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来不来中国大不一样”——访英语京剧《风还巢》中的“程氏姐妹” |
夏永芳
|
《上海戏剧》
|
1986 |
0 |
|
2
|
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名单确定 |
|
《福建艺术》
|
2006 |
0 |
|
3
|
再谈创新与继承——张庚先生对京剧、昆曲的关注给我们的启发 |
安葵
|
《影剧新作》
|
2015 |
0 |
|
4
|
模式化·兼容模式·超越模式——京剧新剧目汇演漫评 |
柴俊为
张鸣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1989 |
1
|
|
5
|
京剧与狂言的交流 |
严庆谷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6
|
燕鸣试新春 记周燕萍现代交响京剧音乐会 |
何真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7
|
振兴京剧之我见 |
关肃霜
|
《民族艺术研究》
|
1991 |
0 |
|
8
|
中国剧团寻求异国空间 |
温金海
|
《杂技与魔术》
北大核心
|
1994 |
0 |
|
9
|
京剧《初出茅庐》一场收回成本 |
吴焕
|
《剧影月报》
|
2002 |
0 |
|
10
|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高牧坤先生喜收著名京昆武生翁国生为徒 |
白马
|
《戏文》
|
2007 |
0 |
|
11
|
京剧革命与布景革新——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学习札记 |
龚和德
|
《上海戏剧》
|
1964 |
1
|
|
12
|
略论京剧《彝陵之战》 |
英郁
|
《上海戏剧》
|
1963 |
0 |
|
13
|
历史剧如何呈现“历史的内在可能性”:昆剧《李清照》的启示 |
赵建新
|
《中国文艺评论》
|
2016 |
1
|
|
14
|
让戏曲走进中小学的几点思考 |
李方琴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5
|
“张火丁现象”溯源及启迪 |
傅谨
|
《中国文艺评论》
|
2016 |
1
|
|
16
|
样板戏《红灯记》剧本改编中阶级理念的运用 |
王俊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4 |
0 |
|
17
|
一曲难忘《春闺梦》 |
刘佳宏
|
《文化艺术研究》
|
2002 |
0 |
|
18
|
望梅成树三十年——记国家一级演员王滨梅 |
祝悦
|
《文化艺术研究》
|
2010 |
0 |
|
19
|
圆了“七彩梦” |
徐忠友
|
《文化艺术研究》
|
1994 |
0 |
|
20
|
“告别”文学 |
徐城北
|
《文化艺术研究》
|
199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