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利斯·米勒与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
1
作者 王宁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5,共11页
希利斯·米勒作为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他的著述经常被人们引用和批评性地讨论,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理论思考和建构也不无启迪。他生前先后20多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中... 希利斯·米勒作为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他的著述经常被人们引用和批评性地讨论,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理论思考和建构也不无启迪。他生前先后20多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中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并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出版了他的中国演讲集。米勒之于中国的意义特别体现于下列两个事件:其一是中国学界对他关于“文学终结”的观点及其所引发的争论产生的误解,其二是他与中国学者张江就“强制阐释”问题进行的通信交流和讨论,尤其是后者同时在中国和西方语境中引发了较大的批评性讨论。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要走向世界,正需要像米勒这样的西方主流理论家的支持和推进。因此就这一点而言,米勒为中国人文学术国际化作出的贡献尤其应该受到赞赏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中国人文学术 文学终结论 强制阐释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传播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梁砾文 王雪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1期30-34,共5页
随着西方文明主导的全球化急速传播,处于世界学术交流圈"边缘位置"的中国学术话语传播陷入困境。随着"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通过人文社科学术话语传播,让中国情境下的知识生产成为后全球化时代的建构要素,是中华文... 随着西方文明主导的全球化急速传播,处于世界学术交流圈"边缘位置"的中国学术话语传播陷入困境。随着"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通过人文社科学术话语传播,让中国情境下的知识生产成为后全球化时代的建构要素,是中华文化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危机的现实回应。在分析全球化的世界学术交流格局及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传播困境的基础上,解析走向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学术交流圈的特点,并据此为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传播策略提出建议:洞悉时代背景和世界格局;立足中国情境,深度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拓宽学术传播思路,创新学术传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全球化时代 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 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