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阶段性、转型与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包晓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6-131,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类型。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前文化时期,创生时期,古代转型时期,制度凝定与丰富、发展和普泛化时期,近代转型期等几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发展中,儒教伦理精神、道家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类型。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前文化时期,创生时期,古代转型时期,制度凝定与丰富、发展和普泛化时期,近代转型期等几个历史阶段。在长期发展中,儒教伦理精神、道家风格态度、关怀现世人生的世俗化宗教情感,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气派。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文化创新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卓有成效地进行文化创新,我们应汲取其中一切有益于文化创新的养分,摈弃其中的糟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儒教伦理精神 道教风格态度 世欲经的宗教情感 文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唐送别诗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2
作者 陈婉娴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2-196,共5页
盛唐社会开放,迎来送往的活动十分频繁,表达送别之情成为盛唐最活跃也最感人的诗歌题材。盛唐送别诗中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包括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公忠"思想、"贵仁重义"和"崇德尚中"精神等... 盛唐社会开放,迎来送往的活动十分频繁,表达送别之情成为盛唐最活跃也最感人的诗歌题材。盛唐送别诗中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包括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公忠"思想、"贵仁重义"和"崇德尚中"精神等,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间接读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唐 送别诗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现代化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梁同福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14,共3页
对2008年奥运会给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现代化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2008年奥运会将会充实我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理性精神;提高人们的现代政治意识;提高人们现代化的道德意识;培养人们的现代生态环保意识;强化人们的科技意识;增强人们的现代审... 对2008年奥运会给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现代化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2008年奥运会将会充实我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理性精神;提高人们的现代政治意识;提高人们现代化的道德意识;培养人们的现代生态环保意识;强化人们的科技意识;增强人们的现代审美意识和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运会 中国传统精神文化 现代精神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走进现代精神文明——评《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文娟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I0003-I0003,共1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珍贵思想文化宝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一直为炎黄子孙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精神营养,也为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但随着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珍贵思想文化宝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一直为炎黄子孙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精神营养,也为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但随着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传播,我国的新生代大学生普遍较为熟悉西方文化中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反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以及文化习俗不甚了了。这既与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被边缘化有关,亦与高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领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运用不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大学生 思政教育 精神文明 现代 道德教化功能 中华民族 世界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继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现代精神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5
作者 王南方 沈壮海 《理论月刊》 2002年第3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精神文明建设" 学术研讨会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婚俗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8
6
作者 鲍宗豪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6-70,共5页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限于篇幅,不拟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而只是力图揭示中国婚俗中所蕴含的传统伦理思想、民族文... 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它以有规律性的活动约束人们的婚姻行为与婚姻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限于篇幅,不拟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而只是力图揭示中国婚俗中所蕴含的传统伦理思想、民族文化心理及其艺术价值,以从一个为人所忽视的领域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伦理思想 封建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规律性 少数民族 被统治阶级 婚俗 乱伦禁忌 文化意蕴 礼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传统文化诊断“浮躁病”
7
作者 宁稼雨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70-71,共2页
浮躁不仅涂改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底色,同时也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中国文化样貌。从文化的进化来看,这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它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精神的抵制和调节。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浮躁 诊断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茶文化的精神
8
作者 王建 《农业考古》 1993年第4期139-141,共3页
一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七件事"中躬逢末座,排名最后一位,这或许是因为它是最晚进入人们饮食生活的。但若论起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却丝毫不比另六件事逊色。宋朝王安石《义茶法》即已经指... 一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七件事"中躬逢末座,排名最后一位,这或许是因为它是最晚进入人们饮食生活的。但若论起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却丝毫不比另六件事逊色。宋朝王安石《义茶法》即已经指出:"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王安石这里虽然将茶抬至与米盐同等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中国文化精神 饮食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虚静 境界 庄子 宁静 文化 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统论
9
作者 杨善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54-60,共7页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在每一次的社会变革中,人们都对文化传统给予了格外的关心。传统是什么?它有何功能?是如何传承演进的?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答案,或者,一种解释。一、传统的意义: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许,我们已用不着再浪费笔墨辨识“文...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在每一次的社会变革中,人们都对文化传统给予了格外的关心。传统是什么?它有何功能?是如何传承演进的?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答案,或者,一种解释。一、传统的意义: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许,我们已用不着再浪费笔墨辨识“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夫系。根据苏联学者马尔卡梁的意见,文化传统是表现为有固定格式的群体经验,它在各不相同的集体中,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递交替得以累积和再现。”国内有的同志谈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社会变革 生命力 社会危机 传统精神 文化传统 时间性 激进主义 表现方式 社会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忧患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夏乃儒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81-87,共7页
本文认为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开始思索天人关系的产物,它直接萌发于殷亡周兴的现实政治剧变。并且认为先秦时期忧患意识如此强烈,是与“士”阶层迅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虽有其共同特点,但更有其不同特色。
关键词 忧患意识 产生与发展 先秦时期 共同特点 天人关系 中国古代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庄子 著作年代 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泪活着》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珍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64,共2页
旅日华人张丽玲的《含泪活着》,展现了一个底层小人物家庭的奋斗史,一个我们不熟悉的群体——留学生家庭,感动了中日两国观众。而在感动之余,也有不少观众发出质疑:主人公丁尚彪15年的辛苦付出真的值得吗?可怜天下父母心竞到如此... 旅日华人张丽玲的《含泪活着》,展现了一个底层小人物家庭的奋斗史,一个我们不熟悉的群体——留学生家庭,感动了中日两国观众。而在感动之余,也有不少观众发出质疑:主人公丁尚彪15年的辛苦付出真的值得吗?可怜天下父母心竞到如此田地吗?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丁尚彪看似偶然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必然,在他身上浸淫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在地决定了作为父亲的他的抉择。而透过这样一个底层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解读 活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日两国 小人物 张丽玲 留学生 主人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超级英雄新范式--《姜子牙》的符号融合与内核重构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鹏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105,共4页
《姜子牙》(2020)是由程腾、李炜执导的动画电影,讲述了封神大战后姜子牙被贬落凡间、追寻自我与真相的故事。影片颠覆了文学经典和民间传说中姜子牙“神权代言人”的传统形象,重构了一个质疑操控个体命运合理性、毅然与神权阶层对抗的... 《姜子牙》(2020)是由程腾、李炜执导的动画电影,讲述了封神大战后姜子牙被贬落凡间、追寻自我与真相的故事。影片颠覆了文学经典和民间传说中姜子牙“神权代言人”的传统形象,重构了一个质疑操控个体命运合理性、毅然与神权阶层对抗的超级英雄形象,在所向披靡的超级英雄外壳下潜含复归凡性、信仰崩塌、挑战神权价值的反英雄内核。全新的姜子牙形象建构了一种中国超级英雄的新范式,他既拥有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人格特征,又能够驾驭社会与人性辩证思考的深沉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英雄 姜子牙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个体命运 文学经典 符号融合 动画电影 辩证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生存方式的思考——评宋泽莱小说集《弱小民族》
13
作者 夏晓虹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74-74,共1页
自从近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传入中国,信奉这一理论而生存的“强者”与排斥这一理论而生存的“弱者”,便构成了中国社会人群的两大基本类型。前者更具有现代化西方色彩,后者则禀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弱小民族》这篇小... 自从近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传入中国,信奉这一理论而生存的“强者”与排斥这一理论而生存的“弱者”,便构成了中国社会人群的两大基本类型。前者更具有现代化西方色彩,后者则禀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弱小民族》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以“我”为代表的“弱者”和以“我”的六个朋友为代表的“强者”,包孕了他的思考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民族 生存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现代人 小说集 进化论 代表 朋友 传入中国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的多元艺术特色交通
14
作者 干瑞青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79-80,共2页
本文主要是对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的视听元素进行分析,把握其在题材选择、表现形式、情节设置、喜剧元素运用和空间表现的艺术创新特色。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京剧锣鼓经 动漫 节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花鸟画艺术观
15
作者 倪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3-244,共2页
《论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欧阳修《醉翁亭记》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历来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山水也作为中国绘画的母题。而与之并驾齐驱的中国花鸟画借助笔墨语言.通过“托物言志”“比德寄情”... 《论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欧阳修《醉翁亭记》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历来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山水也作为中国绘画的母题。而与之并驾齐驱的中国花鸟画借助笔墨语言.通过“托物言志”“比德寄情”等手法的高度凝炼将花鸟形象演化成形式化、人格化、精神化的代表。花鸟画强调个性、笔墨、形式,花鸟画中的主体、客体、本体三者在绘画中成为融合的艺术整体,从而成为中国绘画中一支盛开的艳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艺术观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醉翁亭记》 中国绘画 笔墨语言 山水画 智者乐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影响五四作家的几个因素
16
作者 石伟 李洪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4-105,共2页
五四作家作为一个特殊知识分子群体,不仅赋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穷魅力,而且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 五四作家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家庭背景 留学背景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课题《五四大文学》的阶段性成果.由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周海波教授指导完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掬水月在手》:媒介间互文建构的影像美学
17
作者 陈雍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97,共5页
陈传兴因制作《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纪录片成名,成为当代重要的文化学者。他所导演的“诗人三部曲”以诗人的人生表达述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诗人三部曲”第一部《如雾起时》以郑愁予的美丽哀愁探究“诗与历史”;第二部《化城再... 陈传兴因制作《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纪录片成名,成为当代重要的文化学者。他所导演的“诗人三部曲”以诗人的人生表达述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诗人三部曲”第一部《如雾起时》以郑愁予的美丽哀愁探究“诗与历史”;第二部《化城再来人》以周梦蝶的苦行者形象追问“诗与信仰”;而第三部《掬水月在手》以叶嘉莹的百年沧桑面向“诗与存在”,探索中国古典文脉与文化精神[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梦蝶 叶嘉莹 郑愁予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诗与历史 百年沧桑 三部曲 哀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金瓶梅》对天命观念的承袭
18
作者 王启忠 《齐鲁学刊》 CSSCI 1992年第2期35-38,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先秦诸子已把上古时代的“敬天”思想承袭发展为“天命”观念,两汉经学极力宣扬“天命”,特别是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说,魏晋玄学也开始了对“命运”的思考,这样,“天命”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先秦诸子已把上古时代的“敬天”思想承袭发展为“天命”观念,两汉经学极力宣扬“天命”,特别是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说,魏晋玄学也开始了对“命运”的思考,这样,“天命”观念不但成了一种思想意识,还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和超脱苦难的心态,成了古代文学一个重要的表现主题。诗歌与散文自不待言,就连人情色彩较浓的小说也浸润着“天命”理性的感悟,并成为人物与故事中的一条永恒延绵的骨架与血脉。在六朝志怪与志人作品和唐人传奇中,充斥着“天命”意识的浓重气息。在宋元话本和明清长篇小说中,“顺天”、“应运”、“知命”的观念也触处可见。《金瓶梅》在小说思想内容上多有突破与创新,但对传统的“天命观”仍然是因袭承传,成为人物与故事内容的一条思想线索,甚至把世情的生活内容与人情人欲的意识纳入“天命”的轨途之中,消弱了应有的思想光泽。归纳起来,有下列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观念 上古时代 三十年 明清 西门庆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突破与创新 表现主题 潘金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