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规约礼法与凝于传神: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场所特征 |
彭然
徐伟
|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2
|
初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基本特征 |
胡芝风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1996 |
2
|
|
3
|
“中国学派”动画的三维视界——戏曲表演体系的融入、文化记忆的承载、精神风貌的“言说” |
丁家珍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4
|
中国现代戏剧表演体系的形成(下) |
李树凯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
1997 |
0 |
|
5
|
电影《大丑》的戏里人生:中国传统戏曲何去何从? |
张祖群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6
|
接受与偏失:对“梅兰芳表演体系”美学理论资源的“还原” |
库慧君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7
|
中国戏曲文化精神与艺术元素的组合 |
周华斌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8
|
中西戏剧文化的历史性碰撞——关于“三大戏剧表演体系” |
周华斌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9
|
地方戏曲路在何方——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谈地方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
杜栓流
|
《产经评论》
|
1999 |
1
|
|
10
|
浅谈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现实主义之路 |
徐燕
|
《电影评介》
|
2013 |
0 |
|
11
|
中西方戏剧表演体系之比较 |
李红石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1995 |
3
|
|
12
|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简论 |
李庆之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13
|
高行健与中国戏剧 |
陆炜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5
|
|
14
|
中国当代歌剧文学创作估衡 |
盛梅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5
|
论昆剧传统与改革——读《昆剧价值的再认识》有感 |
史朋
|
《艺术百家》
|
1988 |
1
|
|
16
|
体系、流派与风格——周信芳的演剧美学 |
谢柏梁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17
|
漫谈梅兰芳演剧体系 |
许国杭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18
|
中国香港粤剧电影的文化循环范式与跨域传播研究 |
张亿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9
|
焦菊隐对发展中国话剧舞台艺术的重大贡献 |
杨景辉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0 |
|
20
|
川剧艺术发展的鲜活记录 |
杨彩红
|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