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比较 被引量:43
1
作者 席运官 《农村生态环境》 CSCD 1997年第1期55-58,共4页
介绍了有机农业的起源与内涵,比较了有机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 有机农业 中国传统农业 比较 起源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和谐理念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超 叶良均 滕瀚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8-174,288,共7页
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技术依赖与技术滥用进行了哲学反思,提出了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和谐理念是中国农业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发展的可持续之境,并就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和谐理念对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的启示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生存 可持续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 和谐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郑林 《古今农业》 2002年第4期27-33,共7页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传统农业定义,目前学术界大致有如下两种不同的提法: 第一种是把传统农业看作农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我国学者通常认为,农业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由于古代农业主...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传统农业定义,目前学术界大致有如下两种不同的提法: 第一种是把传统农业看作农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我国学者通常认为,农业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由于古代农业主要通过传承、应用生产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来发展生产,故又称为传统农业。”原始农业阶段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是使用木石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传统农业是以用蓄力牵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农业 家庭农场 农业生产 现代农业 中国农业 古代农业 生产要素概念 商品生产 农业发展 明清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农业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韩贤克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4-254,共1页
作为世界农业主要发源地之一,中国在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形成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取得了令世界赞叹的农耕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立足于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对中国传统农业及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作为世界农业主要发源地之一,中国在绵延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形成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取得了令世界赞叹的农耕文明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立足于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进程,对中国传统农业及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展开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汲取传统农业发展经验,助力中国农业现代化。结合贺耀敏所著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本文梳理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特征表现,整合传统农业文明发展历程,并就当前农业文明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现代化 传统农业文明 中国传统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 农耕文明 特征展开 中国农业发展 发展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学定律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农业与欧美现代农业转化效率分析
5
作者 马瑞江 《农业考古》 1999年第1期11-15,24,共6页
关键词 现代农业 中国传统农业 热力学定律 转化效率 自然农法 可持续 农业生产 热力学第二定律 农业技术体系 热力学第一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传统农业演化规律的几点认识
6
作者 付少平 《古今农业》 1998年第2期67-70,84,共5页
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盛到衰的过程,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历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任何主观性的努力都是不能够割断现代与过去的客观联系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在特定的历史连续性中进... 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盛到衰的过程,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历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任何主观性的努力都是不能够割断现代与过去的客观联系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是在特定的历史连续性中进行的。探讨中国传统农业演化规律,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内在机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农业 农业现代化道路 演化规律 农业发展模式 精耕细作 农村剩余劳动力 结构与功能 农业生产 家庭经营 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农业实行劳动集约性经营方式的历史条件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47-55,共9页
与西方农业在前资本主义时期采取浅耕粗作的粗放经营方式不同,我国传统农业实行的是劳动集约性的经营方式。 所谓劳动集约性经营,是指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实行劳动密集,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产品总量。自春秋... 与西方农业在前资本主义时期采取浅耕粗作的粗放经营方式不同,我国传统农业实行的是劳动集约性的经营方式。 所谓劳动集约性经营,是指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实行劳动密集,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产品总量。自春秋、战国以降,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地走上了劳动集约性的发展道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之上,不断追加活劳动。实际上,我国农业生产几千年来实行的就是这种生产规模狭小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集约 中国传统农业 小农户 经营方式 人口增殖 历史条件 人均耕地 兄弟 会典 生产资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内涵及特征——评《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郑跃涛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I0060-I0060,共1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三农"工作的延续,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农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乡村发展以农业为依托,要实现乡村振兴,发挥乡村的优势、发展潜力,就要改变旧有的...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三农"工作的延续,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农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乡村发展以农业为依托,要实现乡村振兴,发挥乡村的优势、发展潜力,就要改变旧有的农村经济思想,就要更新农业发展的指导策略,转换农业生产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现代化方向 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农业 指导策略 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潜力 农村经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苗璞 《农村农业农民》 2023年第9期60-62,共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相生相息、协同共存而产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产物。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中国传统农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先民与自然万物相生相息、协同共存而产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产物。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中国传统农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农耕文化的绵延不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盛不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农耕文化 中国传统农业 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环境 绵延不绝 自然万物 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帅芬 《江西农业》 2019年第14期65-65,共1页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并从最初的传统农业形式逐渐发展形成包括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在内的诸多全新形式。基于此,在这一背景下,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从自然观、价值观、技术观的角度出发,重点针对...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并从最初的传统农业形式逐渐发展形成包括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在内的诸多全新形式。基于此,在这一背景下,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从自然观、价值观、技术观的角度出发,重点针对有机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比较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业 中国传统农业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三才”观到制天命而用的“人治”观——“中国传统农业的哲学思想”漫谈之一
11
作者 梁家勉 《农业考古》 1989年第2期181-182,共2页
前人溯述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泉,往往把天、地、人三个因素牵连在一起,例如代表中国最原始的文字:“乾”≡“坤”≡“巽”≡“震”≡“离”≡“坎”≡“艮”≡“兑”三八个卦名,都是指:天、地及其有关的“象”。当时人们大致是初从采集到种... 前人溯述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泉,往往把天、地、人三个因素牵连在一起,例如代表中国最原始的文字:“乾”≡“坤”≡“巽”≡“震”≡“离”≡“坎”≡“艮”≡“兑”三八个卦名,都是指:天、地及其有关的“象”。当时人们大致是初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畜养时期,其生活基本仰赖大自然,心目中离不开天和地,故卦名也如是反映。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历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就参杂了人和人事,其中卦辞如:泰、否、豫、颐、咸、家、人、睽、解、姤、革、归妹、兴、节等卦,都涉及天、地与人或人事的关系。后来《周易·十翼》则更彰明较著,不只一次地提出“三才”——天、地、人彼此相应的问题,所提到对“三才”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思想 三才 制天命 人治 六十四卦 中国传统农业 人事 周易 荀子 明确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整体性”特质的创造性转化及其现代价值
12
作者 刘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3期51-60,共10页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文明论”和“文明史”中呈现一个理想类型的文明样态。这一文明样态在个体与整体、事实与理论、同一与差异三个维度上均具有“整体性”的特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农业文明的传入,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整体性”...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文明论”和“文明史”中呈现一个理想类型的文明样态。这一文明样态在个体与整体、事实与理论、同一与差异三个维度上均具有“整体性”的特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农业文明的传入,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整体性”特质在古与今、中与西、内与外的碰撞中,发生了创造性转化,但这并不表明其价值在丧失。相反,伴随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物质层面“遗产”化的趋势,其精神内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现代农业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生命力作用。传统农业文明中形成的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以一种新的方式注入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延展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精神内核,挖掘其深层结构背后的精神动力,或可探索出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的融合之路。由此,中华文明不会因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转化而断裂,而会是融合了一种多样文明形态的传承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农业文明 整体性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的转化:西欧经历与中国发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家炎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1-26,共26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农业 十九世纪 现代农业 西欧 农业发展 有机农业 农产品 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 十八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史志宏 《古今农业》 1992年第3期1-6,共6页
在提交大会的题为《清代前期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44—1840)》这篇论文中,我提出当时的农业生产存在两种相反趋向,即一方面,无论耕地面积还是粮食产量(单产和总产),都有显著增长,使这一时期迅速增加的人口得以生存,并为十八世纪中国封... 在提交大会的题为《清代前期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44—1840)》这篇论文中,我提出当时的农业生产存在两种相反趋向,即一方面,无论耕地面积还是粮食产量(单产和总产),都有显著增长,使这一时期迅速增加的人口得以生存,并为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提供了条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过度增长,按人平均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从十八世纪中后期开始,都出现下降趋势,最后甚至跌到明代后期的水平之下,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和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发展 粮食产量 中国传统农业 地主制经济 农业生产 社会的经济结构 土地买卖 中国古代农业 明代后期 土地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农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性特点及其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15
作者 付少平 《农业考古》 1998年第3期188-190,201,共4页
关键词 生物资源 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传统农业 畜牧业 种植业 结构性 小农家庭经营 精耕细作 中国农业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践行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苗 肖欣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2-143,共2页
农业思想与农学思想、"三农"思想等概念存在相似之处,但其内涵更加丰富、要素更加多元,理解、分析、运用农业思想需要从历史维度出发,才能全面、系统、立体地予以解读。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主要构成包括两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农... 农业思想与农学思想、"三农"思想等概念存在相似之处,但其内涵更加丰富、要素更加多元,理解、分析、运用农业思想需要从历史维度出发,才能全面、系统、立体地予以解读。中国特色农业思想的主要构成包括两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与中国传统农业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角度出发,主要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及相互之间的制约性、共存性,从中国传统农业思想角度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农业 共存性 马克思主义 历史维度 中国特色农业 农学思想 制约性 三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视野中的中国农业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成贵 《农业考古》 1999年第3期152-162,共11页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历史视野 中国传统农业 我国农业 制度安排 农村经济 技术体系 中国农民 包产到户 "左"倾错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农业与中国社会发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德秀 《农业考古》 1989年第2期175-180,共6页
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农业社会,农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中国社会发展的契机。中国古代社会的盛衰可以在中国古代的农业中找到原因。1.早熟、先进的农业技术与中国文化的持久不衰我们说中国农业的早熟性不是说它起源早,而是说它在起源... 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农业社会,农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中国社会发展的契机。中国古代社会的盛衰可以在中国古代的农业中找到原因。1.早熟、先进的农业技术与中国文化的持久不衰我们说中国农业的早熟性不是说它起源早,而是说它在起源之后很快达到成熟的阶段。在西亚从农业发生到进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拖了很长的时间,中国在农业起源阶段停留的时间较短。从考古学来看,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有较高水平的农业,例如半坡时期已进入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仰韶文化以前似乎缺少一些中间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农业 中国社会发展 农业社会 农业文化 农业技术 中国传统农业 经济的 仰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传统农事观 被引量:2
19
作者 瞿明安 《古今农业》 1998年第1期45-50,共6页
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农业之间存在着双重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以其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为中国民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架构了绚丽多彩的中国饮食文化;另一方面,中... 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农业之间存在着双重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传统农业以其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和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为中国民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来源,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架构了绚丽多彩的中国饮食文化;另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中又隐含着许多与传统农业有关的观念意识,影响着人们的某些行为活动,成为支配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内在动力。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传统农事观包括人们祈盼各种庄稼作物顺利生长发育乃至最终获取丰收的心理意愿,预卜和防止发生各种农事灾害的思维活动,以及男女勤于耕织的传统价值取向。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传统农事观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加深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本质特征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饮食文化 生长发育 饮食行为 中国传统农业 果树 象征性 农业生产 农作物 饮食活动 传统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构建方法论
20
作者 张法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Z2期47-50,共4页
一、引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本世纪世界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的同时而又面临诸如资源、环境、能源、人口等重大危机的双重背景下提出来的,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农业领域的体现。近几十年来,主要针对发达国家实行的那种以不可更... 一、引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本世纪世界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的同时而又面临诸如资源、环境、能源、人口等重大危机的双重背景下提出来的,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在农业领域的体现。近几十年来,主要针对发达国家实行的那种以不可更新资源为主的高投入,具掠夺自然资源特点和面临环境威胁的高产出,因而被认为是不能持久的'常规现代化农业'的种种弊端,西方日渐兴起'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等诸多'替代农业'的思潮和运动。在此基础上,一种更为全面的新思潮——可持续农业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 生态农业 替代农业 生物农业 不可更新资源 环境威胁 中国传统农业 农业生产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经济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