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果《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展史》出版
1
作者 雪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2025年5月,我校文学院王齐洲教授撰著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展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著2024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是王齐洲教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第二部专著。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展史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年书成见功力——评《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
2
作者 韩军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4-44,共1页
十年书成见功力———评《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韩军近几年来,小说史研究园地比较寂寞。山东教育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王恒展编著的《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打破了这种寂寞的局面,格外引人注目。与以往的小说史相比,它有以下四点突破:... 十年书成见功力———评《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韩军近几年来,小说史研究园地比较寂寞。山东教育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王恒展编著的《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打破了这种寂寞的局面,格外引人注目。与以往的小说史相比,它有以下四点突破:第一,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来界定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说发展史 小说史研究 魏晋南北朝 功力 通俗小说 小说观念 艺术本质 小说研究 当代小说 对象与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伦理特点和发展线索
3
作者 宋克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23-28,38,共7页
我国古代,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心理的特质,这一特质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日寸也严密地支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这二者的碰撞给古代长篇小说留下了鲜明的伦理印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产生、发展并取得辉煌成... 我国古代,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心理的特质,这一特质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日寸也严密地支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这二者的碰撞给古代长篇小说留下了鲜明的伦理印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产生、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明清时代,正是伦理观念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如果我们把古代长篇小说放在这广袤的文化背景中,从最能体现这种文化背景特质的伦理角度入手,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方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作一个宏观的考察,也许能使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线索更加清晰地层现在我们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线索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 伦理角度 伦理思想 基本特点 伦理观念 审美方式 社会生活 文化背景 形态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审美思维机制的嬗变 被引量:1
4
作者 厉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36-142,共7页
从宏观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审美思维机制的嬗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理想人格的营构。二、现实人格的聚光。三、诗化人格的审美。这种嬗变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标志着中国... 从宏观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审美思维机制的嬗变,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理想人格的营构。二、现实人格的聚光。三、诗化人格的审美。这种嬗变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演变,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审美价值的逐步增值。而促成这种嬗变的根本动因,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人格 道德人格 伦理道德规范 伦理道德观念 现实生活 传统思想文化 价值取向 人物形象塑造 中国古代小说 理想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出手眼 自成一家─—评张少康等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5
作者 晓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140-141,共2页
别出手眼 自成一家─—评张少康等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晓明张少康、刘三富先生合著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册除少数章节为二人合作外,其余均为张少康先生撰写。以下简称《发展史》)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别出手眼 自成一家─—评张少康等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晓明张少康、刘三富先生合著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册除少数章节为二人合作外,其余均为张少康先生撰写。以下简称《发展史》)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一个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史 中国文学 文学理论批评 中国古代 儒家文学观 戏曲小说 文学创作论 诗文理论 文学批评史 《二十四诗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前期《小说月报》看清末民初小说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2
6
作者 邱培成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6期135-140,共6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在不断地流变,在清末民初这个社会多变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尤其突出。本文以前期《小说月报》(1910—1920)为例,通过具体考察它对小说的理解,对小说栏名称调整的用意以及对言情小说认识,来审视、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在不断地流变,在清末民初这个社会多变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尤其突出。本文以前期《小说月报》(1910—1920)为例,通过具体考察它对小说的理解,对小说栏名称调整的用意以及对言情小说认识,来审视、解读清末民初小说观念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月报》 小说观念 清末民初 中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12-116,共5页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王平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事物和现象在思想、感情、信念、观念上的取向准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在观念形态上的凝聚,在社会文化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由... 论儒学价值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王平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事物和现象在思想、感情、信念、观念上的取向准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在观念形态上的凝聚,在社会文化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儒学自汉至清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价值观 中国古代小说 历史演义小说 价值观念 伦理道德 神魔小说 人物形象 英雄传奇 侠义小说 伦理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巫山生女不必丑,湘树开花也自红——评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
8
作者 方志远 汪红亮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0-232,共3页
关键词 农业文明 中国 古代 巫山 开花 价值观念 价值体系 发展史 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一)︶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富仁 柳凤九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5-25,共11页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一︶︹中︺王富仁︹韩︺柳凤九1中国古代没有“历史小说”这个文学概念,它是到了近代文学史上才产生的。1902年《新民丛报》14号上,在《新小说》报社撰写的广告《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中,历史小...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一︶︹中︺王富仁︹韩︺柳凤九1中国古代没有“历史小说”这个文学概念,它是到了近代文学史上才产生的。1902年《新民丛报》14号上,在《新小说》报社撰写的广告《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中,历史小说被列为《新小说》征稿的第三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 中国古代 历史观念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陈独秀 历史著作 司各特 叙事文学 中国现代小说 历史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渔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兴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61-65,81,共6页
李渔是清初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但长期以来,学术界更重视对其戏曲理论与戏曲创作的研究,而对其小说创作,特别是其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则有所忽视。甚至有些权威著作,评价也不够公允、确切。本文在中国小说史的总体观照下,从... 李渔是清初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但长期以来,学术界更重视对其戏曲理论与戏曲创作的研究,而对其小说创作,特别是其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则有所忽视。甚至有些权威著作,评价也不够公允、确切。本文在中国小说史的总体观照下,从李渔与他的前辈与后人的比较入手,在指出李渔小说种种局限和不足的同时,从李渔小说的“社会反论”问题,李渔第一个完成白话短篇小说的独立创作问题,以及李渔的小说观念、李渔小说独特的喜剧风格、李渔对话本小说形式的革新与推进等五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李渔对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贡献,从而肯定了其在中国小说史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说 李渔小说 《十二楼》 白话短篇小说 《无声戏》 话本小说 古代小说 冯梦龙 小说观念 喜剧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虚构与中国古代叙事 被引量:2
11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1期6-8,共3页
浦安迪先生说:“任何对中国叙事之性质的探原,其出发点必须承认历史编纂学以及某种意义文化大成的‘历史主义’的巨大重要性。事实上,如何界定中国文学叙事范畴的问题最终归结在传统文明之间是否的确存在其两种主要形式——历史编纂... 浦安迪先生说:“任何对中国叙事之性质的探原,其出发点必须承认历史编纂学以及某种意义文化大成的‘历史主义’的巨大重要性。事实上,如何界定中国文学叙事范畴的问题最终归结在传统文明之间是否的确存在其两种主要形式——历史编纂学与小说——的内在可比性。”①浦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历史叙事 小说虚构 虚构叙事 小说叙事 叙事观念 叙事理论 历史编纂学 中国文化 小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六朝小说观念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军均 《现代中文学刊》 2002年第5期2-7,共6页
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时,唐传奇叙事艺术的成熟常令人赞叹、惊讶不已,同时为了凸显其叙事艺术的美,比照对象则是我们今人以现代小说观念划分的魏晋六朝“粗陈梗概”的小说。实际上,魏晋六朝人观念中的小说与我们今天所划分的魏晋六朝小说是... 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时,唐传奇叙事艺术的成熟常令人赞叹、惊讶不已,同时为了凸显其叙事艺术的美,比照对象则是我们今人以现代小说观念划分的魏晋六朝“粗陈梗概”的小说。实际上,魏晋六朝人观念中的小说与我们今天所划分的魏晋六朝小说是有很大区别的。魏晋六朝人观念中的小说,一方面是对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的具有学理意义的正史小说观的继承;另一方面随着魏晋六朝文学思想的发展萌生了新的小说观念与因素,为唐传奇的诞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六朝 小说观念 小说 汉书·艺文志 六朝小说 唐传奇 志怪小说 小说叙事 中国古代小说 志人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章回小说辨体研究——读《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有感
13
作者 吴光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1-882,共2页
关键词 《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 《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 辨体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 文体规范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辨伪与小说探源
14
作者 王恒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5期73-78,共6页
中国小说源于上古。由于我国上古文化基本上属于史官文化,史官记言记书、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乃至民间传说、神话寓言;又由于先民既缺乏科学的史学知识,也缺乏科学的文学见解,因而在文学方面,除诗歌这一形式上易于划分的体裁外,其他... 中国小说源于上古。由于我国上古文化基本上属于史官文化,史官记言记书、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乃至民间传说、神话寓言;又由于先民既缺乏科学的史学知识,也缺乏科学的文学见解,因而在文学方面,除诗歌这一形式上易于划分的体裁外,其他体裁多与史混,其中小说尤甚。因此,在古代小说研究中,既要注重传统的小说观念,研究传统小说概念的源流变迁,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现代小说的创作方法、形式特征等出发,研究其他文学体裁,尤其是历史散文对小说的影响,其中更需要注重那些前人归之别属而实质上已属于小说的那些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展示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散文 历史小说 古代小说研究 中国小说 辨伪 史学知识 战国策 历史人物 记言 小说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读栾梅健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
15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139-139,共1页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长河中,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独特历史阶段。它不仅在语言上以白话代替了文言,以小说、戏剧、诗歌和散文平等并存的局面打破了传统文学中以诗文为正宗的一贯格局,而且在文学观念上也实现了一...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长河中,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确实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独特历史阶段。它不仅在语言上以白话代替了文言,以小说、戏剧、诗歌和散文平等并存的局面打破了传统文学中以诗文为正宗的一贯格局,而且在文学观念上也实现了一次彻底的解放,因而被称作“新文学”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古代文学”并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差异问题,而是有着不同的质的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传统文学 学术著作 古代文学 文学观念 新文学 学术研究 散文 小说 文学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元代杂剧的四篇书评
16
作者 伊维德 仲平 《艺术百家》 1986年第3期128-132,共5页
这里评介的是七十年代末期国外出版的研究我国元代杂剧的四部专著。撰文介绍者是荷兰著名汉学家任职于莱登大学的伊维德教授。伊维德(Wilt L.Idema)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甚至包括诸宫调在内的专家,写过许多有关这... 这里评介的是七十年代末期国外出版的研究我国元代杂剧的四部专著。撰文介绍者是荷兰著名汉学家任职于莱登大学的伊维德教授。伊维德(Wilt L.Idema)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甚至包括诸宫调在内的专家,写过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论文,例如《中国传统文学观念》(1976)、《元代和明初通俗文学中的司马相如卓文君故事》(1984)、《有关评话的几点评议和思索》(1978)、《评〈得驺虞〉》(1981)、《诸宫调的演唱及其结构》(1978)等,都是很有分量和在西欧很有影响的著作。特别是他和韦思德合作《中国戏曲1100—1450》(1982),全书八章,详尽地介绍了我国十二世纪至十五世纪中叶的戏曲面貌。这里不仅有时代背景,演员的社会地位及其生活,演出场所,演员特点等让一般读者感兴趣的篇幅,而且为了更好地让研究者获得凭籍原有的资料,著者精心挑选了这一阶段中几个有关演剧的重要剧目,把它们译成英文,充实内容。而这些剧目的译文难度很大,如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汉钟离度脱蓝采和》、《宣平巷刘金儿复落娼》等,必须花极大的精力、参考更多的材料。因此,《中国戏曲1100—1450》这部巨著很有特点,对国外研究中国前期戏曲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伊维德教授还写了大量的书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杂剧 元杂剧 《元曲选》 汉学家 书评 诸宫调 中国戏曲 《宦门子弟错立身》 传统文学观念 中国古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