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哲学史上“一两”范畴的演变
1
作者 葛荣晋 《浙江学刊》 1986年第5期105-109,共5页
“一”和“两”是标志运动根源(或动因)的一对哲学范畴。运动的根源或动因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和“两”是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概括出来的一对哲学范畴。所谓“两”是指对待、对立之意;所谓“一”是指合... “一”和“两”是标志运动根源(或动因)的一对哲学范畴。运动的根源或动因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和“两”是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概括出来的一对哲学范畴。所谓“两”是指对待、对立之意;所谓“一”是指合一、统一之意。“一”与“两”的关系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与“两”的观念,在西周《易·爻辞》和《左传》已开其端。《易·泰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平与陂、往与复,既相对立又相统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哲学范畴 对立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家 对立面 阴阳 相互转化 左传 动因 辩证法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经验论和唯理论质疑
2
作者 宫哲兵 《学习与实践》 1997年第11期32-35,共4页
经验论和唯理论是欧洲近代的两个认识论派别,它们之间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中国古代有没有认识论?有没有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呢?本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当时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认识论或认识论不发达,如冯友兰和金岳霖... 经验论和唯理论是欧洲近代的两个认识论派别,它们之间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中国古代有没有认识论?有没有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呢?本世纪30年代有人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当时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认识论或认识论不发达,如冯友兰和金岳霖先生持这种看法。50年代以后,侯外庐等先生编写《中国思想通史》(六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理论 经验论哲学 认识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 理性认识 墨子 老子 感性认识 自然科学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景生 《外国语文》 1995年第3期13-18,共6页
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王景生列夫·托尔斯泰研究无疑是个既深且难的学科。说它深,是因为象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其思想和创作之博大和复杂,哪怕触及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枝节,也往往会牵... 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王景生列夫·托尔斯泰研究无疑是个既深且难的学科。说它深,是因为象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其思想和创作之博大和复杂,哪怕触及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枝节,也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说它难,是因为托尔斯泰在世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中国古典哲学 列·托尔斯泰 中国古代哲学家 比较文学 文学作品 “期待视野” 接受屏幕 孔子学说 “托尔斯泰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30年的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田麦久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共2页
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教育家孔子所说:"三十而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进入了它的而立之年。30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古代哲学家 体育事业 教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年来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潘菽 陈大柔 《心理学报》 1959年第4期191-203,共13页
心理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古代哲学家討論道德和教育的理論或者和宗教思想作斗爭的著作中,包含着許多有关心理学問題的理論与資料,值得予以发掘和探討。 但心理学作为一門独立的科学出现于中国,是在清朝末年西方近代科学... 心理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古代哲学家討論道德和教育的理論或者和宗教思想作斗爭的著作中,包含着許多有关心理学問題的理論与資料,值得予以发掘和探討。 但心理学作为一門独立的科学出现于中国,是在清朝末年西方近代科学被介紹到中国来以后。1907年王国維譯出“心理学概論”一书,約在191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心理学 中国古代哲学家 西方近代科学 宗教思想 历史渊源 清朝末年 哲学 教育 克思主义 苏联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被引量:4
6
作者 潘菽 《心理学报》 1958年第0期3-9,共7页
我们现在来把中国心理学的現状和发展趋向作一个簡要的介紹。但要了解中国心理学的現在情况,不能不很簡单地說一下它的过去。 把心理学作为一門独立的研究或者对它写出专门的著作,在旧时代中国原来是没有的。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也和其... 我们现在来把中国心理学的現状和发展趋向作一个簡要的介紹。但要了解中国心理学的現在情况,不能不很簡单地說一下它的过去。 把心理学作为一門独立的研究或者对它写出专门的著作,在旧时代中国原来是没有的。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也和其他国家的古代哲学家一样,不能不在他們的哲学理論中接触到有关心理学的問題。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接触到的心理学問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心理学 现状和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家 发展趋向 接触到 心理学者 社会主义 心理研究 中国心理学会 巴甫洛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生态学:对人类与知识实体关系的新探索 被引量:10
7
作者 牛龙菲 张一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1期13-17,共5页
人类对于“知识”向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传说亚当、夏娃因为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禁果而承担原罪的重负;普罗米修斯因为盗窃天火而遭受残酷的刑罚:仓颉造字而天雨粟,夜鬼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但是,所有这些神话中有... 人类对于“知识”向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传说亚当、夏娃因为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禁果而承担原罪的重负;普罗米修斯因为盗窃天火而遭受残酷的刑罚:仓颉造字而天雨粟,夜鬼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但是,所有这些神话中有关知识消极作用的告诫,都未能使人类及时地自觉反思知识本身的价值。甚至,如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那样的大声疾呼也无济于事。在人类文明的以往历程中,向来是“知识越多越好”的观念处于统治的地位。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一直在长足加速进步,问题也因此接踵而至。当今,人类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危机、核战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态学 人类文明 客观知识 文化进化 人文进化 生物进化 卡尔·波普尔 中国古代哲学家 生物个体 普罗米修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玄》与西汉天文历法 被引量:3
8
作者 黄开国 《江淮论坛》 CSSCI 1990年第2期61-66,共6页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存在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有的哲学家虽然注意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哲学养料,但基本是属于利用自然科学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某些哲学观点的。真正达到把自然科学成就上升为哲学体系高度的人,西汉末年的扬雄,可谓...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哲学家都存在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有的哲学家虽然注意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哲学养料,但基本是属于利用自然科学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某些哲学观点的。真正达到把自然科学成就上升为哲学体系高度的人,西汉末年的扬雄,可谓是这方面罕见的代表。他在《太玄》一书中,吸收了西汉天文历法的科学成果,建立了一个以玄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本文拟就《太玄》与西汉天文历法的联系,作一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玄》 天文历法 自然科学成就 哲学体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 哲学观点 西汉末年 科学成果 浑天说 卦气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程“天命之性”论试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朱忠明 《中州学刊》 1988年第1期54-57,共4页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二程人性论中“天命之性”论的分析,可以窥探天命之性论在他们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一 二程“天命之性”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人性和“天理”相结合,用“天理”来解释人性问题,...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二程人性论中“天命之性”论的分析,可以窥探天命之性论在他们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一 二程“天命之性”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人性和“天理”相结合,用“天理”来解释人性问题,使理本论成为人性论的哲学基础。 在二程的理学中,把人性区别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所谓天命之性,是“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二程集》第91页,以下凡引本书者均只注页码),“天之付与之谓命,禀之在我之谓性。”(第92页)而性又是天命给人的旨赋。 二程认为,道、理、天、命、性、心等基本范畴都是统一的,从而使理本论、人性论、认识论和论理观结合为一个整体。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人性论 理本论 中国古代哲学家 人性问题 哲学基础 基本特点 人为性 理学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真是“拯救全人类灭亡的金丹灵药”吗?——评季羡林先生的“天人合一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锐 《学海》 1998年第3期74-80,共7页
季羡林先生作为东方文化的专家,中国文化的权威,他有两大著名文化思想。一是“文化取代论”,即,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天人合一论”,即,认为“天人合一... 季羡林先生作为东方文化的专家,中国文化的权威,他有两大著名文化思想。一是“文化取代论”,即,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天人合一论”,即,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思想的特点和精华,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论” “天人合一”思想 季羡林 思维方式 思维模式 天人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 分析哲学 “天” 东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的自我审视——《淮南子·精神训》探微
11
作者 魏敦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60-63,73,共5页
1.生命的自我审视不可避免。人们的一切苦痛,一切不安,一切恐惧,一切喜怒哀乐,举凡关于人生的一切,如果究其根源就可以上溯到对于生命这个本原的关注,因此生命的自我审视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实际上,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都曾经在这个... 1.生命的自我审视不可避免。人们的一切苦痛,一切不安,一切恐惧,一切喜怒哀乐,举凡关于人生的一切,如果究其根源就可以上溯到对于生命这个本原的关注,因此生命的自我审视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实际上,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都曾经在这个问题上殚精竭虑,为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资料,无疑这些思想资料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生命问题的理论来源。在浩瀚的中国哲学史料中,《淮南子·精神训》对于生命问题的思考是颇为详尽而典型的,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考生命问题的代表性文献,因此本文拟就考察《淮南子·精神训》,看一看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什么,看一看我们从他们那里可以吸取什么样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审视 淮南子 天地 中国古代哲学家 骨骸 “真人” 思想资料 理想人格 中国哲学史料 生与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朱熹的两一思想
12
作者 邹永贤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71-82,共12页
两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述。在朱熹哲学中,两一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朱熹的两一思想渊源于《周易》、《老子》,集了宋代哲学家有关这方面思想的大成,是张载的两一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一、朱熹两一思想中的朴素... 两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述。在朱熹哲学中,两一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朱熹的两一思想渊源于《周易》、《老子》,集了宋代哲学家有关这方面思想的大成,是张载的两一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一、朱熹两一思想中的朴素辩证法“两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哲学 辩证思想 对立面 对立统一规律 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哲学家 朱子语类 朴素辩证法 客观唯心主义 思想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说时间的快与慢
13
作者 于佩常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2-53,共2页
从古到今,很多的名人都对时间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的白驹过隙,是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说的是儒家孔老夫子面对流水一样转瞬即逝的时间发出的感叹。自从... 从古到今,很多的名人都对时间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的白驹过隙,是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说的是儒家孔老夫子面对流水一样转瞬即逝的时间发出的感叹。自从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把地球自转一周称做一天,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称做一年,把一年的时间确定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以后,永恒的时间就成为一把衡量万事万物也包括任何人在内的生命存在的公平尺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确定 中国古代哲学家 地球自转 科学的方法 生命存在 论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