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的性能检验
1
作者 徐同 王琴 +1 位作者 漆梁波 黄伟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81,共15页
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和MODE空间检验方法,对CMA-MESO和CMA-SH9模式的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高,第一和第四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低,显示区域数值模... 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和MODE空间检验方法,对CMA-MESO和CMA-SH9模式的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高,第一和第四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低,显示区域数值模式在暖季降水预报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综合四个季度的ETS评分和BIAS分析,CMA-MESO模式第三季度降水预报技巧整体高于CMA-SH9模式,其他季节则是CMA-SH9模式预报技巧相对更高,另外,两家模式在各季度均存在BIAS偏大的特征,而且总体呈现出空报率较高的特征,改善这两方面的不足是提升区域模式降水预报技巧的重要抓手。四个季度的暴雨MODE空间检验结果显示,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能力相对更优,但均存在对暴雨降水目标面积预报偏大的特征。CMA-SH9模式四个季度对暴雨降水目标各分位强度预报均相对观测值偏强,而CMA-MESO模式与观测值更为接近,仅第一季度呈现预报偏强特征。“21·7”河南特大暴雨和台风烟花的MODE空间检验结果显示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大暴雨以上量级强降水预报均表现出影响范围偏大的特征,但对于降水极值预报偏小,CMA-SH9模式与观测极值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MESO CMA-SH9 中国东部地区 降水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台风活动对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顼 张立凤 +2 位作者 王羱 刘洋 谢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7-520,共14页
基于1979~2020年(42年)降水及台风资料,利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台风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33°N~45°N,93°E~110°E,ENWC)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台风频数和降水量都出现峰值的7、8、9月,出... 基于1979~2020年(42年)降水及台风资料,利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台风对我国西北地区东部(33°N~45°N,93°E~110°E,ENWC)降水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台风频数和降水量都出现峰值的7、8、9月,出现在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对台风期间的ENWC平均日降水(TP)有影响。7月份台风的位置和强度对降水影响显著,8月份台风的位置、强度和频数对降水都有影响,9月份影响较小。台风的影响具有地域选择性,不同的月份这种选择性不同,对不同等级降水的影响也不同。其影响主要表现在EOF分解的第二模态以及强降水和极强降水等级上,这说明了台风不是影响TP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是间接的和非线性的,台风的出现是通过影响东亚地区中高纬度的槽脊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低纬度低涡的强度和位置来形成有利于降水的条件,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相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建立的降水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出降水分布和强度,这说明台风对TP的影响主要是非线性的,且降水强度越强,非线性作用越明显。同时,随机森林模型也显示出台风的位置是影响ENWC降水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东部 降水 西太平洋台风 随机森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气耦合对中国东部夏季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泠羽 陈海山 齐雅静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2,共16页
针对陆—气耦合对中国东部夏季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及可能的机制,利用ERA5-Land/GLDASNOAH再分析资料,基于“两步法”陆—气耦合指数,分析了中国东部陆—气耦合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了其对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可能机制... 针对陆—气耦合对中国东部夏季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及可能的机制,利用ERA5-Land/GLDASNOAH再分析资料,基于“两步法”陆—气耦合指数,分析了中国东部陆—气耦合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究了其对高温事件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其中,东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显著,且极端高温频次与土壤湿度异常变化的主模态均为南北反位相变化的偶极型分布。进一步分析发现陆—气耦合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土壤湿度通过陆—气耦合对高温事件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东北地区的高温事件更易受土壤变干导致的感热增加影响,当土壤偏干时,蒸散减弱,伴随着潜热通量减少、感热通量增加,有利于地表增温;同时该地区阻塞高压发展,存在陆面热力异常加热,最终导致东北地区高温事件频发。而在长江中下游,高温事件主要受环流演变伴随的地表能量变化影响,发生高温事件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发展,云量偏少且短波辐射增强,伴随着下沉运动产生的绝热加热,陆面存在异常增暖,地表温度升高,有利于蒸散增强,使得土壤湿度降低,进而维持了地表增温的正反馈,为该地区高温事件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地区 陆—气耦合 区域性差异 土壤湿度 极端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后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减少及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湘瑞 范可 徐志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9-1124,共16页
本文研究了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极端降水和普通降水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差异。主要的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和... 本文研究了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极端降水和普通降水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差异。主要的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在2000年前后发生显著年代际变化,2000年后夏季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显著减少。与1984~1999年相比,2000~2016年在对流层高层从欧洲大陆、中亚到东北—蒙古地区,位势高度异常呈现出'正—负—正'的大气波列,从而造成北方东部地区上空为正压的位势高度正异常控制,伴随着下沉运动,大气层结趋于稳定,这些环流条件不利于极端降水发生。2000年后负位相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正位相的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共同加强了北方东部地区上空的正位势高度异常。进一步研究表明,极端降水与普通降水的水汽输送和收支以及关键的局地大气系统存在着显著差异,较普通降水而言,极端降水在南北向水汽输送和收支上更强;北方东部地区低空为较强的闭合低压控制,并不断受到高层高位涡空气下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东部 极端降水日数 极端降水贡献率 水汽输送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非均匀性特征 被引量:24
5
作者 杨金虎 江志红 +1 位作者 王鹏祥 白虎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115,共5页
利用极端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讨论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的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集中度与集中期的空间差异并不大;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的季节内分配状况同夏季极端降水量存在较好的相关... 利用极端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讨论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的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集中度与集中期的空间差异并不大;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的季节内分配状况同夏季极端降水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极端降水量越集中、集中期越早,则极端降水量越少,反之亦然;东亚夏季风同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量集中期存在负相关,与极端降水量集中度存在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夏季极端降水 非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印度洋SSTA对夏季中国西北东部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江志红 杨金虎 张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基于近47年来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地面气压,比湿以及NOAA重构的印度洋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西北东部97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利用百分位法定义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运用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前期秋季、冬季... 基于近47年来NCAR/NCEP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地面气压,比湿以及NOAA重构的印度洋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西北东部97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利用百分位法定义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运用SVD及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前期秋季、冬季、春季及同期夏季印度洋海表温度同夏季中国西北东部极端降水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春季印度洋海温异常对预测夏季中国西北东部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具有较明确的指示意义,关键区位于赤道印度洋地区。如果春季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从同期春季到后期夏季,100~110°E平均经圈环流在赤道附近表现为异常上升气流,对应30°N附近在对流层中、上层表现为异常的下沉气流,同时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异常偏弱,使得后期夏季由于没有异常的水汽输送到我国西北东部地区,从而极端降水事件偏少,而偏冷年份正好相反。另外在春季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暖年,后期夏季南亚高压偏强,且呈西部型;而在异常冷年,南亚高压偏弱,且呈东部型,这可能是引起夏季中国西北东部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另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极端降水事件 SVD SSTA 中国西北东部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统计特征及其与El Nio的联系 被引量:13
7
作者 余锦华 祁淼 +1 位作者 孙齐颖 陶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4,共8页
选取中国东部1961—2012年夏季5—9月无缺测429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广义帕雷托分布(GPD)拟合,研究中国东部52 a以及El Nio发展年和衰减年极端降水的统计特征,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降水阈值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态势,且... 选取中国东部1961—2012年夏季5—9月无缺测429站逐日降水资料,利用广义帕雷托分布(GPD)拟合,研究中国东部52 a以及El Nio发展年和衰减年极端降水的统计特征,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降水阈值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态势,且基本为线性增加趋势。2)华南地区尺度参数最大,出现极端降水的概率大。黄河以南地区尺度参数变化趋势正值较多,出现极端降水的概率增加。3)El Nio发展年夏季,西太平洋上有气旋环流异常,中国东南部受气旋西侧的异常偏北气流影响,多地阈值偏小,只有福建东南部及黑龙江中西部易发生破纪录的极端降水。4)El Nio衰减年夏季,西太平洋上为异常反气旋环流,中国东南部受反气旋西侧的异常偏南气流影响,多地阈值偏大,广东中东部及皖鄂赣交界处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极端降水 统计特征 EL Nino G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广义帕雷托分布拟合中国东部日极端降水的试验 被引量:46
8
作者 江志红 丁裕国 +2 位作者 朱莲芳 张金铃 朱连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3-580,共8页
引进广义帕雷托分布拟合我国东部地区78个测站夏季(5-9月)逐日极端降水量。结果表明,不同门限值条件下的逐日降水量所拟合的降水极值概率分布均符合广义帕雷托分布,与其它极值分布如广义极值(下称GEV)分布模式相比,以GPD模式为最优... 引进广义帕雷托分布拟合我国东部地区78个测站夏季(5-9月)逐日极端降水量。结果表明,不同门限值条件下的逐日降水量所拟合的降水极值概率分布均符合广义帕雷托分布,与其它极值分布如广义极值(下称GEV)分布模式相比,以GPD模式为最优。根据现代气候条件,分别计算了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量分位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两者基本一致,总体上都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方减小的趋势,且南北差异较大,南方的极端降水量值可能达到北方地区的两倍以上。此外,资料年份越长,拟合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帕雷托分布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日极端降水 概率分布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东部春夏季极端降水频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明竑 任宏利 +1 位作者 张文君 任鹏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9-553,共15页
利用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地面逐日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研究了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衰减年春、夏季中国东部极端降水发生概率的变化,并通过诊断超强厄尔尼诺自身及其衍生模态各自的水汽输送和垂直运动特征,... 利用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地面逐日降水0.5°×0.5°格点数据集,研究了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衰减年春、夏季中国东部极端降水发生概率的变化,并通过诊断超强厄尔尼诺自身及其衍生模态各自的水汽输送和垂直运动特征,探讨了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东部极端降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衰减年春季,整个中国东部尤其是江淮以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发生概率显著增大。同年夏季,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发生概率比常规年份高出近1倍,而在华南和华北地区则相对减小。诊断分析显示,春季超强厄尔尼诺自身及其与热带太平洋地区年循环相互作用衍生出的组合模态(Cmode)均对降水的环流背景影响显著,热带太平洋西北部低空存在强盛的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导致大量水汽在中国东部汇聚并上升,有利于该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夏季,厄尔尼诺事件已经消亡,但与C-mode影响相关联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环流仍然存在,长江流域维持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有利条件。此外,研究也显示,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衰减年春、夏季中国东部对流层中上层持续有异常经向风活动,频繁的南北冷暖气流交汇可能导致强对流事件发生次数增多,这也为该区域极端降水的频发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厄尔尼诺 极端降水 ENSO衍生模态 C-mode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 被引量:21
10
作者 方浩 乔云亭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7-527,共11页
基于中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取第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将中国东部分为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三个地区,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并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 基于中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取第95百分位数作为极端降水阈值,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将中国东部分为华南、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三个地区,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并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环流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随日期的变化与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的南北移动相吻合。近54年来,华南极端降水事件频数在1991年左右突增,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两次突变,1991年左右突增,2000年左右突减。华北和东北地区在1999年左右突减。发生极端降水事件时,低层850hPa出现局地异常气旋环流,位势高度异常降低,对应低空异常辐合;中层500hPa,西太副高位置异常偏南有利于华南极端降水的发生,副高西伸有利于长江中下游的极端降水,位置偏北易造成华北和东北极端降水;高层200hPa,发生极端事件时降水关键区位于西风急流轴右侧,对应异常反气旋环流,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环流配置为极端降水提供动力条件。极端降水的气候平均态水汽主要来源于南半球和西北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异常影响我国东部水汽输送异常,造成不同地区的极端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极端降水 中国东部 环流特征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情景下中国东部地区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11
作者 朱坚 张耀存 黄丹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89-896,共8页
利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日本环境研究所和日本地球环境研究中心联合研制的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MIROC_Hires输出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地区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特征。为了检验模式模拟未来中国不同地... 利用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日本环境研究所和日本地球环境研究中心联合研制的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MIROC_Hires输出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地区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特征。为了检验模式模拟未来中国不同地区降水变化趋势的可信程度,首先评估该模式对1971—2000年夏季降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该模式无论从空间分布还是时间变化上均可以较好地模拟中国1971—2000年的降水情况。在此基础上,将中国东部地区划分为华南、江淮、华北、东北4个区域,分析在全球变暖情景下未来(2071—2100年)较近期(1971—2000年)各个地区不同等级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数的变化特征,发现华南地区无降水和强降水(≥24 mm·d^-1)的频数增加幅度均较大,分别达到13.8 d·a^-1和4.2 d·a^-1,弱降水(1~12 mm·d^-1)的频数减少;江淮地区年降水量增加,强降水的频数增加了3.6 d·a^-1,弱降水的频数减少;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增加幅度在4个地区中最大,达到30.5%,无降水频数减少,8 mm·d^-1以上的降水频数增加;东北地区的降水强度和频数均增加。即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变化趋势呈现华南地区暴雨频数增加,江淮、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水量增多,降水强度也增加的情形,因此,4个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频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地区 不同等级降水 不同等级降雨频数 耦合模式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SSTA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Ⅰ——观测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余贞寿 孙照渤 曾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7-477,共11页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对1901~2000年中国东部43个站夏季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华南、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北部、东北西南部地区是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三个最主要的区域,对三个主要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与太平...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对1901~2000年中国东部43个站夏季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华南、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北部、东北西南部地区是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三个最主要的区域,对三个主要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与太平洋SSTA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东部夏季降水的关键海区是:前期冬季西北太平洋黑潮海区、前期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和同期北太平洋中纬中太平洋海区;并对关键海区SSTA与东部120个站夏季降水作SVD分析,进一步证实:这三个关键海区SSTA与东部夏季降水有显著的耦合相关关系。另外,对三个主要降水异常区的夏季降水异常的极端年份500 hPa高度场进行合成分析,其结果为数值模拟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夏季降水 太平洋 SSTA 夏季降水异常 西北太平洋 观测分析 500hPa高度场 长江中下游地区 经验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层方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许建玉 刘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9-978,共10页
以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WRF3D为平台,使用MYJ、ACM2边界层方案完成了2012年7月的批量敏感试验,并与高时空分辨率实况降水数据作对比,重点关注不同边界层方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案下的降水预报均对我... 以华中区域中尺度业务模式WRF3D为平台,使用MYJ、ACM2边界层方案完成了2012年7月的批量敏感试验,并与高时空分辨率实况降水数据作对比,重点关注不同边界层方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案下的降水预报均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清晨和午后并存的降水双峰值有所表现,且两者对清晨降水峰值的预报差异不大,但预报的午后降水峰值差异明显,尤其表现在峰值幅度上,位相上也略有差异。总体而言,ACM2方案下的降水日变化特征更接近实况。进一步对高分辨率模式输出的诊断表明,午后降水峰值主要由隐式降水决定。在此基础上,从模式中隐、显式降水产生机制的角度考察了不同边界层方案下降水日变化差异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方案 中国东部地区 降水日变化 隐式降水 显式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与同期欧亚大陆地表感热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沈迪桑 陈海山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利用1960~2010年ERA-20C再分析资料和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与欧亚大陆地表感热通量的联系和可能影响途径。结果发现,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巴尔喀什湖以西及贝加尔湖以南区域地表感热通量偏弱(强),我国... 利用1960~2010年ERA-20C再分析资料和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与欧亚大陆地表感热通量的联系和可能影响途径。结果发现,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巴尔喀什湖以西及贝加尔湖以南区域地表感热通量偏弱(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弱)时,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呈现南少(多)北多(少)的反相分布特征。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弱,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时,春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位置偏北,我国东部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强,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强,而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弱,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弱。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强,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弱,我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情况大致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感热 欧亚大陆 极端降水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雨型的划分及其环流成因分析 被引量:47
15
作者 孙林海 赵振国 +4 位作者 许力 陈国珍 李维京 王永光 刘海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56-62,共7页
在总结前人关于中国夏季雨型划分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对中国夏季雨型的划分进行了新的尝试。根据东部季风区夏季 ( 6~ 8月 )降水的客观气候规律及业务预报应用需要 ,利用经验正交分解、主成分分析、奇异值分解、聚... 在总结前人关于中国夏季雨型划分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对中国夏季雨型的划分进行了新的尝试。根据东部季风区夏季 ( 6~ 8月 )降水的客观气候规律及业务预报应用需要 ,利用经验正交分解、主成分分析、奇异值分解、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 ,结合经验分析 ,对中国东部季风区 1 880年以来 1 2 0多年夏季降水进行了客观分型 ,将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划分为两类四型 ,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类雨型的大气环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部地区 季风区 夏季 雨型 大气环流 成因分析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 AR5模式对中国地区极端降水指数模拟能力的评估
16
作者 赵芳萱 杨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2期244-244,共1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对极端降水事件的模拟一直是全球的热点问题。该文利用中国区域550个站点的1961—200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考察了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 AR5)的新一代全球模式UKMO-Had CM3在现代气候情景下(20C...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对极端降水事件的模拟一直是全球的热点问题。该文利用中国区域550个站点的1961—200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考察了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 AR5)的新一代全球模式UKMO-Had CM3在现代气候情景下(20C3M)对中国区域4个极端降水指数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最新的UKMO-Had CM3全球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极端降水指数气候平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依然存在虚假的极端降水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指数 中国地区 IPCC AR5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降水和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广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03-110,共8页
本文对中国东部台站4—9月多年日平均降水和1978年4—9月850hPa每日东西风和南北风分量分别进行了谐波分析和带通时间滤波处理.研究结果指出:内陆和东部沿海地区准90天和45天振荡的降水扰动传播方向是自南向北的,而准60天振荡的扰动是... 本文对中国东部台站4—9月多年日平均降水和1978年4—9月850hPa每日东西风和南北风分量分别进行了谐波分析和带通时间滤波处理.研究结果指出:内陆和东部沿海地区准90天和45天振荡的降水扰动传播方向是自南向北的,而准60天振荡的扰动是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中间地区传播.长江和珠江流域准90天和45天振荡的扰动具有相反的传播方向,而它们准60天振荡的扰动具有相同的传播方向.此外,在华南汛期、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和华北雨季,一些地区大雨期的出现常常和正降水扰动从不同方向传播到该地区有关.关于1978年4—9月中国东部风场u和v分量扰动的低频振荡特征,本文也作了分析及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 传播 低频振荡 中国 东部地区 降水 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国东部及北美副热带地区夏季降水系统发生频次的TRMM资料分析
18
作者 周胜男 罗亚丽 汪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6,共16页
利用1998—2011年夏季(6-8月)TRMM卫星资料分忻青藏高原(TP)、中国东部(EC)及北美副热带西部(WNA)和东部(ENA)降水系统的发生频次,定义降水系统为TRMM测雨雷达观测到近地面有降水的相邻像元组成的个体,即RPF(Radar Precipitation Featur... 利用1998—2011年夏季(6-8月)TRMM卫星资料分忻青藏高原(TP)、中国东部(EC)及北美副热带西部(WNA)和东部(ENA)降水系统的发生频次,定义降水系统为TRMM测雨雷达观测到近地面有降水的相邻像元组成的个体,即RPF(Radar Precipitation Feature),将RPF分为全体RPF、大面积RPF(面积>1000 km^2)和小面积RPF(面积不<400)km^2)3组,对比分析四个区域内各组的RPF个数发生频次和RPF像元个数发生频次,主要结果如下:(1)全体RPF的个数发生频次在青藏高原地区最高,北美东部地区最低;全体RPF的降水像元个数发生频次在中国东部最高,青藏高原最低。(2)四个区域内RPF发生频次的日变化主要为单峰结构,峰值出现在当地午后至傍晚,且大面积RPF的峰值时间晚于小面积RPF的;中国东部地区RPF降水像元个数发生频次则具有双峰结构。(3)RPF降水像元个数发生频次的分析结果与以往基于地面观测降水量的分析结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系统发生频次 TRMM 中国东部 北美副热带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偏多 东北内蒙古东部气温偏低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金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61,共4页
关键词 中国 东部地区 降水 气温 天气资料 2001年 1月 大气环流 极涡 冷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近百年夏季雨型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场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永胜 施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13-519,共7页
根据新划分的 1 90 0~ 1 998年东部夏季雨型序列 ,分析了与各类雨型相对应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和海表温度距平场的特征。指出不同雨型对应着不同的环流场和海表温度距平场 ,而且存在着差异的强信号区。
关键词 雨型 海平面气压场 海表温度距平场 t统计量 中国东部地区 大气环流 降水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