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6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中国人文经济学的发展和超越
1
作者 李曦辉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1,共9页
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的中国人文经济学,是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经济发展“理想类型”的超越。“第二个结合”下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独特内涵、精神与物质属性,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 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的中国人文经济学,是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经济发展“理想类型”的超越。“第二个结合”下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独特内涵、精神与物质属性,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构成了中国人文经济学的底色,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追求极限。中西不同文明源头和文化差异对经济发展观及经济发展路径具有迥异影响。中国人文经济学可在分工、规模范围与创新三个维度体现其优势所在,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国人文经济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迹聚类分析的中国人文领域核心学者成长模式研究
2
作者 彭贤哲 张瑜 +1 位作者 孟德杰 石进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151,共13页
[目的/意义]明晰中国人文领域核心学者的成长模式,有利于为该领域人才培育奖励政策的制定或调整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从人才发展角度出发,促进中国新文科建设的落地与推进。[方法/过程]为挖掘中国人文领域核心学者潜在共同的成长模式,本... [目的/意义]明晰中国人文领域核心学者的成长模式,有利于为该领域人才培育奖励政策的制定或调整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从人才发展角度出发,促进中国新文科建设的落地与推进。[方法/过程]为挖掘中国人文领域核心学者潜在共同的成长模式,本文以回顾的视角构建他们的科研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综合能力的时序变化记录,通过动态时间规整和轨迹聚类算法,展现了他们在3个方面普遍的学术成长模式。[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中国人文领域核心学者的科研生产力的成长模式具有多样性,哲学和文学学科的核心学者的学术影响力、综合能力的成长发生在后期,但历史学学科却集中在早期阶段,3个方面学术能力的成长通常表现出同步效应。由此得出的学者成长模式的阶段性特征、学科性差异以及组合规律,有助于拟定中国人文领域人才的评价方式、评价周期、评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迹聚类分析 中国人文领域 核心学者 成长模式 CS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传播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梁砾文 王雪梅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1期30-34,共5页
随着西方文明主导的全球化急速传播,处于世界学术交流圈"边缘位置"的中国学术话语传播陷入困境。随着"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通过人文社科学术话语传播,让中国情境下的知识生产成为后全球化时代的建构要素,是中华文... 随着西方文明主导的全球化急速传播,处于世界学术交流圈"边缘位置"的中国学术话语传播陷入困境。随着"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通过人文社科学术话语传播,让中国情境下的知识生产成为后全球化时代的建构要素,是中华文化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危机的现实回应。在分析全球化的世界学术交流格局及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传播困境的基础上,解析走向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学术交流圈的特点,并据此为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传播策略提出建议:洞悉时代背景和世界格局;立足中国情境,深度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拓宽学术传播思路,创新学术传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全球化时代 中国人文社科学术话语 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一种声音:现代新儒学与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 被引量:13
4
作者 彭彦琴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4-760,共7页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 与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主义为主体的“由下至上”的研究思路不同,中国传统心理学探究走的是“由上至下”的研究路线,即从心理及精神层面最高端入手,强调心理的道德与理性层面,故其实质是人文主义的。现代新儒学作为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典范,具有心理学研究“另一种声音”的独特价值与意义。现代新儒学研究背景及思路的展开,呈现出以传统心理学思想为深厚根基的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独特个性与自信。这是现代新儒学对中国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学 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 科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年来中国人文精神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桂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8-85,共8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研究走过30年的历程。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国人文精神复苏与启蒙期。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集中的是人性与异化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研究走过30年的历程。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国人文精神复苏与启蒙期。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集中的是人性与异化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通过讨论,人们初步认识到人的问题和人性问题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不应成为我们理论上的禁区,马克思主义也重视人、人的价值,应加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论争与重建期。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否失落"、"如何重建人文精神"成为论争的集中话题,形成了80年代"文化热"以来的又一次理论大讨论。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人文精神学理与实践的结合期。中国人文精神研究走出学理桎梏,着重于人文精神与现代化、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四是20世纪末至今,中国人文精神的拓展期。中国人文精神问题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拓展,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建构新论点。21世纪,中国人文精神研究,应具有全球人文意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理念,应追求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文精神 四个时期 人文精神研究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文科学的“自创性”:以文化间性以柔克刚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悦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6-61,83,共7页
中国人文科学要以"自创性"参与全球对话,从逻辑上需要走三个步骤——"比较文化"、"跨文化"与"文化间转向"。"比较文化"就好似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在做比照。比较的前提就是... 中国人文科学要以"自创性"参与全球对话,从逻辑上需要走三个步骤——"比较文化"、"跨文化"与"文化间转向"。"比较文化"就好似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在做比照。比较的前提就是,被比较的双方或者几方文化必须是异质的。在这种比较方法论当中,比较为"同"还是比较出"异",就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理解方式。"跨文化"则好似是一座桥梁。如果说,"比较文化"不强调相交的话,那么,"跨文化"则更强调沟通。"跨文化"交流的关键词就是"跨",cross就是交叉之意,"跨文化"需要在两种抑或几种文化之间"架桥"。而"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ity)则关注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融会和交融,进而形成相互的深入的文化理解,最终要达成全球性的"文化整合"。质言之,从"比较文化"、"跨文化"到"文化间转向",它们分别承担了人文科学建构的不同层次的任务:"比较文化"的基本任务是"分殊",我与你是"不同"的;"跨文化"的基本任务是"互动",我与你是要"和"的;而"文化间转向"的基本任务则是"整合",我与你是"和而不同"的。在总体上,当今中国人文科学的建构,也需要从"比较"、"跨越"再到"间性",这样分三步走来建构"自创性"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文科学 自创性 比较文化 跨文化 文化间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发展战略:跨入21世纪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49-51,共3页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单元,学科发展战略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由20世纪80年代以学科引进为主转向在引进的同时积极创建新学科的发展格局。在21世纪前半期,中...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单元,学科发展战略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由20世纪80年代以学科引进为主转向在引进的同时积极创建新学科的发展格局。在21世纪前半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可以确定为:合理有效地配置研究力量,学科引进和学科独创同时并重,两相兼顾,协同互补,全面振兴人文社会科学,为使中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新兴学科的重要策源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发展战略 学科引进 学科独创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回眸与检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承贵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35-140,共6页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历经了中西互渗、观点至上和理性多元三个阶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兴替状况,展示了其与自然科学、政治理性及人的实践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为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性质及其与人... 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历经了中西互渗、观点至上和理性多元三个阶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兴替状况,展示了其与自然科学、政治理性及人的实践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为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性质及其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研究的关系开拓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主义方法 马克思主义方法 人文主义方法 回眸 检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而鞠躬尽瘁——悼念李旭旦老师 被引量:1
9
作者 金其铭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985年第4期61-64,共4页
长期以来,人文地理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伪科学,在五十年代萨乌式金所著《经济地理导论》一书中可以看到这种论述,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甚至延续到八十年代初期。这种批判,现在看来是不够客观的,但在当时却造成一种声势,使人文地理成了科... 长期以来,人文地理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伪科学,在五十年代萨乌式金所著《经济地理导论》一书中可以看到这种论述,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甚至延续到八十年代初期。这种批判,现在看来是不够客观的,但在当时却造成一种声势,使人文地理成了科学研究的禁区,甚至这一名称也一度消声匿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旭旦 中国人文地理学 尽瘁 经济地理学 兴人 文化地理 环境决定论 人地关系观 人类社会活动 人地关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书评研究——基于CSSCI来源期刊(1998—2017)的数据 被引量:9
10
作者 姜春林 张光耀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77,共10页
从文献计量角度系统梳理并展现我国书评发展现状,对促进我国书评事业发展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8—2017)收录的书评数据为分析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书... 从文献计量角度系统梳理并展现我国书评发展现状,对促进我国书评事业发展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1998—2017)收录的书评数据为分析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书评数据集从书评的规模、作者、机构、热点、学科、发表期刊、地域、引文等多个维度展开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书评存在规模不断减小,受到基金资助数量增多,主要集中于文学和新闻传播学领域,书评热点多呈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学领域,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评价较普遍,篇均引文数增多,东西部分布不平衡等现象。针对书评存在的问题,从促进书评水准提升、发挥编辑导引作用、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专门书评索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书评评价 CSSCI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重视徐霞客到重视王士性:中国人文科学复兴的一个标志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建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2期97-100,共4页
从重视徐霞客到重视王士性:中国人文科学复兴的一个标志徐建春15世纪末叶和16世纪初期,从西欧开始了大量的远洋航行,其中影响世界史发展的两件大事是:1、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现在古巴和海地等处;2、1498... 从重视徐霞客到重视王士性:中国人文科学复兴的一个标志徐建春15世纪末叶和16世纪初期,从西欧开始了大量的远洋航行,其中影响世界史发展的两件大事是:1、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现在古巴和海地等处;2、1498年达伽马在绕过好望角之后,越过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霞客 王士性 人文地理学 中国人文 地理学家 黑格尔 人地关系思想 地理类型 自然地理 中国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世纪之交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 被引量:2
12
作者 殷秋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6,共6页
关键词 人文知识分子 当代中国 意识形态化 艰难抉择 世纪之交 社会转型 中国人文 学问与思想 市场化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文传统视域中的道家“自然”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光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7-153,239,共8页
基于中国人文传统审视道家哲学,核心范畴"自然"蕴含着深沉的人文关怀,其思想实质是"人文自然"。道家"人文自然"既缘于对"礼乐"人文传统弊端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出于对"自然"人文环境... 基于中国人文传统审视道家哲学,核心范畴"自然"蕴含着深沉的人文关怀,其思想实质是"人文自然"。道家"人文自然"既缘于对"礼乐"人文传统弊端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出于对"自然"人文环境的执着追求,其要义在于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价值诉求主要体现为对于人的生存环境的强烈关注,并经由强调人的"自主性""自为性"与"自由性"而得以彰显。这一诉求在老庄哲学中各具特色,老子"人文自然"侧重在建构"自然"的社会政治环境,庄子"人文自然"偏重于塑造"自然"的个体心灵环境。"人文自然"是中国人文传统的道家式表达,在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定会展现其独特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文传统 老庄道家 “自然”范畴 人文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色:注重人格建设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先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6期37-43,共7页
本文提出,讨论人文精神,不应忽视清理本土的人文传统。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格的培育和建设,而这也是当前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人格,包括种属人格、群体人格和个体人格。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他总要思考生命的意义,有意识地... 本文提出,讨论人文精神,不应忽视清理本土的人文传统。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格的培育和建设,而这也是当前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人格,包括种属人格、群体人格和个体人格。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他总要思考生命的意义,有意识地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格的更重要内涵是恰当处理人际关系,协调人我、均衡群己的利益,珍重自己的自然人性、善于体贴他人,维护人格尊严,坚持人生理想。建设现代人格,需要继承和改造传统人格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文精神 人格建设 人格意识 人文精神讨论 人格理想 人格尊严 人文传统 和谐相处 民胞物与 现代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与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
15
作者 王宁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5,共11页
希利斯·米勒作为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他的著述经常被人们引用和批评性地讨论,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理论思考和建构也不无启迪。他生前先后20多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中... 希利斯·米勒作为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他的著述经常被人们引用和批评性地讨论,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理论思考和建构也不无启迪。他生前先后20多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中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并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出版了他的中国演讲集。米勒之于中国的意义特别体现于下列两个事件:其一是中国学界对他关于“文学终结”的观点及其所引发的争论产生的误解,其二是他与中国学者张江就“强制阐释”问题进行的通信交流和讨论,尤其是后者同时在中国和西方语境中引发了较大的批评性讨论。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要走向世界,正需要像米勒这样的西方主流理论家的支持和推进。因此就这一点而言,米勒为中国人文学术国际化作出的贡献尤其应该受到赞赏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中国人文学术 文学终结论 强制阐释 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中国人文地理概论》评介
16
作者 杨旭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06-82,共2页
地理学的科学体系,首先分为区域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两大分支。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传统分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和李特尔都以区域研究为基础写了大量区域著作来论述极其广大的地区;到了近代,由于系统地理学的发展,其相对地位才有... 地理学的科学体系,首先分为区域地理学和系统地理学两大分支。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传统分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和李特尔都以区域研究为基础写了大量区域著作来论述极其广大的地区;到了近代,由于系统地理学的发展,其相对地位才有所下降。系统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三支,而以前两支为主。我国自五十年代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强调自然地理而忽视人文地理的片面倾向,甚至视人文地理学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伪科学而加以批判,至使我国地理学出现了畸形发展的局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文地理学这门被长期忽视、已是十分薄弱甚至是空白的学科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中国人文地理概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金其铭、董新、陆玉麒编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 系统地理学 中国特色 区域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城乡聚落 传统民居 应用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挽救中国人文科学的衰落命运
17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6-97,共2页
《上海文化》(1994年第1期)梁溪《我们何以自处》一文中说:中国当代人文科学基本上都缺乏和丧失了它应有的文化批判功能.人文科学必须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提供一种最高的价值典范,并以此对诸如社会现象、文化潮流、大众时尚等等进行理性的... 《上海文化》(1994年第1期)梁溪《我们何以自处》一文中说:中国当代人文科学基本上都缺乏和丧失了它应有的文化批判功能.人文科学必须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提供一种最高的价值典范,并以此对诸如社会现象、文化潮流、大众时尚等等进行理性的导引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文 人文科学 批判功能 文化潮流 社会现象 上海文化 中国当代 批判意识 文化先驱 导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高教》继续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18
作者 江彦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8,共1页
2008年,《江苏高教》在刊物质量建设上再获佳绩:在4年进行一次的核心期刊评选中继续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在两年进行一次的CSSCI来源期刊的评选中继续被评为来源期刊。
关键词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江苏高教》 CSSCI 来源期刊 期刊评选 质量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烈祝贺《艺术百家》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3年版)
19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I0003-I0003,共1页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研制与评选是中国社会科学辽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一项长期研究工作,每一版的最终成果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以下简称《要览》的形式发布。
关键词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艺术 中国社会科学 科学评价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3
20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F0003-F0003,共1页
10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13”在国学馆隆重举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主持会议。
关键词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 2013年 中国人民大学 副校长 杨慧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