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规约礼法与凝于传神: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场所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彭然 徐伟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4-130,共7页
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场所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社会伦理、审美情趣以及哲学思想之间都有着深刻的关联性。其具体表现在:古代的表演场所长期受到礼法上的定式性约束;因演出重于写意而轻于写实,故舞台巧于'留白'之匠意;庭院戏曲表... 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场所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社会伦理、审美情趣以及哲学思想之间都有着深刻的关联性。其具体表现在:古代的表演场所长期受到礼法上的定式性约束;因演出重于写意而轻于写实,故舞台巧于'留白'之匠意;庭院戏曲表演场所是古人们联结'亲缘'的纽带;应兴而设的临时性表演场所,体现了中国人乐于天然的诗意情趣;传统戏曲的表演场所往往装饰繁琐,注重于以舞台之绚丽来助兴演出,从而进一步烘托出热烈与喧闹的气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表演场所 礼法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胡芝风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8,共5页
初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基本特征胡芝风中国戏曲艺术是一门集文学、歌、舞、雕塑、杂技、美术等艺术因素于一体的高度综合的戏剧艺术。戏曲的歌舞结合,其源流可追溯到一千余年前的唐代,当时就已有像《踏摇娘》这种最初的载歌载舞表演... 初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基本特征胡芝风中国戏曲艺术是一门集文学、歌、舞、雕塑、杂技、美术等艺术因素于一体的高度综合的戏剧艺术。戏曲的歌舞结合,其源流可追溯到一千余年前的唐代,当时就已有像《踏摇娘》这种最初的载歌载舞表演形式。经南戏、杂剧、传奇、地方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表演体系 戏曲表演 戏曲演员 时空处理 观众 布氏体 中国古典美学 戏剧观 “第四堵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学派”动画的三维视界——戏曲表演体系的融入、文化记忆的承载、精神风貌的“言说” 被引量:1
3
作者 丁家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95-98,共4页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现实中的跨越。对早期“中国学派”动画特色进行归纳总结可给今日中国动画人营造一片成长的“沃土”;但仅扎根“土壤”显然不够,我们在挖掘、撷取、传承的同时更应“创新”。立足“中华文化”之根,吸收并融合...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现实中的跨越。对早期“中国学派”动画特色进行归纳总结可给今日中国动画人营造一片成长的“沃土”;但仅扎根“土壤”显然不够,我们在挖掘、撷取、传承的同时更应“创新”。立足“中华文化”之根,吸收并融合世界各地文明,创造出新的中国动画表现语汇和精神风貌。文章从“中国学派”动画中戏曲表演体系的融入、文化记忆的承载、精神风貌的言说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给当下国产动画的创作提供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派”动画 戏曲表演体系 文化记忆 精神风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戏剧表演体系的形成(下)
4
作者 李树凯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2期64-66,共3页
中国现代戏剧表演体系的形成(下)●李树凯三向我国戏剧的传统表演形式和方法学习,使我国现代戏剧表演艺术,形成带有我们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现代戏剧表演体系,是长期、艰苦、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如何学习和继承我国戏剧传统表演艺... 中国现代戏剧表演体系的形成(下)●李树凯三向我国戏剧的传统表演形式和方法学习,使我国现代戏剧表演艺术,形成带有我们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现代戏剧表演体系,是长期、艰苦、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如何学习和继承我国戏剧传统表演艺术丰富而精湛的形式与方法,许多著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戏剧 表演体系 戏剧表演艺术 戏剧传统 表演艺术家 传统学习 传统戏曲 表演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大丑》的戏里人生:中国传统戏曲何去何从?
5
作者 张祖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共6页
一、研究综述(一)基本概念与对象中国传统戏曲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根植于传统的农耕社会土壤,生存了几千年。2.区域差异明显,南戏北曲(南曲戏文、北曲杂剧)。3.从艺人员是自由的,其职业高度个体化,戏班流动性大。4.戏班内部... 一、研究综述(一)基本概念与对象中国传统戏曲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根植于传统的农耕社会土壤,生存了几千年。2.区域差异明显,南戏北曲(南曲戏文、北曲杂剧)。3.从艺人员是自由的,其职业高度个体化,戏班流动性大。4.戏班内部以及戏班组织者(团长)、普通演员、戏曲表演场所之间形成了社会化与组织化的雏形,戏班之间、戏班与地方之间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江湖人生。源于西府(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与凤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陕西省宝鸡市 区域差异 戏曲表演 三滴血 淮北梆子戏 西府 艺术创造工程 市场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与偏失:对“梅兰芳表演体系”美学理论资源的“还原” 被引量:3
6
作者 库慧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84,共14页
追溯"梅兰芳表演体系"美学资源意味着回溯作为其理论建构之起点的"重表情"、"合情理"等概念的来源及其意义。传统戏曲艺术中身段、手势、眼神乃至高难度技术的演练,都可能是某种"面部表情"的延... 追溯"梅兰芳表演体系"美学资源意味着回溯作为其理论建构之起点的"重表情"、"合情理"等概念的来源及其意义。传统戏曲艺术中身段、手势、眼神乃至高难度技术的演练,都可能是某种"面部表情"的延伸,因而具有"表情性"。齐如山等文人是以昆曲作为参照系来构造"国剧"表演体系的。其建构行为所依循的戏剧美学理路基本承袭自中国传统戏曲创作、表演美学原则。齐如山团队对京剧声腔、身段的改造目的亦直接指向对昆曲审美品格的回归,而"梅兰芳"是他们在"国剧"表演体系搭建、京剧雅致化重构过程中所着力打造出的一个成功的案例。"梅兰芳表演体系"作为"国剧"表演体系的一种衍生形态,它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国剧"表演系统的建构初衷。其建构行为本身所反映出的正是围绕在"梅兰芳"身边的文人知识分子们的某种文化危机意识与生存意识。对"梅兰芳表演体系"之美学资源的源始性加以追究的意图并不在于判断体系本身是否成立,或论断它是否应当存在,而更宜将之理解为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表演体系 “梅兰芳表演体系 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 重表情 合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文化精神与艺术元素的组合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华斌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6,98,共7页
作者通过中国戏曲所蕴含的多种文化元素及"写意"的艺术精神等问题的解析,反思了中国戏曲的文化艺术本源,从而对中国戏曲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元素的组合进行了论证,以期对更好地把握戏剧戏曲形态有所启迪。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戏曲文化 戏曲艺术元素 戏曲表演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戏剧文化的历史性碰撞——关于“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华斌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9-191,共3页
戏剧是负载意识形态的。但是,艺术的形态有它相对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具有时代的跨越性和民族的跨越性。艺术形态不宜以"进化论"的观念来简单划定先进与落后。当代,文化的全球化不等于一体化,更不等于西方化。在现代... 戏剧是负载意识形态的。但是,艺术的形态有它相对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且具有时代的跨越性和民族的跨越性。艺术形态不宜以"进化论"的观念来简单划定先进与落后。当代,文化的全球化不等于一体化,更不等于西方化。在现代文化的进程中,各国、各民族的本土文化不仅不应当被削弱,反而应当保持甚至弘扬。作为具有深厚文化艺术积淀的中国戏曲——古典戏曲、传统戏曲、现代戏曲,其中呈现的表演艺术理论是东方文化、东方戏剧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性古典戏剧的杰出代表,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和探索。因此,我们的立足点可以是"东方古典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戏剧文化 碰撞 文化全球化 戏剧表演体系 中国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戏曲路在何方——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谈地方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杜栓流 《产经评论》 1999年第10期66-67,共2页
我不懂戏剧,但酷爱戏剧,尤其是豫剧.加之平时有幸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老人见面.又耳濡目染了不少戏剧素养.马老对地方戏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颇有见地,现适逢她舞台生涯70年大庆之际,将我记忆中的部分内容整理成文,聊作檄薄之礼献... 我不懂戏剧,但酷爱戏剧,尤其是豫剧.加之平时有幸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老人见面.又耳濡目染了不少戏剧素养.马老对地方戏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颇有见地,现适逢她舞台生涯70年大庆之际,将我记忆中的部分内容整理成文,聊作檄薄之礼献给她老人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戏曲 表演艺术 路在何方 改革与发展 穆桂英 地方特色 豫剧 家马 中国传统文化 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现实主义之路
10
作者 徐燕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8期73-74,共2页
关于表演艺术,指的是演员们所从事的创作。现如今世界上共有三大表演体系为人们所熟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戏曲艺术(亦称梅兰芳体系)。其中更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影响最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注重把感... 关于表演艺术,指的是演员们所从事的创作。现如今世界上共有三大表演体系为人们所熟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戏曲艺术(亦称梅兰芳体系)。其中更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影响最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注重把感情和精神的真实作为核心,以"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了包括现代中国在内的世界戏剧、电影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精神 中国电影 表演艺术 电影表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文明戏 戏曲表演 电影艺术 表演体系 中国戏曲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方戏剧表演体系之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红石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5年第6期94-101,共8页
中西方戏剧表演体系之比较李红石前言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古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希腊悲剧与印度梵剧都随历史飘逝,而中国戏曲独存。近一千年来,它沧桑几度,至清代形成五大声腔系统,繁衍到遍布全国的三百六十多... 中西方戏剧表演体系之比较李红石前言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古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希腊悲剧与印度梵剧都随历史飘逝,而中国戏曲独存。近一千年来,它沧桑几度,至清代形成五大声腔系统,繁衍到遍布全国的三百六十多个剧种,包括集戏曲之大成的京剧。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戏剧 中国戏曲 表演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布莱希特 戏曲表演 戏剧表演 亚里士多德 民族文化 演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简论
12
作者 李庆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18-122,共5页
戏剧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但戏剧的内容则是以人物活动构成的故事,因此它本质上乃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转化形式。从这一点来说,它又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让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在戏剧语言的运动机制上寻找中国戏曲固有的基本特征。所谓戏... 戏剧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但戏剧的内容则是以人物活动构成的故事,因此它本质上乃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转化形式。从这一点来说,它又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让我们以此为突破口,在戏剧语言的运动机制上寻找中国戏曲固有的基本特征。所谓戏剧语言的运动机制,指的是戏剧语言系统在向观众输送艺术信息和思想信息时的工作机理和规律,它决定戏剧的表演体系。戏剧语言系统是由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语言系统转化来的。在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不能脱离作者的语言而独立存在,而且人物什么时候说和想,怎样说和想,都通过作者“讲述故事”这种机制来调度。这种机制不仅是主导性的,而且完全是作者“自为”性的。也就是说,作者以“自为”机制来支配语言的运动,让它反映客观“自在”的生活。当叙事性文学作品转化为舞台表演的戏剧以后,人物自身的语言保存下来,而作者的语言似乎不存在了,其实不然。一方面,它转化为由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构成的情节运动,也就是人物语言的行动性;一方面,它“物化”为其他的舞台传达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艺术特征 叙事性 戏剧语言 人物语言 戏曲舞台 舞台表演 行动性 观众 表演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行健与中国戏剧 被引量:5
13
作者 陆炜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6期68-77,共10页
关于高行健的研究已经不少。对高行健与中国戏剧的关系,以往的研究中已经有两点共识:1、高行健的戏剧受到中国传统戏剧,即戏曲的影响;2、高行健作为一个戏剧革新者,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中国戏剧发生过影响。本文要在上述认识上有所推进。
关键词 高行健 中国戏剧 东方戏剧 传统戏剧 当代戏剧 布莱希特 戏剧语言 戏曲表演 戏剧观念 戏剧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歌剧文学创作估衡 被引量:1
14
作者 盛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88,共6页
中国歌剧的传统主要体现为文学传统。近些年中国歌剧文化热却难以体现辉煌的文学成就,文学创作的成就往往与音乐创作和舞台演出的成就呈现出"倒挂"局面,但不能因此否定中国当代歌剧的文学创作成就。中国民族歌剧继承了中国传... 中国歌剧的传统主要体现为文学传统。近些年中国歌剧文化热却难以体现辉煌的文学成就,文学创作的成就往往与音乐创作和舞台演出的成就呈现出"倒挂"局面,但不能因此否定中国当代歌剧的文学创作成就。中国民族歌剧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学遗产,发扬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传奇性特征,使得歌剧作品体现出引人入胜的魅力;尖锐的戏剧冲突以及充满快意的戏剧冲突的解决,作为革命文艺的固有套式的体现,是革命高潮推动戏剧高潮的结果。歌剧作品语言和作品风格强烈的抒情性,显示出中国歌剧艺术特有的气派与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歌剧 文学创作 舞台表演 民族戏曲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昆剧传统与改革——读《昆剧价值的再认识》有感 被引量:1
15
作者 史朋 《艺术百家》 1988年第2期73-78,共6页
读了《艺术百家》1988年第1期上顾笃璜同志《昆剧价值的再认识——保存与创新的对话》一文,不胜感慨。这篇文章的中心主题概括起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昆剧传统剧目要保存,不要改革”。这一主张,出之于一位从事昆剧艺术研究与实践三十多... 读了《艺术百家》1988年第1期上顾笃璜同志《昆剧价值的再认识——保存与创新的对话》一文,不胜感慨。这篇文章的中心主题概括起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昆剧传统剧目要保存,不要改革”。这一主张,出之于一位从事昆剧艺术研究与实践三十多年的老专家,自然不是邪端异说,倒的确是有感而发的。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剧 传统剧目 艺术研究 中心主题 老专家 戏曲改革 “改革” 表演艺术 观众 中国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系、流派与风格——周信芳的演剧美学
16
作者 谢柏梁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5-81,共7页
(一) 周信芳的中国戏曲体系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国际戏剧的遇合和比照的文化背景上的。从1956年岁末开始,周信芳率上海京剧院在苏联作了为时两月的演出和交流。这位中国戏曲大师面对苏联戏剧家对中国戏曲艺术成就的盛赞,深感中国戏曲演员... (一) 周信芳的中国戏曲体系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国际戏剧的遇合和比照的文化背景上的。从1956年岁末开始,周信芳率上海京剧院在苏联作了为时两月的演出和交流。这位中国戏曲大师面对苏联戏剧家对中国戏曲艺术成就的盛赞,深感中国戏曲演员应全面了解、整体把握浩如烟海的祖国戏曲艺术:“我们必须加速继承和发扬戏曲艺术的渊博精深的优秀传统,我们必须以最大的热情和毅力对戏曲艺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信芳 中国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体系 戏曲演员 优秀传统 戏剧家 京剧院 苏联 文化背景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梅兰芳演剧体系
17
作者 许国杭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17-119,共3页
京剧从1790年它的前身高朗亭率领三庆徽班进北京算起,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当时,它和陆续到京的四喜、春台和和春三个徽班,称为有名的“四大徽班”。 道光八年后(1828-1832),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汉调)
关键词 梅兰芳 京剧 西皮 艺人 道光 谭鑫培 中国戏曲体系 表演艺术 代表人物 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香港粤剧电影的文化循环范式与跨域传播研究
18
作者 张亿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7-12,共6页
“一旦电影在不同民族土壤中扎根之后,由于不同的气质和气候,呈现为风貌迥异的形态,戴上后天的民族标志。”(1)自光影乍现,中国电影于各地的肇兴多与传统戏曲相关,京剧之于北京,亦如粤剧之于中国香港。溯源中国香港影史,拥有中国第一部... “一旦电影在不同民族土壤中扎根之后,由于不同的气质和气候,呈现为风貌迥异的形态,戴上后天的民族标志。”(1)自光影乍现,中国电影于各地的肇兴多与传统戏曲相关,京剧之于北京,亦如粤剧之于中国香港。溯源中国香港影史,拥有中国第一部海外放映的电影、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演员严珊珊的银幕首秀、中国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中国香港第一部使用特技摄影的电影等众多头衔的《庄子试妻》(黎北海,1914),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即剧本、造型与表演程式都取材于粤剧《庄周蝴蝶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程式 传统戏曲 电影女演员 黎北海 《庄子试妻》 粤剧 中国香港 蝴蝶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菊隐对发展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重大贡献
19
作者 杨景辉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3期71-76,共6页
20世纪初,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将西方戏剧(中国称为话剧)的种子撒在祖国的大地上,经过一代代戏剧家的精心培育,使它发芽、生根,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百年来,中国话剧的舞台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大批... 20世纪初,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将西方戏剧(中国称为话剧)的种子撒在祖国的大地上,经过一代代戏剧家的精心培育,使它发芽、生根,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百年来,中国话剧的舞台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舞台艺术家。其中,有两颗最耀眼的巨星:一位是洪深,一位是焦菊隐。如果说洪深是开创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宗师;那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菊隐 舞台艺术 中国话剧 现实主义 蔡文姬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西方戏剧 话剧民族化 茶馆 传统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剧艺术发展的鲜活记录
20
作者 杨彩红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0-70,共1页
川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巴蜀地区民俗文化与中国传统历史戏曲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极具广泛影响力和高度艺术性的地方剧种,在300年来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剧目。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 川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巴蜀地区民俗文化与中国传统历史戏曲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极具广泛影响力和高度艺术性的地方剧种,在300年来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剧目。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自1983年至2015年的27届梅花奖评选中,川渝两地共计24人获此殊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剧表演艺术 川剧艺术 地方剧种 戏曲文化 深度融合 中国传统历史 巴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