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肯尼迪政府与1961年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之争 被引量:10
1
作者 牛大勇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8-84,共7页
1961年美台当局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面临失败,肯尼迪政府力图改取“重要问题案”,蒋介石坚持沿用“延期审议案”。紧张的交涉引起美台关系的危机。深层原因涉及肯尼迪酝酿调整对华政策。肯尼迪最后向蒋介石作出必要时否决中... 1961年美台当局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面临失败,肯尼迪政府力图改取“重要问题案”,蒋介石坚持沿用“延期审议案”。紧张的交涉引起美台关系的危机。深层原因涉及肯尼迪酝酿调整对华政策。肯尼迪最后向蒋介石作出必要时否决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秘密保证,并以美国利益的重大让步,换取台湾当局接受“重要问题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代表权 联合国 肯尼迪 蒋介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英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1950—1951) 被引量:7
2
作者 徐友珍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53,共8页
有关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美国的基本立场是反对中国代表权变更,尽管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有微妙的区别,此前主要是私下操纵,此后则公开阻挠。英国的投票立场经历了从弃权、赞成中国代表权变更到最终支持美国在联合国搁置对中国代表... 有关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美国的基本立场是反对中国代表权变更,尽管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有微妙的区别,此前主要是私下操纵,此后则公开阻挠。英国的投票立场经历了从弃权、赞成中国代表权变更到最终支持美国在联合国搁置对中国代表权问题讨论的演变过程。而且,英国赞成新中国取得合法代表权并不意味着取缔国民党集团的非法代表,其政策转轨亦不同步。在1950年1-6月,英国开始由弃权走向有条件赞成新中国取得席位,美英分歧凸现,各自为自己的立场游说其他安理会成员国。1950年6月-1951年1月是美英分歧与协调的高峰时期,英国逐渐走向赞成接纳新中国代表同时驱逐国民党非法代表的立场。美国则不遗余力地反对中国代表权的变更。1951年2-6月,英国由赞成中国代表权变更转向支持美国在联合国搁置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美英纷争基本平息。美英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除了反映两国对华政策的差异外,也折射出两国对联合国组织的不同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英关系 联合国 中国代表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翰逊政府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政策之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陈长伟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41,共11页
本文通过利用最新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分析约翰逊时期影响美国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决策的诸多因素,为研究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提供有益的参考。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约翰逊这届政府任期伊始,就感到美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 本文通过利用最新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分析约翰逊时期影响美国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决策的诸多因素,为研究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提供有益的参考。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约翰逊这届政府任期伊始,就感到美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老政策难以延续,因而不遗余力地寻找新的手段以维持旧的局面。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约翰逊政府经历了持续的决策争论和反复的立场摇摆,最终确立支持具有“两个中国”意味的“设立研究委员会”的决议案,作为防止其联合国中国代表权政策失败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 中国代表权 约翰逊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美英围绕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交涉(1951—1955) 被引量:4
4
作者 傅敏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0-107,共8页
中国代表权问题不仅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的最重要的冷战问题之一,而且是美国阵营内部歧见纷呈的问题。朝鲜战争爆发后,维护台湾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但是英国并不紧随美国的指挥棒合拍地起舞。台湾利用美苏阵... 中国代表权问题不仅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的最重要的冷战问题之一,而且是美国阵营内部歧见纷呈的问题。朝鲜战争爆发后,维护台湾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但是英国并不紧随美国的指挥棒合拍地起舞。台湾利用美苏阵营的尖锐对抗,以小搏大,竭力争取美国支持直接否决反对台湾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的方案。台美英三方均有各自的立场与考量,有时限的"缓议案"是三方博弈后的产物。随着美苏阵营对抗的渐趋缓和,台湾当局所能做的必定越来越多的是妥协与退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当局 美国 英国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 缓议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年台湾“立法院”与当局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策 被引量:1
5
作者 傅敏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8-113,共6页
1961年台湾当局面临否决蒙古入会,抑或确保继续把持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的两难抉择。"立法院"作为代表岛内主流"民意"的重要机构,坚持所谓"汉贼不两立"立场,要求行政当局对蒙古入会案坚决投下反对票,使用否... 1961年台湾当局面临否决蒙古入会,抑或确保继续把持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的两难抉择。"立法院"作为代表岛内主流"民意"的重要机构,坚持所谓"汉贼不两立"立场,要求行政当局对蒙古入会案坚决投下反对票,使用否决权,决不以放弃否决蒙古入会换取法语非洲国家对中国代表权有关提案的投票支持。"立法院"的这一基本立场成为行政当局对外交涉的重要"民意"基础与谈判后盾,为行政当局多所借力。"立法院"也不全然为行政当局所左右,"立法院"的立场与决议对当局的决策发生了事实上的牵制与影响,无论是台湾当局最高决策者蒋介石,还是行政当局领导者陈诚,都不能全然无视"立法院"的立场与作用,并直接传导至一线对外交涉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院” 台湾行政当局 中国代表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克松政府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评估和政策 被引量:1
6
作者 温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7-120,共14页
中美关系解冻前,美国通过延期讨论和联合国"重要问题"处理办法,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的代表权,"中国代表权"问题由此产生。出于联华抗苏战略考虑,尼克松上台后亟需缓和美中关系。1969和1970年,他有意... 中美关系解冻前,美国通过延期讨论和联合国"重要问题"处理办法,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的代表权,"中国代表权"问题由此产生。出于联华抗苏战略考虑,尼克松上台后亟需缓和美中关系。1969和1970年,他有意释放出一些对华和解信号,但因国内外牵制,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仍沿用"重要问题"案,然而改行类似"一中一台"策略的讨论却在加紧进行。1971年,美国正式决定采取"双重代表权"案,即中国加入联合国并进入安理会,同时保留台湾当局的联大席位。其间,美台有过激烈交涉。随着第26届联大否决"重要问题"案,通过"阿尔巴尼亚"案,台湾当局被逐出联合国,美国苦心经营的"双重代表权"案根本就未能表决,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克松政府 "中国代表权"问题 "重要问题"案 "阿尔巴尼亚"案 "两个中国"策略 "双重代表权"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舆论与美国对华政策——以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为例
7
作者 袁小红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39,147,共4页
从1949年中国代表权问题产生开始,美国即极力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前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美国政府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之所以长期推行阻挠中国的政策,除了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国内。面对国内强烈的反华舆论,历届政府... 从1949年中国代表权问题产生开始,美国即极力阻止中国进入联合国,前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美国政府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之所以长期推行阻挠中国的政策,除了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国内。面对国内强烈的反华舆论,历届政府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采取了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的政策,直到公众舆论发生重大变化后,美国有关这一问题的政策才有了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公众舆论在美国对华政策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对华政策 中国代表权 公众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政府与一九七一年联合国中国代表权之争 被引量:5
8
作者 吕迅 吕菲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31,共8页
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一方面调整战略,主动改善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愿割裂与台湾的关系,这种矛盾生动地反映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尼克松政府内部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分歧,持不同意见的各方对决策施加了不同程度... 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一方面调整战略,主动改善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愿割裂与台湾的关系,这种矛盾生动地反映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尼克松政府内部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分歧,持不同意见的各方对决策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 尼克松政府 1971年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克松政府1971年联合国中国代表权之失 被引量:4
9
作者 吕迅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39,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关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策环境、过程和模式。尼克松总统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实际上,他直到1970年底才真正认真加以考虑。他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 本文主要讨论美国尼克松政府时期关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策环境、过程和模式。尼克松总统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实际上,他直到1970年底才真正认真加以考虑。他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构成了决策核心,并对该问题进行了战略放弃;同时又对长期负责该事务的国务院系统和国务卿罗杰斯毫不信任,从而造成严重的信息脱节以及其他一系列的战术失误,使得美国最终在1971年失掉了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的主导地位。在一批新近解密的美国国家安全档案的帮助下,本文对于这次美国在联合国失利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决策过程中的若干关键因素,并构建了该问题决策的陀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 尼克松 中美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年美英关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的分歧 被引量:2
10
作者 邹耀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2-96,共5页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新独立国家成为联合国成员,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延期审议”方案在联合国难以为继。就在此时,英国在1961年改变了原来支持美国的立场,不仅反对美国的“延期审议”方案,而且公开赞成中国加入联合国。...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新独立国家成为联合国成员,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延期审议”方案在联合国难以为继。就在此时,英国在1961年改变了原来支持美国的立场,不仅反对美国的“延期审议”方案,而且公开赞成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迫切需要英国的合作以获得成功,因此,美国在政策调整时不得不与英国充分协商。通过这种协商,英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英国 中国联合国代表权 分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年英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政策转变
11
作者 万义兵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15,共19页
1960年第十五届联合国大会的投票结果表明,美国力主的缓议案政策将难以为继。1961年,英美着手酝酿新的对华政策,英国首先提出中进台退方案,遭到美国等盟友反对。继而,美国提出"继承国"方案,也遭到英国等各方盟友反对。随后,... 1960年第十五届联合国大会的投票结果表明,美国力主的缓议案政策将难以为继。1961年,英美着手酝酿新的对华政策,英国首先提出中进台退方案,遭到美国等盟友反对。继而,美国提出"继承国"方案,也遭到英国等各方盟友反对。随后,美国提出重要事项和委员会结合的新方案,英国权衡之后选择支持。在台湾地区同意放弃否决外蒙古加入联合国之后,美国抛弃了委员会方案。英国为了不得罪各利益方,选择了骑墙策略:既支持苏联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权益的提案,又支持美国的重要事项提案。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能进入联合国。1961年英国的政策转变表明,英国不再完全支持美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成为大势所趋,未来美国为了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需付出更大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61年 英国 联合国 中国代表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年代中期美台关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合作与分歧之研究
12
作者 陈长伟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0-56,共7页
本文拟利用最新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论述1960年代上中期美国政府与台湾国民党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国际形势的发展使得约翰逊政府不得不在中国代表权问题采取新的手段,而国民党却希望美国能够继续以“重要问题案”在... 本文拟利用最新解密的美国政府档案,论述1960年代上中期美国政府与台湾国民党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国际形势的发展使得约翰逊政府不得不在中国代表权问题采取新的手段,而国民党却希望美国能够继续以“重要问题案”在联合国内维持“纳蒋排共”的旧局面。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约翰逊政府决定支持具有“两个中国”意味的“研究委员会”的决议案,作为防止其政策失败的主要手段,并迫使国民党接受。与此同时,美台双方为了保住国民党在联合国的席位,还通过PL480为国民党在非洲加大“援助外交”提供财政资助,暂时维持着美台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 中国代表权 约翰逊 美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翰逊政府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以1966年研究委员会提案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姚百慧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4-29,共6页
1966年,由于面临要求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巨大压力,美国采纳了研究委员会提案,并支持意大利等国在联大上提出该案。美台为此进行了激烈争论,最终台湾勉强接受了该案。虽然在21届联大上这个提案未能通过,但是它的提出分化了“驱蒋纳我”的力... 1966年,由于面临要求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巨大压力,美国采纳了研究委员会提案,并支持意大利等国在联大上提出该案。美台为此进行了激烈争论,最终台湾勉强接受了该案。虽然在21届联大上这个提案未能通过,但是它的提出分化了“驱蒋纳我”的力量,拖延了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约翰逊政府 中国代表权问题 “研究委员会提案” “两个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年日本的联合国中国政策出台始末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宇翔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46,80,共6页
第25届联大后,佐藤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新的联合国中国政策。在决策过程中,首相佐藤始终坚持以美国意见为导向,以"保住台湾"为目标,但由于中美缓和、美台博弈以及政权内部意见纷争等因素纵横交错,致使新政策久拖难决。最终在多... 第25届联大后,佐藤政府开始着手制定新的联合国中国政策。在决策过程中,首相佐藤始终坚持以美国意见为导向,以"保住台湾"为目标,但由于中美缓和、美台博弈以及政权内部意见纷争等因素纵横交错,致使新政策久拖难决。最终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佐藤选择了追随美国、以"首相裁定"决定日本充当美"逆重要问题案"和"双重代表权案"的联合提案国。佐藤此举固然维持了日美、日台关系,但同时也背离了世界潮流,错失了与中国改善关系的良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中国代表权 联合提案国 佐藤政府 政策过程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
15
作者 宋文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65-72,共8页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宋文荣1995年10月24日,是联合国成立50周年纪念日。整整半个世纪的历程,联合国会员国由51个增加到185个。在当今世界上联合国成为最有代表性、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综合职能最广泛的...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宋文荣1995年10月24日,是联合国成立50周年纪念日。整整半个世纪的历程,联合国会员国由51个增加到185个。在当今世界上联合国成为最有代表性、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综合职能最广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宪章 地位与作用 国际组织 创始会员国 合法权利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安理会 双重代表权 中国代表 中国代表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介石与1961年联合国“外蒙入会案”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红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31,共9页
1961年台湾与大陆关于联合国内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争论发生重大转折,台湾在联合国的地位受到威胁。蒋介石在如何应对"外蒙入会案"的问题上与美国产生分歧,他先是要求美国协力阻止外蒙古加入联合国,态度强硬,后来迫于美国压力与... 1961年台湾与大陆关于联合国内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争论发生重大转折,台湾在联合国的地位受到威胁。蒋介石在如何应对"外蒙入会案"的问题上与美国产生分歧,他先是要求美国协力阻止外蒙古加入联合国,态度强硬,后来迫于美国压力与国际现实,又不得不作出让步而改变政策,默认外蒙古加入联合国的事实。蒋介石的日记中详细记载了他与美国交涉的过程及心理变化。在处理"外蒙入会案"的过程中,蒋介石在政务处理中的策略与技巧、蒋的独断专行事必躬亲以及将个人好恶情绪带入政务处理等惯常的行事风格亦表露无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中国代表权 “外蒙入会案”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