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孝迁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7-155,共9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正值中国社会新旧更替的年代,中国历史教科书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痕。历史教科书不仅成为晚清各派势力表述政治信念的特殊场域,而且也是新旧史学派系阐述史学观念的媒介,尤其西方政治概念如“国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正值中国社会新旧更替的年代,中国历史教科书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痕。历史教科书不仅成为晚清各派势力表述政治信念的特殊场域,而且也是新旧史学派系阐述史学观念的媒介,尤其西方政治概念如“国家”、“国民”、“社会”引入到历史领域,对推动旧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而且促进了历史叙事方式的更新,章节体或课本体逐渐取代传统编年体或纪传体,成为历史书写的主要体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教科书 民族主义 新史学 进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柳诒徵对中国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的编纂 被引量:4
2
作者 孙文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0-24,共5页
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是近代史学发生重大变化的一项标志,它预示着历史学在近代开始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柳诒徵编纂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是中国近代较早的历史教科书之一,虽然其体裁是新颖的,但其思想观念属于晚清官方的洋务派体... 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是近代史学发生重大变化的一项标志,它预示着历史学在近代开始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柳诒徵编纂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历代史略》,是中国近代较早的历史教科书之一,虽然其体裁是新颖的,但其思想观念属于晚清官方的洋务派体系,其历史观具有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色彩。作为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柳诒徵编纂《历代史略》是他史学研究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徵 中国历史教科书 《历代史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与民族记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构建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运君 韩新怡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128,共6页
抗日战争时期,孙中山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是国共两党共同认可的政治人物,成为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的象征符号,是国统区和根据地历史教科书书写的重要内容。由于国共两党阶级属性和政治理念的分歧,国统区和根据地的历史教科书所构建的... 抗日战争时期,孙中山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是国共两党共同认可的政治人物,成为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的象征符号,是国统区和根据地历史教科书书写的重要内容。由于国共两党阶级属性和政治理念的分歧,国统区和根据地的历史教科书所构建的孙中山形象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叙述孙中山革命活动,存在“民族救星”与“主要领导者”的表述差异;阐释三民主义,存在全国民众的“精神导师”与民族抗战“旗帜”的书写差异;评价孙中山行为事迹,存在“榜样楷模”与“伟大”人物的表述差异。抗战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孙中山形象的不同呈现渗透着强烈的政治意图,反映出教育和权力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历史教科书 孙中山形象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再现与国家政治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天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09年第5期43-48,共6页
每一个社会都通过在其历史书中做出的强调,建构自己命运的学说。经由文本分析发现,《中国历史》教科书叙事的母题是"革命/反动"——其表征是朝代更替、结局是"五阶段论"史学框架的规范性完成。这种目的论制导的历... 每一个社会都通过在其历史书中做出的强调,建构自己命运的学说。经由文本分析发现,《中国历史》教科书叙事的母题是"革命/反动"——其表征是朝代更替、结局是"五阶段论"史学框架的规范性完成。这种目的论制导的历史叙事,通过整体认知方式、线性进化观和大通史写作手法,并配以大事年表和表象插图,彰显出"五阶段论"的趋势论情结,传播了一种政治信仰教育的要旨,即要受教育者弄明白"我们从何而来——现处何地——将奔向何方"。依循这一母题,历史叙事中还夹裹着各式情感炼金术,以陶冶受教育者的进退观、善恶观、生死观、义利观及敌我观,厘定其情感编码与价值秩序。由此,国家命运的学说建构于历史书中,而历史的再现则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教科书 目的论叙事 国家政治 教育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