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3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地壳Lg波宽频带衰减模型 被引量:9
1
作者 赵连锋 谢小碧 +1 位作者 王卫民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56-871,共16页
利用1996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发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的113个壳内地震在60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建立Lg波衰减成像数据集.根据22,551条垂直分量波形,计算Lg波振幅谱,提取单台、双台和双事件数据,采用区域Q值... 利用1996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发生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的113个壳内地震在602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建立Lg波衰减成像数据集.根据22,551条垂直分量波形,计算Lg波振幅谱,提取单台、双台和双事件数据,采用区域Q值、震源函数和台基响应联合反演方法,建立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0.05~10.0Hz的宽频带衰减模型.模型显示火山岩山脉地区如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具有弱衰减特征,沉积盆地衰减相对较强,海水覆盖区域如渤海、黄海和日本海等衰减最强.日本海具有较薄的海洋地壳,对地壳Lg波传播有阻挡作用.通过较大地震事件的跨海记录调查Lg波的传播,强衰减特征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G波 Q值层析成像 衰减 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话剧视域下东北朝鲜族话剧史论
2
作者 逄增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近百年中国与东北话剧史上,朝鲜族的话剧运动随着历史时代变迁一直存在和发展,出现了较多的话剧团体,创作和演出了数量众多的话剧。这些话剧紧密关注和围绕不同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和现象,构制主题与内容,表现和回应社会与国族之精神需... 近百年中国与东北话剧史上,朝鲜族的话剧运动随着历史时代变迁一直存在和发展,出现了较多的话剧团体,创作和演出了数量众多的话剧。这些话剧紧密关注和围绕不同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和现象,构制主题与内容,表现和回应社会与国族之精神需求和政治历史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历史阶段性,并能够跨越民族身份和地域语言的区隔,以朝鲜语和汉语双语并具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演出,以满足不同区域各族裔观众的接受期待视界。东北朝鲜族话剧对形塑时代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与民族共同体、参与建构人民性文艺和人民主体的大众意识形态与文化记忆,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并在接受百年中国主流话剧影响和艺术水准提升的同时,也丰富和“扩容”了百年中国话剧的内涵与风范,成为百年话剧史上充满地域民族风的话剧“金达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剧 东北地区 朝鲜 百年话剧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北部地区大豆品种选育及生育期遗传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贾鸿昌 王培国 +5 位作者 孙佰全 姜丽伟 孙石 鹿文成 韩天富 白江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6-839,共14页
大豆是我国粮油安全战略的核心作物,东北北部高寒地区是我国大豆生产的重要区域,承担着全国1/3的产量重任,但其短无霜期与低温环境严重制约产量提升。本研究系统梳理了该区域大豆品种生育期改良的遗传基础和育种实践,重点探讨了高寒地... 大豆是我国粮油安全战略的核心作物,东北北部高寒地区是我国大豆生产的重要区域,承担着全国1/3的产量重任,但其短无霜期与低温环境严重制约产量提升。本研究系统梳理了该区域大豆品种生育期改良的遗传基础和育种实践,重点探讨了高寒地区大豆生育期调控的分子机制。该区域大豆品种属于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到超早熟类型,生育期组范围是MG0000-MG0组。2004-2024年该区域审定大豆品种609个,其中黑河43、合农95等年推广面积超过33333.3公顷的品种有15个,这些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应用显著提升了该区域大豆产能。大豆纬度适应性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大豆北扩进程中E1-E4、GmPRR3a/3b等基因的功能缺失变异降低光周期敏感性,形成以E3/E4-GmPRR3a/3b-LHY/CCA1-E1s-Tof5-FT为核心的光温响应网络,揭示了高纬度适应性形成的分子遗传基础。尽管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但通过改良品种高纬度适应性,提高国产大豆产能的任务依然很艰巨。未来需整合基因编辑(CRISPR/Cas9)、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与基因组选择(GS)等现代育种技术,重点改良调控光周期及温度响应的关键位点,同时建立基因型-表型-环境互作模型,优化种质资源利用策略。这些措施将有助于聚合早熟优势单倍型,精准改良光温适应性,为东北北部、青藏高原及欧亚高纬地区培育广适性品种,实现大豆产能提升和种植区域扩展的目标,推动高纬度地区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生育期组 大豆育种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CO_(2)硅酸盐熔体-橄榄岩反应的实验研究:对中国东北异剥橄榄岩和单斜辉石岩捕虏体成因的制约
4
作者 张薇 王春光 +2 位作者 许文良 杨德彬 李本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3,I0003,共13页
东北地区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辉石岩和异剥橄榄岩捕虏体的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特征暗示其形成于含CO_(2)熔体-橄榄岩反应,为进一步限定熔体-橄榄岩反应的类型及其经历的深部过程,本文使用反应偶的方法进行了含CO_(2)熔体和橄榄岩相互作用的... 东北地区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辉石岩和异剥橄榄岩捕虏体的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特征暗示其形成于含CO_(2)熔体-橄榄岩反应,为进一步限定熔体-橄榄岩反应的类型及其经历的深部过程,本文使用反应偶的方法进行了含CO_(2)熔体和橄榄岩相互作用的系列实验。结果显示,在1.5 GPa、1275℃条件下,CO_(2)从硅酸盐熔体中分离,熔体对橄榄岩的改造作用较弱;在2~3 GPa、1325~1375℃条件下,CO_(2)存在于硅酸盐熔体中,反应造成橄榄岩中单斜辉石的显著富集,尤其在3 GPa、1375℃条件下,在熔体-橄榄岩界面形成单斜辉石岩反应带。含CO_(2)硅酸盐熔体-橄榄岩反应形成的单斜辉石具有较低的Mg/(Mg+Fe)值,矿物成分变异趋势与前人碳酸盐熔体-橄榄岩反应的实验结果相反。通过实验结果与东北地区地幔捕虏体的对比研究,认为汪清单斜辉石岩和异剥橄榄岩捕虏体是含CO_(2)硅酸盐熔体-橄榄岩反应的结果,而双辽、蛟河辉石岩和异剥橄榄岩捕虏体是碳酸盐熔体-橄榄岩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体-橄榄岩反应实验 单斜辉石岩 异剥橄榄岩 地幔捕虏体 中国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福祉文化的基础——前近代中国台湾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吴雅莉(译) 李慧君(审校)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18,共5页
一、问题意识——东亚“福祉文化的基础”,本文采用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拟从两个层面探讨东亚“福祉文化的基础”:一是从“互助”和“规范”的层面探讨东亚“福祉文化的基础”的社会关系;二是通过比较中日两位慈善人物考察东亚“福祉... 一、问题意识——东亚“福祉文化的基础”,本文采用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拟从两个层面探讨东亚“福祉文化的基础”:一是从“互助”和“规范”的层面探讨东亚“福祉文化的基础”的社会关系;二是通过比较中日两位慈善人物考察东亚“福祉文化的基础”的“慈善救济”“慈善教育”思想。同时也说明一下这一问题意识产生的起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救济 历史社会学 慈善教育 朝鲜半岛 中国台湾地区 社会关系 福祉 东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2017年核爆对中国东北地区形变场的影响
6
作者 王阅兵 甘卫军 +1 位作者 张锐 游新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6,共6页
基于19个连续GNSS观测站的多种采样率(10 Hz、1 Hz和30 s)数据,分析2017-09-03朝鲜核爆对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形变场的影响。静态位移分析结果显示,距核爆现场最近的GNSS观测站JLCB没有产生明显的同震形变,与基于均匀半无限弹性空间断裂位... 基于19个连续GNSS观测站的多种采样率(10 Hz、1 Hz和30 s)数据,分析2017-09-03朝鲜核爆对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形变场的影响。静态位移分析结果显示,距核爆现场最近的GNSS观测站JLCB没有产生明显的同震形变,与基于均匀半无限弹性空间断裂位错模型正演模拟的结果一致;GNSS应变结果显示,此次核爆在东北区域引起主应变的略微调整,但总体调整量在10^-8以内,没有引起区域范围内面应变的变化;高频GNSS动态形变分析结果显示,核爆在JLCB站处没有引起明显的波形变化。另外,高频GNSS受到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可能会引起cm级的扰动,利用恒星日滤波方法可以抑制多路径的影响,得到精度更高、更可靠的动态形变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核爆 高频GNSS GAMIT/GLOBK 地壳形变 中国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半岛局势发展前瞻与中国的作用
7
作者 张弛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一段时间以来,朝鲜半岛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无核化与地区和平前景可期。不过,此轮半岛局势缓和的过程呈现曲折反复的特征,究其原因,一方面美朝双方依然互信度极低,无核化谈判分歧甚巨;另一方面主要国家间在无核化与和平机制等问题上意见不... 一段时间以来,朝鲜半岛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无核化与地区和平前景可期。不过,此轮半岛局势缓和的过程呈现曲折反复的特征,究其原因,一方面美朝双方依然互信度极低,无核化谈判分歧甚巨;另一方面主要国家间在无核化与和平机制等问题上意见不一,彼此心存疑虑。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无核化和半岛和平进程面临着新的风险。然而,由于相关各方并不愿意重回过去的紧张态势,美朝对话的余地尚存,半岛形势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可控的局面。随着韩国在美朝之间劝谈促和作用的下降,中国应在半岛局势缓和过程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以共同安全的理念主动引导半岛无核化与东北亚和平机制的构建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半岛无核化 东北亚和平 美朝关系 中国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中国东北地区湖冰物候数据集
8
作者 王春绪 杨倩 +2 位作者 石晓光 郝晓华 宋开山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96-210,共15页
湖冰物候是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因子,在湖泊环境管理、湖泊能量交换和人类冬季活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东北地区湖泊群是我国湖泊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和响应显著的地区之一。研究东北地区湖... 湖冰物候是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因子,在湖泊环境管理、湖泊能量交换和人类冬季活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东北地区湖泊群是我国湖泊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和响应显著的地区之一。研究东北地区湖冰物候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选取中国东北地区31个湖泊面积>20 km^(2)的典型湖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融合MOD11A1和MYD11A1获取湖表温度(Lake Water Surface Temperature,LWST)的时间序列,利用正交距离回归算法填补时间序列空白值,构建了中国东北地区2000-2022年期间31个湖泊表面温度数据集和湖冰物候数据集,包括结冰日(Freeze-up Date,FUD)、融冰日(Break-up Date,BUD)和冰期(Ice Cover Duration,ICD)。此外,选取28个气象站对湖表温度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湖表温度与气象站地温(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GST)、气温(Air Temperature,A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9。基于水文年鉴的冰情统计结果验证湖冰物候,结冰日、融冰日和冰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5、0.94,基于其他数据集的冰情统计结果验证结果相关系数均大于0.80,说明数据集提供的物候信息具有较好的精度,能够为中国东北地区湖冰时空变化规律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湖表温度 湖冰物候 中国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新秩序与朝鲜半岛
9
作者 朴成昊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8-81,160,共5页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西冷战的结束,世界已步入后冷战时期。这是一个国际关系发生大变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国际社会都在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国际新秩序。在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国际关系向何方发展,如何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西冷战的结束,世界已步入后冷战时期。这是一个国际关系发生大变动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国际社会都在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国际新秩序。在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国际关系向何方发展,如何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及该地区将形成何种战略态势,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半岛问题 东北地区 国际新秩序 国际关系 东北亚格局 后冷战时期 南北双方 未来走向 亚太地区 经济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植被NPP时空格局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83
10
作者 毛德华 王宗明 +1 位作者 韩佶兴 任春颖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06-1111,共6页
应用逐像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整合应用MODIS和AVHRR NDVI数据集,构建1982-2010年覆盖东北地区的8 km空间分辨率的NDVI数据集,进而应用CASA模型估算得到东北地区29 a NPP数据集,模拟精度在75%以上。29 a平均的东北地区植被NPP总量为6.5&#... 应用逐像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整合应用MODIS和AVHRR NDVI数据集,构建1982-2010年覆盖东北地区的8 km空间分辨率的NDVI数据集,进而应用CASA模型估算得到东北地区29 a NPP数据集,模拟精度在75%以上。29 a平均的东北地区植被NPP总量为6.5×10^8tC/a。植被NPP的分布受植被类型、气候、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NPP地域差异明显,山地区植被〉平原区植被〉高原区植被,变化最大的植被类型为草地植被。过去29 a间,植被NPP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均是影响植被时空格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AVHRR GIMMS NDVI MODIS NDVI CASA模型 中国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的立木腐朽菌 被引量:85
11
作者 戴玉成 秦国夫 徐梅卿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22,共8页
简要论述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立木腐朽菌,共报道危害活立木的木腐菌49种,对每个种的寄主、腐朽类型及分布进行了报道。它们中多数造成白色腐朽,少数导致褐色腐朽,其中在我国首次报道为森林病原菌的种类有:白黄小薄孔菌Antrodiellaalbocinna... 简要论述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立木腐朽菌,共报道危害活立木的木腐菌49种,对每个种的寄主、腐朽类型及分布进行了报道。它们中多数造成白色腐朽,少数导致褐色腐朽,其中在我国首次报道为森林病原菌的种类有:白黄小薄孔菌Antrodiellaalbocinnamomea,奥氏蜜环菌Armillariaostoyae,亚黑管孔菌Bjerkanderafumosa,硬毛栓孔菌Funaliatrogii,小孔异担子菌Heterobasidionparviporum,斜管纤孔菌Inonotusobliquus,白膜纤孔菌Inonotuspruinosus,齿白木层孔菌Leucophellinusirpicoides,栗黑孔菌Melanoporiacastanea,绒毛昂氏孔菌Onniatomentosa,中国锐孔菌Oxyporussinensis,紫杉帕氏孔菌Parmastomycestaxi,怀槐多年孔菌Perenniporiamacckiae,微酸多年孔菌Perenniporiasubacida,硫色拟木层孔菌Phellinidiumsulphurascens,落叶松木层孔菌(拟)Phellinuscf.laricis,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vaninii,拟翘鳞环伞菌Pholiotasquarrosoides,茶镳子叶孔菌Phylloporiaribis,水曲柳多孔菌Polyporusfraxineus,广叶绣球菌Sparassisbrevipes,和优美毡被孔菌Spongipellisdelectans等。对许多常见的木腐菌的名称作了考证、比较、订正,纳入了现代的分类体系。应用了单孢分离、互交不育等实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病原菌 立木腐朽菌 中国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被引量:75
12
作者 孙力 安刚 +4 位作者 廉毅 高枞亭 唐晓玲 沈柏竹 丁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利用东北地区均匀分布的69个测站35年(1961~1995年)夏季月平均降水资料和 NCEP/NCAR 1958~1997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发生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 利用东北地区均匀分布的69个测站35年(1961~1995年)夏季月平均降水资料和 NCEP/NCAR 1958~1997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发生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旱涝年夏季,高纬和极区大气环流特征、东北亚异常长波槽脊的分布和活跃程度、东亚大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等均有十分明显的差别。不仅如此,该区域夏季降水异常还显著地受到亚洲季风诸系统的影响,包括南亚季风,也包括南海季风和副热带季风,并且高空西风急流的位置和强度也有明显变化。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和水汽含量等物理量特征在旱涝年不仅有截然相反的分布,而且还表现出与低纬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联系方式。位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行星尺度的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也有一定不同,并且受热带地区大气加热强度变化的影响,东北地区所在经度上的经圈环流在旱涝年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对该区域降水异常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旱涝 大气环流 中国 降水资料 涡度 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后期改造 被引量:41
13
作者 任战利 崔军平 +2 位作者 史政 白奋飞 李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4-742,共9页
以深大断裂构造演化、地层及沉积岩相古地理分布及演化特征等为依据,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主要构造单元重新进行了划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要经历了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3期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其中晚海西期构造运动最强,构造样式... 以深大断裂构造演化、地层及沉积岩相古地理分布及演化特征等为依据,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主要构造单元重新进行了划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要经历了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3期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其中晚海西期构造运动最强,构造样式为紧闭的褶皱及相伴生的逆冲断层。石炭-二叠系主要经历了两个大改造阶段:从晚二叠世末或早三叠世开始,一直到晚侏罗世,主要表现为挤压、褶皱、剥蚀改造;从早白垩世直到晚白垩世,为拉张断陷改造阶段。研究认为,中生代盆地叠加的地区,石炭-二叠系保存较好,是上古生界找气的战略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单元 构造运动 后期改造 构造演化 西拉木伦断裂带 中国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荒漠化的发展与区域气候变化 被引量:66
14
作者 廉毅 高枞亭 +5 位作者 任红玲 孙力 安刚 沈柏竹 丁立 张文哲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30-736,共7页
文中利用“吉林省陆地资源卫星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的‘3 S’系统”,分别解译了 2 0世纪80年代与 90年代后期的 LANDSAT TM遥感信息 ,经对比分析发现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恶化 ,主要表征为荒漠化 (盐渍化和沙漠化 )区域发展 ,... 文中利用“吉林省陆地资源卫星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的‘3 S’系统”,分别解译了 2 0世纪80年代与 90年代后期的 LANDSAT TM遥感信息 ,经对比分析发现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恶化 ,主要表征为荒漠化 (盐渍化和沙漠化 )区域发展 ,并以经向扩展为主 ,荒漠化从 3个方面逼近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中部松辽平原产粮区 ,对其构成严重威胁 ;哲里木盟的新开河与乌尔吉木伦河间的撂荒地明显增加。文中还计算了东北区 1 981~ 1 988年和1 989~ 1 996年两个 8a间平均气温和年、季降水量 ,经对比分析发现 :东北区是北半球欧亚大陆的第 3个高增温区 ,该区全年平均气温增高 0 .7℃以上 ,其中东北区西部的北段 (48~5 4°N)增温最为明显 (1 .0℃ ) ,中段 (44~ 48°N)增温次之 (约为 0 .9℃ ) ;东北区西部的中段是东北区降水减少的敏感带 ,年降水量平均减少 3 0 mm,其年际相对变率为 2 0 %~ 3 0 % ;而东北区西部的南段为降水量显著增加地带 (42~ 44°N) ,年降水量平均增加 44mm;东北区西部的北段降水量稍有增加 ,年平均增加 1 5 mm。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东北区西部对全球变化、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为 :土地覆盖类型上的荒漠化经向发展和区域气候变化的暖干倾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盖类型 20世纪90年代 中国 东北地区 荒漠化 区域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地质特征和地壳构造格架 被引量:42
15
作者 李锦轶 刘建峰 +8 位作者 曲军峰 郑荣国 赵硕 张进 孙立新 李永飞 杨晓平 王励嘉 张晓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989-3016,共28页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东缘,发育中国乃至地球上最古老的地质记录、多个时代的古洋岩石圈残片和活动陆缘及陆间碰撞岩浆岩带,具有独特的盆山-山脉相间地貌特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迄今为止,对于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如何划分,一直...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亚洲大陆东缘,发育中国乃至地球上最古老的地质记录、多个时代的古洋岩石圈残片和活动陆缘及陆间碰撞岩浆岩带,具有独特的盆山-山脉相间地貌特征,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迄今为止,对于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如何划分,一直存在截然不同的认识;对于该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格架,缺乏系统的论述。本文在简要介绍现今不同山脉和盆地等地理单元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断裂构造和地貌特征等方面的资料,把该区新生代构造单元划分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阴山-燕山和长白山等4个隆起带,海拉尔-锡林浩特、松辽、三江-兴凯湖和下辽河等4个断陷带。基于岩浆活动和沉积盆地分布,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提出了该区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早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等不同阶段构造单元划分的初步方案。基于对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的特征、松辽盆地的基底组成、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北部边界的位置以及古生代洋盆演化及结束时间等重大地质构造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阴山-燕山地区在古生代晚期由克拉通转化为陆缘活化造山带;松辽盆地基底具有与周缘造山系相同的地质组成;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是陆缘造山带与碰撞造山带的复合而不是地块拼贴;该区在二叠纪晚期遭受了碰撞造山并在华北北缘形成了高耸的近东西走向的碰撞造山带等新认识。根据洋岩石圈残片和古陆缘岩浆岩的分布,把该区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为大兴安岭、阴山-燕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老爷岭等5个造山系及华北克拉通,简要介绍了不同造山系的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主要地质特征 地壳结构构造 显生宙构造单元 造山系与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来中国东北与日本北海道地区气温变化对比 被引量:11
16
作者 董满宇 吴正方 江源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4-689,共6页
利用东北及北海道地区7个气象站点1909~2003年逐月气温数据,建立两地区近百年来年、季气温序列,对近百年来两地区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北及北海道地区气温变化存在显著的增温趋势,前者进入显著升温期早... 利用东北及北海道地区7个气象站点1909~2003年逐月气温数据,建立两地区近百年来年、季气温序列,对近百年来两地区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北及北海道地区气温变化存在显著的增温趋势,前者进入显著升温期早于后者,其中对年均温上升趋势贡献较大的是冬、春两季,夏季升温幅度最小。两地区年均温表现出强的增温持续性,未来气候将继续变暖;两地区都存在9、28、40—42a的变化周期,但两者主周期的次序所有不同;近百年来两地区气温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具有不同突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北海道地区 气温变化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82
17
作者 孙力 安刚 丁立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1-316,共6页
利用东北三省及内蒙东北部均匀分布的 80个测站 4 0年 (196 1~ 2 0 0 0年 )夏季 (6~ 8月 )月降水资料以及正态化Z指数变换、小波分析和正交旋转主成份分析等方法 ,对东北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 ,并探讨了旱涝发生的时间演变... 利用东北三省及内蒙东北部均匀分布的 80个测站 4 0年 (196 1~ 2 0 0 0年 )夏季 (6~ 8月 )月降水资料以及正态化Z指数变换、小波分析和正交旋转主成份分析等方法 ,对东北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 ,并探讨了旱涝发生的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夏季不同级别旱涝出现的几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并且旱涝异常还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和周期性变化以及阶段性和群发性特征 ,地理分布上 ,可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分为 7个旱涝型 (或敏感区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夏季 旱涝 气候分析 小波分析 正交旋转主成份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近百年气温序列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49
18
作者 姜晓艳 刘树华 +1 位作者 马明敏 张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利用1905—2005年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气温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气温变化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小波分析,以揭示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同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气温序列变化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突变点。结果表... 利用1905—2005年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气温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气温变化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小波分析,以揭示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同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气温序列变化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突变点。结果表明:近100a来中国东北地区的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升高趋势更加显著,升温率达到0.165℃/10a。气温存在2~3a、8~12a、20~25a和45a左右时间尺度的多重时间尺度结构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近百年 气温序列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及其对矿产能源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1
19
作者 田有 刘财 冯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7-414,共8页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叠合部位,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利用东北及华北地区部分台网所接收的近震及远震走时资料获得东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分辨率在80 km左右.成像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具有... 中国东北地区处于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叠合部位,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利用东北及华北地区部分台网所接收的近震及远震走时资料获得东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分辨率在80 km左右.成像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具有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P波速度异常走向大体呈北东向,与该区地表构造走向一致.5 km深度的速度异常与地表起伏形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阴山、燕山与大兴安岭造山带表现为高速异常;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表现为低速异常,渤海湾低速异常一直延伸至>200 km深度.东北地区呈现两个明显的低速异常条带,分别是沿着长白山一线与松辽盆地地区,其中长白山低速异常延伸至400 km深度附近.地幔转换带(410~660 km)表现为显著高速异常体,这与西向俯冲的高速太平洋板块在地幔转换带中的滞留相对应.较高分辨率的三维速度成像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构造演化(如岩浆活动、岩石圈演化、深震与火山活动等)与东北亚地区大地幔楔内软流圈上涌与西太平洋板块在地幔转换带中的滞留密切相关.东北地区的岩浆活动在矿产与油气资源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提供物源和深层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地震层析成像 地壳与上地幔 P波速度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地表干湿状况的变化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83
20
作者 孙力 沈柏竹 安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42-552,共11页
利用 1 96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的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地表最大潜在蒸发、地表干燥度指数和地表水分盈亏量 ,分析了东北地区及其 7个不同气候区域地表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 ,并探讨了它与降水... 利用 1 961~ 2 0 0 0年中国东北地区 80个测站的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 ,通过计算地表最大潜在蒸发、地表干燥度指数和地表水分盈亏量 ,分析了东北地区及其 7个不同气候区域地表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变化趋势 ,并探讨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 ,东北地区及其不同区域的地表干湿状况不仅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别和年际及年代际变率 ,而且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低频变化特征 ,特别是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东北地区呈现出较强的变干倾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北地区 地表干燥度指数 气候变化 干旱化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