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的启示 被引量:379
1
作者 张旗 钱青 +4 位作者 王二七 王焰 赵太平 郝杰 郭光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8-255,共8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发育 ,其中有一类具埃达克岩的特征 ,并根据埃达克岩的成因提出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为一个高原。本文就中国东部高原的范围、高原存在的依据、高原隆升和减薄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指出中国东部高原大规模的...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发育 ,其中有一类具埃达克岩的特征 ,并根据埃达克岩的成因提出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为一个高原。本文就中国东部高原的范围、高原存在的依据、高原隆升和减薄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指出中国东部高原大规模的抬升事件大约发生在中 -晚侏罗世期间 ,在早白垩世之后塌陷。高原的隆升与板块消减作用无关 ,是陆内事件的产物。高原的塌陷是下地壳拆沉作用的结果。拆沉作用不仅可以解释高原的减薄 ,而且可以解释新生代玄武岩喷发和中国东部盆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高原 燕山中晚期 埃达克岩 高原隆升机制 拆沉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生代的中国东部高原:证据、问题和启示 被引量:85
2
作者 张旗 王元龙 +1 位作者 金惟俊 李承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04-1430,共27页
中生代中国东部是否存在一个高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岩石学角度对高原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根据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厘定了高原的界线,认为存在一个高原而非山脉。高原存留的时间大致为175~113Ma(中侏罗世—早白... 中生代中国东部是否存在一个高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岩石学角度对高原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根据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厘定了高原的界线,认为存在一个高原而非山脉。高原存留的时间大致为175~113Ma(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发育在165~125Ma期间。高原的崛起是从北向南扩展的,并将高原的演化分为萌生期、初期、成熟期、萎缩期、垮塌期、残留期和余脉7个阶段,探讨了不同阶段高原界线的变迁。讨论了与中国东部高原有关的下地壳拆沉、燕山运动的本质、中生代构造大转折的含义及其与古太平洋板块的关系等学术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并指出了高原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和今后研究的方向。建议开展高原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研究,把中国东部高原的研究与青藏高原的研究结合起来,开展对大陆构造理论的创新性研究,企望在新的领域创出新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高原 中生代 证据 问题 争论 埃达克岩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北界探讨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旗 金惟俊 +2 位作者 王元龙 李承东 贾秀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9-700,共12页
中国东部高原的界线主要是依据埃达克岩的分布确定的。现已知道,高原最北部的中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在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一带。该区可靠的埃达克岩仅发育在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早期(如132±5Ma的安家营子花岗岩)。现有资料表明... 中国东部高原的界线主要是依据埃达克岩的分布确定的。现已知道,高原最北部的中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在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一带。该区可靠的埃达克岩仅发育在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早期(如132±5Ma的安家营子花岗岩)。现有资料表明,大致以赤峰-开原断裂为界,埃达克岩分布于其南,其北为非埃达克岩分布区,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北界大体沿赤峰-开原一带分布,代表的是侏罗纪时期的高原边界。辽西义县组地层位于高原范围内,众所周知,义县组第2段(124~127Ma)是热河生物群集中发育的阶段,说明当时的气候温湿、植物繁茂、水草丰盛、地势低洼、湖沼发育,不大可能为动植物贫瘠的高寒山区。义县组火山岩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135~120Ma)的义县组主要由玄武岩和赞岐岩(高镁安山岩)组成,并非埃达克岩。因此,至少在127Ma左右,在热河生物群分布的地区,已经不存在高原了,高原的界线南移了,可能移到热河生物群发育区之南的宣化-滦平-锦州一线,其南仍然处于高原环境。高原抬升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同时代沉积物的缺少,或有一些沉积盆地发育,但是厚度很薄。在中-晚侏罗世时,高原上的沉积盆地很少,且缺失上白垩统地层,总体上反映高原处于抬升状态。高原北缘和西北缘早白垩世冰筏和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出现,暗示高原的北缘可能具有相当的高度,可能类似现今的喜马拉雅山。该区中生代构造特征表明,该区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构造特点有着巨大的差异:侏罗纪,尤其是晚侏罗世末期以南北向的挤压构造为主,而早白垩世中期以后演变为以伸展构造为特征,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岩形成的时限大致限定了高原的起始和消亡时间。据最近几年发表的资料,埃达克岩的时代大体限定在170~120Ma之间,表明中国东部高原在170Ma之前开始出现,大约在晚侏罗世达到顶峰,在早白垩世中期(120Ma)以后消失。辽西-冀北的构造、地层和火山岩资料表明,侏罗纪时期本区属于挤压构造环境,高原处于抬升状态;至早白垩世(大体从127Ma左右开始)转变为伸展构造背景,含有丰富热河生物群的阜新-义县-朝阳-丰宁一带已经沉陷,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垮塌可能先从北缘开始,至120Ma左右,高原才整体垮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高原 中生代 北界 辽西 义县组 热河生物群 埃达克岩 赞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达岭花岗岩的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焦守涛 颜丹平 +3 位作者 张旗 李承东 万博 田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69-780,共12页
八达岭花岗岩基是由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花岗岩侵入体组成的,对八达岭花岗岩中的黄花城花岗斑岩、分水岭北西花岗岩和铁炉子二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铁炉子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r(312... 八达岭花岗岩基是由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花岗岩侵入体组成的,对八达岭花岗岩中的黄花城花岗斑岩、分水岭北西花岗岩和铁炉子二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铁炉子二长花岗岩具有高Sr(312×10-6)、低Yb(0.98×10-6)和高Sr/Yb值(318),属于埃达克型花岗岩,其侵位年龄137Ma;黄花城花岗斑岩具低Sr(193×10-6)、低Yb(1.43×10-6)的特征,属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其侵位年龄为133Ma;分水岭花岗岩Sr含量很低(10.2×10-6)、低Yb(0.98×10-6)、贫铝(Al2O3=13.66%),且REE图上具明显的负铕异常(Eu/Eu*=0.32),属于南岭型花岗岩,侵位年龄为128.5Ma。研究表明,137Ma的埃达克型花岗岩代表了中国东部高原存续的时间,133Ma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指示高原可能开始垮塌了,而128Ma的南岭型花岗岩表明高原已经垮塌了。因此,八达岭花岗岩不同类型花岗岩的时代及其Sr、Yb特征可能反映了中国东部高原北部经历了从形成到垮塌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达岭花岗杂岩体 地球化学特征 锆石U-PB年龄 中国东部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达克岩来自高压背景——一个科学的、可靠的、有预见性的科学发现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旗 焦守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75-1683,共9页
国内对埃达克岩的成因及其含义认识不同,已经争论20年了。虽然不同见解争论激烈,但是,笔者经过20年不懈的研究指出:埃达克岩的确与高压背景有关并可上升为理论了。虽然关于埃达克岩的形成和演化还有许多问题并不清楚,虽然埃达克岩仍存... 国内对埃达克岩的成因及其含义认识不同,已经争论20年了。虽然不同见解争论激烈,但是,笔者经过20年不懈的研究指出:埃达克岩的确与高压背景有关并可上升为理论了。虽然关于埃达克岩的形成和演化还有许多问题并不清楚,虽然埃达克岩仍存在激烈的争论,但是,这些并不能阻止埃达克理论的逐渐形成和完善。"埃达克岩形成于高压背景"已经可以被证明是一个近似正确的理论。笔者强调指出,埃达克岩的高锶低钇特点不能用常规的地球化学方法解释,只能用残留相理论解释,说明埃达克岩与榴辉岩(是榴辉岩,不是石榴石)处于平衡。埃达克理论之所以能够称为理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科学的预见性,本文提出埃达克理论的三个预言是:(1)埃达克岩不与南岭型花岗岩共生;(2)C型埃达克岩形成于高原和山脉;(3)埃达克岩与金铜成矿作用有关。笔者欢迎全球科学家对上述三个预言进行检验。文中还重新提出了"中国东部高原"问题,指出国内外已经消失的高原和山脉肯定不少。但如何恢复它们、识别它们?国外没有现成的实例、方法和思路。而"中国东部高原"的提出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这可能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还建议根据埃达克理论部署区域性和战略性找矿工作,开展全球、全国的中酸性岩大普查,重点查明埃达克岩和南岭型花岗岩的时代和分布,划分地壳加厚和地壳减薄的区域,在埃达克岩发育区部署金铜找矿工作,在南岭型花岗岩发育区开展钨锡找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岩 埃达克理论 高压 科学的预见性 金铜成矿作用 钨锡成矿作用 中国东部高原 花岗岩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地区中生代以来的地貌巨变与岩石圈动力学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91-810,共20页
中亚地区的地貌自中生代以来发生过两次巨变:一次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另一次是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及其西侧共存的中亚准平原的兴衰。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了全球气候和中亚环境的巨变。对此,自80年代以来开展的国际合作已经在地质学和地球... 中亚地区的地貌自中生代以来发生过两次巨变:一次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另一次是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及其西侧共存的中亚准平原的兴衰。青藏高原的隆起引起了全球气候和中亚环境的巨变。对此,自80年代以来开展的国际合作已经在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在解释高原隆升—气候变化—剥蚀作用的相互关系方面仍存歧见。相比之下,中亚地区中生代的地貌巨变尚属新的研究课题。人们认识到,中亚地区在中侏罗世至新近纪曾存在一个准平原,而在中国东部则存在一个中生代高原。这一中生代地貌巨变引发出许多新的思考,如:为什么这一中生代准平原能保存长达150 Ma?中国东部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消失的?这两次地貌巨变及其相关的岩石圈动力学将是"TOPO-CENTRAL-ASIA"这一国际岩石圈计划项目的研究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 青藏高原 中亚准平原 中国东部高原 岩石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