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南海夏季风强、弱年多尺度相互作用能量学特征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杨悦
徐邦琪
何金海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6-571,共1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510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5CB453200)
+1 种基金
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BK20140046)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3014A)
-
文摘
中国南海夏季风为东亚季风的主要系统之一,其具有多重尺度特征,除季节平均环流场外,低频(季节内振荡)和高频(天气尺度)扰动也十分活跃,各尺度系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该研究使用ERA-Interim和NCEP/NCAR两套再分析资料,从季风平均动能(MKE)诊断的角度出发,探讨了1979—2010年中国南海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能量来源及其和扰动场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中国南海夏季风对流活跃年份,中国南海南部(12°N以南)及中南半岛一带为季风平均动能显著增强区,此与南亚季风区西风急流的增强并向东延伸有关;中国南海北部(12°N以北)及西太平洋为气旋性环流盘踞,季风槽加深。中国南海南部季风平均动能增强的能量源自于扰动动量通量与平均环流的相互作用,强季风年,平均环流失去较少的动能给扰动场(亦即平均环流保留较多的动能)。通过进一步探讨高频(<10d)及低频(10—90d)扰动场与平均环流不同分量的(散度、涡度、风垂直切变)相互作用过程,发现季风平均动能的增长主要来自于<10d扰动与季风平均散度和涡度的相互作用。中国南海北部季风槽区季风平均动能的维持来自于大气热源和平均上升运动的相互作用,但同时有较多的季风平均动能向扰动动能转换,有利于扰动的成长。因此,强季风年,中国南海北部热带气旋生成数目增多,夏季北传的季节内振荡也增强,导致中国南部沿海及华南地区出现较多的灾害天气。
-
关键词
中国南海夏季风
尺度相互作用
年际变化
动能诊断
-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Scale interac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Energetic of mean kinetic energy
-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