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东南沿海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危险性及滞后效应研究
1
作者 安澳华 陈洁 高郭平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3-566,共14页
中国东南沿海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同时经济高度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具有高暴露度和脆弱性,是复合高温-干旱事件(Compound Heat-Drought Events,CHDEs)发生的潜在高风险区域。文章基于多模式集成的CMIP6气候预估数据,采用Copula联合分... 中国东南沿海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同时经济高度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具有高暴露度和脆弱性,是复合高温-干旱事件(Compound Heat-Drought Events,CHDEs)发生的潜在高风险区域。文章基于多模式集成的CMIP6气候预估数据,采用Copula联合分布函数,从发生天数、强度和持续时间维度探讨未来多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多时段(2021-2040、2041-2060、2081-2100年)下,东南沿海CHDEs的危险性时空格局,并运用可归因分数(Attributable Fraction,AF)方法探讨高温对干旱的滞后效应。研究发现:1)未来情景下东南沿海CHDEs危险性呈上升趋势,其中强度增长最为显著,在SSP5-8.5情景下,21世纪末强度达到基准期(1995-2014年)的3.41倍;2)空间格局上,上海大部分地区、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部靠近海岸线地区为危险性高值区,且随着辐射强迫的增加,空间异质性增强;3)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温对干旱具有明显滞后效应,其中江苏东北部、浙江东部靠近海岸线地区及上海大部分地区最大滞后AF值超过5%,部分区域滞后天数高达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复合高温-干旱事件(CHDEs) COPULA函数 滞后效应 中国东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方法——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
2
作者 刘哲 任鲁川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81-687,共7页
探讨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方法,给出构建地震活动性模型的两个案例: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构建琉球海沟俯冲带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构建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地震活动性模型。选取中国东南沿海地区6个近岸特定场点... 探讨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方法,给出构建地震活动性模型的两个案例: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构建琉球海沟俯冲带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基于广义帕累托分布构建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地震活动性模型。选取中国东南沿海地区6个近岸特定场点,采用广义极值理论构建以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和琉球海沟俯冲带作为潜源区的强震活动性模型,通过地震海啸数值模拟,得到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和琉球海沟俯冲带对特定场点未来时间段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结果,并将其与耦合不确定性效应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确定性估计结果与耦合不确定性效应的结果排序一致,前者数值高于后者,但仍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 广义极值理论 中国东南沿海 地震活动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与南岭内陆A型花岗岩的对比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2
3
作者 胡建 邱检生 +2 位作者 王德滋 王汝成 张晓琳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4-414,共11页
中国东南部广泛发育中生代A型花岗岩,按其空间展布,可区分为东南沿海和南岭内陆两个岩带.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92~103 Ma),时间跨度不大,而南岭内陆A型花岗岩起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186~124 Ma),自早侏罗世至早白垩... 中国东南部广泛发育中生代A型花岗岩,按其空间展布,可区分为东南沿海和南岭内陆两个岩带.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92~103 Ma),时间跨度不大,而南岭内陆A型花岗岩起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186~124 Ma),自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均有发育.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可区分为过碱性和铝质两种类型,但南岭内陆A型花岗岩基本均属铝质类型.与南岭内陆A型花岗岩相比,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相对富SiO2,富Na2O,而K2O,Rb,Sr,Ba含量及FeO*/(FeO*+MgO)比值则相对偏低.Nd同位素示踪指示两带A型花岗岩均为壳幔混熔岩浆经高度分异演化结晶的产物,但不同地区A型花岗岩因区域引张程度不同,导致幔壳物质混熔比例存在差异.通过对两带A型花岗岩共生岩石组合及产出构造背景的综合分析,认为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有关的弧后伸展引张环境,而南岭内陆A型花岗岩的产出则主要受板内裂谷环境控制,可能与古特提斯及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联合制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中生代 中国东南沿海及南岭内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成因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4
4
作者 邢光福 陶奎元 +2 位作者 杨祝良 赵宇 许乃政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51-55,共5页
中国东南沿海大面积出露中生代钙碱性火山岩,构成沿海岸带分布的延伸长达2000余km、平均宽度约400km的巨型火山带,成为环太平洋火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山岩时代主要为侏罗纪和白垩纪,岩性以酸性火山岩(流纹质、英安流... 中国东南沿海大面积出露中生代钙碱性火山岩,构成沿海岸带分布的延伸长达2000余km、平均宽度约400km的巨型火山带,成为环太平洋火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山岩时代主要为侏罗纪和白垩纪,岩性以酸性火山岩(流纹质、英安流纹质)占绝对优势。基性中性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沿海 中生代火山岩 成因研究 现状与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区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祁新华 朱宇 +1 位作者 张抚秀 林小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0-228,共9页
企业区位选择是理解城镇化内在机制的重要微观视角。应用西方区位因素分析框架,探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区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城镇化效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区位选择背离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中倾向于选择位于或接近大城市的预期... 企业区位选择是理解城镇化内在机制的重要微观视角。应用西方区位因素分析框架,探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区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城镇化效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区位选择背离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中倾向于选择位于或接近大城市的预期,而呈现出以镇村行政区域为主以及"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同时,大多数企业没有过搬迁的经历,或属于近距离搬迁且迁移至开发区或大中城市的意愿并不强烈。根据调查结果,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运费、技术成本、交易成本、集聚经济、劳动力、土地成本、资本因素、个人因素等),并揭示了导致该地区就地城镇化现象的微观机制,验证与完善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因素 就地城镇化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1
6
作者 祁新华 朱宇 周燕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愿及其城镇化效应。结果显示,居民迁移行为不太频繁,且多数为就地就近的近距离迁移;同时迁移意愿不够强烈,并且倾向于近距离的中小城镇。在"双拉力"模型分析框架内,乡村拉力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收入水平(预期收入)、社会保障与乡土情节,城市拉力包括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乡村拉力作用强度远大于城市拉力。在这个来源于乡村的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当地居民出于个人比较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更倾向于选择就地转型,由此导致了与西方传统城市化模式迥异的就地城镇化现象。进一步论证了就地城镇化产生与发展的本地性与客观必然性,深化了对就地城镇化现象微观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劳动力 迁移意愿 就地城镇化 “双拉力”概念模型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地区地震潜在海啸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双庆 朱元清 +1 位作者 梁明剑 董非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3-295,425,共13页
采用球坐标系下非线性浅水波方程,研究日本本州M9.0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并计算了冲绳海槽构造带上3个不同段落可能发生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分析这些海啸与日本大海啸的浪高和走时关系.结果表明,日本地震海啸模拟结果... 采用球坐标系下非线性浅水波方程,研究日本本州M9.0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并计算了冲绳海槽构造带上3个不同段落可能发生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分析这些海啸与日本大海啸的浪高和走时关系.结果表明,日本地震海啸模拟结果与日本当地报道及中国东南沿海7个验潮站的报道结果相符.冲绳海槽构造带中段可能发生的3次不同震级(M7.0,M7.5,M8.0)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的时间比日本海啸提前约4个小时,从震源区传播3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华东沿海部分验潮站.冲绳海槽M7.5潜在地震海啸在验潮站上计算的波高与日本海啸相当,中冲绳海槽M8.0潜在地震海啸在大陈站的波高将超过0.9m,在坎门站波高将超过1.8m.北冲绳海槽的潜在地震海啸威胁主要集中在江苏盐城、上海一带,南冲绳海啸主要对台湾东北部和浙江沿海产生威胁.本文对冲绳海槽构造带上潜在地震引发海啸的模拟结果,可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防震减灾、海啸预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9.0大地震 冲绳海槽 地震海啸 中国东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冬季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及其强降水的发展机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坚红 曲梓祎 +3 位作者 李洪利 黄志刚 张翠艳 苗春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2-915,共14页
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的统计分析,采用EOF、REOF、North检验等方法对2011-2016年冬季(12、1、2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降水资料进行分类,选取位于内陆的第1、第4 REOF模态,对该两模态的降水样本进行合成分析,合成的降水中心与东... 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的统计分析,采用EOF、REOF、North检验等方法对2011-2016年冬季(12、1、2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降水资料进行分类,选取位于内陆的第1、第4 REOF模态,对该两模态的降水样本进行合成分析,合成的降水中心与东南沿海福建的多年统计暴雨中心吻合。与强降水相配合,1000 hPa上有自北向南的渐近线型辐合气流,并伴有锋区,从而形成天气尺度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强降水位于辐合轴线左侧气旋式风切变处。这是一类以前未曾受到关注和讨论的东南沿海地区冬季暴雨系统。利用客观判定方法和建立系统坐标系,以确认并诊断该系统的结构。在冷干少雨、低层盛行偏北风的冬季,此类系统兼有锋区热力抬升与辐合气流动力抬升,在雨区形成旺盛的上升运动;同时,通过辐合线正交风分量将邻近的海面水汽汇集到降水区,与中高层副高边缘偏南气流相向而行,构成较为深厚的交汇式水汽输送层;通过非绝热加热,形成深厚的热力对流不稳定,并通过干区向湿气团下楔入,形成下干上湿的湿动力不稳定,以及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形成上暖湿、下冷干的对流不稳定层。因此,该系统对冬季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及落区具有重要影响。通过WRF模式的模拟结果探讨环境热力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凝结潜热加热可影响辐合线的辐合位置和强度、锋生区的位置及强度,进而影响系统的活跃程度。中层潜热加热抑制平流感热冷却进入暖气团,维持降雨区的热力不稳定和降水强度。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有利于东南沿海冬季大范围降水出现暴雨,其中凝结潜热释放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 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 交汇式水汽输送层 数值模拟 热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晚白垩世长屿火山的活动过程与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贺振宇 颜丽丽 +2 位作者 褚平利 向华 蒋子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19-1442,共24页
火山是唯一能够直接反映地球深部存在岩浆的地球动力学现象,对于地球气候演变和宜居性具有重要影响。相比年轻火山,古老火山因其活动过程完整、且可能剥蚀出露多阶段火山喷发产物及岩浆通道、岩浆房等,从而为揭示火山岩浆系统演化和火... 火山是唯一能够直接反映地球深部存在岩浆的地球动力学现象,对于地球气候演变和宜居性具有重要影响。相比年轻火山,古老火山因其活动过程完整、且可能剥蚀出露多阶段火山喷发产物及岩浆通道、岩浆房等,从而为揭示火山岩浆系统演化和火山活动过程提供重要的研究窗口。本文选择中国东南沿海晚白垩世长屿破火山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火山地质、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以期揭示其火山活动历史及其对中国东南沿海白垩纪古环境的启示意义。长屿火山出露面积约100km^(2),呈近圆形分布,具有较厚的火山地层厚度(总厚度约570m),类似于破火山内的火山堆积特点。由早至晚三个喷发阶段形成的流纹质角砾凝灰岩都显示了典型的火山碎屑流相的特点,发育典型的条纹斑状结构,但表现出不同的晶屑、玻屑及岩屑含量以及熔结程度等岩相学特征,反映火山喷发从初始到高峰、再到减弱的过程,最后岩浆沿火山通道侵出形成流纹斑岩穹隆,标志着火山活动的结束。长屿火山的火山碎屑流式喷发伴随着快速的岩浆房塌陷,以及缺少普林尼式空落堆积,反映了火山活动发生在伸展的构造背景。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不同阶段火山岩一致的形成年龄(97~96Ma),暗示它们具有较短的形成时限,是由同期火山岩浆活动先后喷发形成的。长屿火山岩高的SiO_(2)含量(67%~76%)以及分异的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喷发岩浆来自晶粥提取的熔体,并有晶粥来源晶体的混入。此外,我们在长屿火山岩中发现了南洋杉型丝炭化木(贝壳杉型木属),暗示晚白垩世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可能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山地气候环境,表明中国东南沿海白垩纪大规模火山活动,在古武夷山脉以东地区形成了地形高耸的海岸山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火山作用 火山岩相 古环境 丝炭化木 中国东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云高仪探测中国东南沿海云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蔡云萍 罗昌荣 +3 位作者 陈赛 王证帅 吕巧谊 黄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0-177,共8页
利用Vaisala CL51激光云高仪对厦门地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5年的云探测数据,采用时间占比算法计算出云分数,并对云层、云高以及云分数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云层结构以单层云为主(占比43.59%),双层云为... 利用Vaisala CL51激光云高仪对厦门地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5年的云探测数据,采用时间占比算法计算出云分数,并对云层、云高以及云分数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云层结构以单层云为主(占比43.59%),双层云为辅(占比16.42%),三层以上云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占比5.25%)。观测期间以中低云为主,与其他季节相比,夏季的云分布密度的集中度较小,存在较大云底间距。高云更可能出现在18时至次日06时的时段内,夏季尤为显著,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沿海 激光云高仪 云底高度 云分数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珍珠岩及其同期伴生流纹岩的氢氧同位素特征
11
作者 赵连才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1年第4期275-277,共3页
本文将对区内珍珠岩及其同期伴生流纹岩的氢氧同位素特征进行一些探讨。本实验室分析了来自浙江、福建、江西和广东等地的珍珠岩和流纹岩氢氧同位素样品(表1)。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中国东南沿海 同位素平衡 火山玻璃 实验室分析 岩石成因 大气降水 同位素交换 分异作用 同化混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國東南沿海的窗貝
12
作者 李復雪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5年第3期151-156,共6页
一、绪言窗贝(Placuna)又名海月,产于我国东南沿海,尤以广东沿海及福建厦门附近一带较多,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如闽中海错疏云:“海月形圆如月,亦谓之蛎镜,土人多磨砺其壳,使之通明,鳞次以盖天窗。”岭南谓之海镜,又曰明瓦。岭表异录... 一、绪言窗贝(Placuna)又名海月,产于我国东南沿海,尤以广东沿海及福建厦门附近一带较多,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如闽中海错疏云:“海月形圆如月,亦谓之蛎镜,土人多磨砺其壳,使之通明,鳞次以盖天窗。”岭南谓之海镜,又曰明瓦。岭表异录云:广人呼为膏叶。江浙一带俗称蛎壳。日本人又称为灯笼贝、唐镜、海日、海镜窓、板贝等。名称虽然很多,但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用“窗贝”的名称较为普遍。伍德渥(Woodwad)在记载北澳洲的 placuna 为时,也称它为“Window-shell”(窗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套膜 圆窗 中国东南沿海 古代文献 海月 外套腔 福建 广东沿海 日本人 三都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珍稀的大豆属多年生烟豆和短绒野大豆物种遗传资源濒危性评估分析
13
作者 王克晶 李向华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09-2019,共11页
烟豆(Glycine tabacina)和短绒野大豆(G.tomentella)是大豆属(Glycine Willd.)多年生亚属(Subgenus Glycine)仅有的2个分布于我国的物种,其分布仅限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的海岸地带,我国是其世界分布的北界。这2个物种在大豆育种上具有潜... 烟豆(Glycine tabacina)和短绒野大豆(G.tomentella)是大豆属(Glycine Willd.)多年生亚属(Subgenus Glycine)仅有的2个分布于我国的物种,其分布仅限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的海岸地带,我国是其世界分布的北界。这2个物种在大豆育种上具有潜在的重要利用价值,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新名录》中和一年生野大豆(Glycine soja)一起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然而,目前这2个物种的生存状况和濒危性还不清楚,它们是否需要人工介入保护亟需一套相对科学和客观的评估系统进行判定。本研究实地调查了我国这2种多年生植物分布区域的福建和广东省海岸地带32个县(市、区)的群落生态特征,使用区域分布程度、区域种群频度、种群面积、种群个体密度和群落内部演替过程中潜在胁迫的物种数目等5项与物种生存密切相关的重要生态指标针对我国多年生野大豆物种建立了一套濒危程度评估系统(SEAS),首次对我国东南沿海多年生野大豆进行濒危性评估。结果显示,当前福建省短绒野大豆处于濒危状态(红色报警级别),广东省短绒野大豆和福建省烟豆处于近濒危状态(黄色预警级别),2个物种都处于近濒危以上状态,亟需人工保护干预。基于实地调查发现的墓地种群生境具有“庇护地”功能,建议未来在东南沿海地带建立以历史年代久远的村聚落墓地群群落为主、其他群落为辅的多年生野大豆物种开放式原生境保护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性评估 烟豆 短绒野大豆 多年生野大豆 中国东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长屿破火山岩浆起源与穿地壳岩浆系统演化:锆石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2
14
作者 贺振宇 郭磊 +1 位作者 颜丽丽 陆天宇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8-444,共17页
硅质火山活动产物及其岩浆系统构成了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大陆地壳分异演化的重要信息。中国东南沿海广泛发育白垩纪火山活动产物,以流纹英安质和流纹质火山岩为主,为揭示大规模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理想对象。... 硅质火山活动产物及其岩浆系统构成了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大陆地壳分异演化的重要信息。中国东南沿海广泛发育白垩纪火山活动产物,以流纹英安质和流纹质火山岩为主,为揭示大规模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理想对象。本文选取浙江东部温岭长屿破火山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系统的锆石Hf同位素研究,探讨其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岩浆来源及演化过程。长屿破火山口形成喷发、破火山口形成后喷发及流纹岩穹隆等各阶段火山岩具有一致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锆石ε_(Hf)(t)值为-7.4~-0.2,Hf模式年龄为1.45~1.04 Ga),表明不同阶段火山岩之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岩浆主要由亏损地幔来源岩浆与华夏地块古老地壳来源岩浆混合形成。综合已发表的东南沿海晚侏罗世—白垩纪火山岩的锆石Hf同位素数据,其ε_(Hf)(t)值均远离亏损地幔演化线,并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Hf模式年龄主要集中在1.8~1.0 Ga,基本缺乏太古宙的模式年龄,暗示华夏地块除了零星出露的前寒武纪基底外,政和-大埔断裂以东的火山岩区之下也应存在古老的地壳基底,古老地壳物质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东南沿海白垩纪火山岩浆的起源。包括长屿破火山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白垩纪破火山高硅流纹质岩浆的形成,反映了长期的穿地壳岩浆系统演化以及晶体-熔体分离过程,幔源岩浆不仅参与了硅质岩浆的起源和大陆地壳的生长,也为大规模硅质火山作用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形成提供了必须的岩浆通量和热的地壳环境。破火山内、外部结构的精细解剖、成因类型和时空分布的综合编图研究、火山活动的详细喷发历史和过程等问题是未来中国东南沿海白垩纪穿地壳岩浆系统研究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浆起源 穿地壳岩浆系统 锆石HF同位素 长屿破火山 中国东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愚昧型贫困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及治理办法之考察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曾宪东 《社会科学家》 1988年第6期23-35,共13页
世界、中国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贫困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种,一种是资源型贫困,穷山恶水、资源极端匮乏造成一种天然贫困。一种是灾变型贫困,战争、瘟疫、灾难造成一种损害性贫困。一种是愚昧型贫困,地大物博人才众多,但由于愚昧(... 世界、中国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贫困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种,一种是资源型贫困,穷山恶水、资源极端匮乏造成一种天然贫困。一种是灾变型贫困,战争、瘟疫、灾难造成一种损害性贫困。一种是愚昧型贫困,地大物博人才众多,但由于愚昧(决策愚昧、教育愚昧、观念愚昧等一系列人的因素)造成一种富饶的贫困。本文考察研究的,就是中国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愚昧型贫困的现状、原因和治理办法。中国与先进发达国家比,落后半个世纪。邓小平指出“中国作为世界公民还不够格”,理论界的有识之士在忧心如焚地讨论中国的“球籍”问题,重唱国歌的危机意识震撼着每一个有学术良心的学者。内蒙古及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国东南沿海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治理办法 贫困原因 中国东南沿海 中国内蒙古 邓小平 危机意识 世界公民 发达国家 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友鱼冲刺万亩养殖版图
16
作者 罗茵 《海洋与渔业》 2025年第2期54-55,共2页
“一午二鲳三马鲛”,这句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的话,道出了食客心中海水鱼的美味排序。民间排行美味榜首的“午”即“午鱼”,指的正是马友鱼,学名是四指马鲅,其肉质细腻,具有独特的油脂香味,富含优质蛋白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是南方传统名... “一午二鲳三马鲛”,这句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的话,道出了食客心中海水鱼的美味排序。民间排行美味榜首的“午”即“午鱼”,指的正是马友鱼,学名是四指马鲅,其肉质细腻,具有独特的油脂香味,富含优质蛋白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是南方传统名贵海水鱼类之一,有“海中千层糕”的美誉,广受食客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蛋白 不饱和脂肪酸 海水鱼类 南方传统 中国东南沿海 四指马鲅 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中国船只到达美洲的文物证据——石锚和有段石锛 被引量:6
17
作者 石钟健 《思想战线》 1983年第1期39-49,95+2,共13页
一、前言本文试就古代太平洋航路的开通和最早到达美洲的人是谁这两个问题,根据文物,给予说明,并作出论证。要说明的情况有两点:其一是在北美“浅海”中发现了古代东方石锚;同时,在中国汉代铜鼓上和陶船上发现了船锚图形和石锚模型。另... 一、前言本文试就古代太平洋航路的开通和最早到达美洲的人是谁这两个问题,根据文物,给予说明,并作出论证。要说明的情况有两点:其一是在北美“浅海”中发现了古代东方石锚;同时,在中国汉代铜鼓上和陶船上发现了船锚图形和石锚模型。另一是有段石锛除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和岭南等地外,还分布在南洋群岛、太平洋、玻利尼西亚群岛以至南美洲等地。要论证的问题有两个、其一是沿太平洋北部海岸和顺太平洋中部各岛,在古代是否各有一条航路通往南、北美洲?另一是最早打开这两条航路的人是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中部 石锚 古代中国 浅海 扶桑国 越人 中国东南沿海 北美洲 古代东方 加利福尼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倭寇与中国 被引量:7
18
作者 戴裔煊 《学术研究》 1987年第1期65-70,共6页
发生于元代末年(十四世纪中期),与有明一代(1368—1644年)相始终的倭寇对中国、朝鲜的骚抗和侵略,给中世纪后期的东亚世界带来动荡和不安。同中国历史有关的倭寇,分别出现在元末明初、明代嘉靖年间(十六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和万历年间(... 发生于元代末年(十四世纪中期),与有明一代(1368—1644年)相始终的倭寇对中国、朝鲜的骚抗和侵略,给中世纪后期的东亚世界带来动荡和不安。同中国历史有关的倭寇,分别出现在元末明初、明代嘉靖年间(十六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和万历年间(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然而,同是倭寇,在不同时期,实质不同,意义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笔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把倭寇分几个时期作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世纪 朝鲜 朱元璋 中国东南沿海 中国历史 日本国 元末明初 中世纪 丰臣秀吉 万历年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与荷属东印度的贸易往来 被引量:1
19
作者 聂德宁 《南洋问题研究》 1995年第1期45-51,60,共8页
关键词 近代中国 石油产品 20世纪初 印度 贸易结构 贸易平衡 贸易逆差 30年代 苏门答腊 中国东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裔煊教授的新论著:《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面世
20
作者 章文钦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111-112,共2页
我国历史上,元末明初和明代嘉靖、隆庆、万历等朝都有过倭寇的活动。其中引起轩然大波的是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的倭寇和海盗。闭关自守的明朝统治阶级为了扼杀资本主义萌芽,歪曲事实。
关键词 资本主义萌芽 海盗 倭寇 隆庆年间 海禁政策 统治阶级 嘉靖 手工业者 中国东南沿海 海外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