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双向互动
1
作者 陈燕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5,共11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中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拓宽视野、兼容并蓄,具备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并实现自身发展和创新。然而,由于学术研究与政治话语的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中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拓宽视野、兼容并蓄,具备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并实现自身发展和创新。然而,由于学术研究与政治话语的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去价值性”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去现实性”现象,“中西马”互动处于边缘性地位、陷入合法性困境,对话往往难以深入进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需要立足于宏观的历史与哲学视野,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为民族化与世界化、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辩证过程。通过观点性借鉴、方法论借鉴、问题域借鉴,实现哲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与文化批判,推动思想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双向互动 吸收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本质、逻辑进路与现实张力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忠义 张凯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0-35,共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如何客观描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进程。如果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是意识形态化哲学,其主要表现就是由核心理念构成的意识形态范式。从革命范式到发展范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如何客观描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进程。如果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是意识形态化哲学,其主要表现就是由核心理念构成的意识形态范式。从革命范式到发展范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逻辑进路。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着意识形态化与非意识形态化、中国化气质与西方化走势、实践本质与纯粹化努力的三大内在张力。从时代精神视角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现实的生活世界,实现内在张力的创新性互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意识形态 中国气质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的探索性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培锋 刘先春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9,共5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哲学界的共同追求。这不仅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诉求,同时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民族化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形态 当代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赞天地之化育”与“人是对象性活动”的比较与汇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的本体论”建构论纲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南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0,175,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途径乃是自身的深度中国化,特别是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深度结合。但要实现这一点,须有这一结合得以可能的契合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是对象性活动”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可“赞天地之化育”两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途径乃是自身的深度中国化,特别是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深度结合。但要实现这一点,须有这一结合得以可能的契合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是对象性活动”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可“赞天地之化育”两个核心命题高度相似,便启示着其中存在这样一种契合点。通过对这两个命题的“同”与“异”的分析,可以勘察两者之间汇通与交互吸纳的可能性,引导出一种对于现代哲学之“人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式的回答,以能由之而初步建构起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事”的本体论框架。尽管这一契合点所展示出来的还只是一个轮廓性的框架,却也蕴含着能够进一步发展充实自身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生”之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事”的本体论 对象性活动 “赞天地之化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学术意义——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保持张力与平衡 被引量:3
5
作者 姜喜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116,共6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的学理目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描述、阐释和建构。运用"问—答"模式解此疑难往往遮蔽或平面化了其实质性哲学意义,抽...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的学理目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描述、阐释和建构。运用"问—答"模式解此疑难往往遮蔽或平面化了其实质性哲学意义,抽离了哲学的本体而解构了对意义的追问。借助元哲学理论方法,分析问题本身的元表达和元陈述的语言条件及其内在构成,通过这一过程使"意义"被积极地描述出来,即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发展史进行具体梳理、阐释及超越,把它作为合理的"研究方法",视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合理的创新范式,自觉克服非中国的、非哲学的、非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倾向,并在二者之间保持积极的张力和结构的平衡,激活与展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造性和生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建构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培锋 《湖湘论坛》 2010年第4期28-33,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年的学术积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年的学术积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同追求,并成为重要的哲学发展走向。学界通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已经形成了关于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的多种构想,阐发了很多有见解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形态 建构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问题研究综述
7
作者 余满晖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4-188,共5页
近年来,围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这一论题,中国学界从其提出的历史语境、研究的方法论和新形态的内在构成与外在显现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探讨,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果。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形态 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缘何要“回到马克思”
8
作者 李培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6-80,共5页
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动向是探讨如何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有多种路径,其中首要的前提就是"回到马克思",坚持客观性的立场研读经典文本,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重新廓... 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动向是探讨如何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有多种路径,其中首要的前提就是"回到马克思",坚持客观性的立场研读经典文本,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重新廓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地平线,秉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揭示其当代意义和价值。若没有对经典文本的系统学习和认真研读,加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就找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根本,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就会缺乏必要的历史前提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形态 “回到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两大路径及方法——在“规范”与“描述”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 被引量:3
9
作者 姜善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3,共8页
"规范"与"描述"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其建构具有基本的规范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限度的规范的"定义"、"解释"和"... "规范"与"描述"对当代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作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其建构具有基本的规范性,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限度的规范的"定义"、"解释"和"论证"。在规范的限度之外,正是具体生动的描述的"定位"得以合理存在的生长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需要保持"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规范"确定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等,"描述"则使研究过程保持具体和生动的史实资料细节的充实及语言的丰富性与思想性,在具体阐述层面发挥重要作用,避免抽象空洞的简单化论理。"规范"和"描述"的有机统一,形成相互补充、渗透和制约的态势,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实质性建构的两大路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规范” “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两大“内在性”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姜喜咏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2-67,共6页
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都需要确立两大"内在性"问题:(1)将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所蕴含的中国化的哲学新思想等整合为具有内在统一和分析性的哲... 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都需要确立两大"内在性"问题:(1)将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所蕴含的中国化的哲学新思想等整合为具有内在统一和分析性的哲学形式与实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中国化过程中的核心和统摄地位。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长远健康发展、最终建构中国现代哲学等等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处于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国化过程的核心和统摄地位,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也即马克思主义整体中国化健康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方面成果的哲学提炼和升华。这两大"内在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必须始面对的复杂性难题,它也直接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内在性"学术资源和由此决定的逻辑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内在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动向
11
作者 李培锋 刘先春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4,共4页
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大前提下,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对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和暴露的新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开展"中、西、马哲学"的对话,合理吸收各... 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大前提下,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对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和暴露的新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开展"中、西、马哲学"的对话,合理吸收各方面的理论资源,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从哲学高度提升"中国经验",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话语,探讨建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主体性精神的觉醒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世界视野和历史视野的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性精神 世界视野 历史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实践唯物主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学俭 刘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7,共7页
在实践基础上构筑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到了创新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产生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最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需... 在实践基础上构筑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到了创新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产生了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最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实践产生新的理论需要,新的理论需要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新的选择,这种新的选择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理解。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问世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并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何以可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2-45,共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多种形态,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建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喜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7,共6页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需要追问的基本问题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合法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与"历史形态"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需要追问的基本问题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合法性"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与"历史形态"之间的关系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存在性内涵和历史性内涵,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文化特征,是对中国现实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诉求,它具有发展形式、理论成果和价值生成等方面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哲学新形态 基本特征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一种现代性的分析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东景 《理论月刊》 2008年第6期18-21,共4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这一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对全球化、个体化和过度化而做出的必然反映。理论上的建构路径要把道德评价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要把发展生产力与追求社会的和谐...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这一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对全球化、个体化和过度化而做出的必然反映。理论上的建构路径要把道德评价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要把发展生产力与追求社会的和谐结合起来,要把公共空间的拓展与个人自由的追求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理性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形态 现代性 科学理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融合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必然取向
16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37-237,共1页
苏星鸿撰文《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方法论思考》指出,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过程中,中国视野和世界视野的双向融合是必然取向。没有前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构建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后者,中国化马克思主... 苏星鸿撰文《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方法论思考》指出,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过程中,中国视野和世界视野的双向融合是必然取向。没有前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构建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后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构建就缺乏应有的高度。只有把中国视野和世界视野融合起来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才会使其超越地域性成为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更好地发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发展的指导作用,并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融合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展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维”定位
17
作者 黄显中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6,共13页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其进行明确定位。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位为党的优良作风,确立其对于党的建设的根本铸魂地位;定位为党的革命事业,确立其对于不断...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其进行明确定位。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定位为党的优良作风,确立其对于党的建设的根本铸魂地位;定位为党的革命事业,确立其对于不断夺取党的事业胜利的关键先导地位;定位为党的创新理论,确立其对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流地位;定位为党的实践智慧,确立其对于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水平的核心保障地位。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维”定位,为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玉章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求索及贡献
18
作者 黄书光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7-194,共8页
作为资深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吴玉章在长期的本土教育实践和理论求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他不仅善于用革命精神引领多维办学实践的新民主主义方向,而且注重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与结合本土国情的持续探索,并自... 作为资深的革命家和教育家,吴玉章在长期的本土教育实践和理论求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他不仅善于用革命精神引领多维办学实践的新民主主义方向,而且注重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与结合本土国情的持续探索,并自觉以唯物辩证法破解教育变革中的种种矛盾问题及其症结。其一生钟情办学的博大教育情怀和植根本土实际的开拓进取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家的崇高人格境界和独特教育智慧,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中国化求索和探寻贴合国情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作出了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玉章 教育家 马克思主义 教育理论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形式及其意蕴
19
作者 李承贵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互相补充对方的缺陷以实现会通;诠释会通是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诠释,以使二者相契的思想元素实现会通;载体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载体(主体)的介绍、传播与接受而实现会通;实践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指导和总结革命实践中实现会通。五种会通各具内涵、各具特性、各具价值,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在内容上表现为深刻性、在思想上表现为关怀性、在理论上表现为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形式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20
作者 唐正东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F0002,237,共13页
中国共产党人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辩证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唯物辩证法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以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 中国共产党人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辩证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唯物辩证法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以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在实践第一的前提下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等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在整体性和不断发展性两个维度上得到了提升,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在实现路径上得到了深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被提升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高度,其思想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