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家庭伦理生活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滨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25,共6页
在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的晚期民国时期,传统的家庭伦理,依然是中国乡村社会里千千万万农民家庭最基础的道德生活规范,对广大农民的家庭生活,依然发挥着重大而积极的良性作用。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家庭道德生活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的... 在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的晚期民国时期,传统的家庭伦理,依然是中国乡村社会里千千万万农民家庭最基础的道德生活规范,对广大农民的家庭生活,依然发挥着重大而积极的良性作用。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家庭道德生活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中国乡村社会 家庭伦理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主化: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被引量:5
2
作者 吴理财 《社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4-17,共4页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乡村民主化 村民自治 中国乡村社会 村委会选举 国家权力 选举制度 人民公社制度 农民负担 村干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转型中国乡村社会的新视角——读懂《后乡土中国》 被引量:8
3
作者 孟根达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6,共6页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q... 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把握乡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是乡村社会研究或农村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6。由此将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概括为"乡土社会",即"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也就是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或不同于"法理社会"的"礼俗社会"[1]9。乡土中国一直是理解和分析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和视角,而且也成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范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村社会 农村社会 《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 乡土中国 滕尼斯 法理社会 未来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以云南为调查蓝本)”项目启动
4
作者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云南)”是云南大学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和重大实践,是推动民族学、社会学学科建设,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工作部署和安排,也是云南大学继承魁阁先辈学术报国之志,推动云南大学的民族...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云南)”是云南大学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和重大实践,是推动民族学、社会学学科建设,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工作部署和安排,也是云南大学继承魁阁先辈学术报国之志,推动云南大学的民族学、社会学更加深入地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云南高质量发展以及推动学科全面转型升级、学科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学术优势、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优势 学科融合 具体举措 双一流 中国乡村社会 云南大学 乡村振兴战略 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社会学的新篇章——袁亚愚著《乡村社会学》读后
5
作者 陈定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43-44,共2页
80年代初,我在重庆市的乡村做了一些社会调查。在调查中,深感我国近年来进行的各项改革、尤其是乡村的改革,对乡村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真是太大了。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应该从中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出发,写一部反映中国当前的改革对中国... 80年代初,我在重庆市的乡村做了一些社会调查。在调查中,深感我国近年来进行的各项改革、尤其是乡村的改革,对乡村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真是太大了。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应该从中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出发,写一部反映中国当前的改革对中国乡村社会影响的《乡村社会学》。此后,这一愿望一直萦绕心头,但由于各种原因,加上我年事已高,撰写《乡村社会学》的愿望终未能实现。今天,我以极其兴奋的心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中国乡村社会 社会调查 实际出发 重庆市 80年代 心情 现实问题 基本原理 城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考古》40周年刊庆暨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6
作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业考古》编辑部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2-272,共1页
《农业考古》期刊创办于1981年,至今走过了40个春秋。在40年的历程中,《农业考古》长期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关注,获得过一些荣誉,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和期刊评价机构的好评。为了总结40年来的办刊经验,进一步办好期刊,本刊编辑部将举办... 《农业考古》期刊创办于1981年,至今走过了40个春秋。在40年的历程中,《农业考古》长期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关注,获得过一些荣誉,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和期刊评价机构的好评。为了总结40年来的办刊经验,进一步办好期刊,本刊编辑部将举办《农业考古》40周年刊庆暨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学术研讨会。现将学术研讨会有关事宜函告如下,欢迎学界学者们投稿参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刊经验 征稿函 期刊评价 中国乡村社会 刊庆 经济史 学术研讨会 《农业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考古》40周年刊庆暨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7
作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业考古》编辑部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72-272,共1页
《农业考古》期刊创办于1981年,至今走过了40个春秋。在40年的历程中,《农业考古》长期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关注,获得过一些荣誉,长期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和期刊评价机构的好评。为了总结40年来的办刊经验,进一步办好期刊,《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期刊创办于1981年,至今走过了40个春秋。在40年的历程中,《农业考古》长期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关注,获得过一些荣誉,长期得到国际国内学术界和期刊评价机构的好评。为了总结40年来的办刊经验,进一步办好期刊,《农业考古》编辑部将举办《农业考古》40周年刊庆暨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现将学术研讨会有关事宜函告如下,欢迎学界学者们投稿参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刊经验 征稿函 期刊评价 中国乡村社会 刊庆 经济史 《农业考古》 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与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8
作者 张再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5期3-6,31,共5页
9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分散的工业化、滞后的城镇化,严重影响了农村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已成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中国农村社会... 9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分散的工业化、滞后的城镇化,严重影响了农村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已成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成为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保障。强化农业基础,建立村庄兼并机制和乡镇企业集中布局机制等对策对加速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进程 乡镇企业 中国乡村社会 中国农村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 村庄兼并 社会经济发展 改革与发展 结构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6-140,共5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与变革乡村社会秩序的革命。这场革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与变革乡村社会秩序的革命。这场革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使得乡村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乡村社会每天都在改造进步之中,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有效促进了当时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成立初期 土地改革运动 中国乡村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乡村传播学的基本思路——传播学本土化的一种探索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红艳 谢咏才 谭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86-89,95,共5页
 文章从传播学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趋势谈起,结合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乡村社会研究的深入,提出构建中国乡村传播学的基本思路,就其主要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做了初步的界定。
关键词 传播学本土化 中国乡村社会 中国乡村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问题意识到中层理论——评《传统与变迁:近代华北乡村的经济与社会》
11
作者 郑清坡 《古今农业》 2015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学者多将史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厘清基本史实的基层史学,探求史实间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中观概念的中层史学和揭示历史规律并构建理论的高层史学。基层史学与高层史学固然很重要,然环顾学界现状,最欠缺和需要的恰恰是能够沟通史实与理论的... 学者多将史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厘清基本史实的基层史学,探求史实间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中观概念的中层史学和揭示历史规律并构建理论的高层史学。基层史学与高层史学固然很重要,然环顾学界现状,最欠缺和需要的恰恰是能够沟通史实与理论的中层史学。而要达此境界,除最基本的史实与理论功底与素养外,更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此,才能发现史实间的联系与一般规律,进而实现中层理论的突破。近些年,史学研究越来越注重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理论 问题意识 基本史实 历史规律 近代中国 乡村发展 社会经济 经济史研究 土地分配 中国乡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年来西方的中国近现代乡村研究透视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衍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以《中国研究》、《中国季刊》、《近现代中国》为中心考察西方学术界20年来的中国近现代乡村研究。西方学术界在中国近现代乡村研究方面,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注重采取由下而上的研究视角,趋向于连接经验与理论、从实践出发认识中国乡... 以《中国研究》、《中国季刊》、《近现代中国》为中心考察西方学术界20年来的中国近现代乡村研究。西方学术界在中国近现代乡村研究方面,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注重采取由下而上的研究视角,趋向于连接经验与理论、从实践出发认识中国乡村社会,对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研究》 中国季刊》 《近现代中国 西方学术界 中国近现代乡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来稿须知
13
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编辑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I0001-I0001,共1页
本刊为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以关注当代中国乡村社会问题与文化形态为主旨的综合性学术类刊物,创刊于1984年,现为双月刊,136页/期。本刊以“认识中国社会,关注乡村发展”为办刊宗旨,注重刊发基于中国经验基础之上的发展研究与乡土社会研... 本刊为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以关注当代中国乡村社会问题与文化形态为主旨的综合性学术类刊物,创刊于1984年,现为双月刊,136页/期。本刊以“认识中国社会,关注乡村发展”为办刊宗旨,注重刊发基于中国经验基础之上的发展研究与乡土社会研究的优秀成果。本刊常设发展转型、乡土社会、经济管理、随笔书评等栏目,不定期开设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农村教育等专栏。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一般以8000~15000字为宜,随笔与书评不超过6000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刊宗旨 学术类 中国农业大学 书评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乡村社会 乡土社会 学术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社会中乡土纠纷的变迁 被引量:2
14
作者 栗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3-60,共8页
转型期中国乡村的传统秩序正在经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呈现为机制观念的转变、人际交往的疏离、权力关系的演变与独立个体的崛起。城乡的巨大流动使得独立的个体在纠纷处理上具有足够的自由与话语权,不再受制于乡土秩序的约束。乡村纠纷... 转型期中国乡村的传统秩序正在经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呈现为机制观念的转变、人际交往的疏离、权力关系的演变与独立个体的崛起。城乡的巨大流动使得独立的个体在纠纷处理上具有足够的自由与话语权,不再受制于乡土秩序的约束。乡村纠纷因流动而出现了解决上的"无主地带",进而刺激了乡村"混混"的"暴力救济"与纠纷解决上的"丛林法则"。乡村基层组织"悬浮"于乡土之上,不再具有支配乡村个体的机制与力量。"调解"失去了其固着的乡村组织结构与秩序保障,随之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效力,原有的"实质性调解"被弱化成了"表象性调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 乡土纠纷 乡村调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整合中的心理蜕变──《春回地暖》的一种解读
15
作者 范家进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67-,69+71+73+68+70+72,共8页
小引在世纪末的今天,每一个活得认真的人都免不了被形形色色无法排解的“中国问题”所困扰,其中“乡土中国”问题就是个横亘整个二十世纪且至今也未见有人圆满解开过的“死结”。因此,当我由于某种机缘与王西彦先生这部描写五十年代... 小引在世纪末的今天,每一个活得认真的人都免不了被形形色色无法排解的“中国问题”所困扰,其中“乡土中国”问题就是个横亘整个二十世纪且至今也未见有人圆满解开过的“死结”。因此,当我由于某种机缘与王西彦先生这部描写五十年代乡村生活的长篇小说①凝然相对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整合 乡村生活 工作队 中国乡村社会 意识形态 土地改革运动 阶级斗争 自上而下 作品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乡土叙事中乡村治理书写的嬗变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景雷 白晶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35,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研究当代文学乡村叙事中如何书写乡村治理问题,不仅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探究作家对乡村社会的想象,其实也关联到了作家的文学立场、写作姿态,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何处理自身...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研究当代文学乡村叙事中如何书写乡村治理问题,不仅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探究作家对乡村社会的想象,其实也关联到了作家的文学立场、写作姿态,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何处理自身创作与中国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这种研究来还原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变迁,进而进一步探究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一般而言,所谓乡村治理是指乡村社会的不同主体按照确定的制度、机制联结在一起,共同管理好乡村的公共事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写作姿态 乡土叙事 乡村叙事 文学立场 自身创作 中国乡村社会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农地改革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文胜 《毛泽东研究》 2020年第3期110-114,共5页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一直影响着中国乡村社会兴衰与国家命运。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的问题,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能否解决土地问题决定着革命与建设的成败。邓小平认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一直影响着中国乡村社会兴衰与国家命运。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的问题,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能否解决土地问题决定着革命与建设的成败。邓小平认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小康社会要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主要是从农民与土地的生产关系上解决,“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改革 乡村振兴 小康社会 生产关系 中国乡村社会 革命与建设 农民与土地 恢复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鉴前人经验 助推乡村振兴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东顺 《农业知识》 2021年第5期7-9,共3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乃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人的根与魂,乡村是构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主要载体。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真力量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乃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人的根与魂,乡村是构建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主要载体。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真力量要从乡村酝酿出来、培育起来。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乡村社会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 中国乡村社会 中国社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重要载体 主要载体 优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土地流转中会出现无偿转包——基于产权风险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胡霞 丁冠淇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9-100,共12页
土地流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多无偿转包现象,这反映了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着非正规现象。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对无偿转包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土地流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多无偿转包现象,这反映了我国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着非正规现象。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对无偿转包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无偿转包能够规避土地流转中的产权风险。第二,转出户能够获得的潜在地租越低,转出户的非农化程度越高,或转出户对亲朋好友信任程度越高,无偿转包的情况就越有可能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无偿转包 产权风险 中国乡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家庭伦理书写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鹏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24,共7页
费孝通在论述"差序格局"时曾指出:"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 费孝通在论述"差序格局"时曾指出:"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1)从他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的构成是一个层层嵌套、彼此依存的关系网络。而居于"差序格局"最核心位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伦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伦理关系 《乡土中国 超稳定 中国乡村社会 乡村伦理 差序格局 道德滑坡 血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