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国现代伦理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唐凯麟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1
作者 本刊特约记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共5页
唐凯麟(1938-),男,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主编... 唐凯麟(1938-),男,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主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为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伦理学会会长、湖南省孔子学会会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原理和中国伦理思想史。著有《伦理大思路》、《伦理学》、《从旧道德到新道德》、《个体道德论》、《人口道德》、《中国早期启蒙伦理思想研究》、《王船山伦理思想研究》、《儒家伦理道德精粹》等著作30多部(含为第一作者的合著),在《哲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主持"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著作奖3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2项、湖南省社科成果优秀著作或论文奖20余项(其中一等奖8项)和全国师范院校优秀教师"曾宪梓奖"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入选湖南省十佳社会科学专家(排名第一)。2001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获湖南省首届"优秀专家"光荣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2007年选入当代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现代伦理 传统伦理道德文化 访谈录 唐凯麟 现代社会生活 教授 继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ESG理念——基于《道德经》和“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世忠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12,共10页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基于《道德经》、“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对ESG所蕴含的思想理念进行历史溯源,指出ESG的许多思想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与之契合的思想精髓散见于国学典籍之中。在环境维度,《道德经》的“道法自然”...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基于《道德经》、“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对ESG所蕴含的思想理念进行历史溯源,指出ESG的许多思想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与之契合的思想精髓散见于国学典籍之中。在环境维度,《道德经》的“道法自然”、《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周易》的阴阳平衡与“三才”理念等国学经典表述,均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为企业遵循自然规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社会维度,《礼记》的“天下大同”、《论语》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等理念,均体现了“天下大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为企业关爱员工、投身公益、回馈社会、促进公平正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治理维度,《论语》《孟子》等的“德主刑辅”、《道德经》的“无为而治”和《周易》的“厚德载物”,均体现了“德法相济,天地人和”的思想,启迪企业在强化诚信操守和道德修养的同时,应当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以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臻于“浑然天成”。本文的研究表明,尽管ESG的名称源自国外,但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理念早已蕴含在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之中。本研究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让我们从国学经典中汲取古代智慧,秉持“敬天爱人,从善向善”的理念,推动ESG实践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 天人合一 天下大同 浑然天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大学如何传承和弘扬书院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向东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共7页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和批判性思维方式,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以南宋书院为范本,考察中国历史上的书院文化,我们对上述问题可以做肯定的回答。在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中,中国现代大学担负着“构建中...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和批判性思维方式,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以南宋书院为范本,考察中国历史上的书院文化,我们对上述问题可以做肯定的回答。在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中,中国现代大学担负着“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的历史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传承和弘扬书院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赋予中华传统文化元典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回答和解决新时代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大学的现实任务和历史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 书院文化 中国式思维 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 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新文科的中国式理论基础与建设路向
4
作者 贾利军 徐韵 徐瑞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7,共12页
新文科是关于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学科,其精髓在于深刻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中国新文科建设应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科和西方新文科受科学主义牵引呈现出轻实践与重结构、轻精神与重器术、轻相关与重专业特征,而中国新... 新文科是关于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学科,其精髓在于深刻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中国新文科建设应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科和西方新文科受科学主义牵引呈现出轻实践与重结构、轻精神与重器术、轻相关与重专业特征,而中国新文科建设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交融中存在依赖西方经验和西方学科体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文科建设中的现代转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立足于东方有机整体科学和中国古典教育,构建起以“道”为核心的整体观、“道象器”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以及分层教育观;另一方面以知识体系创新为基础,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推进机制建设为保障,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构建之传统文化审计——以《红楼梦》文化审计为例
5
作者 王俊清 程家旗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45-153,共9页
组织文化审计是未来内部审计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之一,西方审计范式在中国企业的文化治理中存在适配性困境,构建中国自主文化审计体系必须植根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整合经史文本分析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将《红楼梦》文本解构与“... 组织文化审计是未来内部审计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之一,西方审计范式在中国企业的文化治理中存在适配性困境,构建中国自主文化审计体系必须植根于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整合经史文本分析与跨学科研究方法,将《红楼梦》文本解构与“正邪两赋”哲学相融合,融入太极元素,提出“文化资本-组织熵增的对立价值观”传统文化审计模型,剖析文化资本的耗散机制,绘制文化轮廓图,从而指导组织文化的诊断与变革。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突破了审计的工具理性局限,构建了“中魂西制”的传统文化审计新范式,对防范组织文化基因突变、增强文化治理话语权具有显著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丰富了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有助于推进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文化审计 对立价值观模型 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 正邪两赋 人本审计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6
作者 孙雷 孙天舒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7,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认知上的本土化、中国化,显现出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守正创新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本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现代化”认知上的本土化、中国化,显现出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新时代新征程守正创新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观点和方法。因此,守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创新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鼎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资本理论体系:基于国家力量与传统文化视角 被引量:2
7
作者 苏娇妮 陈捷 陈梓涵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70,共13页
社会资本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能促进社会互利行动与良性合作。既有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理论体系展开的。然而,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现实应用却不可避免地受特定文化与制度等结构性要素的影响。为了推进社会资本理论在... 社会资本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能促进社会互利行动与良性合作。既有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理论体系展开的。然而,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现实应用却不可避免地受特定文化与制度等结构性要素的影响。为了推进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的运用,需要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差序格局”等理论视角探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资本理论体系,着重分析特定政治制度与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在中国,国家力量通过制度制定、组织结构与思想引领等不同方式重新激发并塑造社会资本,形成了以党政权力为纽带的权威关系、权威信任与权威规范,凸显了纵向调控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丰富了社会资本的文化内涵,生成了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结构,塑造了社会资本中的差序关系、差序信任与差序规范,体现了专属于中国人的行为与习惯特色。鉴于此,这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资本新概念,分析社会资本中国化的新特征与功能,为推动社会资本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发展提供理论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国家力量 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体育促进身体文化的延续、整合与共享 被引量:1
8
作者 黄美蓉 金子誉 +1 位作者 房纹萱 周思羽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4,共7页
中国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可强化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哲学思辨法,探讨中国传统体育中身体文化促进中华文明延续与发扬的机理。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体育以特有的身体学、行为学、姿态学的方... 中国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可强化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哲学思辨法,探讨中国传统体育中身体文化促进中华文明延续与发扬的机理。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体育以特有的身体学、行为学、姿态学的方式延续中华文明,并融合成新的礼乐文化,形成中华文明的特殊符号。中国传统体育可以唤醒身体交往的集体记忆,促成身体实践的文化认同,凸显身体姿态的文化追求。中国传统体育中身体行为代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身体形象促进中华文化自洽性共享,身体符号融汇西方体育文化促进认可。中国传统体育在交叉融合中突破,在优化组合中跃升,发掘新的学术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文化 东方文明 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在企业文化塑造中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姚瑞萍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共3页
现今我们正处于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经济大潮中,中国的企业有多少能进入世界500强,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是关键。我们要跳出许多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尴尬局面,学习、思考、借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企业文化的... 现今我们正处于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经济大潮中,中国的企业有多少能进入世界500强,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是关键。我们要跳出许多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尴尬局面,学习、思考、借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企业文化的塑造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伦理道德 企业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论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晓婧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6,共11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出鲜亮的传统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并且以其独...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出鲜亮的传统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并且以其独有的精神特质、价值理念、思维特征,培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格,涵育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启迪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与滋养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彰显出中华文明的新高度,充分展示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范式——以中国茶文化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威中 《福建茶叶》 2025年第6期7-9,共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根基,中国茶文化作为其典型代表,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意义重大且价值独特。本文通过剖析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时代价值,厘清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脉络与精神内核,挖掘出中国茶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根基,中国茶文化作为其典型代表,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意义重大且价值独特。本文通过剖析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积淀与时代价值,厘清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脉络与精神内核,挖掘出中国茶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机制,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探究理论融合、价值构建、全球叙事的实践路径,建构起了以中国茶文化为导向的文化强国建设框架。这一探究不仅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在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强国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项概念史的研究
12
作者 付吉佐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0,共9页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等概念有什么区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一词作何解释?这些都是需要厘清的问题。目前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主要以其要素内容为切入点。但事实上,“中国...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等概念有什么区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一词作何解释?这些都是需要厘清的问题。目前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主要以其要素内容为切入点。但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原初表意是一种与“现代化”相对的价值评判,其出现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是清末以来“中国”一词原有的文化含义淡化,然后凸显国别意义的“中国文化”概念生成,随后新文化运动中“旧文化”“古代文化”“封建文化”称谓出场,最后在20世纪30年代有关“现代化”的讨论中“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完整出现。梳理“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演变过程,有益于厘清“中国文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概念的具体所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传统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概念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认同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类短视频传播维度与优化策略
13
作者 罗文雪 王义仁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66,共6页
近年来,随着内容创作观念的迭代演进与短视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大量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短视频作品涌入公众视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多样化转译与多维度传播实现文化传承方式的现代转型,其核心效能指向文化认同的双重面向——自我... 近年来,随着内容创作观念的迭代演进与短视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大量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短视频作品涌入公众视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多样化转译与多维度传播实现文化传承方式的现代转型,其核心效能指向文化认同的双重面向——自我认同建构与跨文化认同培育。当下,相关短视频的创作实践虽在激活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方面取得一定突破,但仍存在内容深度不够、传播广度不足,以及跨文化创作在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创作者应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等方面深入探索,既深化公众的民族文化归属意识,又推动传统文化符号在国际传播场域中实现意义增殖,以使短视频的文化效能得到充分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短视频 文化认同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电影中传统文化的媒介融合、取象生成与精神转译
14
作者 朱旭辉 王海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6-35,共10页
新时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既具中国艺术特色,又受市场青睐、观众认可的佳作。首先,中国电影通过数字技术推动电影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媒介融合,从内容融合、技术融合、空间融合三方面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 新时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既具中国艺术特色,又受市场青睐、观众认可的佳作。首先,中国电影通过数字技术推动电影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媒介融合,从内容融合、技术融合、空间融合三方面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位之思”的再转化;其次,中国电影运用中国传统美学的“象思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行“多元取象”,从象之迭用、形之融通、意之形塑三方面实现中国传统美学“立象尽意”的再言说;最后,中国电影充分发挥“影以载道”的教化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之志”“人之情”“人之道”基础上的精神转译,促进中华文化品格寓教于“影”的再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传统文化 媒介融合 多元取象 中国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中国奇幻电影的文化主体性建构
15
作者 李昕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31,共6页
中国奇幻电影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改写,在故事叙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命观、时空观和价值观。同时融合多媒介的叙事资源,在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的基础上重塑起“似真”的历史,并借鉴中国古代音乐、建筑、美术等传... 中国奇幻电影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改写,在故事叙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命观、时空观和价值观。同时融合多媒介的叙事资源,在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的基础上重塑起“似真”的历史,并借鉴中国古代音乐、建筑、美术等传统文化元素,注重发挥文化符号的内涵与作用,结合现代电影技术打造情景交融的古典文化美学空间,追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但在文化主体的建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奇幻电影 文化主体性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价值评估
16
作者 季少融 杨程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8-249,共12页
目的在以全球化市场与本土化营销为特征的新设计时代,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以确保本土创意来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差异化变得愈发重要。通过两项研究,开发并验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价值分级系统,以衡量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价值。... 目的在以全球化市场与本土化营销为特征的新设计时代,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以确保本土创意来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差异化变得愈发重要。通过两项研究,开发并验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价值分级系统,以衡量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价值。方法在研究1中,通过广泛的文献综述及1632名受测者参与的问卷调查,开发并验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价值量表。建立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价值评价系统,通过3个维度及15项标准来衡量中国消费者对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的态度。在研究2中,68位设计专业学生使用该评价系统对10个文创产品进行了评价。该研究验证了评价系统的可行性并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价值分级系统的开发。结论新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价值量表是有效且可靠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价值分级系统规范了衡量传统文化设计创新价值的标准。该分级系不仅有助于在设计实践中评估传统文化的设计创新价值,而且促进了传统文化在设计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价值 文创产品设计 创意思维 量表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与思:熊秉明雕塑的跨文化转译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发现
17
作者 尚荣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04,I0005,共9页
身处两种文化之间的旅法艺术家熊秉明由东方观西方,由西方回望东方。他既是现代主义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者。在东西方的互视中,熊秉明一方面将书法内化为一种结构法则与世界观,建构出以书法为核心的雕塑抽象语言,另一方面通过雕... 身处两种文化之间的旅法艺术家熊秉明由东方观西方,由西方回望东方。他既是现代主义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者。在东西方的互视中,熊秉明一方面将书法内化为一种结构法则与世界观,建构出以书法为核心的雕塑抽象语言,另一方面通过雕塑将哲学思辨,特别是关于存在的意义转化为视觉结构。熊秉明的雕塑实践作为一种文化转译,通过一种更加内在的、隐性的、精神性的路径参与深层的民族文化认同建构,并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秉明 雕塑 文化转译 中国传统美学 存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8
作者 韩炜炜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I0007-I0007,共1页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精美的装饰艺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在当前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关键媒介,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将中国传统建...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精美的装饰艺术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在当前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关键媒介,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将有助于促进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传播,还能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展开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产品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影像转化
19
作者 刘壮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1,共5页
在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化影像转化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一转化过程不仅要求电影创作者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还需要他们尊重电影本体语言的特性,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 在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化影像转化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这一转化过程不仅要求电影创作者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还需要他们尊重电影本体语言的特性,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影语言相结合。创新电影叙事、运用先进技术和拓展想象空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电影想象力的三大支柱,通过重新诠释和想象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人物,电影创作者能够创造出新的叙事结构和情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为观众传递文化价值的同时,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业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影像转化 想象力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百年论争——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
20
作者 张英魁 王梅琳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6,共9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百年来中国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百年来关于二者关系的论争可归纳为四大基本观点:以正统意识形态之争为中心的“异质冲突论”、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有限共生论”、以中华文化新生为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百年来中国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百年来关于二者关系的论争可归纳为四大基本观点:以正统意识形态之争为中心的“异质冲突论”、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有限共生论”、以中华文化新生为中心的“吸纳融合论”,以及以各自独立功能为中心的“二维发展论”。这四种观点既具有相继承接的历时性,也具有主次分明的共时性。除了“异质冲突论”之外,其他三种观点均能在某种程度上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需求。展望未来,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思维观念、制度设计与建设实践等维度上的协同推进,将是二者关系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异质冲突 有限共生 吸纳融合 二维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