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会 被引量:6
1
作者 贾新奇 金银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58,共6页
中国传统道德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经过甄别与改造,传统道德能够作为一种积极因素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这种融入,不是作为可有可无的成分,而是充当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道德的积极价值是通过特定的机... 中国传统道德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经过甄别与改造,传统道德能够作为一种积极因素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这种融入,不是作为可有可无的成分,而是充当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道德的积极价值是通过特定的机理来实现的。这些结论可以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得到较为有力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合”与“分” 被引量:5
2
作者 周辉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9,共4页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起点,旨在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人道主义、和谐共生、集体主义、公平正义等思想相契合,但又弥补了传统道德观之不足,实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科学性和道德理想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起点,旨在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人道主义、和谐共生、集体主义、公平正义等思想相契合,但又弥补了传统道德观之不足,实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理论科学性和道德理想层次上的超越。研究两种道德观的"合"(契合)与"分"(超越),目的是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价值引领,辩证审视中国传统道德智慧,抵制全面否定传统道德观的历史虚无主义,在道德层面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 契合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与人格完善——大学通识课“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教学探索 被引量:4
3
作者 肖群忠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47,共4页
大学通识课“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开设,是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和道德成长的需要,是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切入口。基于这一目的编写了系统的讲义,在教法探索上坚持知识关怀与思想关怀的统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统一;典型... 大学通识课“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开设,是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和道德成长的需要,是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切入口。基于这一目的编写了系统的讲义,在教法探索上坚持知识关怀与思想关怀的统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统一;典型个案与普遍理论的统一;系统讲授与即时互动相统一。几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了学生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智慧” 课程教学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学生的道德教育 被引量:3
4
作者 羊守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2,共2页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德育中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均具有重...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德育中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道德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识与分殊: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研究述评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继红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0-157,共8页
1990年代以来关于传统道德规范的研究基于两大问题而展开:其一,如何回应民族虚无主义、复古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流行思潮?其二,如何在传统/现代、中国/西方的二维视角中重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应中,国内学... 1990年代以来关于传统道德规范的研究基于两大问题而展开:其一,如何回应民族虚无主义、复古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流行思潮?其二,如何在传统/现代、中国/西方的二维视角中重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应中,国内学术界围绕传统道德的继承性、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在结构、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转化路向、三纲五常的现代价值等重大问题展开了讨论。研究中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同时亦存有种种分歧。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深入阐析这些分歧的表象与内因,对于推动中国现代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 共识 分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荀子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 被引量:7
6
作者 崔华前 《学习论坛》 2005年第5期72-76,共5页
荀子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强调后天习染的道德起源论,提出以德治为目标的道德教化论,塑造君子、圣人的德育目标论,确立了德育方法论和德育原则论。
关键词 荀子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 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身心一体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多元一体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再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114,共6页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不仅走出了西方基于纯粹意识的狭隘的道德领域,而且还通过一种“下学而上达”的方式,使一种基于身心一体和囊括医学、美学、武学的多元一体的大道德得以挺立。正是从这种多元一体的大道德出发,才使中国文化理所当然地...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不仅走出了西方基于纯粹意识的狭隘的道德领域,而且还通过一种“下学而上达”的方式,使一种基于身心一体和囊括医学、美学、武学的多元一体的大道德得以挺立。正是从这种多元一体的大道德出发,才使中国文化理所当然地走向“泛道德主义”“道德至上主义”。也正是从这种多元一体的大道德出发,虽然看似我们民族在迈向现代法治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步履蹒跚,但实际上这种道德的身心一体性质却决定了,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业已流于常见的德以“治心”、法以“治身”这一德法之间的二律背反。因此,当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并非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大兴问罪之师,甚至用法律对道德彻底取而代之,而是重新深入发掘和认识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借以坚持走德法、自律和他律并举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德医合一 德美合一 德武合一 德法并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道德中“仁”与“义”的对立统一 被引量:2
8
作者 肖立斌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存在着统治阶层和思想阶层的“大传统”与平民阶层的“小传统”之间的分野,前者宣扬仁爱与礼教,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后者则崇尚情义与平等,信奉以“义”为特征的道德观念。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存于同一...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存在着统治阶层和思想阶层的“大传统”与平民阶层的“小传统”之间的分野,前者宣扬仁爱与礼教,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后者则崇尚情义与平等,信奉以“义”为特征的道德观念。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存于同一社会中并相互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仁” “义” 对立统一 宗法等级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传统道德的视角看临终关怀本土化 被引量:3
9
作者 马晓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年第6期73-74,共2页
中国传统道德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其家庭道德这三个方面均富含有益于倡导和推进我国临终关怀的道德养料。尤其应重视家庭道德中的孝道观,基于它良莠并存,不能简单地回归;而是要弘扬其积极因素,以推进临终关怀本土化进程。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孝道观 临终关怀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之重构——基于高校德育教育的视角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艳玲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9-121,共3页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以人性论为理论前提,讲究个体道德自觉与规范教育相结合的践行原则,采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模式,最终达到经世致用——"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世俗目的。从高等教育德育...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以人性论为理论前提,讲究个体道德自觉与规范教育相结合的践行原则,采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模式,最终达到经世致用——"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世俗目的。从高等教育德育教育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历史遗产,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它,进而开发它、利用它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人性论 道德实践模式 道德教育方法 高等教育德育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之源的生成及走向——“心”与“性”的向度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承贵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9期102-113,共12页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具有内倾性根源,这个内倾性根源就是“良心”和“善性”。这个内倾性根源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历经了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个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对于理解中国传统道德特征、建构现代道德都具启示意义。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价值之源 生成及走向 “心”与“性”的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努力拓展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领域——开设“中国传统道德”选修课的探索与体会
12
作者 张道岭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998年第3期33-34,共2页
一、开设中国传统道德选修课的初衷和必要 从1997年秋季学期开始,在我校本科生中新开设了中国传统道德选修课。当时之所以开设这门选修课,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和考虑: 首先,思想品德课在学生素质提高方面、在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 一、开设中国传统道德选修课的初衷和必要 从1997年秋季学期开始,在我校本科生中新开设了中国传统道德选修课。当时之所以开设这门选修课,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和考虑: 首先,思想品德课在学生素质提高方面、在指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修课 中国传统道德 思想品德课教学 学生素质 本科生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 重要作用 学生健康成长 中国传统道德 新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求道德现代化的传统依据——《中国传统道德举要》评介
13
作者 杨威 陈红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4期113-113,共1页
寻求道德现代化的传统依据———《中国传统道德举要》评介杨威陈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伦理文化的重建问题,其中包括传统道德的现代化。而实现传统道德现代化的前提是准确、正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张锡勤教... 寻求道德现代化的传统依据———《中国传统道德举要》评介杨威陈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伦理文化的重建问题,其中包括传统道德的现代化。而实现传统道德现代化的前提是准确、正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张锡勤教授新著《中国传统道德举要》(黑龙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传统道德现代化 理欲观 中国伦理思想 道德教育 道德范畴 伦理文化 宋明理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修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守与激进——中国传统道德现代转型的两大特征
14
作者 苑银和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54-156,共3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激进主义 保守主义 现代转型 转型过程 重建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写“中国伦理学”——读朱贻庭教授《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
15
作者 高兆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0,共5页
朱贻庭教授的《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基于当今中国现实,究天人之际,明古今通理,察源辨流,举纲张目,勾勒出现代"中国伦理学"轮廓体系。"中国伦理学"是立足中国历史与现实,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朱贻庭教授的《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基于当今中国现实,究天人之际,明古今通理,察源辨流,举纲张目,勾勒出现代"中国伦理学"轮廓体系。"中国伦理学"是立足中国历史与现实,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用特殊的概念、义理逻辑、话语体系所表达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说体系。"中国伦理学"似乎"说"的是中国"事"与"话",实乃是从"中国"的角度"说"人类大家庭的普遍之"事"与"理"。"中国伦理学"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富有个性的精神活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伦理学"繁荣昌盛的光明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贻庭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辨》 中国伦理学 再写中国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传统道德主流精神的反思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华 《学海》 1997年第2期32-35,共4页
对中国传统道德主流精神的反思张华一、引言1996年上半年,在太仓召开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会议,胡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这些年,法制方面、文化方面我们做了不少工作,最欠缺的是没有... 对中国传统道德主流精神的反思张华一、引言1996年上半年,在太仓召开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会议,胡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这些年,法制方面、文化方面我们做了不少工作,最欠缺的是没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社会主义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天理人欲 义利之辨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理学家 道德主义 孟子 中国特色 精神文明建设 宋明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中国传统道德俗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群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64-68,共5页
无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或是“道德至上”的,或是“泛道德主义”的,都在于强调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道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特征。在西方,道德也许... 无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或是“道德至上”的,或是“泛道德主义”的,都在于强调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道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特征。在西方,道德也许同宗教、艺术、科学等仅仅是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在中国,道德不仅渗透于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终于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伦理型为特征的文化,这样就使道德文化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 俗文化 道德文化 道德意识 中国传统道德 伦理学 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文化 道德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春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3-59,共7页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探讨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在有的人看来,传统文化是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不相容的,是“压制人的个性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探讨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在有的人看来,传统文化是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不相容的,是“压制人的个性发展的”,宣称“传统道德在实际生活中坠落为实现个人私利目的的工具。‘仁义道德’不但没有助人向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理论形态 批判继承 历史文化 复兴儒学 思维方法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心观心: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理路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文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8,共10页
中国“修身”的道德教育思想有注重外在规范与行为养成的传统,同时内在蕴含“修心”的思路。中国文化中的“心”概念与西方哲学对认知与理性的强调相对,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取向,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心作为内在意义世界,标画出人的道德... 中国“修身”的道德教育思想有注重外在规范与行为养成的传统,同时内在蕴含“修心”的思路。中国文化中的“心”概念与西方哲学对认知与理性的强调相对,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取向,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心作为内在意义世界,标画出人的道德意义系统,该意义世界和意义系统具有在世品格与开放自主性。从这一心概念出发,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理路可以被概括为“以心观心”。“以心观心”的内在理路是:首先引导人从心的角度观照道心和他心,从而进入道德意义系统;以前者为前提,指引人从我心走向道心和他心,并在这一行动过程中进一步体认道德意义,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充实意义世界,共创和谐美善的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心观心 意义世界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正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8-63,共6页
中国哲学“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趋“善”。“彰善瘅恶”(《尚书·毕命》)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基本使命。“善”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无上价值目标,又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伦理价值基础。孔子倡导“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中国哲学“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趋“善”。“彰善瘅恶”(《尚书·毕命》)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基本使命。“善”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无上价值目标,又是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伦理价值基础。孔子倡导“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善人”即有“善德”的“君子”。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见。”(《论语·述而》)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就是求善的学问,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则是培养“善人”的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道德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 宗法制度 道德价值 重义轻利 政治思想 中国哲学 天人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