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loudSat资料的中国及周边地区云垂直结构统计分析 被引量:43
1
作者 王帅辉 韩志刚 +2 位作者 姚志刚 赵增亮 项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8-52,共15页
利用2006年7月—2009年2月的CloudSat 2B-GEOPROF-LIDAR资料,分析了中国及周边地区(0°~60°N,70°~140°E)的云垂直结构分布特征,并根据气候特征的地域差异从该区域选出8个子区域,逐区统计了云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 利用2006年7月—2009年2月的CloudSat 2B-GEOPROF-LIDAR资料,分析了中国及周边地区(0°~60°N,70°~140°E)的云垂直结构分布特征,并根据气候特征的地域差异从该区域选出8个子区域,逐区统计了云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域内61%的云为单层云,39%的云为多层云,其中77%的多层云为2层云;无论冬、夏季,热带地区多层云出现频率均大于中纬度地区,副热带地区多层云出现频率季节差异较大,其中印度洋季风区多层云出现频率冬、夏季差异最大,夏季多于冬季;研究区域内,所有云的平均云顶、云底高度和云厚度分别为8.2,5.4和2.8 km,多层云中各云层之间晴空的平均厚度为4.4 km,其中2层云中晴空的厚度〉3层云中的厚度,且3层云上层与中层之间晴空厚度小于中层与下层之间厚度;热带地区所有云的平均云顶高度大于中纬度地区,且最上层云云顶高度的高值区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位置相对应,从冬季到夏季,由赤道向北移动;副热带地区云层平均厚度冬、夏季差异最大,夏季大于冬季,整个研究区域冬季较夏季有更多的薄高云。此外,对比各区域的云垂直结构特征发现,印度洋季风区、中国南海与西太平洋地区具有相似的云垂直结构特征,但其它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中国及周边地区 云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