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5篇文章
< 1 2 1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兼议对中华文明一体性的意义
1
作者 宋培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2,共12页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民族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是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民族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方国瑜先生1963年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与文章后,1982年又有重要修改,由此与...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民族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是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民族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方国瑜先生1963年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与文章后,1982年又有重要修改,由此与费孝通构成历史学与民族学的学术对话。方国瑜提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可谓是《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过程中出现的另一种声音,也可谓是针对把中国史等同于汉族史、历代王朝史的观点提出的第三种命题——中国历史疆域秦汉形成并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据此,其核心思想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一个范围、两个基点、三个方面,即:中国历史以秦汉以降历代中原统一王朝之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社会整体为范围,社会整体性以政权统一性为前提,政权统一性以社会整体性为基础,表现为汉族作为中华民族核心与其他各族具有共同利益、汉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心与其他各族文化具有共同文化、边疆与内地具有完全主权三个方面。中国历史的整体性,其核心要义是中国国家的整体性、中华文明的一体性,对于推进新时代民族领域重大改革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整体性 中华文明 体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通“自在”与“自觉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新解--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之二 被引量:7
2
作者 潘先林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34,共8页
1995年初,木芹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将方国瑜“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推进到中华民族史研究。其核心论点,中国历史上始终保持着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即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汉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成为整体结构的重... 1995年初,木芹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将方国瑜“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推进到中华民族史研究。其核心论点,中国历史上始终保持着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即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汉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成为整体结构的重要因素;秦汉以来中国形成比较稳定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干,汉族与其他各族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种以汉族为主干的与全国各地各族的联系,由点而线而面。这一个联系的面,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域,也就是中华民族史的范围;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既矛盾又统一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历史在整体发展,但不排除各少数民族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的研究,既有利于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历史与理论基础;又能够融通“自在”与“自觉”,避免了将中华民族人为区分为“自在”和“自觉”两个发展阶段的割裂式认识,最终从理论与史实两个维度真正摆脱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暨民族主义范式对中华民族史研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史的范围 融通“自在”与“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现代中华民族建设与认同的基石——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研究之一 被引量:20
3
作者 潘先林 谭世圆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5-73,共9页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方国瑜先生长期研究中国各民族历史提出的理论认识,是一个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原创性总结,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核心论点是强调各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与凝聚,充分注意作为整...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方国瑜先生长期研究中国各民族历史提出的理论认识,是一个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原创性总结,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核心论点是强调各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与凝聚,充分注意作为整体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体系。理论认识的具体表现是:边疆与内地是一个整体、少数民族与汉族是一个整体、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是一个整体,强调整体所包含的空间演变、族群构成和时间的连续性。现代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依据,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现代中华民族建设与认同的基石,没有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现代中华民族的建设与认同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 中华民族 方国瑜 边疆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柯金山 陈广东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审视,数字乡村是整体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协同战略,而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是整体推动乡村数字化迈向更高技术品级和实现更优服务质量的内在诉求。结果表明: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契合中国式... 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审视,数字乡村是整体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协同战略,而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是整体推动乡村数字化迈向更高技术品级和实现更优服务质量的内在诉求。结果表明: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土特征与现实需求,蕴涵战略性、全局性、观念性、制度性的整体性治理逻辑,助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农业强国、增强主流价值认同、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整体性提供高效益产业、高素质人才、高品质生活、高段位收入与高能级载体的目标追求。据此,建议在价值形塑上恪守尊重农民主体的思想观念,在制度建设上健全实现协调共振的治理机制,在资源整合上培育促进长效发展的交互平台,在技术支撑上夯实维护安全运行的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治理 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农业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整体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被引量:17
5
作者 林超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0,共6页
一、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提出及其要旨1963年4月20日,方国瑜教授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总结中国历史发展中多民族统一国家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理论。
关键词 中国历史发展 方国瑜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多民族统一国家 发展的整体性 历史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前提决定论及其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形态
6
作者 肖士英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6,共10页
前提是事物演化及人行动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决定是一事物限定另一事物,使后者统一于前者的过程。《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的命题,把“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判定为在全部人类历史中... 前提是事物演化及人行动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决定是一事物限定另一事物,使后者统一于前者的过程。《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的命题,把“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判定为在全部人类历史中居于统摄性、总揽性、贯穿性地位的决定力量,把生成该历史前提判定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内涵,把该历史前提得以可能的内在要求及其满足活动的范围判定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外延,从而基于此建构起了作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本然形态的历史前提决定论,有效地消解了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被误解和攻击的诱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入新时代,以“人民至上”统摄其全部内容和过程,把“人民的存在发展”确立为新历史时代得以可能的前提,建构起了“人民的存在发展”取向的历史前提决定论,形成了马克思历史前提决定论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前提决定论 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的存在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历史主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丛刊 王思贝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40,共8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历史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奠定理论基石,体育强国战略布局确立清晰的...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历史主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奠定理论基石,体育强国战略布局确立清晰的远景目标,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汇聚强大支撑力量,体育法治体系有效促进和保障体育发展,立足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方式,开放的体育对外交往增添持久发展活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夯实体育文化根基。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历史主动,需要在理论层面,坚持以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制度层面,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领体育发展;产业层面,提升体育消费活力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层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创新发展;人才层面,夯实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人才战略高地;文化层面,大力传承和弘扬自信自强的中华体育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 历史主动 体育强国 新时代新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指向中华文明发展趋势
8
作者 田鹏颖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关联,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华文明发展趋势的逻辑指向,甚至决定性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关联,深刻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华文明发展趋势的逻辑指向,甚至决定性作用,对于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 历史关联 发展趋势 方法论意义 逻辑指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决定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探寻 被引量:1
9
作者 任铃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6-162,共7页
整体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特质,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根本属性。作为我国重要治国方略,新发展理念在对新时代发展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形成了辩... 整体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特质,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根本属性。作为我国重要治国方略,新发展理念在对新时代发展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回答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统一、不可分割、耦合互动的有机整体。文章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和价值论五个哲学层面,围绕"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这条主线,全面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以期回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理念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意义阐释
10
作者 荆世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共12页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历史沿革、发展逻辑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7
11
作者 郑永和 杨宣洋 +1 位作者 陶丹 杨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5-110,共16页
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而坚实的科学教育研究则是其关键支撑。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教育关键政策和重要事件的基础上,本文将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厘定为四个阶段:恢复调整... 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而坚实的科学教育研究则是其关键支撑。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教育关键政策和重要事件的基础上,本文将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厘定为四个阶段:恢复调整期、快速发展期、创新探索期和系统建设期,并以“政策—建制—研究”的分析框架梳理了各个阶段的进展,描绘了我国科学教育过去四十余年的历史沿革图景。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发展动力、基础保障和知识生产三个维度剖析了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逻辑,并从“构建科学教育资助体系”“凝练关键科学研究问题”“组建跨学科研究共同体”“开展多元实证研究”和“联动政策和实践多主体参与”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科学教育研究未来发展的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研究 历史沿革 发展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姚修杰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4,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开启了新的现代化叙事,具有十分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在人的发展形态、人与人之间...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开启了新的现代化叙事,具有十分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在人的发展形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解放这三个层面上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了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格局,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独特的现代化文明观,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必将推动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世界历史 中国共产党 人的发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曙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17,56,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须臾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整体性逻辑可以从历史逻辑与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两方面来考察。从其历史逻辑来看,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我们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须臾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整体性逻辑可以从历史逻辑与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两方面来考察。从其历史逻辑来看,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其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来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维"说。"一体"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是统领一切的总问题、总原则和总要求,它逻辑地蕴涵着时代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时代化、大众化为"一体"之"两翼",它们导源于"一体",服从于"一体",服务于"一体";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成同一事物之"三维",它们分别从空间、时间、受众三个维度表征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图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根本目的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做到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历史逻辑 内在逻辑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历史决议与毛泽东思想阐释的整体性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新宾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67,共9页
作为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经典之作,三个历史决议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既保持原则、立场的一脉相承,又实现了具体观点、结论的与时俱进,这鲜明体现在对毛泽东思想的阐释中。三个历史决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作为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经典之作,三个历史决议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既保持原则、立场的一脉相承,又实现了具体观点、结论的与时俱进,这鲜明体现在对毛泽东思想的阐释中。三个历史决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遵循,凝练了毛泽东思想评价的科学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论线索,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生成逻辑;以内涵阐释为重要内容,接续完成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界定;以意义呈现为最终目标,共同确立并捍卫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三个历史决议 毛泽东思想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整体性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5
作者 葛艳春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0-131,共2页
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恰如其分地优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之中?一是要把握其整体性,二是要有的放矢地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关键词 历史的与逻辑的 整体性 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理论逻辑、历史脉络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忠亮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104,共3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通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理论逻辑、历史脉络与实践逻辑,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鲜明价值观,厘清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通过梳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理论逻辑、历史脉络与实践逻辑,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鲜明价值观,厘清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城乡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选择;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解决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等问题,必须采取畅通城乡之间的人才、土地、资产等要素流动通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措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融合发展 理论逻辑 历史脉络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区域经济发展后期的整体性与协调性问题
17
作者 李强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87-88,共2页
本文在对区域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区域网络、区域空间及区域产业三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区域发展经济进入起步阶段后必须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并结合典型实例对区域经济由不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三条基本道路进行了分析。对于我国区... 本文在对区域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区域网络、区域空间及区域产业三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区域发展经济进入起步阶段后必须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并结合典型实例对区域经济由不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三条基本道路进行了分析。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整体性 协调性 区域网络 中国 区域空间 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中国西南边疆历史的整体发展——贞元册封南诏的过程、意义及影响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东红 牛坤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1-147,共7页
“贞元册封南诏”有其深刻的政治传统与文化根基,是唐代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正史、地方志、唐代石刻,还有出土文物,可以确证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历史真相。从唐代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新视角出发,不仅可以看到事件对南诏、吐蕃、唐... “贞元册封南诏”有其深刻的政治传统与文化根基,是唐代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正史、地方志、唐代石刻,还有出土文物,可以确证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历史真相。从唐代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新视角出发,不仅可以看到事件对南诏、吐蕃、唐朝三方关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揭示唐朝重启西南边疆治理,推动西南边疆国家政治建设再出发的历史进程。作为“贞元册南诏使”的“云南安抚使”,以及云南安抚使司的设置,巩固和稳定了汉唐以来西南边疆的政治体系和文化取向,确立了中国历史整体性在唐代西南边疆持续发展的走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元册南诏 唐朝 西南边疆 中国历史整体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体性视角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庆松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32,共11页
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整体性探究,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和实践遵循。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 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整体性探究,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和实践遵循。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和治国智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为对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规律性的追寻与遵守。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坚持”重大原则是我们系统解决问题必须紧紧扭住的“牛鼻子”,构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统领、根本方向、根本立场、根本动力、根本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整体性探究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第三版) 被引量:3
20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城市,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历史环境保护、文化资产活用、地方特色维护等,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本书首版于2001年出版发行,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历史环境保护的学术著作。
关键词 出版发行 历史环境保护 文化遗产 整体性方法 城市建设发展 地域文化 学术著作 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