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明之旅——中国北方草原古代文明揽胜
1
作者 杨国华 《中国博物馆》 2010年第3期12-21,共10页
[展览时间]2009年7月至10月[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展品时代]新石器时代至14世纪元王朝[展品数量]140余件(套)[重点展品]蜷体玉龙、彩陶猪首罐、红陶女神像、虎纹金饰牌、狮纹鎏金银盘、凉城出土的突厥武士墓复原、蟾蜍形嵌水晶金戒指... [展览时间]2009年7月至10月[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展品时代]新石器时代至14世纪元王朝[展品数量]140余件(套)[重点展品]蜷体玉龙、彩陶猪首罐、红陶女神像、虎纹金饰牌、狮纹鎏金银盘、凉城出土的突厥武士墓复原、蟾蜍形嵌水晶金戒指、琥珀璎珞项饰、鎏金银冠、真容木偶像、彩绘汉白玉卧佛、银鞓玉饰马龙头、釉里红玉壶春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明 北方草原 中国 新石器时代 2009年 14世纪 展览时间 展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望花开,茶沁育人”——对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的探析
2
作者 杨秀岩 《福建茶叶》 2020年第7期304-305,共2页
其实每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始终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性范例,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中充斥着的是我国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强烈碰撞,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发展轨迹便会发现草原文... 其实每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始终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性范例,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中充斥着的是我国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强烈碰撞,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发展轨迹便会发现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以及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虽然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是文学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关于草原文学、草原文化的概念也不断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但是目前我国始终未能正式给予草原文学和草原文化一个明确的界定,也没有给予其足够充分的肯定。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界 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学 草原文化 美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北方草原自然灾害与减灾 被引量:2
3
作者 梁景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2-58,共7页
古代北方草原自然灾害与减灾梁景之一、自然灾害的种类与特点自然灾害,顾名思义,即由于自然界变异等自然因素对人类所构成的危害,是人与自然界矛盾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反映。广义的自然灾害包括突发性灾害与缓变性灾害。随着人类文... 古代北方草原自然灾害与减灾梁景之一、自然灾害的种类与特点自然灾害,顾名思义,即由于自然界变异等自然因素对人类所构成的危害,是人与自然界矛盾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反映。广义的自然灾害包括突发性灾害与缓变性灾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达,缓变性自然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民 自然灾害 古代北方 草原地区 原自然 减灾对策 生物灾害 北方草原 匈奴 瘟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北方饮食文化特色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樊志民 《农业考古》 2004年第1期205-208,共4页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北方地区 饮食文化 农业 北方游牧民族 面食 饮食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15头加拿大种猪首次“落户”中国北方草原
5
《湖北畜牧兽医》 2016年第12期51-51,共1页
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6年12月5日对外发布消息称,日前.815头加拿大种猪首次“落户”中国北方草原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地区。消息指.此次引进的815头加拿大种猪包括大白、长白、杜洛克三个品种,具有繁殖能力强、生长发育快、... 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6年12月5日对外发布消息称,日前.815头加拿大种猪首次“落户”中国北方草原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地区。消息指.此次引进的815头加拿大种猪包括大白、长白、杜洛克三个品种,具有繁殖能力强、生长发育快、饲料转化率高、胴体瘦肉率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草原 加拿大 种猪 中国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地区 饲料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土壤耕作制度的再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文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7-29,共13页
本文对中国古代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制度作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对此前关于北方旱地“耕、耙、耱”的耕作体系和南方水田“耕、耙、耖”的耕作体系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并且总结了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土壤耕作的优良传... 本文对中国古代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制度作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对此前关于北方旱地“耕、耙、耱”的耕作体系和南方水田“耕、耙、耖”的耕作体系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并且总结了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土壤耕作的优良传统 ;同时 ,对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如何在新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上建立新的耕作体系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土壤耕作制度 北方地区旱地 南方地区 水田 垄作法 免耕法 平作法 局耕法 抗旱耕作 耕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南北民族关系史比较研究断想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杰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5-61,共7页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史的主流是战,南方民族关系史的主流是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古代我国南北民族的经济基础不同、历史渊源不同、政治基础不同、在从部落联合成部族或发展成民族的过程中,原始社会瓦解的速度和程度...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史的主流是战,南方民族关系史的主流是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古代我国南北民族的经济基础不同、历史渊源不同、政治基础不同、在从部落联合成部族或发展成民族的过程中,原始社会瓦解的速度和程度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探讨和研究这种差异性,对深入进行古代民族关系史的研究,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民族问题,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都是有好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史 南方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 汉族 历史渊源 地理环境 北方少数民族 古代北方 从实际出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66
8
作者 靳桂云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20,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北方地区 考古发现 小麦 早期 粮食作物 旱地高产 古代文明 环境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匈奴创建政权若干问题的探讨——匈奴政权始自冒顿单于说质疑 被引量:5
9
作者 何天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5,共6页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认为匈奴族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按照现在能够检索到的历史文献的记载,全面观察匈奴政权创建时期的历史,将匈奴政权列为北方民族政权建设的滥觞之一是有道理的。之所以视它为“之一”,是考虑到在...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认为匈奴族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按照现在能够检索到的历史文献的记载,全面观察匈奴政权创建时期的历史,将匈奴政权列为北方民族政权建设的滥觞之一是有道理的。之所以视它为“之一”,是考虑到在匈奴族建立政权的那个时代甚至以前,还会不会有其他政权的存在,比如,同时代的月氏、东胡。对于匈奴政权的创立者,以往研究多认为是冒顿单于,事实上应当是头曼单于甚至早于头曼单于,冒顿时期是全面完善的阶段。而匈奴政权的单于庭、龙城、蹛林,也都是具有统治中心、祭祀中心等特点,也应当从其具体作用和相互关系等角度再作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地区 游牧民族政权 冒顿单于 匈奴政权 头曼单于 创立 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辽诗和《辽诗话》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祖怡 张涤云 《浙江学刊》 1987年第1期116-119,133,共5页
(一) 辽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在东北和北方地区建立的政权,几与五代、北宋相始终。它曾于十一、二世纪称雄于东亚,影响远至中亚和西欧。它的疆域十分辽阔,东至太平洋(包括库页岛),西达今苏联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和斋桑泊,北到贝加尔湖和外兴安... (一) 辽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在东北和北方地区建立的政权,几与五代、北宋相始终。它曾于十一、二世纪称雄于东亚,影响远至中亚和西欧。它的疆域十分辽阔,东至太平洋(包括库页岛),西达今苏联境内的额尔齐斯河和斋桑泊,北到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均在今苏联境内),南抵白沟河,雁门山与北宋邻境,“幅员万里”,“属国六十”(《辽史·地理志》)。以致在十一和十二世纪的穆斯林史书及其它著作中,将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或kathay)。而在中古英语、俄语和希腊语中,更把整个中国都称之为“契丹”。可见辽朝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曾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族 我国古代 兴安岭 北方地区 北宋 额尔齐斯河 辽史 辽代 发展史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区域文化的历史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跃东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58-63,共6页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交错地带。历史上,尽管宁夏地区的行政归属多有变动,但若以北部冲积平原的人工灌溉农业及南部关陇要冲的地理位置为划分标准,那么宁夏区域文化产生、发展的核心空间范围基本上与当代宁夏...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交错地带。历史上,尽管宁夏地区的行政归属多有变动,但若以北部冲积平原的人工灌溉农业及南部关陇要冲的地理位置为划分标准,那么宁夏区域文化产生、发展的核心空间范围基本上与当代宁夏的行政范围相吻合。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周边地区农牧优势文化的冲击,宁夏区域文化的存在空间经常突破上述范围的限制,或是与其西北及东北边的草原文化联为一体,或是为南边与东南的关中中原农耕文化所覆盖。中国北方文化史上这种农牧文化波浪式的交替进退,一方面给宁夏区域文化以停滞不前的反冲击,另一方面给它以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杂交优势。因此,从先秦至明代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尽管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内涵随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但两者始终是宁夏区域文化的两个母体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地区 中原农耕文化 草原游牧文化 游牧民族 中国北方 西北地区 汉族居民 汉族人 文化史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概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雪寅 《中国博物馆》 1999年第4期61-66,60,共7页
关键词 内蒙古地区 博物馆 成吉思汗 文物陈列 蒙古高原 文化交流 北方游牧民族 中国古代 鲜卑族 中国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环保总局在“沙尘暴”易发区建自然保护区
13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6年第5期46-46,共1页
农业部专家研究表明:肆虐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严格说来应是“尘暴”,而非“沙暴”。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宗锦耀说,中国沙尘源主要来自退化、沙化的草原、裸露的耕地、干涸的湖泊和域市建筑工地,其中退化沙化草原和裸露耕... 农业部专家研究表明:肆虐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严格说来应是“尘暴”,而非“沙暴”。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主任宗锦耀说,中国沙尘源主要来自退化、沙化的草原、裸露的耕地、干涸的湖泊和域市建筑工地,其中退化沙化草原和裸露耕地是最主要的沙尘源。据农业部研究发现,中国旱作农田的表土中能够被风吹起形成浮尘的颗粒有30%多,退化草原表土中能够被风吹起形成浮尘的颗粒达5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国家环保总局 自然保护区 易发区 中国北方地区 草原监理 退化草原 农业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