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海区重点盆地演化与中深层油气资源潜力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明健 陈晓辉 +3 位作者 朱晓青 黄龙 李汞 潘军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共13页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开拓油气勘探新领域和寻找后备油气基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近些年海洋区域调查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海域重点盆地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开拓油气勘探新领域和寻找后备油气基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近些年海洋区域调查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海域重点盆地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各盆地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并指出有利勘探区域。研究表明:按照盆地发育位置和成因,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盆地可划分为2种类型;受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各盆地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发育明显不同的构造和地层特征,进而导致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模式截然不同;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主要赋存于古近系中上部、新近系下部和前新生界潜山,北黄海盆地勘探重点是东部坳陷中生界,南黄海盆地应以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为重点,东海陆架盆地则应兼顾中生界和新生界油气勘探。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海区 沉积盆地 油气 成藏 有利勘探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区域构造图的编制方法及地质构造单元划分 被引量:18
2
作者 尹延鸿 张训华 +1 位作者 温珍河 郭振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105,共7页
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将于2008年底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专业图件之一。讨论了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首次对黄海东海区进行了全面剥皮编图,剥去了Q+N2... 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 000 000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将于2008年底出版,区域构造图是其中的主要专业图件之一。讨论了该专业图件的编图方法、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方法和主要地质构造单元。首次对黄海东海区进行了全面剥皮编图,剥去了Q+N2地层。对于沉积盆地用等厚度线表示出了新生界的厚度。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方法是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并以现今的构造特征为主要划分依据。板块内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在总结国内外多种构造单元划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完成了对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的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区内一级构造单元为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二级构造单元为构造域(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西太平洋构造域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的西部及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在该区的部分可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和东亚大陆构造域。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由日本琉球岛弧、冲绳海槽弧后盆地、日本海弧后盆地等次级构造单元构成。东亚大陆构造域在该区内由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南地块等次级构造单元构成。各地块又可划分出盆地、隆褶带、隆起区等多个次一级地质构造单元。最低一级的地质构造单元为凸起和凹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图 中国东部海区 地质构造单元 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区岩石层结构的区域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吴健生 王家林 +1 位作者 陈冰 张新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84-3895,共12页
结合新一轮编图工作的开展,中国东部海区重、磁平面图件在拼入新资料同时,也包含了邻区朝鲜半岛,台湾岛,日本海,菲律宾海等地区的资料.本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区重、磁异常特征,利用重、磁资料反演莫霍面、居里面,进而求取了热岩石... 结合新一轮编图工作的开展,中国东部海区重、磁平面图件在拼入新资料同时,也包含了邻区朝鲜半岛,台湾岛,日本海,菲律宾海等地区的资料.本文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研究区重、磁异常特征,利用重、磁资料反演莫霍面、居里面,进而求取了热岩石层底界面,对重、磁数据进行了突出断裂带信息的处理,确定了13条重要断裂带的展布,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块体和4个结合带,它们具有"东西成带、南北分块"的特征,是"2条锋线"作用的产物.研究表明,江—绍断裂带向东延伸进入海区,虽然受东海陆架西缘断裂带的切割,但仍继续往东延伸,可能延至朝鲜半岛南端与济州岛南缘断裂带相接;在朝鲜半岛西缘地球物理场存在NNW—NW的明显界线,可解释为断裂带,称之黄海东缘断裂带,中国大陆东部的五莲—青岛断裂带与黄海东缘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共同构成中朝和扬子块体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海区 岩石层结构 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块体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区地球物理调查及重磁场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孟祥君 张训华 杨金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7-134,共8页
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致分为创业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蓬勃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获取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该区磁场强度一般为±200nT,局部达到±500nT以上,呈NE、... 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致分为创业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蓬勃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获取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该区磁场强度一般为±200nT,局部达到±500nT以上,呈NE、NNE向作带状分布,局部异常走向不一,类型多变。空间和布格重力异常总体走向为NE向,陆区以负异常为主,海区主要表现为正异常,空间重力异常值总体上为-45^+100mGal,局部异常值可达+200mGal以上;布格重力异常极小值为-140mGal,极大值可达+440mGal,局部地区分布高值异常圈闭。根据重、磁异常的幅值高低、形态展布和区域变化等特征,将重、磁异常各自划分为华北-渤海异常区、山东半岛-北黄海异常区等9个异常区,重磁场特征充分展示了中国东部海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调查 重磁异常特征 异常分区 中国东部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区磁异常特征及其地质解释 被引量:1
5
作者 孟祥君 张训华 +1 位作者 刘怀山 韩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4,共8页
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区最新磁力资料的分析和整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编制了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磁力异常图。磁异常强度一般为±200nT,局部达到±500nT以上,呈NE、NNE向带状分布,局部异常走向不一,类型多变... 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区最新磁力资料的分析和整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编制了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磁力异常图。磁异常强度一般为±200nT,局部达到±500nT以上,呈NE、NNE向带状分布,局部异常走向不一,类型多变,磁异常特征刻画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模式。根据磁力异常的幅值高低、形态展布和区域变化等特点,将磁力异常划分为华北-渤海异常区、山东半岛-北黄海异常区等9个异常区和34个异常亚区,并对引起磁异常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力异常 异常分区 异常特征 中国东部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区经向热力差异对夏季南京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即霖 丛明 +1 位作者 吴德星 高山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共6页
研究东海黑潮流区海域与黄海海域海水热含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以下简称经向热力差异Meridional Ther-mal Difference,MTD)对其西侧陆地(以南京为代表)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WRF模式进行的数值模拟试验和对南京的实测结果分析表明,MTD... 研究东海黑潮流区海域与黄海海域海水热含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以下简称经向热力差异Meridional Ther-mal Difference,MTD)对其西侧陆地(以南京为代表)气候变化的影响。利用WRF模式进行的数值模拟试验和对南京的实测结果分析表明,MTD的加强,使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减弱,减弱了向东的水汽和热量输送,对陆地气候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对SODA再分析资料的分析表明,自1979—2010年,7月份的MTD有增强的趋势;对南京气温实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对应东部海区MTD较强的年份,东部地区西南夏季风减弱,使南京气温异常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海区 经向热力差异(MTD) 东向热量与水汽输送 影响陆地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部海域地学大断面地质结构特征及其对综合地层分区的约束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明健 张勇 +5 位作者 潘军 黄龙 陈晓红 骆迪 侯方辉 尚鲁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74-1485,共12页
本文利用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中国东部海域开展了地学大断面重磁震联合反演,系统研究了各构造单元的基底性质和地层结构,并以此为约束开展了海陆综合地层分区。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基底为元古宇和古生界,盖层发育5套构造层;南... 本文利用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中国东部海域开展了地学大断面重磁震联合反演,系统研究了各构造单元的基底性质和地层结构,并以此为约束开展了海陆综合地层分区。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基底为元古宇和古生界,盖层发育5套构造层;南黄海盆地具有双重基底,盖层可以划分为8个构造层。东海陆架盆地以晚中生代燕山期以来的变形为主;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主要表现为挤压变形,陆相中构造层主要发育拉张作用形成各种构造样式。区内莫霍面深度稳定,一般在30 km左右,仅在勿南沙—中部隆起处上地幔略有抬高,总体上南部东海陆架盆地区莫霍面埋深要大于北部南黄海盆地—苏鲁造山带。将中国东部海域划分为2个地层大区,6个地层区和14个地层分区。大断面地层结构研究揭示,在南黄海海域和东海海域广泛发育中、古生代地层,巨厚的中—古生界为油气资源的形成与赋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地球物理 构造特征 联合反演 油气资源效应 中国东部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