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叙事传统的现代转换——论葛亮的长篇小说《朱雀》《北鸢》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新亮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3-159,共7页
中国当代小说家普遍具有长篇小说情结,在经历了几年的短篇与中篇小说的创作经验积累之后,一定要拿出一部作为代表作的长篇小说。这种创作冲动并不是认为长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就高于中短篇小说,而这确实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们创作历程的... 中国当代小说家普遍具有长篇小说情结,在经历了几年的短篇与中篇小说的创作经验积累之后,一定要拿出一部作为代表作的长篇小说。这种创作冲动并不是认为长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就高于中短篇小说,而这确实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们创作历程的普遍现象。葛亮正是沿着这样的模式进行创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小说家 现代转换 葛亮 创作冲动 创作经验 中国叙事传统 《朱雀》 《北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人学者中国叙事传统建构及其对抒情传统的补充
2
作者 周飞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5-55,共11页
中国叙事传统是华人学者继抒情传统后建构的又一理论话语体系,集中展现了海外学界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理论的中国性发掘和现代性建构。早期中国叙事传统主要围绕小说文本和小说史研究,开拓了前叙事学阶段的中国小说传统,逐步实现了由文... 中国叙事传统是华人学者继抒情传统后建构的又一理论话语体系,集中展现了海外学界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理论的中国性发掘和现代性建构。早期中国叙事传统主要围绕小说文本和小说史研究,开拓了前叙事学阶段的中国小说传统,逐步实现了由文本研究向理论体系建构的转化;20世纪70年代,王靖宇、鲁晓鹏等人征用西方叙事概念,在与西方叙事传统的比照中重构了中国小说叙事理论,描绘出一条从历史性到虚构性的理论体系;高友工、黄卫总、顾明栋等人则从单一的西方叙事概念中挣脱出来,拓展了中国叙事传统的多元可能性,揭示出其跨文类的抒情性和跨文化的非西方性。华人学者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纠正与补充,而且共同促进了本土中国叙事传统研究及世界叙事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叙事传统 历史性 虚构性 抒情性 非西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诗歌对叙事传统的归化与创通
3
作者 杨绪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62,共12页
陈衍、袁昶、钱仲联等开启了从叙事角度概述近代诗史的尝试,有待于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展开。近代新旧诗坛在现代性思想的积淀、现代性人格的熔铸、现代艺术技巧的发育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展示出新旧中西文学传统发展的内在合力。而这些... 陈衍、袁昶、钱仲联等开启了从叙事角度概述近代诗史的尝试,有待于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展开。近代新旧诗坛在现代性思想的积淀、现代性人格的熔铸、现代艺术技巧的发育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展示出新旧中西文学传统发展的内在合力。而这些特质用来概括近代诗歌的叙事传统和抒情传统都同样贴切。故在“中国诗歌叙事传统”这一大框架下对“近代诗歌叙事”的核心议题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其落脚点则在于叙事伦理、叙事主体和叙事艺术诸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诗歌传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叙事传统 近代诗歌叙事 归化 创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文学史写作范式——《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阅读札记
4
作者 姜玉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39,共8页
以往的文学史写作都是围绕着抒情传统来写就的,即诗、词、歌、赋才是中国文学的正宗代表,《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一书的出版,打破了这种长期以来的认知模式和写作模式。该书作者认为,中国文学史是由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这两条线索构成... 以往的文学史写作都是围绕着抒情传统来写就的,即诗、词、歌、赋才是中国文学的正宗代表,《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一书的出版,打破了这种长期以来的认知模式和写作模式。该书作者认为,中国文学史是由抒情传统和叙事传统这两条线索构成的,一部真正的中国文学史必须要把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呈现出来。这种思维模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即意味着对中国文学史认识和评估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学史写作由原来的一个中心变成了两个中心,中国文学史搭建的框架基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 文学史 抒情传统 叙事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现实与传统之间——格非的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
5
作者 刘禹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0-184,共5页
1995年,格非首部理论专著《小说艺术面面观》正式出版,试图构建一套以“文学反映个人化现实”为核心的小说理论;随后,在《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研究》《雪隐鹭鸶》等多本著作中,进一步完善其小说理论。同时,格非在创作实践中尝试探索... 1995年,格非首部理论专著《小说艺术面面观》正式出版,试图构建一套以“文学反映个人化现实”为核心的小说理论;随后,在《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研究》《雪隐鹭鸶》等多本著作中,进一步完善其小说理论。同时,格非在创作实践中尝试探索西方现代叙事技巧与中国传统叙事资源融合之路,从而形成独特的小说理及其实践之路。一、以“文学反映个人化现实”为核心的小说理论文学反映个人化现实是格非小说理论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非 小说叙事 中国传统叙事 理论专著 叙事技巧 实践之路 融合之路 文学反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克纳与贾平凹 被引量:2
6
作者 樊娟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6-88,共3页
福克纳在叙事上的实验,给中国文学在技巧上的探索提供了很多经验。如福克纳在叙述上是从静态的描写转向动态的叙述,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动态效果,还有福克纳的小说总是不断给读者设置障碍:插叙、延宕、频繁的时间和空间切换等,... 福克纳在叙事上的实验,给中国文学在技巧上的探索提供了很多经验。如福克纳在叙述上是从静态的描写转向动态的叙述,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动态效果,还有福克纳的小说总是不断给读者设置障碍:插叙、延宕、频繁的时间和空间切换等,这些都是现代小说叙事方式与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不同。而在贾平凹的《废都》、《秦腔》、《高兴》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贾平凹在创作上对西方文学创作技巧的学习、借鉴与对中国诗性叙事传统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贾平凹 中国诗性叙事传统 动态叙述 叙述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