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论中国傩舞的发展、表演形态与美学特征
被引量:
6
1
作者
朱恒夫
倪金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6-125,163,共11页
舞蹈是行傩内容中最显目也是最主要的形态。在"傩"肇始之时,就有了傩舞。上古的"六代之舞",都具有傩舞的性质。汉代增强了傩舞艺术性。南北朝时,傩舞有所变异。南朝融入了民间的鼓舞和西域乃至佛教的舞蹈艺术,北朝...
舞蹈是行傩内容中最显目也是最主要的形态。在"傩"肇始之时,就有了傩舞。上古的"六代之舞",都具有傩舞的性质。汉代增强了傩舞艺术性。南北朝时,傩舞有所变异。南朝融入了民间的鼓舞和西域乃至佛教的舞蹈艺术,北朝一度演绎成两军对阵格斗的表演。隋唐的行傩及傩舞内容大体同于汉代。宋代傩舞深受杂剧表演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杂剧的表演艺术。元代朝野亦行傩俗,傩舞如旧。明清两代,行傩功能扩大,活动频繁且遍及全国民间,傩舞成了传播面最广、受众最多、演出频率最高的一个舞种。在现存的26个傩种中,地位较高、作用较大、特色鲜明的傩舞约有十个。就大多数傩舞来说,其"手舞足蹈"都有一定的规制,尤其是汉族的傩舞,更是如此。其舞步多是"禹步",而手势则遵守手诀。傩舞的美学特性为功利与审美相结合、民俗与艺术相结合、巫师舞者与乡民舞者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
舞
发展历程
傩
舞主要种类
表演形态
美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傩文化对日本能面的影响
2
作者
刘德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100,共5页
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在本土发展为民俗的艺术形态,但对于其他国家以及地区的映射却不容忽视。日本的传统能剧是具有贵族气息和高级审美的艺术,貌似与之文化气息完全背离的中国傩文化却是其发展的关键内在要素。文章从傩文化内...
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在本土发展为民俗的艺术形态,但对于其他国家以及地区的映射却不容忽视。日本的传统能剧是具有贵族气息和高级审美的艺术,貌似与之文化气息完全背离的中国傩文化却是其发展的关键内在要素。文章从傩文化内在的驱动力说起,通过能剧的戏剧主题阐述傩文化对能面的文化内核以及艺术审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傩
文化
能剧
能面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傩文化的流布与变异
被引量:
38
3
作者
张紫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9-27,共9页
一、对傩的认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出现是很早的。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夏官·司马下》中关于“...
一、对傩的认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出现是很早的。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夏官·司马下》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傩,及墓,入扩,以戈击四隅,殴方良。”其次是《礼记·月令》中的“季春之月命国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鬼
中国傩
逐疫
原始巫术
面具
变异
宫廷
荆楚
狂夫
季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傩舞的发展、表演形态与美学特征
被引量:
6
1
作者
朱恒夫
倪金艳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戏剧学术研究中心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6-125,163,共11页
基金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ZDB077)阶段性成果
文摘
舞蹈是行傩内容中最显目也是最主要的形态。在"傩"肇始之时,就有了傩舞。上古的"六代之舞",都具有傩舞的性质。汉代增强了傩舞艺术性。南北朝时,傩舞有所变异。南朝融入了民间的鼓舞和西域乃至佛教的舞蹈艺术,北朝一度演绎成两军对阵格斗的表演。隋唐的行傩及傩舞内容大体同于汉代。宋代傩舞深受杂剧表演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杂剧的表演艺术。元代朝野亦行傩俗,傩舞如旧。明清两代,行傩功能扩大,活动频繁且遍及全国民间,傩舞成了传播面最广、受众最多、演出频率最高的一个舞种。在现存的26个傩种中,地位较高、作用较大、特色鲜明的傩舞约有十个。就大多数傩舞来说,其"手舞足蹈"都有一定的规制,尤其是汉族的傩舞,更是如此。其舞步多是"禹步",而手势则遵守手诀。傩舞的美学特性为功利与审美相结合、民俗与艺术相结合、巫师舞者与乡民舞者相结合。
关键词
中国傩
舞
发展历程
傩
舞主要种类
表演形态
美学特性
Keywords
Chinese Nuo Dance
Development
Main Genre of the Nuo Dance
Performing Forms
分类号
J70 [艺术—舞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傩文化对日本能面的影响
2
作者
刘德权
机构
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100,共5页
文摘
傩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在本土发展为民俗的艺术形态,但对于其他国家以及地区的映射却不容忽视。日本的传统能剧是具有贵族气息和高级审美的艺术,貌似与之文化气息完全背离的中国傩文化却是其发展的关键内在要素。文章从傩文化内在的驱动力说起,通过能剧的戏剧主题阐述傩文化对能面的文化内核以及艺术审美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傩
文化
能剧
能面
影响
Keywords
Chinese Nuo Culture
Noh Opera
Noh Face
Influence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傩文化的流布与变异
被引量:
38
3
作者
张紫晨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9-27,共9页
文摘
一、对傩的认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出现是很早的。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夏官·司马下》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傩,及墓,入扩,以戈击四隅,殴方良。”其次是《礼记·月令》中的“季春之月命国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关键词
驱鬼
中国傩
逐疫
原始巫术
面具
变异
宫廷
荆楚
狂夫
季冬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论中国傩舞的发展、表演形态与美学特征
朱恒夫
倪金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傩文化对日本能面的影响
刘德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傩文化的流布与变异
张紫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
3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