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嵇康《声无哀乐论》看屮国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形式主义思想
1
作者 马莎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5-146,共2页
形式主义美学思想与中国的音乐美学发展紧密相联。本文尝试从形式主义美学的角度论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形式主义思想,通过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内容,揭示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形式主义音乐美学思想也有一席之... 形式主义美学思想与中国的音乐美学发展紧密相联。本文尝试从形式主义美学的角度论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形式主义思想,通过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内容,揭示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形式主义音乐美学思想也有一席之地。并尝试探讨形式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缘何没有形成一股思潮,进而产生近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音乐美学 嵇康 中国古代形式主义音乐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学理重建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承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2期1-7,161,共7页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因其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性,需要进行学理重建。要将研究的重心从古代理论转到传统音乐现象上来,着重考察传统音乐现象的特点及其形成背景;注意汲取现代学理元素,如分析精神、新方法以及对古代理论的现代阐释等;妥善...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研究因其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性,需要进行学理重建。要将研究的重心从古代理论转到传统音乐现象上来,着重考察传统音乐现象的特点及其形成背景;注意汲取现代学理元素,如分析精神、新方法以及对古代理论的现代阐释等;妥善处理阐释性与规律性、内涵逻辑与外延逻辑、互文性与独创性、实践性与认知性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理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音乐美学史教学研究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龙珲 《理论月刊》 2008年第2期127-129,共3页
如何有效地把20世纪在古代音乐思想研究上的研究成果渗透到当今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中,无疑对今后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和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建立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古代音乐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 教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序
4
作者 汪涌豪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5-136,共2页
初次见到杨赛学棣,是在2008年11月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复旦大学青年论坛上。他在会上做主旨发言,我任评议人。他当时一袭风衣,一条红围巾,分外显目。杨赛讲述了从中文专业转到音乐专业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他本科读的汉... 初次见到杨赛学棣,是在2008年11月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复旦大学青年论坛上。他在会上做主旨发言,我任评议人。他当时一袭风衣,一条红围巾,分外显目。杨赛讲述了从中文专业转到音乐专业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他本科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和博士读的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喜欢写一些古诗文,比较关注中国古代的文学和哲学。博士毕业后,他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工作的重心必然要向音乐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美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范畴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 中文专业 红围巾 古诗文 上海音乐学院 博士毕业 青年论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记》美学思想浅探——兼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民族特点 被引量:1
5
作者 卓支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94-100,共7页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艺美学专著。它主要论述的是音乐艺术问题,但也包含了诗歌、舞蹈等艺术美学理论。这是由于《乐记》中的“乐”,不只是指现代说的音乐,而是指诗歌、音乐和舞蹈的合体。《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历来都...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艺美学专著。它主要论述的是音乐艺术问题,但也包含了诗歌、舞蹈等艺术美学理论。这是由于《乐记》中的“乐”,不只是指现代说的音乐,而是指诗歌、音乐和舞蹈的合体。《乐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议,至今尚无定论。过去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它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成书于战国初期。但又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或认为《乐记》成书于汉初,是河间献王及《毛诗序》的作者之一毛苌所作,或是集体编辑而成;或认为《乐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乐记 中国古代 美学思想 民族特点 公孙尼子 亚里士多德 音乐 美学理论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乐论中的“情”与“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海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4-225,共2页
文章指出中国古代乐论中,儒家与道家都认为"情"与"性"两者存在差异,是两个不同概念。"情"与"性"的关系是一种主属关系,"性"为主,"情"为属。儒道两家对"情"的观... 文章指出中国古代乐论中,儒家与道家都认为"情"与"性"两者存在差异,是两个不同概念。"情"与"性"的关系是一种主属关系,"性"为主,"情"为属。儒道两家对"情"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情"是人的感情,但在"性"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儒家认为"性"是人的"先天之性",而道家认为"性"是"自然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中国古代乐论 音乐美学 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理几千年来中国的美学遗产 被引量:1
7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1期174-174,共1页
周扬同志在《美学》第三期上发表了《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其中第三部分,谈整理几千年来中国的美学遗产问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曾经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化,在文学艺术上有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派... 周扬同志在《美学》第三期上发表了《关于美学研究工作的谈话》,其中第三部分,谈整理几千年来中国的美学遗产问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曾经创造过光辉灿烂的文化,在文学艺术上有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派。无论是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工艺、园林、书法、篆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理论 文学艺术 我国古代 中华民族 宝贵遗产 整理 中国美学 周扬 研究工作 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视域下的孔子音乐观考略
8
作者 陈艳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8-130,共3页
关键词 孔子 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 音乐思想 民俗音乐 礼乐思想 成于乐 论语 学在官府 中国古代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道教音乐研究
9
作者 赵沨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3,共1页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大体说,不外三个途径:一是思辨的、哲学的和宗教的途径;二是生产的、实践的和科学的途径;三是艺术的途径。所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虽在人类已经进入太空的今天,人们对之还有着广泛的兴趣。从中国的文化传...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大体说,不外三个途径:一是思辨的、哲学的和宗教的途径;二是生产的、实践的和科学的途径;三是艺术的途径。所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虽在人类已经进入太空的今天,人们对之还有着广泛的兴趣。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上看,主要是儒、道两家,从道教的哲学上来看,道家的《太平经》上说:“人有气则有神,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我认为“神”指的是精神,“气”指的是物质,从二者的关系来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这是朴素的辩证法。因为《太平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对立统一 道教 道家 途径 社会文化现象 文化传统 宗教 客观世界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声的历史真面目——郑声论之一 被引量:8
10
作者 蔡仲德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87年第4期14-22,共9页
郑声即郑卫之音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音乐,推动了音乐史的发展,而且也丰富了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推动了音乐美学史的发展。但在中国音乐史上,郑声却几乎始终是被诅咒的对象,被视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被当作一切坏音乐的代名词。因此... 郑声即郑卫之音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音乐,推动了音乐史的发展,而且也丰富了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推动了音乐美学史的发展。但在中国音乐史上,郑声却几乎始终是被诅咒的对象,被视为靡靡之音、亡国之音,被当作一切坏音乐的代名词。因此,今天要研究郑声,就必须首先对二千几百年来加于它的诬蔑不实之词进行辨析,还它以历史真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声淫 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 音乐美学思想 新声 中国音乐 音乐美学 古代音乐 乐记 魏文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论老子的“大音希声”——向蒋孔阳先生请教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怡 《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3期134-139,共6页
蒋孔阳先生在他的《评老子“大音希声”和庄周“圣乐无乐的音乐美学思想》(见《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一文中认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一切顺应自然,一切听他去,也就天下大治了。”这种思想表现在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上,就... 蒋孔阳先生在他的《评老子“大音希声”和庄周“圣乐无乐的音乐美学思想》(见《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一文中认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一切顺应自然,一切听他去,也就天下大治了。”这种思想表现在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上,就是“大音希声”的理论。蒋先生还认为老子之所以提出“无为而无不为”,是因为他冷眼旁观,看到了物极必反的“变”的规律。圣人明白事物总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因而在政治和处世上就能够“无为而无不为”,这种“道术”,在汉初演变为“黄老之术”。而将它“运用到美学上,运用到美善等价值的评价上,则成为相对主义和取消主义”。也就是说,由于任何事物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因而美和善就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它们的价值都是相对的,此一时彼一时也。于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音希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 音乐艺术 礼乐 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代美学 圣乐 艺术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期名家 王军
12
作者 王宣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9年第1期I0002-I0004,F0003,共4页
王军(1966—),汉族,安徽颍上人。1990年毕业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音乐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6、2004年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 王军(1966—),汉族,安徽颍上人。1990年毕业于安徽阜阳师范学院音乐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6、2004年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党总支书记,音乐史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史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外音乐交流史》的教学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军 中国音乐学院 中国音乐美学 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音乐 名家 阜阳师范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乐官文化的范本
13
作者 陈元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77-82,共6页
《诗经》是西周乐官文化的产物。在艺术形态上,《诗经》已经逐渐脱离原始艺术的混合形态,而开始了以声歌为主,歌诗与舞曲、器乐初步分化的历史进程。“金奏”、“笙奏”、“管诗”等即是当时产生的区别于“工歌”、“升歌”等歌唱形... 《诗经》是西周乐官文化的产物。在艺术形态上,《诗经》已经逐渐脱离原始艺术的混合形态,而开始了以声歌为主,歌诗与舞曲、器乐初步分化的历史进程。“金奏”、“笙奏”、“管诗”等即是当时产生的区别于“工歌”、“升歌”等歌唱形式的新型艺术品种。但歌诗仍然居于主导地位,“笙诗”与“舞诗”则占较小比重。从艺术功用上看,《诗经》体现了以德为本、以礼为用的文化价值和鲜明的理性精神。“德”是乐官必备的素质,“乐德”是贵族音乐教育中的必修科目,“德音”是儒家美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理论范畴。《诗经》依据塑造伦理人格、完善群体道德的理想,描写了敬慎修德的彬彬君子之风,赞美了等级社会宗子宗孙、世卿世禄的宗法制度,个体则完全消融在由君臣、父母、兄弟、友朋、家族、婚姻所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而鲜有个性的表现。因此《诗经》堪称西周礼乐文明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艺术形态学 《乐记》 乐官 王国维 “德”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社会关系网络 儒家美学思想 “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