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样带羊草群落C_3和C_4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2
1
作者 韩梅 杨利民 +1 位作者 张永刚 周广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25-1832,共8页
在全球动态植被模型的发展中,受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在物种水平上的研究变得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是从生态学的,而不是系统发育的角度来相互比较地对待不同地区的植物,从而削减了植被变化研究中植物分类群的数量,已... 在全球动态植被模型的发展中,受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在物种水平上的研究变得既不可能也无必要。植物功能群的划分是从生态学的,而不是系统发育的角度来相互比较地对待不同地区的植物,从而削减了植被变化研究中植物分类群的数量,已成为研究植被变化及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作用的重要单位。植物的不同光合途径(C3、C4和CAM)从叶片组织结构到生理功能,从生态适应到地理分布均表现出对不同水、热、光环境的响应,是理想的植物功能群分类。为此,分析了中国东北样带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草原群落植物光合类型功能群生物量及其与群落初级生产力和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C4植物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且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显著,其变异性较高,更能反映样地间环境变化的差异;(2)C4与C3植物变化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并且多数C4植物常在逆境中起到更大作用,如干旱化、盐碱化和放牧干扰;(3)C4植物种类少,在所有调查样方中仅出现7种,占总出现种类的9.72%。这些特点说明C4植物可以考虑作为评估和预测我国温带草原植被及其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植物功能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羊草群落 C3和C4植物功能群 生物量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样带关键种羊草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孔密度 被引量:31
2
作者 杨利民 韩梅 +1 位作者 周广胜 李建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24,共9页
沿中国东北样带,从长春到阿巴嘎旗,大约每个经度设1个样地,共10个样地,研究了草原段关键种羊草的水分利用效率、叶片下表面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的变化,以及它们与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土壤水分和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自东向西,随年降水量... 沿中国东北样带,从长春到阿巴嘎旗,大约每个经度设1个样地,共10个样地,研究了草原段关键种羊草的水分利用效率、叶片下表面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的变化,以及它们与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土壤水分和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自东向西,随年降水量、年均温度、土壤水分的降低和海拔的升高,羊草水分利用效率有明显增强的趋势,而气孔密度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气孔大小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并主要与取样时刻开张状态有关,说明羊草气孔数量的增多有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是决定羊草气孔密度变化的第一显著因子,其次是年降水量,说明水分条件是羊草气孔密度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从数据分布散点图、温度和放牧干扰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受土壤和地形条件特殊性影响样地的分析表明,羊草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密度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非常复杂的,是包括植被利用方式与强度在内的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羊草长期适应各样地环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羊草 水分利用效率 气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与中国东北样带(NECT) 被引量:55
3
作者 周广胜 王玉辉 蒋延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98-216,共19页
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是从机理上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实现预警、调节和减小全球变化不良影响 ,科学地规划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研究平台。在介绍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提出的背景... 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是从机理上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实现预警、调节和减小全球变化不良影响 ,科学地规划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研究平台。在介绍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提出的背景与选定标准、中国东北样带的位置与特征的基础上 ,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中国东北样带的研究进展 :建立了用于模型发展和比较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中国东北样带数据集 ,从机理上初步探讨了全球变化对于森林、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可能影响 ,发展了用于古植被气候重建的植物种与表土花粉类型的定量关系模型、多尺度耦合的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和基于林窗原理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态模型 ,并对全球变化对中国东北样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估 ,进而针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财力有限的特点 ,提出未来中国东北样带研究拟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特色 ,围绕“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这一关键科学问题 ,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 ,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全球变化 古全球变化 模型 遥感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态地理特征论中国东北样带(NECT)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科学意义 被引量:16
4
作者 倪健 李宜垠 张新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22-629,共8页
中国东北样带(NECT)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与130°30′之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跨越北纬42°~46°,宽约300km,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以降水或湿润度/... 中国东北样带(NECT)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变化研究的陆地样带之一。该样带在东经112°与130°30′之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跨越北纬42°~46°,宽约300km,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以降水或湿润度/干燥度为主要全球变化驱动因素,自东至西沿一个连续的空间过渡梯度,植被类型或生物群区是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农田及温带草原的3个亚地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等类型组成。给出了样带的基本生态地理特征及其梯度分析,包括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梯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格局、植被类型、主要优势种和群落类型的生态地理特征以及全新世适宜期的植被分布格局。这些特征沿经向均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生态地理特征 梯度分析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年来中国东北样带生态可持续性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4
5
作者 岳书平 闫业超 张树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7,共7页
目前,可持续性已成为生态学者密切关注的焦点,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在中国东北样带内沿降水的梯度变化方向,在不同生态类型区选取典型市(县)作为研究区,利用压力-状态-恢复力模型,选取适用于各类型区的通用指标和反映不同类型区生... 目前,可持续性已成为生态学者密切关注的焦点,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话题。在中国东北样带内沿降水的梯度变化方向,在不同生态类型区选取典型市(县)作为研究区,利用压力-状态-恢复力模型,选取适用于各类型区的通用指标和反映不同类型区生态环境差异的区域特征指标,构建了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遥感和G IS技术,获取并分析了各典型区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信息,从系统发展的演替过程评价了各典型区生态可持续性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5年间,中国东北样带各类型区的生态可持续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类型区生态可持续指数的总体分布规律是林区>农林交错区>牧区>农牧交错区>农区;从生态可持续性的空间分布来看,1986-2005年间,各典型区变动均较大,特别是巴林右旗,而磐石市和抚松县的空间分布规律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样带 生态可持续性 时空格局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样带生态环境区划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岳书平 闫业超 张树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从国内外生态区划、生态土地分类和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和发展入手,从生态利用的角度出发,以生态要素区划为基础,依据自然生态因子(如: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的特点,运用经验判别法和RS与GIS技术进行生态... 从国内外生态区划、生态土地分类和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和发展入手,从生态利用的角度出发,以生态要素区划为基础,依据自然生态因子(如: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和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的特点,运用经验判别法和RS与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综合区划,将中国东北样带分为5个生态环境区,命名方式采用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干湿状况+土地利用组合状况。即:长白山中低山湿润针阔混交林生态环境区、牡丹江-辽源低山丘陵湿润农林交错生态环境区、大青山-大黑山山前台地湿润半湿润农业生态环境区、松嫩平原半湿润半干旱农牧交错生态环境区、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干旱半干旱牧业生态环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区划 区划指标 RS和GIS技术 中国东北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理论的中国东北样带生态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岳书平 闫业超 张树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16418-16423,共6页
参照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等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压力-状态-恢复力概念模型,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构建中国东北样带不同类型区生... 参照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等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压力-状态-恢复力概念模型,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构建中国东北样带不同类型区生态可持续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隶属函数"的概念来描述指标差异的中间过渡,利用层次分析(AHP)与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建立NECT不同类型区生态可持续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可持续性 压力-状态-恢复力概念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中国东北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样带上的克隆植物及其重要性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8
8
作者 宋明华 董鸣 +1 位作者 蒋高明 李凌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095-1103,共9页
1 997年野外调查资料 ,对中国东北样带克隆植物沿样带的分布、克隆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克隆植物相对种数 ( C/ Pt)和克隆植物相对重要值 ( IV)随样带上环境梯度变化呈增加的趋势。群... 1 997年野外调查资料 ,对中国东北样带克隆植物沿样带的分布、克隆植物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克隆植物相对种数 ( C/ Pt)和克隆植物相对重要值 ( IV)随样带上环境梯度变化呈增加的趋势。群落中克隆植物相对种数与土壤全氮含量负相关 ,与海拔高度正相关 ,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相关不显著 ;克隆植物相对重要值与土壤全氮含量负相关 ,与海拔高度正相关 ,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相关不显著。研究还发现 ,群落中克隆植物种数与非克隆植物种数随样带上海拔高度、年平均温度、年降水梯度变化相关性较差 ,而克隆植物种数与土壤全氮含量负相关不显著 ,非克隆植物物种数与土壤全氮含量正相关不显著。根茎型、分蘖型及鳞茎球茎型克隆植物在土壤湿度较差的生境中出现频率较高 ,而匍匐茎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植物 中国东北样带 环境梯度 克隆植物重要性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