的大肆扩张,使中国成为其掠夺、打压甚至瓜分灭亡的目标。维新派、留日学生及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专制”标签形成中扮演了瓦解堡垒的内生动力。重议专制话题的目的,不是简单为中国专制平反,而是全面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发生发展的规律,总结提炼出中国传统政体性质的准确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 专制 民主 君臣共治 “类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善相融的规讽性审美原则——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的审美特色
4
作者 陈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3期72-76,共5页
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和善,与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真、善、美的命题,既有联系亦有区别。作为美学命题的真、善、美,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解决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表现为“情景合一”,最终体现为艺术的真和善。这种情... 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和善,与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真、善、美的命题,既有联系亦有区别。作为美学命题的真、善、美,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解决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表现为“情景合一”,最终体现为艺术的真和善。这种情和景的相融合一,既是创作原则,也是审美鉴赏原则。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与善的相融,既是审美主体审视审美客体的基本原则,也是调整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审美客体更好地为审美主体服务的指导思想。真与善在政治讽刺诗创作中,一方面,表现为“情景合一”;另一方面,这种情与景的相融合一却存在着明显的互制性,即审美主体一方面要坚持真情实感与真境真景的统一,以体现真美,另一方面又必须坚持规讽的原则,以体现善美。就政治讽刺诗的创作实践而言,这种规讽性的善美往往是受客观因素制约的。鉴于此,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审美原则中的真也往往受善制约,从而显示了真善相融的规讽性审美原则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 政治讽刺 讽刺诗 诗经 审美原则 王安石 我国古代 审美主体 相融 思想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不讳刺”和“不失其正”的本教审美观——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的审美特色
5
作者 陈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4期61-66,共6页
“自不讳刺”与刺“而不失其正”是中国古代进步的政治讽刺诗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此二者的完美结合则为诗教之本,即本教。本教审美现作为一条理论主线始终贯穿于中国政治讽刺诗创作的历史,并在实践中充分显示了理论上刺重美轻,创作上刺... “自不讳刺”与刺“而不失其正”是中国古代进步的政治讽刺诗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此二者的完美结合则为诗教之本,即本教。本教审美现作为一条理论主线始终贯穿于中国政治讽刺诗创作的历史,并在实践中充分显示了理论上刺重美轻,创作上刺多于美,手法上美为刺用等诸多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 基本规律 基本特征 对立统一 内在要求 思想实质 政治现实 政治讽刺 统治阶级 审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6
作者 王向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5-22,共8页
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正确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工作在新形势下必须解决的具有方向性的问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同... 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正确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工作在新形势下必须解决的具有方向性的问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间,在内容、作用和性质等各方面都是根本不同,而不容混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政治思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研究 中国古代政治 马克思主义 中国古代社会 形成与发展 正确处理 社会主义社会 历史与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成因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庆五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5-61,共7页
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赖以滋生和成长的文化土壤 ,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主体地位的倒置。它没有在原始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中 ,把人作为主体逐渐地从原始混沌体中解放出来 ,没有把人作为个体从原始的群体中分离出... 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赖以滋生和成长的文化土壤 ,其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主体地位的倒置。它没有在原始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中 ,把人作为主体逐渐地从原始混沌体中解放出来 ,没有把人作为个体从原始的群体中分离出来 ,而是始终将人的主体性淹没在中国文化进化路途的泥淖之中 ,一直使作为个体的人消失在群体的阴影背后。臣服型政治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经深深浸透于国民的灵魂 ,浸透于国民灵魂深层的思维、意识、认知和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4
8
作者 安丽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05-111,共7页
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研究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资源基础。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相一致,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概括说来经历了发轫期、成长期、发展期三个阶段。在... 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研究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资源基础。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相一致,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概括说来经历了发轫期、成长期、发展期三个阶段。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它在学科名称与研究对象、历史起源与历史分期、研究内容与主要特征、历史定位与现代价值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也面临着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范式有待完善、研究内容有待深化的问题。当前加强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需要加强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视,完善其研究范式,深化其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 研究范式 研究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读韦庆远、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被引量:1
9
作者 孟昭信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政治制度史 柏桦 韦庆 中国古代政治 历史时代 历代政治 政党制度 司礼监 出版发行 王德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级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基调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志辉 张小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0-182,共3页
从汉代开始,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就一直面临着管理幅度过大的问题,对此,中央政府采取的办法是,在中央与最高地方行政层级之间设立派出机构,并极力阻止其向地方行政层级转化。汉唐极力将州、道限定为监察机构,宋代的路始终维持派出机构性质... 从汉代开始,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就一直面临着管理幅度过大的问题,对此,中央政府采取的办法是,在中央与最高地方行政层级之间设立派出机构,并极力阻止其向地方行政层级转化。汉唐极力将州、道限定为监察机构,宋代的路始终维持派出机构性质,元明清时期的省则为半地方性质。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基调、主调是二级制,而不是三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制 三级制 地方行政层级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一个可选项:揭示“技术原理” 被引量:23
11
作者 阎步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64,75,共7页
2018年10月13-14日,主题为“新领域、新问题、新方法与历史学科的发展”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2018年会在浙江大学举办。与会学者就当前中国史学在新的研究领域的拓展、新的研究问题的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的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2018年10月13-14日,主题为“新领域、新问题、新方法与历史学科的发展”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2018年会在浙江大学举办。与会学者就当前中国史学在新的研究领域的拓展、新的研究问题的提出、新的研究方法的使用等方面的情况展开广泛研讨。通过讨论可以看到,在研究范围上,中国的历史研究正在把中国史研究和世界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研究方法上,史学家尝试把考古学、科技方法、文献学结合在一起研究;此外,概念史、城市史、环境史、科技史、妇女史、公众史学等新领域的研究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马克矗在会上所指出的,我们对现有的研究成就和研究现状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不断进行着深刻地反思,在反思中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历史学以及整个人文学科究竟贡献了什么。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时,我们是否作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成就。中国学术过去受西学和东(日本)学之冲击,当今天我们试图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时,梳理学术概念的发展理路,究竟是应该以古人之是非为是非去还原古人,还是以今人之是非为是非去评判古人。这里发表几位学者在此次年会上的发言,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科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技术原理 科技方法 概念史 妇女史 中国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
12
作者 叶世昌 《江淮论坛》 1987年第3期83-87,共5页
中国古代国家有管理经济的职能。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关于国家管理经济的思想,是探究中国古代国家职能的重要方面。国家管理农业经济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历代统治者都懂得:农业生产的情况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中国古... 中国古代国家有管理经济的职能。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关于国家管理经济的思想,是探究中国古代国家职能的重要方面。国家管理农业经济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历代统治者都懂得:农业生产的情况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中国古代的农业管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 统治者 农业管理 国家职能 管理经济 农业经济 农业生产 生产部门 思想家 工商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礼乐文化初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6期30-35,共6页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可以概括为“礼乐文化”。所谓“礼”,源于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既具有宗教神秘意味,又潜含现实社会作用。所谓“乐”,则与“礼”同源同体。就礼乐关系而言,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其深远影响是,...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可以概括为“礼乐文化”。所谓“礼”,源于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既具有宗教神秘意味,又潜含现实社会作用。所谓“乐”,则与“礼”同源同体。就礼乐关系而言,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其深远影响是,一方面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化倾向,一方面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功利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化 礼乐制度 社会作用 深远影响 礼乐关系 西周初年 中国古代政治 氏族社会 孔子 制礼作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汉代文官制度的形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宗桂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3-77,81,共6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官制度始于汉代武帝以后。在此之前的秦和汉初政权,基本上都是由“马上得天下”的军功重臣所掌握。军人把持下的政权,必然表现出军人心态,即崇尚暴力、强权,鄙视知识分子,反对建立礼仪制度,轻视伦理规范的建设,忽视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官制度始于汉代武帝以后。在此之前的秦和汉初政权,基本上都是由“马上得天下”的军功重臣所掌握。军人把持下的政权,必然表现出军人心态,即崇尚暴力、强权,鄙视知识分子,反对建立礼仪制度,轻视伦理规范的建设,忽视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极大地妨碍了封建国家的政权建设。汉武帝即位后,力图寻求一种真正能使封建社会长治久安的思想体系,他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以仁政思想为特色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重用贤良文学之士,最终改变了汉初为公卿者非行伍出身不行,重臣无军功不任的局面,使官吏选拔制度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察举”和“征辟”取代了秦以来的军功爵位制度。文官制度的确立,对以后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汉民族的人格、心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起了导向作用,强化了中国封建政权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特征,丰富了“礼乐文化”的色彩,对于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长期延续,起了巨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官制度 董仲舒 汉武帝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官吏选拔制度 封建社会 窦太后 贤良文学 汉代 长期延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廷政治”考
15
作者 阿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79-79,共1页
人们习惯把中国古代政治称为“宫廷政治。”但“宫廷政治”一词的由来及含义则往往不甚明确。 首先应该弄清“宫廷”一词。《辞海》释“宫”之本义主要有二,一为“房屋的通称”,一为“宗庙”。前一种解释依据《尔雅·释宫》,后一种... 人们习惯把中国古代政治称为“宫廷政治。”但“宫廷政治”一词的由来及含义则往往不甚明确。 首先应该弄清“宫廷”一词。《辞海》释“宫”之本义主要有二,一为“房屋的通称”,一为“宗庙”。前一种解释依据《尔雅·释宫》,后一种解释依据《诗》“毛传”。然《尔雅》和《毛诗》皆成西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 政治活动 宗庙 中国古代政治 《尔雅》 毛传 《毛诗》 本义 依据 先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政治思想史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召开
16
作者 李涵 《文史哲》 1986年第2期107-107,共1页
由中国政治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天津师范大学政教系、复旦大学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等十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政治思想史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22日至28日在苏州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从事中外政治思想史... 由中国政治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天津师范大学政教系、复旦大学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等十单位共同发起的全国政治思想史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1月22日至28日在苏州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从事中外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社会科学工作者、青年研究生100余人出席了会议。代表向大会提交论文80多篇。我国研究政治思想史的专家、老一辈学者侯外庐先生向大会发来了热情的贺信。与会代表回顾了解放以来,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政治思想史教学和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并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工作 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青年研究 教学 复旦大学 学术讨论会 中国政治学会 政治学研究 社会科学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古代选拔人才思想的历史考辩
17
作者 戴向文 《湖湘论坛》 1995年第3期35-36,44,共3页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对于选拔人才问题高度重视。尽管有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局限性,但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关于重视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正确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仍有借鉴意义。一、选拔人才的意...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对于选拔人才问题高度重视。尽管有其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局限性,但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关于重视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正确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仍有借鉴意义。一、选拔人才的意义:兴国安邦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都同人才的任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用人得当,便兴旺发达;用人不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拔人才 人才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借鉴意义 思想家 高度重视 重视人才 考辩 中国历代王朝 优秀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学界的宋代政治史研究存在两种走势
18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7-307,共1页
邓小南撰文《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管窥》指出,从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两种并存的走势:一方面,学界有着积极的、集体性的反思。世纪之交中国大陆系列性的研究综述,特别是《宋代制度史百年》、“制度史研究方法笔谈”的出... 邓小南撰文《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管窥》指出,从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两种并存的走势:一方面,学界有着积极的、集体性的反思。世纪之交中国大陆系列性的研究综述,特别是《宋代制度史百年》、“制度史研究方法笔谈”的出现,集中体现出对于方法论的关注与“问题意识”的警醒。在拓展研究视野的背景下,受到社会现实及社会科学的牵动,出现了学科领域互动、议题多元化、专题化的积极趋势。另一方面,应该承认,面对挑战的历史学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 宋代 东亚 “问题意识” 中国大陆 集中体现 社会科学 社会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才环境研究的新成果——读齐秀生博士新著《社会环境与人才》
19
作者 李新泰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7-127,共1页
关键词 社会环境 人才争夺 环境研究 博士 人才成长规律 中国古代政治 先秦时期 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太宗“隋亡观”解读:医治“不作为”怪病的良方
20
作者 高泽峰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37-39,共3页
一、唐太宗“隋亡观”的形成机理 改朝换代,无疑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头等大事,备受瞩目。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煽动兵士谋反,隋炀帝被害于江都。隋失天下,英雄竞起,纷纷称王称帝,鼎峙瓜分。李世民随父亲李渊起兵... 一、唐太宗“隋亡观”的形成机理 改朝换代,无疑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头等大事,备受瞩目。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煽动兵士谋反,隋炀帝被害于江都。隋失天下,英雄竞起,纷纷称王称帝,鼎峙瓜分。李世民随父亲李渊起兵太原,东征西讨,逐步建立政权。唐王朝政权逐步稳定后,一向重视历史借鉴作用的唐太宗,清醒地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不作为 中国古代政治 解读 形成机理 隋炀帝 李世民 唐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