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精神会通处找寻建构路径——“第二个结合”与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初论 |
王德胜
李雷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4 |
3
|
|
2
|
传统文化对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影响——从“五四”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考察 |
王廷信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4 |
6
|
|
3
|
由物至境: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话语体系的构成及阐释 |
王韶华
|
《艺术传播研究》
|
2025 |
0 |
|
4
|
从中国审美传统特质看中国文论话语自主性 |
何中华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4 |
1
|
|
5
|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思想根源、基本方法和话语特征 |
王廷信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1 |
7
|
|
6
|
浅谈“新西湖十景”的命名及翻译——从中国传统话语的文化范式谈起 |
刘旭凤
|
《语言与文化研究》
|
2024 |
0 |
|
7
|
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三重欠缺 |
王晓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0
|
|
8
|
论中国文艺批评价值体系的思想文化根基 |
李震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2 |
3
|
|
9
|
建构中国话剧评论话语体系的三重维度 |
陈吉德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4 |
2
|
|
10
|
艺术人类学的中国话语体系与艺术传统的深层内涵 |
项阳
|
《艺术探索》
|
2017 |
7
|
|
11
|
从“且夫……然则”到“倘若……然而……”——鲁迅与中国传统的话语方式 |
张克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2
|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存活”现象及其规律 |
古风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2013 |
1
|
|
13
|
中国文学批评需要“中国话语”——“百年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主持人语 |
汤哲声
|
《长江学术》
CSSCI
|
2022 |
0 |
|
14
|
基于传统设计思想影响下的中国设计话语权提升 |
王柯
|
《电影评介》
|
2012 |
1
|
|
15
|
领悟习总书记讲话 做好文艺批评工作 |
仲呈祥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5
|
|
16
|
中国文艺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反思——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16届年会会议综述 |
谷乾鹏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7
|
文艺批评“反哺”文论的意义与途径--探析文论建构的方式 |
胡一峰
|
《艺术广角》
|
2017 |
2
|
|
18
|
《中国传统音乐当代表达之道——百年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写作札记 |
施咏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9
|
中国武术文化的“失语”与“话语”平台构筑的思考 |
王湧涛
周兵
刘苏
|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7
|
|
20
|
中国当代陶艺的批评视角与文化选择 |
周益民
张甘霖
|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
200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