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研究中的十对辩证关系——由王耀华《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滚雪球式学术积累”》等相关文论所阐发 被引量:1
1
作者 施咏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6-132,共7页
王耀华在《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滚雪球式学术积累"》《熟、背、析、研——<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体会》《中国传统音乐研究50年之回顾与思考》等相关文论中,阐述了他五十余年来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学及研究中诸多宝贵的经... 王耀华在《音乐学论文写作的"滚雪球式学术积累"》《熟、背、析、研——<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体会》《中国传统音乐研究50年之回顾与思考》等相关文论中,阐述了他五十余年来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学及研究中诸多宝贵的经验与心得。本文在对上述系列文论进行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将其文论中涉及的学术、教学思想归纳总结并引申阐发为"扬长避短与扬长补短、学科基础与专题研究、感性体验与理性书写、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记忆背诵与活用创作、钻深井型与滚雪球式、教与学、(互联网)便利性与局限性、方法论与方法创新论、学问与学问生产力"等十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并逐一进行辩证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扬长补短 滚雪球 学术积累 教学相长 方法创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音乐学在当代中国之命运 被引量:12
2
作者 蒲亨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80,204,共6页
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后,与原有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科发生了较大冲突,形成了倡导与反对两个阵营。冲突焦点涉及研究对象、方法、目标和重心等方面,冲突原因是民族音乐学本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和倡导者的全面肯定和拔高,以及反对方的反感情绪... 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后,与原有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科发生了较大冲突,形成了倡导与反对两个阵营。冲突焦点涉及研究对象、方法、目标和重心等方面,冲突原因是民族音乐学本身存在的先天不足和倡导者的全面肯定和拔高,以及反对方的反感情绪与全盘否定。这些都导致民族音乐学的合理因素不能被正确认识和运用,并逐渐波及到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的思路、方法和方向道路等大问题。本文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初步分析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基本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民族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学科建设 冲撞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人类学:学科或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蒲亨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2,共6页
音乐人类学引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建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引发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特别在学科属性问题上引起的困惑与争议持续了漫长岁月。相关讨论已逐渐从表层的译名和学科名称问题而波及到研究的对象、重心、思想、学... 音乐人类学引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建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引发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特别在学科属性问题上引起的困惑与争议持续了漫长岁月。相关讨论已逐渐从表层的译名和学科名称问题而波及到研究的对象、重心、思想、学风和传统音乐理论学科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归纳研究国内外相关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音乐人类学的性质特点及其中国实践现象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它是一种方法论而非学科。只有认清这个关键点,才能正确认识到它的本质属性,恰如其分地借鉴其所长,避免其所短,也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长期的认识困惑与纷争,使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在"中国的、传统的、音乐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人类学 民族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学科建设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音乐学的世界意义
4
作者 常宁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0-151,159,共3页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今日"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应该拥有我们的"一元";应该占有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位置。恢复和重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挖掘传统音乐中的精神和民族音乐之魂,是历史赋予新一代音...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今日"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应该拥有我们的"一元";应该占有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位置。恢复和重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挖掘传统音乐中的精神和民族音乐之魂,是历史赋予新一代音乐学者的使命与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民族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学轨范》之“六十调”、“时用雅乐十二律七声图”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洪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73,111,共8页
文章在对《乐学轨范》卷之一的"六十调"及"时用雅乐十二律七声图"全面解读的基础上,将其同晚于该书33年成书的《钟律通考》之"六十调"及"八十四声"进行了比较探讨,并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建构... 文章在对《乐学轨范》卷之一的"六十调"及"时用雅乐十二律七声图"全面解读的基础上,将其同晚于该书33年成书的《钟律通考》之"六十调"及"八十四声"进行了比较探讨,并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建构提出了三点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学轨范》 六十调 八十四声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