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阶段性、转型与特征 |
包晓光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9
|
|
2
|
盛唐送别诗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陈婉娴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3
|
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现代化的影响 |
梁同福
|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4
|
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走进现代精神文明——评《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
郭文娟
|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5
|
承继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现代精神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
王南方
沈壮海
|
《理论月刊》
|
2002 |
0 |
|
6
|
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 |
鲍宗豪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18
|
|
7
|
用传统文化诊断“浮躁病” |
宁稼雨
|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8
|
静:茶文化的精神 |
王建
|
《农业考古》
|
1993 |
0 |
|
9
|
文化传统论 |
杨善民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
0 |
|
10
|
中国古代“忧患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
夏乃儒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
16
|
|
11
|
《含泪活着》的文化解读 |
王珍珍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2
|
中国式超级英雄新范式--《姜子牙》的符号融合与内核重构 |
张鹏程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13
|
现代人生存方式的思考——评宋泽莱小说集《弱小民族》 |
夏晓虹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4
|
浅析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的多元艺术特色交通 |
干瑞青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5
|
我的花鸟画艺术观 |
倪勇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6
|
论影响五四作家的几个因素 |
石伟
李洪华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7
|
《掬水月在手》:媒介间互文建构的影像美学 |
陈雍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8
|
试论《金瓶梅》对天命观念的承袭 |
王启忠
|
《齐鲁学刊》
CSSCI
|
199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