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系统与中国侠文化语际传播——从框架理论看金庸武侠小说英译 被引量:15
1
作者 肖开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4-101,175,共8页
武侠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武侠小说英译因多重文化信息的负载而更为困难,而背景知识的缺失是译文读者阅读翻译小说最大的障碍。从知识系统表征的框架理论视角来看,武侠小说的译者可通过框架操作,实现源语言文化知识系统与目标... 武侠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武侠小说英译因多重文化信息的负载而更为困难,而背景知识的缺失是译文读者阅读翻译小说最大的障碍。从知识系统表征的框架理论视角来看,武侠小说的译者可通过框架操作,实现源语言文化知识系统与目标语言文化知识系统的对接,以框架对应而非语言对等为原则,实现知识系统的渐进性传递,使目标读者以较小的认知负担,获得接近于原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而为中国侠文化的广泛传播及产业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系统 中国侠文化 框架理论 小说 金庸小说 《鹿鼎记》 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中国侠文化负面批判 被引量:12
2
作者 韩云波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39,共5页
中国之侠从《韩非子》最初为其命名起,就有明显的组织、经济、行为、危害性等"四大特征"而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相似。但韩非显然遮蔽了侠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因此司马迁曾致力于以"仁"、"义"重新塑造侠的... 中国之侠从《韩非子》最初为其命名起,就有明显的组织、经济、行为、危害性等"四大特征"而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相似。但韩非显然遮蔽了侠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因此司马迁曾致力于以"仁"、"义"重新塑造侠的道德形象,使侠在文化和审美理想的层面上表现出先进性来。但在具体的历史现实中,侠在西汉就已经完成了从义侠到黑道的堕落蜕变,从此在现实和想象层面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并随时纠结在一起。今天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表现,对于深深植根于传统的中国侠文化,亦应一分为二,作两面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黑除恶专项斗争 黑社会性质组织 中国侠文化 负面影响 一分为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侠文化研究:基于CSSCI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邱香华 刘国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34,196,共15页
中国侠文化研究包括侠的历史文化研究、武侠小说、武侠电影以及武侠产业研究。中国侠文化历史悠久,但学术研究却从改革开放初期才真正起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侠文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基于CSSCI期刊论文进行统计,运用Execl表格和Cit... 中国侠文化研究包括侠的历史文化研究、武侠小说、武侠电影以及武侠产业研究。中国侠文化历史悠久,但学术研究却从改革开放初期才真正起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侠文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基于CSSCI期刊论文进行统计,运用Execl表格和CiteSpace可视化图谱进行统计分析,有27个期刊、19个机构发表过10篇以上论文,13篇论文被引40次以上,10位学者发表过9篇以上论文。从关键词统计发现,中国侠文化有7个主要议题,总体成就呈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之际,未来的中国侠文化研究应从新的站位高度、技术背景、研究体制3个方面入手,为中国文化繁荣与文化自信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侠文化研究 CSSCI期刊 小说 电影 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泰州学派与“侠”略论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宗美 张娴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1-70,共10页
泰州学派是明代心学流变中特殊的一脉,其思想游离于传统价值观之外,饱受争议却又颇具魅力。分析泰州学派种种"出位"言行的产生原因,备受其推崇的侠精神之作用不可小觑,可以说,正是尚侠的理念引领他们在心学"异端"... 泰州学派是明代心学流变中特殊的一脉,其思想游离于传统价值观之外,饱受争议却又颇具魅力。分析泰州学派种种"出位"言行的产生原因,备受其推崇的侠精神之作用不可小觑,可以说,正是尚侠的理念引领他们在心学"异端"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深刻地影响了其思想言行以及后来的文风。同时,侠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元素经由泰州学派之手,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先前的特征,不仅与心学紧密联系,更与儒家、佛家思想交相辉映,在实践层面、思想层面和文学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州学派 中国侠文化 心学 狂禅派 文学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武僧侠:明清佛教之世俗化及僧人之侠客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宝良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0-102,175,共13页
佛僧以"大丈夫"自许,侠义精神,渊源有自。佛法具有两面相:一是"菩萨低眉",有其慈祥、柔和的一面,目的在于劝化众生;二是"金刚怒目",有其刚的一面,目的在于震慑众魔。至明清两代,僧人之尚气,以及"鏖... 佛僧以"大丈夫"自许,侠义精神,渊源有自。佛法具有两面相:一是"菩萨低眉",有其慈祥、柔和的一面,目的在于劝化众生;二是"金刚怒目",有其刚的一面,目的在于震慑众魔。至明清两代,僧人之尚气,以及"鏖僧"的风行;僧人之尚武、从军,以及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僧兵"与少林武术;僧人成为血性男子,行侠仗义,以及侠僧的普遍出现,无不证明,以佛教世俗化为前奏,在佛僧群体中已经形成一股"崇武尚侠"之风。明清僧侠亦有两分的迹象:一方面,僧人恩怨分明,行侠仗义,这是侠之小者;另一方面,每当国家多事之时,僧人挺身而出,视"王事"为"佛事",这是侠之大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禅武 佛教 世俗化 客化 中国侠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地对待“侠”:基于救济视角的再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玲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40,共5页
从权利救济的视角言,侠的历史在场与公力救济自身的缺陷是紧密相连的。在传统社会,公力救济信任机制的危机以及成本的高昂,为侠的在场提供了空间。当然,侠的历史退场,与侠的滥觞是有关联的,但侠的滥觞并不意味着侠所代表的私力救济机制... 从权利救济的视角言,侠的历史在场与公力救济自身的缺陷是紧密相连的。在传统社会,公力救济信任机制的危机以及成本的高昂,为侠的在场提供了空间。当然,侠的历史退场,与侠的滥觞是有关联的,但侠的滥觞并不意味着侠所代表的私力救济机制的退场,应该理性地对待侠,在体制内对侠进行改造,从而为公力救济提供更有效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侠文化 公力救济 私力救济 心理基础 经济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