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造性阐释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其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3,共7页
中国古代优秀史著不仅记载了丰富详确的史实,寓含着高度的民族智慧,而且体现了精深的构思和编纂技巧,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史书体例精心安排,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深入发掘和总结的重要课题。体例精当是为了更加恰当地再现客观历史... 中国古代优秀史著不仅记载了丰富详确的史实,寓含着高度的民族智慧,而且体现了精深的构思和编纂技巧,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宝贵价值。史书体例精心安排,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深入发掘和总结的重要课题。体例精当是为了更加恰当地再现客观历史,是古代杰出史家编纂思想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史学名著在体例上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史家的创新精神;精当运用体例又催生出史书在布局和结构上的协调、和谐之美。因此,体例精当具有思想性、创新性和审美价值的意义,对此进行专题探讨是推进中国历史编纂学研究值得重视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编纂 史书体例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司马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扬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开拓目录学研究新领域 被引量:1
2
作者 韩承铎 《图书与情报》 1984年第Z1期39-45,共7页
中国目录学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它历经两千年,绵延不绝,至清中叶面达到鼎盛时期,一时成为读书和治学所必需的"显学"。目录学的成就植基于我国历代活跃的书目实践活动。同时,学术的昌明,文化的积累,为目录学的发展提供... 中国目录学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它历经两千年,绵延不绝,至清中叶面达到鼎盛时期,一时成为读书和治学所必需的"显学"。目录学的成就植基于我国历代活跃的书目实践活动。同时,学术的昌明,文化的积累,为目录学的发展提供了多门学科的丰硕成果,输送了高质量的文化营养,丰富了它的学术内容,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和文献的保存与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录 书目工作 历史文献 书目方法 目录研究 优良传统 研究新领域 专科目录 中国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与历史编纂学的近代转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永祥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3-160,共8页
梁启超的"新史学",首先应当被视为对传统历史编纂体系的批判与重建,只有在这一视角下观察,才能发现其史学革命之有的放矢与真正意义。他不仅以敏锐的眼光、娴熟的技巧援引西学重建历史编纂理论,而且以此为标准对传统历史编纂... 梁启超的"新史学",首先应当被视为对传统历史编纂体系的批判与重建,只有在这一视角下观察,才能发现其史学革命之有的放矢与真正意义。他不仅以敏锐的眼光、娴熟的技巧援引西学重建历史编纂理论,而且以此为标准对传统历史编纂学进行重估和整合,又以超前的学术意识规划学科范围和方向,同时在通史、专史领域进行广泛实践,取得卓著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梁启超在历史编纂学的近代转型过程中居于承上启下地位,扮演了总设计师的角色,而且确立了20世纪中国历史编纂学的基本走向,影响至深至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史 历史编纂 中国通史 专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求真”内涵的演变与历史编纂学的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罗炳良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1-213,共3页
从客观的历史,到书写的历史,历史编纂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中国史学的发达,举世无俦,而历史编纂学的发达,则是中国史学发达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在史学理论高度发展,人们对历史认识之特点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的今天,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从客观的历史,到书写的历史,历史编纂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中国史学的发达,举世无俦,而历史编纂学的发达,则是中国史学发达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在史学理论高度发展,人们对历史认识之特点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的今天,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吸收相关的理论成果,在世界历史编纂学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历史编纂学之发生、发展及嬗变的历史进行动态的系统的梳理,对其所蕴涵编纂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发掘与整理,无论是对中国传统史学遗产认识的深入,还是对我们今天的史学建设,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本期刊发的这组专题论文,首先就历史编纂与求真的问题,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价值,期望能对发掘、继承中国历史编纂学传统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编纂 发展 求真 演变 阶段性特征 中国传统 文献 外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编纂之体的思考与传统史家的求真追求
5
作者 向燕南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5-207,共3页
从客观的历史,到书写的历史,历史编纂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中国史学的发达,举世无俦,而历史编纂学的发达,则是中国史学发达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在史学理论高度发展,人们对历史认识之特点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的今天,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从客观的历史,到书写的历史,历史编纂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中国史学的发达,举世无俦,而历史编纂学的发达,则是中国史学发达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在史学理论高度发展,人们对历史认识之特点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的今天,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吸收相关的理论成果,在世界历史编纂学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历史编纂学之发生、发展及嬗变的历史进行动态的系统的梳理,对其所蕴涵编纂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发掘与整理,无论是对中国传统史学遗产认识的深入,还是对我们今天的史学建设,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本期刊发的这组专题论文,首先就历史编纂与求真的问题,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价值,期望能对发掘、继承中国历史编纂学传统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编纂 求真 中国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维吾尔族历史编纂学的若干问题
6
作者 魏良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28-34,共7页
建国三十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一直急切需要一部简明的维吾尔族历史读本,以了解新疆主体民族所走过的历史发展道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党和政府也多次组织人力编写这样一部简史,但迄今仍未完成。其原因何在?... 建国三十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一直急切需要一部简明的维吾尔族历史读本,以了解新疆主体民族所走过的历史发展道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党和政府也多次组织人力编写这样一部简史,但迄今仍未完成。其原因何在?去年一月在北京召集了一次专门讨论维吾尔族简史编写问题的会议。通过会议的讨论,我觉得,如果说目前编写一部详尽的维吾尔族通史的条件还不成熟的话,那么编写一部简史的条件,无论从资料的收集上还是从研究的深度上讲,我们都已基本具备条件,关键是若干理论和方法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下面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就教于师长和同志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吾尔族 历史编纂 游牧民族 历史著作 民族团结 历史 发展道路 新疆各族人民 中国历史 爱国主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史学的起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颖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7-72,共6页
关键词 《春秋》 中国 思想 起源 《左传》 历史编纂 历史 孔子 经世致用 社会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学叙述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朝峰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3,共5页
“新时代十年”是中共二十大概括提出的专有名词,特指中共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中共二十大报告对这一时期整体状态和成就的概括。研究新时代十年虽然可以有社会学、政治学、中共党史... “新时代十年”是中共二十大概括提出的专有名词,特指中共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是中共二十大报告对这一时期整体状态和成就的概括。研究新时代十年虽然可以有社会学、政治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等不同的视角,但根据其内在特征应作为中国当代史的考察内容,并具有历史编纂学中断代史的特点。依据中共二十大报告,开展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学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史党建 中共十八大 中国当代史 历史编纂 整体状态 专有名词 十年 伟大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寿彝先生论历史编纂的创新
9
作者 张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一生为倡导建立历史编纂学学科倾注了大量心血。在20世纪60年代,白先生首次提出历史编纂学是一份重要的"史学遗产"的观点,倡导对传统史学的编纂思想、编纂理论和编纂方法进行发掘、分析和...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一生为倡导建立历史编纂学学科倾注了大量心血。在20世纪60年代,白先生首次提出历史编纂学是一份重要的"史学遗产"的观点,倡导对传统史学的编纂思想、编纂理论和编纂方法进行发掘、分析和评价。之后,他又多次撰文论述历史编纂学的内涵及其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从理论层面上为历史编纂学学科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宏观架构;由他主持编纂的多卷本《中国通史》,采用"新综合体",实现了编纂体系上的重大创新。白寿彝先生关于历史编纂学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对我们今天构建历史编纂学学科体系有重要意义,值得认真总结并加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寿彝 历史编纂 多卷本《中国通史》 创新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虚构与中国古代叙事 被引量:2
10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1期6-8,共3页
浦安迪先生说:“任何对中国叙事之性质的探原,其出发点必须承认历史编纂学以及某种意义文化大成的‘历史主义’的巨大重要性。事实上,如何界定中国文学叙事范畴的问题最终归结在传统文明之间是否的确存在其两种主要形式——历史编纂... 浦安迪先生说:“任何对中国叙事之性质的探原,其出发点必须承认历史编纂学以及某种意义文化大成的‘历史主义’的巨大重要性。事实上,如何界定中国文学叙事范畴的问题最终归结在传统文明之间是否的确存在其两种主要形式——历史编纂学与小说——的内在可比性。”①浦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小说 历史叙事 小说虚构 虚构叙事 小说叙事 叙事观念 叙事理论 历史编纂 中国文化 小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历史学会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范围、内容与分期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3
11
《学术研究》 1963年第1期93-93,共1页
最近在广州举行的广东历史学会一九六二年年会期間,中国古代史組討論了中国史学史的范围、內容与分期等問題。与会者一致认为史学史的范围、內容应該包括历史哲学、历史編篡学、考据学、史料学、目录学等发展的历史,但是在史学史中,历... 最近在广州举行的广东历史学会一九六二年年会期間,中国古代史組討論了中国史学史的范围、內容与分期等問題。与会者一致认为史学史的范围、內容应該包括历史哲学、历史編篡学、考据学、史料学、目录学等发展的历史,但是在史学史中,历史哲学与历史編纂学的关系与地位的看法上則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刘节教授认为,史学史应以历史編纂学为主,历史哲学为輔。史学史的任务在于把历史编纂学的发展史写出来;把历史学家的历史哲学介紹出来;把历史学在发展途中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写出来。但是,史学史主要是闡述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如果以历史哲学为主,必然会拋弃很多应該讲的东西,并且容易与哲学史混淆不清。关系很密切,不能彼此割裂。如果有主次之分的話,那只能是就史观与史料学、目录学、考据学而言。陈千鈞教授认为,史学史的內容和研究对象,就是清理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史学部分,从紛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一条史学发展的系统的綫索——规律来。史学史必须阐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什么必然产生某一类型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史学家所写出的史学著作必然脫离不开当时的政治以及史学本身发展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历史 历史 目录 史料 考据 中国古代史 历史编纂 分期问题 发展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籍整理和通史编纂 被引量:3
12
作者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1-9,共9页
在教育系统里,开这么一个大规模的古籍整理研究的工作会议,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能躬逢这个会议,很受鼓舞。我对古籍整理没什么经验。在这里谈几点感想,也汇报一下我们工作的情况。请同志们指教。
关键词 历史文献 整理古籍 古籍整理 通史编纂 历史资料 中国通史 研究历史 历史 标点 思想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耿生:政府决策要借鉴历史智慧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天泉(整理)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3,共2页
刘耿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档案学会编纂委员会副主任。著有《档案编研学概论》、《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档案文献编纂学》等,曾任台湾政治大学、淡江大学、成功大学客座教授。
关键词 历史智慧 政府决策 信息资源管理 档案文献编纂 借鉴 中国人民大 中国档案 客座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根本目的何在?——对《简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学史》一文的商榷
14
作者 林迅 《文史哲》 1965年第1期42-48,共7页
《文史哲》1964年第一期上刊登了师宁同志的《简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学史》一文,读后觉得其中很多论点值得商榷,现本着百家爭鸣的精神,不揣浅陋,提出来就教于师宁同志和广大读者。 (一) 师宁同志在文章中说:“
关键词 中国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 阶级斗争 历史遗产 历史 遗产 资产阶级 马克思列宁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编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秦汉时期史学的成长(上)
15
作者 邹贤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34-40,共7页
中国古代史学,在西周春秋年间产生之后,经过战国,至秦汉时期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正如白寿彝先生所说:“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史学的成长,确是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为了深... 中国古代史学,在西周春秋年间产生之后,经过战国,至秦汉时期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正如白寿彝先生所说:“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史学的成长,确是秦汉时期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特点的构成及其主要标志,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司马迁 历史认识 基本特点 中国 秦始皇 历史编纂 我国古代 史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山事业”:史家强烈的使命意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其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6,共6页
古代史家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著史,是中国先民历史意识高度发达的突出体现。司马迁著《史记》以"通古今之变";杜佑为寻找"匡拯之方"而著成《通典》;司马光以"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作为主编《资治通鉴》的宗旨;班固父子、李延寿父... 古代史家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著史,是中国先民历史意识高度发达的突出体现。司马迁著《史记》以"通古今之变";杜佑为寻找"匡拯之方"而著成《通典》;司马光以"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作为主编《资治通鉴》的宗旨;班固父子、李延寿父子等两代人呕心沥血著史;近代史家魏源等人满怀爱国义愤,把著史与御侮图强事业结合起来:这一切无不为推进中国史学的高度发达和丰富中华文化优良传统作出重要建树,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山事业” 史家使命意识 中国历史编纂学优良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史家的信史追求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其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8-95,共8页
秉笔直书,著史要符合"实录"的要求,为此百折不挠、惨淡经营,誓必撰写成信史留传后世,这是中国史学一个突出的优良传统。孔子"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主张和实践影响深远,被历代学者奉为圭臬。先秦史官董狐、南史不惜... 秉笔直书,著史要符合"实录"的要求,为此百折不挠、惨淡经营,誓必撰写成信史留传后世,这是中国史学一个突出的优良传统。孔子"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主张和实践影响深远,被历代学者奉为圭臬。先秦史官董狐、南史不惜付出性命也要据实直书的精神一直激励后人。从司马迁、班固以下至司马光、全祖望以及乾嘉考证名家王鸣盛等人,历代优秀史家无不以撰成"实录"式著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又有刘知幾、柳宗元、吴缜等在理论上进行精辟的阐释。我们应坚持科学的态度,大力表彰古代史家自觉追求信史的崇高精神,同时对于曲笔、讳饰的错误做法要坚决加以剔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史追求 秉笔直书 实录精神 历史编纂优良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孔子治史的原因与条件
18
作者 李汉林 《湖湘论坛》 1994年第6期47-49,共3页
孔子既非史官,也无家学影响,却有志于史学研究,并在许多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这不能不令人敬佩之余而产生探其缘由的兴趣。对于孔子治史的原因与条件,古今学者多有论及,但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为推动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孔子既非史官,也无家学影响,却有志于史学研究,并在许多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这不能不令人敬佩之余而产生探其缘由的兴趣。对于孔子治史的原因与条件,古今学者多有论及,但缺乏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为推动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笔者敢竭愚钝,发表拙见,求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史 古今 史义 思想 中国古代史 书法不隐 方法 瞽史 经世 历史编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师始末
19
作者 王勋敏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36-37,共2页
从师始末王勋敏70年代末期,我曾读过张舜徽先生的《中国史论文集》,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不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或以儒法斗争为主线的史学论著,它的内容侧重于“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史料处理”,引起我特别的注意。1981年春季,中国... 从师始末王勋敏70年代末期,我曾读过张舜徽先生的《中国史论文集》,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不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或以儒法斗争为主线的史学论著,它的内容侧重于“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史料处理”,引起我特别的注意。1981年春季,中国训诂学会筹备会和成立大会相继在武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舜徽先生 阶级斗争为纲 王勋 儒法 中国 中国历史文献 《汉语大字典》 历史编纂 术潮流 一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