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双向互动 |
陈燕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本质、逻辑进路与现实张力 |
郭忠义
张凯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3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的探索性思考 |
李培锋
刘先春
|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4
|
“赞天地之化育”与“人是对象性活动”的比较与汇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的本体论”建构论纲 |
王南湜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5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学术意义——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保持张力与平衡 |
姜喜咏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6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新形态建构问题研究综述 |
李培锋
|
《湖湘论坛》
|
2010 |
2
|
|
7
|
近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问题研究综述 |
余满晖
|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8
|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缘何要“回到马克思” |
李培锋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9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两大路径及方法——在“规范”与“描述”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 |
姜善咏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0
|
确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两大“内在性”问题 |
姜喜咏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1
|
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动向 |
李培锋
刘先春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2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实践唯物主义 |
王学俭
刘强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3
|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何以可能 |
孙民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14
|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几个基本问题 |
姜喜咏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5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一种现代性的分析路径 |
任东景
|
《理论月刊》
|
2008 |
1
|
|
16
|
双向融合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必然取向 |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7
|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维”定位 |
黄显中
|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8
|
吴玉章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求索及贡献 |
黄书光
|
《学术界》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19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形式及其意蕴 |
李承贵
|
《学术界》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0
|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
唐正东
|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