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浅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杨旭辉 冯秀丽 +2 位作者 褚忠信 范德江 董爱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6-134,共9页
对取自中国东部陆架海的2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及沉积物类型划分,探讨细颗粒沉积区分布格局与物源和环流体系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砂、粉砂质砂、泥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粉砂和泥,个别站位含砾石。表... 对取自中国东部陆架海的20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及沉积物类型划分,探讨细颗粒沉积区分布格局与物源和环流体系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类型主要有砂、粉砂质砂、泥质砂、砂质粉砂、砂质泥、粉砂和泥,个别站位含砾石。表层沉积物以粗颗粒砂质沉积为主,其主要分布在东海中北部、苏北浅滩、北黄海北部,其粒度特征主要为:平均粒径2~4Φ,分选差(分选系数>2),偏态极正偏(2~2.80),峰态很宽至宽(1.60~3.50);细颗粒泥质沉积主要分布在浙江沿岸至长江口外、苏北老黄河口外、南黄海中部、北黄海西南部及黄河口外的渤海海域,其粒度特征主要为:平均粒径6~7Φ,分选差至较差(分选系数1~2.5),偏态负偏(-1.50~-0.33)至近于对称(-0.33~+0.33),峰态很宽(>2.75)。从环流的流向与路径及邻近的河流物源角度,初步探讨了河流输入物质及环流体系对细颗粒沉积物沉积分布格局的影响,并初步推断了细颗粒沉积物的物源及基本输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陆架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沉积动力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有机碳研究进展:来源、输运与埋藏 被引量:21
2
作者 石学法 胡利民 +1 位作者 乔淑卿 白亚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327,共15页
大河影响下的河口陆架区陆海相互作用活跃,是有机碳的主要沉积区,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东部陆架海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直接流入该区。从有机碳来源、输运和埋藏保存等方面总结介... 大河影响下的河口陆架区陆海相互作用活跃,是有机碳的主要沉积区,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东部陆架海包括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直接流入该区。从有机碳来源、输运和埋藏保存等方面总结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东部陆架海沉积有机碳源汇过程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和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本区沉积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有机分子标志物和多元统计分析模型的综合应用能更准确地评估近海沉积有机碳的源汇特征;陆架泥质区是长江和黄河陆源沉积有机碳的重要储库;河流输入、沉积再悬浮和远距离物质输运等沉积动力过程显著影响着本区不同来源、不同类型陆源沉积有机碳的输运和归宿;大河物质输入、海洋初级生产力以及陆架沉积作用共同支撑着该区较高的有机碳埋藏能力。本区的研究今后需要从海陆结合的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从整体上研究沉积作用过程与有机碳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和响应关系;结合我国东部陆架海特有的沉积物源汇体系特征,揭示从流域到近海物质输运体系中不同来源有机碳的年龄分布和归宿,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日益显著的背景下,探究不同时空尺度沉积有机碳的输运和埋藏保存及其对大气CO2和全球变化的影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陆架 沉积有机碳 来源 输运 埋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沉积环境对末次冰盛期以来海面阶段性上升的响应 被引量:25
3
作者 李广雪 刘勇 杨子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9,共7页
到目前,还缺乏关于大型陆架系统对全球海面变化响应的研究,5年来我们对中国东部宽阔的陆架海底进行详细制图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中国东部陆架海底沉积环境分布与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海面变化之间有很好的响应关系;目前的陆架海底被3个沉积... 到目前,还缺乏关于大型陆架系统对全球海面变化响应的研究,5年来我们对中国东部宽阔的陆架海底进行详细制图研究,结果表明:现代中国东部陆架海底沉积环境分布与末次冰盛期以来的海面变化之间有很好的响应关系;目前的陆架海底被3个沉积体系覆盖,即低海面期的古滨带、冰消期的海侵体系和高海面期的涡漩及近岸带沉积体系;末次冰期后期以来,可区分出3个快速海面上升期和3个慢速上升期。在快速上升期,海底形成了代表海岸快速移动的混杂沉积-海侵边界层,海岸平均移动速度10~22cm/a(最大64cm/a),缓慢上升期,形成了陆架广泛分布的潮流沙脊体系,三期沙脊体系之间有继承性演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变化 海侵边界层 潮流沙脊体系 中国东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海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细颗粒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袁萍 王厚杰 +2 位作者 毕乃双 吴晓 张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42,共18页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陆架海不同季节的航次观测数据与HYCOM模式数据,分析了HYCOM模式输出的水体温盐数据在中国东部陆架海的适用性,并探讨了中国东部陆架海表底层温盐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细颗粒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陆架海不同季节的航次观测数据与HYCOM模式数据,分析了HYCOM模式输出的水体温盐数据在中国东部陆架海的适用性,并探讨了中国东部陆架海表底层温盐锋面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细颗粒沉积物输运和沉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陆架海表、底层温度锋(盐度锋)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不考虑冲绳海槽以东的海域),但底层锋面的强度和锋区范围明显大于表层。锋面的位置很好的体现了海区流系的基本格局。表、底层温度锋面基本处于几大水团的交界处,说明表、底层温度锋面的分布与研究区环流和水团配置情况密切相关。而表、底层盐度锋面的分布则与研究区入海径流、沿岸流以及暖流等的分布密切相关。此外,对比锋面与中国东部陆架各泥质沉积区的位置可以发现,研究区温盐锋面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对于泥质沉积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陆架 锋面 时空变化 细颗粒沉积物 沉积物输运 泥质沉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全新世沉积体系:过程——产物关系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27
5
作者 高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5-855,共11页
渤、黄、东海是典型的物源供给丰富的宽广陆架环境,形成的全新世沉积记录十分丰富。本区域潮汐作用、陆架环流作用和沉积物重力流导致的物质输运都很活跃;陆架沉积动力过程与全新世沉积体系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堆积速率、层序年代等... 渤、黄、东海是典型的物源供给丰富的宽广陆架环境,形成的全新世沉积记录十分丰富。本区域潮汐作用、陆架环流作用和沉积物重力流导致的物质输运都很活跃;陆架沉积动力过程与全新世沉积体系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堆积速率、层序年代等特征相联系。全新世陆架与海岸沉积具有高分辨率、空间分布的不连续和沉积记录的片段性等特征。江苏海岸全新世中期海岸沉积、杭州湾全新世早—中期沉积、浙闽沿岸全新世沉积和其他陆架泥质沉积可从物质来源(海面上升中的沉积改造和河流入海通量)、输运—堆积过程、沉积层序形成的先后次序、陆架沉积记录的未来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数值模拟可用以深化本区的过程—产物关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输运—堆积过程 全新世沉积体系 过程—产物关系 沉积记录 中国东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海对“新仙女木”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6
6
作者 韩喜彬 李广雪 +2 位作者 杨子赓 宋健娜 刘勇 《海洋地质动态》 2005年第12期1-5,共5页
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是末次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典型非轨道事件,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快速突变事件和短周期现象,合理评估现今气候—环境条件并做出气候变化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 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是末次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典型非轨道事件,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快速突变事件和短周期现象,合理评估现今气候—环境条件并做出气候变化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中国东部陆架海也普遍发现了“新仙女木”事件的沉积记录。由于中国东部陆架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受季风的强烈影响,因此有着独特的响应。在“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海平面在-50 m水深位置稍微下降或振荡徘徊,在-50 m线上则以湖泊沼泽、埋藏河床、风沙沉积记录为主,-50 m以下则以海洋沉积记录为主,这条线的附近则存在沼泽泥炭和古潮流沙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仙女木事件 末次冰消期 中国东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海底质沉积物环境磁学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双 刘健 +1 位作者 李建超 仇建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5-94,共10页
中国东部陆架海是我国河流沉积物主要的汇,其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环境磁学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研究手段,其在我国海洋沉积物的应用已显示出独有的优势。通过对我国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研究,目前已经掌握其磁学分布特征,同... 中国东部陆架海是我国河流沉积物主要的汇,其沉积物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环境磁学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研究手段,其在我国海洋沉积物的应用已显示出独有的优势。通过对我国东部陆架海沉积物的环境磁学研究,目前已经掌握其磁学分布特征,同时,环境磁学作为有效的示踪手段对沉积物物质来源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在指示沉积物还原氧化环境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研究区环境磁学手段对重金属污染、磁性地层学应用以及古气候变化也有良好的反映,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环境磁学作为一种逐步普遍的地学研究手段,它的存在是对以往研究的有力补充,也会对今后研究加以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陆架 环境磁学 物源 重金属 磁性地层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姚政权 刘健 +12 位作者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7,共16页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海平面变化 陆架钻探 黄河和长江 中国东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波能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殷妍 邓夕贵 +3 位作者 王慧 刘首华 徐啸 陶爱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6-103,共8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中较高分辨率的波浪数据,计算分析了2017年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涌浪和混合浪波能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该海域波能流的传递特性。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混合浪、涌浪波能流都以流向外...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中较高分辨率的波浪数据,计算分析了2017年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涌浪和混合浪波能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该海域波能流的传递特性。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混合浪、涌浪波能流都以流向外海为主,波能流传递方向基本一致,在数值上涌浪波能流明显小于混合浪波能流,中国东部大陆架海域产生的较大波能流由各个海峡流向外海;研究海域混合浪波能流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较大,春夏季节较小,大值区主要集中在吐噶喇海峡、奄美海峡、宫古海峡和台湾海峡附近;涌浪波能流空间分布的季节差异相对较小,大值位于奄美海峡、宫古海峡和与那国海峡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陆架 波能流 涌浪 传递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和东海表层悬沙浓度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尹琦珺 高抒 +1 位作者 高明哲 易家成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4-506,共13页
运用547 nm反射率、海表温度和海表风场遥感数据,分析了黄、东海表层悬沙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研究区近岸海域表层悬沙浓度较高,远离陆地的海域悬沙浓度一般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季节变化的敏感区(变化较... 运用547 nm反射率、海表温度和海表风场遥感数据,分析了黄、东海表层悬沙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研究区近岸海域表层悬沙浓度较高,远离陆地的海域悬沙浓度一般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季节变化的敏感区(变化较大的区域,其反射率差大于1%)为浑浊羽状流分布区域和近岸海域。该羽状流从江苏海岸向东偏南方向延伸至黄、东海陆架中部,其边界以4 mg/L表层悬沙浓度为标志,冬季最盛,夏季最弱,甚至消失。研究区表层悬沙浓度也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其冬季敏感区为浑浊羽状流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海域(即羽状流东北部)、台湾海峡、近岸海域、浑浊羽状流南部边缘;其夏季敏感区主要是近岸海域。悬沙浓度年际变化的幅度略小于季节变化。冬季黄海暖流和台湾暖流对浑浊羽状流的扩散起阻碍作用,二者基本框定了该季节浑浊羽状流的边界范围,其年际变化形成多年尺度上冬季表层悬沙浓度的敏感区。虽然风浪作用对悬沙浓度变化有影响,但不是影响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冬季浑浊羽状流的形成和扩展的变异是受陆架环流控制的,是表层悬沙向深海输运的重要因素。此外,对敏感区的平均海表温度与南方涛动指数(SO)I、太平洋十年涛动指数(PDO)I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本区陆架环流的宏观格局受到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十年涛动(PDO)的影响,而PDO的影响弱于EN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年际变化 敏感区 输运过程 中国东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